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確堅吉堪布:七重因果修心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我們重點講一講七重因果修心法。在修七重因果之前,需要先修平等心。我們一般人所謂的慈悲心,只有面對自己親友時才慈悲。如果面對的是仇敵,你還能慈悲對待他嗎?肯定是咬牙切齒!所以,這種不是廣泛平等地施予一切眾生的慈悲,並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它不足以培養出真正利他無我的菩提心。因此在修菩提心前,應當先修平等心,以消除自己的貪嗔之心。
我們所面對的對象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喜愛的親友;第二種,憎怨的敵人;第三種,非親友也非敵人的中間者。對於前者,我們會生貪心;對於次者,我們會生嗔心;對於後者,則沒有任何貪嗔,處於中間的狀況。平等心就是要消除這三種心態,保持平等一味。那麼如何進行修持呢?
首先觀想一個陌生人在面前,再觀照內心,發現對他是一種漠視的心態。然後我們思維:“為什麼我對他漠不關心呢?在無始劫以來,他也曾多次做過我的母親,對我有如母親一樣的大恩。而過去對我施恩與今生對我施恩是無分別的!”經過反復觀修,從而培養對他的平等心。
其次觀想一個最親愛的人在面前。譬如,觀想我們的母親在面前,於是心中生起一種溫馨的親切感,進而產生貪愛。我們觀想:“盡管在今生這短短的數十年,她對我有著養育的深恩,但在數不盡的過去生中,她也曾經做過我的仇敵,多次傷害過我,這是肯定的!那麼我究竟應該對她貪愛呢,還是對她嗔恨?”經過反復的思維抉擇,就會減低對親友的貪愛。
再次觀想一個仇敵在面前。再觀照內心,發現只要這個形像一出現,我們便不期而然回憶起他對自己的傷害,不由自主地生出強烈的嗔心。怎麼才能消除這種嗔恨呢?我們觀想:“他只不過在今生對我有所傷害,但無始劫以來,他也曾多次做過我的母親。和今生的母親無有區別,也是那樣慈愛我,甚至為保護我而獻出生命。那麼她到底是我的仇人呢?還是我的恩人?”經過反復觀修,消除對仇人的嗔恨心。
這三者都曾經做過我的親人,也曾經做過我的仇敵。即使在今生中,現在的仇敵有不少還是幾年前的好友;親友中有的在不久之前,也不過是陌生人而已,現在卻已經成為了自己的眷屬。如果以後他們傷害了我,又會變成仇敵。親友、仇敵和陌生人的觀念,到底是不是堅固不變的呢?今天的摯友,明天可能成為死敵;曾經的敵人,現在又成為好友。由此可見,這種冤親關系是變幻不定的。我們貪戀親人,嗔恨仇敵,對陌生人漠不關心,這三種心態都沒有什麼意義。從而捨棄這三種心,安住於平等捨。
通過這樣的如理思維和抉擇,我們就會生起平等心。我們以前都把這種冤親關系看得很牢固,進而執著,產生種種的愛與恨,阻礙了我們光明心的透發。現在修平等心剛好破除這種錯誤觀念,認識到所謂的冤親關系:冤,不是真正的冤;親,也不是真正的親,兩者時刻都會相互轉變。從而放下那顆執著和勞累的心,從愛恨的枷鎖中解脫出來。由分別敵友進而產生打擊仇敵,保護親友等種種世俗惡行,也將永遠得到止息。
這種平等心是培養平等慈悲的基礎,是產生無緣慈悲的基礎。我們有了平等心後,才能通過“七重因果修心法”,經過七個環節的觀修,真正生起遍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
這種修心法為什麼稱為“七重因果”呢?因為這七個環節是有因果關系的,前者為因,後者為果,沒有前者的基礎,後者也就無從生起。修持前面的知母、念恩和報恩是生起慈心的原因,慈心是修持這三者的必然結果。同時慈心也是生起大悲心之因,因為慈愛眾生而對其苦境產生悲憫同情。大悲心又是產生責任心的因,只有生起了難忍的悲心,才會主動承擔起救度的重任。有了救度眾生的責任感,就會去追求救度眾生的能力,發願成佛而生起菩提心。
我們依次觀修知母、念恩和報恩,就能成就慈心;依靠慈心的證悟,我們再修大悲心和責任心,就能實證真實的菩提心。我們現在就按次第先修知母。
一、知母
按照“七重因果”的修心次第,首先要修的是“知母”,要認識到一切有情眾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母親,具有和今世母親一樣的恩德。
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們的慈悲就不會周遍一切眾生,就會障礙生發徹底利他無我的菩提心。你也許會這樣想:“我為什麼要承擔這一切眾生的痛苦呢?我不認識他們,他們也不認識我,彼此毫無關系,這樣做不是很傻嗎?”或者你會推卸責任:“有這麼多的佛菩薩,他們自然會去救度眾生,我何必多此一舉呢!”
