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首愚法師:心淨國土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心淨國土淨


首愚法師

業緣有別
  隨著個人的業緣與見地,每個人念佛的境界幾乎都不一樣。同樣一句“阿彌陀佛”,十個人念的境界皆不相同。並非阿彌陀佛有十個樣子,而是我們的業力千差萬別。
  經教告訴我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譬如如來講一個“佛”字,聽到每個人的耳朵裡去,在心裡轉了個圈,感受如何就因人而異了,這就是業緣有別的緣故。

妄心與明心
  有的人念佛念得歡歡喜喜的,也有人念得自己覺得一切都具足圓滿,當然也有人會覺得不知道自己在念什麼?似乎愈念妄想愈多了。所謂“妄心念佛,佛在西天;明心念佛,佛在心中”就是這個道理,各位不妨自問:“我妄心念佛呢?還是明心念佛?”
  有人念佛只是抓住一句佛號,有人念佛卻能懂得起觀,也有人念佛可以和華嚴法界相應。難怪淨土法門分成“九品往生”,因九品的境界相差太大了。

信願行
  淨土法門強調“信願行”,而信願行又強調絕對的“信”,然後要有“菩薩願”和“菩薩行”。
  平常,我們念“阿彌陀佛”,信在何處?願力又如何呢?對淨土法門的行持又怎樣呢?我們懂得佛在心中,見法即見佛,見什麼法呢?——見“心地”,了心卻見佛。
  淨土法門特別強調心,由“有信”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何以身心無法與念佛打成一片呢?信心即是最大的關鍵了,妄想一來,其他念頭一起,全盤皆非了,如此當然覺得很迷茫,這時就要靠真正的見地了。
  見地,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若是那麼簡單,人人距離菩提大道就很近了。那麼容易相信,你就不會迷糊了。你能念到不論順境、逆境來時,信心都不退就差不多了;而且不但不退,還能與法相應,身心隨時在禅悅為食當中。很多研究中觀、唯識等理論方面的學者,他們完全在思惟修直截了當,從自己的心念下手,而我們修淨土法門則強調信心——深信有個極樂世界。

三無漏學
  戒、定、慧三學統稱為“三無漏學”,這是我們從世間法上,從凡夫的因地上走向修證、解脫度途徑必不可少的條件。世間法的種種煩惱都是有漏的,要無漏一定得與般若相應,許多佛法的法門都注重於“定學”方面,就我們現在的持名念佛而言,也是與定學相應的。
  念佛可使內心得到一種安詳、寧谧的感覺!至於能否解脫,能否與法相應就要靠智慧了。要是信心不夠,念了老半天,到底念什麼呀!念得都生煩惱了,豈不就失去方向?
  禅宗標榜直接從心地上去體會,當然即與中觀相應,等於《金剛經》講的“三心不可得”,故說“禅宗是接引上上根機者”。然則,理歸理,“事”項做到了嗎?這可大費周折了。 否則,有些佛教學者怎麼只落得個“玩弄知識”之稱呢?因為沒有與修證功夫相應!也就是信心還是有問題。
  如果理論上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則林林總總的修證方法就不再需要了。所以說,佛法講求的就是一個見地與一個修證要真正得到受用,基本上還是要從日常生活中的“戒學”方面下手。
  “戒學”也可以說是屬於行願部分的,亦即我們平常日用中的為人處事,與現實掛勾,在自己的修行方面真正往下扎根。很多研究佛學理論的人就是與現實脫節了。故行願自有其可貴之處,做了,在你的行願過程中,很多大道理就呈現出來了。
  佛法畢竟是個實踐的宗教,可以拿來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故嚴格說來,三無漏學是不可偏廢的。

直下承當  
所謂“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光明,可以直下承當。一方面念佛號,一方面自己的身心在一片光明中。易言之,見地在“理”裡,在“定”裡,乃至“行願”也在其中。一邊念,一邊回向,何須再念個回向文呢?當下直截了當即與“空、無我、無相”相應了。則所有聽到我們念佛的人,不論有形、無形,皆能得到好處。
  念誦得好,非僅個人會得到法喜,別人聽了自然也能得到法喜。否則,自己念得都生煩惱了,又如何寄望別人得到法喜?“一切唯心造”呀!可見信心與願力有多麼重要!

隨順世緣
  佛陀針對眾生的根器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然而,我們學佛以後卻自己分別了禅宗、密宗、淨土宗、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三論宗等,我們畫地為牢。事實上,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念佛法門。各位相信嗎?相信你就成功了,否則,學佛就學得太辛苦了。你能以這種見地去念佛、去修持,就能“左右逢源”。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臥信手拈來,都要能夠了無掛礙,能夠“隨順世緣無掛礙”。念佛能念到這種境界,則禅、淨、密皆在其中矣!八萬四千法門也皆涵蓋在內了,那裡還有什麼宗派之分呢?

