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安祥是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安祥是什麼
耕 雲
(一)安祥是正受的體現 安祥是什麼?安祥就是“正受”,就是一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最美好的覺受。這種覺受從哪裡來?是從心靈的統一調和而來。我們為什麼會煩惱?為什麼我們的心靈不統一?有人說三心二意,其實何止三心二意!今天你是好人,明天你可能又變成壞人;上午你是這麼想的,下午又作了相反的決定,這證明人的心靈是不統一的。有時你是聖人,有時卻是魔鬼;有時光明磊落,有時卻又骯髒下流。人何止於三心二意,簡直是七上八下。像這樣的人,他會有安祥嗎?不可能。他會有正受嗎?絕對不可能,你必須把心靈統一,把許多個動蕩不安的我變成單一的我,這是修學不二法門的基本前提。如果不能把自己變成單一、獨立的我,那你就只能有分裂的人格,而沒有統一的意志,就會因為多我的東扯西拉、互相矛盾,讓自己的心被攪得欲振乏力,脆弱黯淡,你還能成就什麼呢?苦行的肉體的宗教,有助於心力的提升。勾踐臥薪嘗膽,是為了恐怕自己陷於好逸惡勞的惰性而墮落。人若是不能吃苦,人若是不能克服惰性,就會好吃懶做,得過且過,浪費了寶貴的人生。人的惰性就是喜歡吃好的、喝好的、喜歡容易的、不喜歡困難的,乃至喜歡不耕耘只收獲,不付出只獲得,工作輕、待遇高。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一切難的甘之如饴;一切難題勇敢面對,這樣才能發揮心力。否則沒有心力,便難有作為。禅的基礎是建立在一種統一調和的心態上的,把你那三心二意、多重人格、內在矛盾徹底揚棄,才有安祥可言。因為有矛盾就會斗爭,一斗爭心就不安,講高級一點兒,就是天人交戰——良心與罪惡交戰。心不統一、亂七八糟像是個戰場,你怎麼可能擁有安祥的心態呢?必須先把你的心統一了,使你調和了,你才會有安祥,也才能享有“正受”。
(二)安祥是禅的生命 安祥是什麼?安祥是禅的生命,不管是祖師禅或是如來禅,離開了安祥就沒有正受,沒有正受就沒有法的現量;沒有法的現量,就只能停留在法的比量上,也就是停留在相似法門,絕非究竟,修行也不會成功。所以說安祥才是禅的生命,沒有安祥的禅是死禅,是僵屍禅;有了安祥才有禅的活躍的生命。是真禅,是假禅就看能不能給予人以安祥的覺受。安祥可以給嗎?可以的。如果障淺而契機的話,現在就會感受到安祥。
(三)安祥是定慧圓明的證量 什麼是安祥?它是“定慧圓明”的證量——禅定的最高的境界。修禅的人,往往有些偏慧,偏慧就是干慧。什麼叫干慧呢?脫水香蕉,是香蕉沒有錯,只不過不是那個味道——沒有水分,缺乏生命。只有慧沒有定,就是狂慧;如果偏定,定太深了,坐在那裡入定了,十天、八天、一個月冥然枯坐,那跟木乃伊有何區別,這是空定。大乘學者批評二乘沉空守寂,病在偏離中道。二乘是什麼?就是聲聞、緣覺。聲聞是指阿羅漢,緣覺是指辟支佛,統稱為二乘。二乘有什麼缺點呢?阿羅漢守寂,如捨利弗林中晏坐,被維摩诘大士呵責;小乘聖者,認為沒有人的地方最好,不能上街喔!一出門,心就亂了。想想看,哪有見不得人的聖人?即見不得人,又如何能普渡眾生?辟支佛呢?病在沉空,一切都空了,這叫什麼?這叫“惡取空見”的頑空。空不是一切都沒有,相反地,它是萬有的素材,是創造的機勢。什麼叫機勢?就是無限創造、開拓的可能,它哪裡會是死的呢?它是無限生機的當體,絕對不是死的東西。所以我們講“定慧圓明”,一定要定慧等持、均等才對。這個等量的定慧是什麼呢?就是安祥。嘗過這個無上法味的人才知道,唯有安祥才是宇宙中最美好的覺受。
(四)安祥是法的現量 安祥是法的現量。用語言表達“法”,充其量也只能是比量,用邏輯推理寫出來的文章也是比量,最多只是相似,並不全等,而安祥則是全等的法——是和盤托出,擺在你面前的法的現量。
(五)安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安祥是什麼呢?安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看過《安祥之美》講詞的人知道,大凡是不安祥的人,他的個性就開始偏頗,心就難免扭曲,肉體自然也就失去了健康。各位不妨就親戚朋友中回憶一下,疑心重的人,常常抱怨別人對不起他,這種人多半罹患關節炎;喜歡出鋒頭,想贏怕輸,逞強好勝的人多半有鼻窦炎。請想一想,有鼻窦炎的朋友,是不是這個樣子?從小嬌生慣養,長大了處處不如意。這樣就會患氣喘病;女人如果是位長舌婦,白帶一定特別多。請注意!如果長舌婦轉變為“沉默是金”時,白帶也就不藥而愈了。所以,人有什麼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肉體。
安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如果你能夠保持內心的安祥,你就擁有了生命的源頭活水,你就會由內在之美,發露為外在的潇灑自然之美,就會愈來愈有朝氣,愈來愈有親和力,人生也就愈來愈通暢,而且很少生病,很少煩惱,很多安祥,很多喜悅。因為你擁有了生命的源頭活水,同時安祥也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人要想擁有真正的幸福,就必須擁有真實的安祥,當你擁有了安祥的時候,你也便擁有了幸福了。
|
|
|
|
|
|
上一篇:憨山大師:出生死法
下一篇:心無片瓦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