如果認識到眾生是慈母,而你是他們唯一的愛子,彼此的感情曾經是那麼深厚,而他們現在正受著無窮的痛苦,在眼巴巴地盼望著你去救拔,你還能無動於衷嗎?救拔父母是為人子者必盡的孝道,你還能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推嗎?所以為了生發菩提心,首先要修“知母”!
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次見到路邊一堆白骨,就向這堆白骨恭恭敬敬地禮拜,弟子們不明白佛為什麼要禮拜。佛說:這具白骨的主人,她在生前曾經做過我的母親,而且不只一次地做過我的母親。無量劫以來,她做我的母親時的白骨如果堆積起來,比世界上最高的山——須彌山還要高大,我喝過母親的奶水如果盛起來,比四大海洋的海水累積起來還要深廣。
我們作為追隨佛陀的大乘行者,應當把天下一切有情都視為自己的母親,而且他們不只一次地做過我們的母親。
“既然一切眾生都是父母,那我怎麼不認識呢?”你不能說因為不認識,她就不是你的母親。比如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離別家鄉浪跡天涯,到年老時方才返回,這時你還能認識自己的母親嗎?我們當初離開家鄉,母親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在外流浪了這幾十年的時間,母親已經白發蒼蒼,老邁不堪了,我們還能認識嗎?肯定是不認識了。所以,面對這麼多眾生,不能因為不認識,就說他們不是自己的母親。
因為我們的心識自無始以來就不斷在六道中輪回,現在的心識是由上一刻的心識變化而來的,是上一刻心識的延續。而上一刻的心識又是再上一刻心識的延續,這樣一直往前推……我們在入胎之前的心識,是入胎前那一刻心識的延續,是從中陰身變化而來的。而中陰身的心識,又是前世心識的延續……再從前世的心識往前推,我們前世的前世,有多少個前世?你能計算出來嗎?這是無法計算的。
時間的流逝是無始無終的,我們的前世也是無量無數。而每一個前世,只要受生為胎生或卵生,就會有一個母親。即使前世是個螞蟻小蟲之類的,也是有母親的吧?所以我們的母親之多,也是無法計算的。 眾生就是再多也還有一定的數量,一切有情終究都會成佛,眾生總有窮盡的一天。而我們自己的輪回卻是無有上限的,無始以來,我們有過無數次的生命,也就有過無量無數的母親,母親的數量要遠遠大於眾生的數量。由此得知:沒有一個眾生,不是我曾經的母親!而且她不只一次地做過我的母親!即使眼前爬過的一只小蟲,如果我們有神通力,就能觀察到,它也曾經做過自己的母親!
過去世的母親和這一世的母親,有區別嗎?沒有區別!比如二十年前的母親和五十年前的母親,盡管形象不一樣了,當年充滿青春活力的母親,如今已變得蒼老憔悴,但同樣都是我們的母親。如果因為她是過去世的母親而不予承認,那麼昨天的母親也不應該承認為今天的母親,因為已經成為過去,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昨天的母親,我們今天仍然稱呼為母親。所以過去世的母親,也仍然還是我們的母親。
諸佛就是因為認識到眾生是母親,感念母親的恩德,立志為利樂如母眾生而修行,所以成就了無上菩提,安住於自在的涅槃大樂境中。而我們因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就有了種種自私自利的思想。為了追求自利而不惜造業作惡,甚至於互相仇恨、殘殺……種種的愛恨交織,造下種種的業力,進而感受到種種苦報,在生死海中苦樂升沉,到現在還是凡夫一個。
我們為什麼有疾病?為什麼有災難?這一切的禍根在哪裡?就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眾生是父母。不認識眾生是父母,就會產生種種自利的思想。這種貪求自利的我愛執,正是我們一切苦難的罪魁禍首,是我們生命的致命殺手。我們現在修菩提心,認識到眾生是父母,就能扭轉這種顛倒行為。
當“知母”修到合格的證量時,我們見到任何有情,哪怕面前的一只小蟲,心中都會湧起一種見到慈母般的感覺。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它往昔作為自己的母親時,是如何地慈愛自己。而現在母子重逢,卻見到母親淪落到這般形象,我們倍感心酸而落淚。
二、念恩
可是有的人對今生的父母都不孝順,即使能認識到眾生是父母,也難以對他們生起愛心,對修菩提心又有什麼用呢?這是因為沒有感知到父母的恩德,要是知道了父母對我們付出的種種恩情,你還會這麼做嗎?所以“知母”觀修合格後,下一步就要修“念恩”。