普賢境界
  我們在任何時、地學佛,若是還分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還在二分法中了,那是不圓滿的。學佛修法,一定要學到像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一樣。
  何謂“普賢”呢?“普賢”又叫“普現”,普現在一切境界中。各位應以這種見地去念佛,而不是非要念一句“阿彌陀佛”才叫念佛。縱使你在與人談話,內心還能清清明明那也是在念佛,這便是廣義的念佛。
  普賢的境界,也就是“隨順世緣無掛礙”的道理了。我們能這樣認識,則何處不是道場呢?

不增不減
  凡夫經常都在二分法中,非善即惡,非是即非,抓得很緊。六祖問惠明禅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各位不妨也自己問問:“不思善、不思惡時,我的本來面目到底又如何呢?”若是無法把是非善惡溶化掉,不就處處都在矛盾中了嗎?
  各位聽到我在咳嗽嗎?你若把它當咳嗽,那麼你也聽進去一聲咳嗽。一聲咳嗽原是不增不減的,也是不垢不淨的。有垢有淨是你自己心裡去接受的,要是你不去接受,它就是不垢不淨了,同時它也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垢淨、增減、生滅完全在你的一念心。懂得這麼用心,則連吃飯都不是打閒岔了:嘴巴在吃飯,那“能”想的知道在吃飯,可是那個“他”並沒有在吃呀!你吃飽了,那個能知道飽的也從來無所謂飽與不飽呀!

法爾如是
  佛經有很多是“不了義”教,也有很多是“華嚴境界”。像《阿彌陀佛經》等淨土三經都是華嚴境界,那並不是我們一般凡夫所能想像的。嚴格說來,淨土法門深不可測,一點都輕忽不得的。所謂“甚深緣起、緣起甚深”,一般隨便批評淨土宗的人,那是謗佛、謗法、謗僧;乃至修淨土的人批評其他宗派亦然。因為法法都是平等的!《金剛經》雲:“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是眾生太執著了。
  試想,佛陀講了四十九年的法,卻說他一個字也沒講,難道他在打妄語嗎?不是的,他是在幫我們“掃相”,希望我們不要執著呀!

佛國境界  
《阿彌陀佛經》上有一段說:“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並沒有告訴我們要執著在極樂世界,而是要到十方國土去隨喜贊歎。
  根據《無量壽佛經》的記載,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來莊嚴極樂世界,所有佛土、諸佛的殊勝都集中在這極樂世界之中。其中描寫的七寶,我曾請教一位藝術家說:“以藝術家的眼光來看,阿彌陀佛世界裡的境界能把它創造出來嗎?”他說:“這七寶應該是不困難的”。然而,依我的看法,佛陀講的境界無非是要讓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容易去理解。講得太高了,我們無法想像,但是,我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比描述的更加莊嚴,而且莊嚴得讓人無法想像。

莊嚴此心
  賢劫千佛之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第五位是彌勒佛,而兩位就距離好幾萬億年了,甚至是無法計量的,可見成佛不是那麼簡單。學佛的那麼多,成就的又有幾人呢?我們看《法華經》,佛陀為五百弟子授記,人人都可成佛,只是時間久遠的差距罷了。
  既然眾生都有佛性,出家可以成佛,在家當然也可以成佛。如果出家可以成佛,在家不能成佛,佛法就不平等了。成佛是了心,圓滿這個心、莊嚴這個心。所以說,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要你抓得緊緊的,抓住一個佛號只是要給初步學佛或心性比較脆弱的人一個方便而已。

回向淨土
  佛陀在淨土經典裡告訴我們:“千經萬論皆指向極樂世界”,只要懂得這個道理,時時回向極樂世界就沒錯了。當然你也可以回向彌勒淨土。像近代的高僧大德——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就是發願往生兜率天,親近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的。歷代禅宗大師也有很多都發願生生世世住在這娑婆世界度眾生的,這樣也沒錯呀!反而成佛得更快呢!別以為到極樂世界才成佛快。只要你見地正確,在苦難中成佛更快的。像佛陀與彌勒菩薩兩位原是師兄弟,一個是修苦行、一個修安樂行,結果釋迦牟尼佛提早成佛了。
  到極樂世界只是留學而已,終究還是要回到娑婆世界來的,不過是時間的久暫罷了。總而言之,一切在行願,我們強調弘法,就要絕對有信心,若是以學理的觀點來探討,必然有很多可談。然而佛法講“實際”二字,如果認真探討起來,邪知邪見就跟著來了,而到底誰是邪知邪見又很難講了,除非你親自證到,否則就只好依聖言量來判斷了。
 

上一篇:念佛為什麼要求“一心不亂”
下一篇:淨空法師:如何避免臨終往生障礙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