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請經,誦經必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經,誦經必讀(轉)

免費結緣佛經,非為迎合貪心,而是導引衆生發無上菩提心,成等正覺。故,每一本經書,經書誕生的每一環節(請法,說法,記錄,翻譯,助印,流通等)皆飽含至誠恭敬之心。為不至於唐突佛經,特制定以下恭敬佛經的要求,請佛子參照執行。

(一)迎請佛經
1、請經若請佛講法,當發菩提心,起大恭敬心,然後在根據自己的需求請需要誦持的經書(暫時不看的經書就不要請了,勿貪心,佛經非藏品,若束之高閣,而不使其流通,則有遮擋佛光之罪過,慎之!);

2、經書請到後,最好先放佛像前或清淨高處,發願並承諾自己所要讀誦的次數;

3、借閱他人佛經,應按時送還,應視同己物般珍惜,切不可任意塗抹、竊剪、撕毀;依出世法論則為毀法,依世間法論有欠公德心。常住所有佛經佃戶,未經許可不要動用,私自動用,則犯過失;若私自取走不還,為盜僧祗物,而獲大罪;

(二)佛經放置
4、佛經要放在其它書籍的上面。舉凡經、律、論其放置層次,由上而下依次為:原文經典、經典批注、一般佛學書籍、聖賢的言論、教化性書籍、一般書籍;

5、經書應恭敬放於清淨高處,不可隨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幾上,及不淨處;

6、如手捧或裝於口袋攜持時,不得低於腰部,不可挾腋下。男居士更不可將佛書卷起放入褲袋中,女居士不可將佛書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雜物太多,此皆不如法;小本佛經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則犯失敬意,雖細微小節,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應再犯;

7、不得口吹經上灰塵,應以專用淨布拭去;

8、書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間(限單身淨房),睡覺時應用干淨的布將經書蓋好,且要安置在頭的那一邊;

9、不可在經典所在的地方,有種種污穢行為;

(三)誦讀佛經
10、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捨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

11、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將見亵慢之罪;

12、看經應專心,若有雜念,應先合上經典,淨念後,再閱;

13、勿以口水沾指翻經頁;

14、不可在看經的桌面上,擺置雜物,或躺著看經書,更不可以污手觸經;

15、經書上不可塗寫,不得一邊談說雜話、吃東西,一邊看經書;

16、中斷不看時,應夾放紙條做記號。不可折頁、折角,或經書面朝下、作「人」字形擱置;

17、不可在洗手間內看經。

(四)佛經流通
18、佛經不可作為了藏書,那是要犯了遮蓋佛光的罪。若無暇閱讀,應轉送他人,廣為流通;

19、一切報紙型之佛刊,不可做包扎物品之用,也不可任意丟棄、撕毀,應侍機轉贈他人閱讀。凡流通之佛書不宜存置,而應輾轉流通,鹹令受益;

20、除自己結緣外,還可到經書互換版塊進行互換,或者寄回代為結緣;

(五)破損處理
21、佛經是法寶,為眾生離苦的指南,應尊重恭敬,若有破損,應速修補,經典所在之處皆有龍天護佑,若任其損壞廢置,罪過無量;

22、以前請到過一些印刷不精美的經書,或有缺字、漏字的情況。後來又請到了精美的經書,您可以把前者的錯別字找出來,用不干膠、計時貼等修正過來,以後再結緣給別人。這個功德是很大的,相當於為寺院漏雨的屋頂補漏;

23、對破損比較嚴重,無法修復的經書或者錯誤比較多的經書,可以焚毀,將灰放在流動的河中;

(六)禁止販賣
24、宗教用品是神聖的,《梵網菩薩戒經》明文規定“不得販賣佛像佛經”。凡在此處所請之佛經,必須嚴格按此要求執行;

25、在此請經者被認為承諾接受此條要求,此承諾具備法律效力,若有違背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附佛經記載相關戒律:
  《梵網菩薩戒經》: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谷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花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梵網菩薩戒經》: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販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上一篇:動之佛念,立即改命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 學佛應有認真的態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