父母對我們有什麼恩德呢?以今生的母親為例,自從我們住胎開始,母親就放下了自身的一切安樂,像病人那樣作種種苦行,以避免任何可能對我們產生的傷害,為了腹中胎兒的成長,她想吃的東西強忍住不吃,不想吃的東西只要對胎兒有利,她也強迫自己咽下。隨著胎兒的逐漸長大,在母腹中一舉手一投足,都會給母親帶來痛苦,但母親也毫不在意。經過了十月懷胎的孕育,最後母親要遭受劇烈的疼痛,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才能把我們生下來。許多母親就是在生子女時,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當我們平安生下來後,雖然剛出生時的樣子無比難看,母親也如獲至寶般地欣喜萬分。在往後我們成長的日子裡,母親不眠不休地撫育我們,悉心照顧。人的排洩物是骯髒不堪的,但母親卻毫不在乎,常常用手為我們抹淨。自從我們出生以後,母親就再也不能安心地睡覺,為了守護我們成長,甚至完全失去自由的空間。
世界上最偉大的愛莫過於母愛。自從生育我們以來,我們的痛苦就變成了母親的痛苦,我們的快樂成為了母親的快樂。甚至在睡夢中,她還呼喚著兒女們的名字,希望他們幸福快樂。如果聽聞到兒女有一點點的不適和勞累,母親都會心酸流淚,從而發心代受。在佛菩薩面前祈禱,希望這種痛苦轉移到自己的身上。這只有母愛才能做得到。有多少母親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女,而心甘情願獻出了寶貴的性命?又有多少母親為了養育兒女,甘願去做最低賤的工作?父母把所有心血都傾注在我們身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兒女幸福快樂。只要兒女健康成長,就勝過自己享受一切快樂,他們吃再多的苦也無怨無悔。母親的恩德實在是無量無邊。
也許有人會說:“我的母親並沒有對我這麼好,談不上有什麼恩德!”即使母親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善待你,她也冒著生命危險把你生下來,賜給寶貴的人身。否則,我們現在怎麼能在這裡聽聞佛法?能夠得聞法音,以致有解脫成佛的可能,這不都是母親生下我們的恩德所賜嗎?
不論我們曾經轉生為人還是動物,母親的恩德都是無與倫比的。曾經有一位叫周豫的大學士,在烹調鳝魚時,其中一條總是向上彎曲著身體,他覺得很奇怪,就把鳝魚剖開,結果發現它的腹中有籽,曲身避湯是為了保護腹中的子女。被此情此景感動的他,從此再也不吃鳝魚了。
海裡有一種魚,產完卵後,它把魚卵含在嘴裡進行孵化。幼魚孵出來後,它仍然一直張著嘴,用來作為子女們遇到危險時的避難所,當幼魚長大能自立的時候,它們的母親已經由於無法進食而餓死了。
樹上有一種鳥,會用嘴叼住巢上方的樹枝,把自己懸掛在上面而死去。它為什麼這樣做?因為擔心幼鳥孵出後,沒有食物可吃,它就把自己作為食物,等兒女破卵出生後,能夠啄食自己的肉而生存下去。
每一位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恩情如同今生的慈母一樣無有分別。即使是目前的仇敵、親友或陌生人,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對我們有著慈母一樣的深恩。只不過因為生死的變遷,無法憶念過去生中的情況,導致現在彼此互不相識而已。
三、報恩
母親為我們付出了太多的關愛,我們為人子者,怎能不感恩報答?佛陀告訴世人說,父母是三界內的無上福田,對父母的報恩是最大的善業。中國人也說“百善孝為先”,這是一切世間善業之首。為什麼古人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因為這個身體是母親所賜予的,而母親在生養我們的時候,不知付出了多麼大的心血。《詩經》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親生養我們的時候,那種辛酸勞瘁的情景,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因此作為兒女者,若能真切思念父母的深恩重德,心靈深處必然會激起陣陣哀傷。
母親總是竭盡全部的生命、青春和心血,來撫養我們。可以想象每個母親,原本是那麼的美麗而健康,充滿著青春活力,可是卻因為生育我們而失去了昔日風采,一雙玉手也因洗滌過多的不淨物而彎得粗糙不堪。母親原本也是一個非常愛打扮的青春少女,可是自從生育了我們,她把所有的妝飾收藏起來,一心一意地撫育兒女。她把所有的積蓄都奉獻給兒女,自己卻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有時甚至會為沒有過多的財富給兒女而難過,乃至於多方求助和奔走。世人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別人給一點小小的恩惠,我們尚且感激涕零,可是母親的這種大恩大德,我們又回報了多少?長期以來都是在為自己的名利奔波,卻把父母撇在一邊而毫不顧及。我們扪心自問,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這是多麼慚愧的事啊!連今生今世父母的恩德都沒有報答,又怎麼去報答天下如母眾生之恩呢?
不僅是我們人類懂得報答母恩,就是動物也知道報恩。比如綿羊吃奶的時候,它要給母親跪下。當小烏鴉和老烏鴉一起尋找到食物時,小烏鴉會飛到一旁去站崗,讓老烏鴉先吃。動物尚且知道報恩,更何況我們身為人類?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不知報答父母的恩德,只是為了自己的吃穿而活在這世上,我們甚至連畜生都不如!
“大孝釋迦尊,歷劫報親恩。”世尊捨身飼虎,割肉喂鷹,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修持菩薩行,直至最後成佛傳法,都是為了報答如母眾生的深恩。我們作為追隨世尊的行者,身為大乘修行人,又怎能不效仿世尊而感恩報恩呢?
四、慈心
通過觀修前面的知母、念恩和報恩,我們心中自然會產生“願一切如母眾生能獲得快樂”的真切心願,猶如慈母愛子那樣去愛護眾生。這時就生起了慈心。龍樹菩薩說:“一個人如果具備了慈心,即使沒有別的成就,他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甚至人、天、毒藥及任何武器都不能傷他分毫!”有了慈心的基礎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觀修悲心。如果沒有慈心,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大悲心。
五、悲心
大悲心是成佛的不共因,是大乘道的根本。如果僅僅是希望眾生遠離痛苦的悲心,這一點連小乘的聲聞、獨覺也有。只有不忍眾生痛苦而欲親自救拔的悲心,才是大乘的不共悲心,才是我們大乘行者必須培養的悲心。譬如當自己的孩子掉入火中時,父母會奮不顧身地跳入火中把他救出,其親屬卻未必有如此捨身的行動。這是因為悲心有強有弱的關系。同樣的道理,我們生發救度眾生的菩提心,其力量的強弱視大悲心而定。修道速度的快慢,也由大悲心力量的大小而定,有人修密法能快速成就,也是源於大悲心的力量。
那麼如何修習大悲心呢?有人說:“父母眾生並不苦呀,譬如我的母親她有吃有穿,整天都很幸福快樂,我如何能對她生起悲心?”這是沒有用智慧來觀察和抉擇。我們前面講出離心的時候,講了輪回種種的苦,哪有一絲一毫的安樂可言?所以說,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加行,它們共同的基礎都是認識到了苦,只是受苦的對象丕同而已。自己不想受苦而求解脫,就是出離心;不忍眾生受苦而欲解救他們,就生發了菩提心。
如果你連自己的苦都沒有體認到,又怎麼能認識到眾生的苦呢?認識不到眾生的苦,怎麼能產生對眾生的悲憫同情?沒有這種悲憫同情心,怎麼能生起救度眾生的責任感?沒有責任感,又怎麼會激發成佛的大願而生起菩提心?你就不會那麼真切地想去解脫他們。即使整天念叨“為利有情願成佛”,也不過是掛在嘴邊的一句口號而已,實際上還是為利“己”而願成佛。對不對?甚至你會我慢膨脹,覺得“這些眾生還要我去救拔,一群可憐蟲!”感到自己十分高大,視眾生如同腳下的螞蟻一樣渺小。這不就成自大狂了嗎?其實,你哪裡有菩提心可言呢!造成這樣的過失,就是因為缺少悲心這一環節。
悲心源於對眾生苦難處境的認識。眾生的苦難處境究竟如何呢?宗喀巴大師以他無礙的智慧,為我們勾畫出這樣一幅悲慘的景象:
“四條滾滾激流沖擊不息,無法改變的業力周身捆縛,身陷我執的堅固鐵籠,漆黑的無明夜色籠罩著天空。在無邊的輪回流轉中,一生接一生,連續不斷地遭受著三苦的殘酷折磨。”
這是宗喀巴大師對整個三界眾生真實處境的描繪。我們可以想象:在四條瀑流形成的漩渦中,漂流著一個人,她不僅被這四條激流所沖擊,而且手腳象棕子一樣被繩索牢牢地綁住。這種捆縛的繩索不同於普通的皮繩、毛繩,它好似鐵索一樣難斷難解,然後被投入到一個堅固的鐵籠裡。並且這是在沒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是在夜幕籠罩下的激流中沉浮,此時此地,根本就不會有人路過,不管她怎樣地呼喊求救,也不會有人聽到,而存一絲獲救的希望。而且她已經身患重病,根本就沒有力量來呼救和掙扎。這是誰呀?這就是我們的母親。這種種的不幸都發生在她身上,你說她怎麼能獲得一絲安樂自在?
怎麼理解激流、繩索、鐵籠之類的東西呢?四大瀑流比喻生老病死,哪一個眾生的生命沒有被這四大瀑流所侵害?繩索比喻業力,有誰不受業力的支配而得自在?疾病比喻煩惱,誰沒有貪嗔癡疑慢等種種煩惱?鐵籠比喻我執,夜色比喻無明。如母有情就是這樣被無明的黑暗所蒙蔽,在無邊無際的輪回大海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相續不斷地遭受著苦苦、行苦、壞苦的殘酷折磨。
慈母眾生淪落到如此情境,難道不值得我們憐憫同情嗎?地獄、餓鬼道的如母有情,他們受苦的情狀,我們難以目睹。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是經常見到受苦的眾生,那些被送去屠宰的牛羊,當它被送往“刑場”時,內心充滿恐懼與絕望,卻因為無法反抗而被殘忍屠殺,在還有知覺的時候,內髒就已經被取出,甚至生剝皮毛,在無比痛苦中悲慘地死去。
逢年過節是我們人類喜慶歡樂的時候,但對畜生道的眾生來說,卻是生命的劫難。它們在屠刀下驚恐掙扎,被活活地剝皮刮鱗,非常痛苦地死去。還有那些吃活蝦活魚,甚至生食猴腦的殘酷情景,我們都可以用來觀修悲心。細想它們的痛苦,同時知道它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和今生的母親沒有區別,這樣就可以生出初步的悲心。然後,再觀想眾生在其它道中的痛苦,例如地獄道、餓鬼道等等。如此修習,直至生起“願一切眾生永離痛苦”的真切悲心。
我們的悲心生起來,就像慈母一心系念患重病的愛子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祈願一切有情遠離痛苦。
六、責任心
我們通過修持大悲心,就會生起令眾生離苦得樂的責任感。這和“報恩”並不相同,“報恩”是僅僅有利樂眾生的願望,“責任心”則是決定承擔起救度眾生的事業。
每一個眾生都是我們的母親,都和今生的母親一樣,慈愛我們,對我們有著無比的深恩重德。如今,母親於輪回中遭受苦難,我們為人子女者,不去親自救拔自己的母親,報答母親的恩德,難道還要指望別人去救拔嗎?救拔母親出離輪回苦痛,這是作為兒女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因此,我不能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不能指望讓他人來救拔如母有情,而應當獨自承擔起讓她們離苦得樂的重任。
七、菩提心
如何才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呢?以我們現在的能力,不要說救度一切眾生,就是僅僅引導一個有情走向解脫都無法做到。必須要具足遍知一切的智慧,才有能力來救度一切如母眾生。因此別無選擇,我必須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把我們的慈悲、智慧、潛能發揮到極致,才有救度如母眾生的能力。
慈悲的諸佛最關心的是眾生的苦樂,我們不應僅僅停留於對諸佛的頂禮膜拜,同時更要學習效仿他們的高潔聖行。神聖的無上佛果來源於對凡夫的千錘百煉,諸佛在無量劫以前,也是和我一樣的凡庸眾生。既然他們現在能成為眾生的依怙,為什麼我就不能呢?為了利樂一切如母有情,我當依教證二量,誓證無上菩提!如此,就能生發起菩提心。一旦發起菩提心,我們就有資格稱為佛子了,人格也變得高尚起來。這個世間也因為有佛子的產生,而獲得淨化和充滿希望。
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大家要敢於成佛,勇於成佛,要樹立成佛的遠大目標。不要認為成佛是很遙遠渺茫的事,而不敢想更不敢當。要是那樣的話,我們連大乘道的資糧都不具備,卻自翔為金剛乘行者,這不是笑話嗎?還有比這更自欺欺人的嗎?救度如母眾生出離輪回苦海,這是我們身為大乘行者的使命。要立志成為大雄大勇的菩薩,像往昔諸佛一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將眾生的苦難一肩挑。為了完成這個神聖的目標,如普賢願王所說,縱是修行歷經劫海也在所不惜。
|
|
|
|
|
|
上一篇:高山寺觀世音菩薩顯靈記
下一篇:宣化上人對現實因果報應的開示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