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五時佛經串講11--華嚴經解分03淨行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時佛經串講11--華嚴經解分03淨行品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淨行品。請大家先看本品的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淨行品第十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雲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害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雲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雲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雲何得殊勝身、語、意業?雲何得清淨身、語、意業?雲何得無染身、語、意業?雲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雲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雲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雲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捨那力、思惟力?雲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雲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雲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雲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禅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雲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雲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雲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雲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妓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著璎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上升樓閣,當願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诤法。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轭。
   剃除須發,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
   受阇梨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余。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诤。
   捨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余法。
   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谄無诳。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诤心,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若見湧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梁。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當願眾生:捨諸飾好,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捨。
   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诤法。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見丑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捨佛道。
   見著甲胄,當願眾生:常服善铠,趣無師法。
   見無铠仗,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恆轉正法。
   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恆守正念,習行眾善。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
   見處林薮,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
   入裡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見不捨人,當願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當願眾生:捨離無慚,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禅悅為食,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從捨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捨離眾惱,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谛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右繞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繞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贊佛功德,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稱歎無盡。
   贊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闼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我們先來學習一下相關的名相。

 

關於三業。主要有以下幾種:

()身口意三業。(1)身業,是指身所作及無作之業,有善有惡,比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等,為身惡業;比如不殺、不盜、不YIN,即為身善業。(2)口業,又作語業,是指口所作及無作之業,有善有惡,比如妄語、離間語、惡語、绮語等,為口惡業;比如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绮語則為口善業。(3)意業,是指意所起之業,有善有惡,比如貪欲、嗔恨、邪見等為意惡業;比如不貪、不嗔、不邪見則為意善業。此外,另外還有非善非惡、無感果之力的無記之身口意三業。

()又作三受業、三受報業。就苦、樂、捨三受,分業為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1)順樂受業,又作樂報業,是指福業及順第三靜慮而受之善業。(2)順苦受業,又作苦報業,是指非福業。(3)順不苦不樂受業,又作不苦不樂報業,是指能感一切處阿賴耶識之異熟業及第四靜慮以上之善業。

()又作三時業、三報業。就現、次、後等三生之報,分業為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又作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1)順現法受業,是指此生所造,在此生成熟之業。(2)順次生受業,是指此生所造,在第二生成熟之業。(3)順後次受業,是指此生所造,在第三生以後次第成熟之業。

()就三世,分業為過去業、未來業、現在業。(1)過去業,是指住於習氣之位,或已獲果報,或未獲果報之業。(2)未來業,是指未生未滅之業。(3)現在業,是指已造已思而未謝滅之業。

()就斷與非斷之別,分業為見所斷業、修所斷業、無斷業。(1)見所斷業,是指招感惡趣之不善等之業。(2)修所斷業,是指招感善趣之善、不善、無記業。(3)無斷業,是指世、出世之諸無漏業。

 

關於出世間 略稱出世。超出世間之意;就是出離有漏系縛的無漏解脫法。為世間之對稱。又世間若指世俗之事,則出世間即指佛法;世間若表有漏(煩惱),則出世間即意指解脫。也就是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涅槃之法為出世間。在苦、集、滅、道四谛中,苦、集二谛為世間法;滅、道二谛為出世間法。又為解脫而所修之四谛、六度等,都稱為出世間法。

 

關於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慧遠《維摩義記》卷一中說︰功德者,亦名福德,福謂福利,善能資潤福利行人,故名為福。(中略)功謂功能,善有資潤利益之功,故名為功。

 

現在我們來學習本品經文的內容。這個時候呀,智首菩薩就問文殊師利菩薩:佛子,一切修行的菩薩們,在實際上要怎麼樣做,才能獲得一切殊勝的功德呢?

這個時候啊,文殊師利菩薩就先把智首菩薩贊揚了一番:善哉!佛子!你現在為了多多饒益,多多安穩,哀憫世間的一切眾生,為了利益人天,為了使人天都得到安樂,所以才向我發了這個問題。我們看文殊師利菩薩的這個回答,他說智首菩薩所問的目的呢,一是為了多多饒益眾生,二是為了多多安穩眾生,三是為了哀憫眾生,是為了利益安樂眾生,所以才來這麼問我的。這個回答是正面的回答,是話中有話,如果我們把他的這個意思從反面來想一想,就清楚了。

第一呢,智首菩薩是為了多多饒益我們這些眾生,才這樣問的。為什麼智首菩薩要饒益我們呢?因為在佛菩薩的眼中看啊,我們這些眾生真的是太貧乏了,所以要來接濟我們,給予我們利益。就象我的一個蓮姐妙居士,她本來是城裡的人,後來跑到偏僻的山區裡去,看見那些山區裡的人啊,太窮了,就發了一個心願,希望為山裡的窮人做點實事,讓山裡的窮人能得實益。佛菩薩看我們這些眾生,也就是和那個山裡的窮人是一樣的啊!正因為我們這些眾生,是窮困的人,所以才需要給濟。如果我們這些眾生,本身並不貧窮,那就不需要佛菩薩來救濟我們啦。大家看,我們有些有善心的人,總是把錢拿給街上的那些叫花子,因為他們窮啊,他們需要這些錢啊。有的人說,你說我窮,我窮在哪裡啦?我資產上百萬千萬億萬,家財萬貫,有高級車,有高級別墅,出入的都是高級賓館,住的都是總統套房,要什麼我就買什麼,你說我窮,我窮在哪裡啦?大家說這樣的人,他們世間的福報是不錯的,他們有這麼一點財產,看著真是富有的,哪裡貧窮嘛!他們認為我這麼這麼地富有,只有我去救濟別人的,哪裡有別人來救濟我的道理?真是豈有此理,是不是啊?對於這樣的世間福氣啊,印光法師對此作了這麼一個評價-----人間癡福。他說呀,你這種福這點福,算個什麼東西?不過是一點人間的癡福而已!有什麼了不起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啊?那麼,世間的眾生,為什麼窮?窮在哪裡啦?窮在道理上,窮在智慧上,窮在不了解不通達佛法上,就窮在這上面了。而這在智慧上的貧窮,在佛法上的貧窮,讓我們生生世世都在生死當中流轉,而不能得到解脫,讓我們承受一切大苦巨苦,所以這種對於佛法知識對於佛法智慧的貧乏,是最可悲的最大的貧窮。佛法,稱為法寶啊,稱為法財啊,這可是名符其實的稱謂,智首菩薩是為了讓我們得到佛法的大財寶,所以才這樣問文殊菩薩的。所以我們要想自己富裕啊,也應當學習佛法,學習離苦得樂的出世間的道理。

第二呢,智首菩薩是為了多多安穩我們這些眾生,才這樣問的。為什麼智首菩薩要安穩我們呢?因為我們這些處於迷界的眾生,是處在不安穩中的呀!你看我們的這個血肉身體,就象一個脆弱的泡沫一樣,說不定什麼時候出個什麼意外就報銷了。我們這個心理呀,也是這樣的,我們都時常受到八苦的煎熬呀,什麼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之類的,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降臨到我們的頭上來了。我們在這些眾苦的逼迫中過日子,心裡就象躁動不安的猿人那樣惶恐不安的。還有呢,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這個痛苦是生生世世都伴隨著我們的,沒有哪一個逃得脫。這些一切的痛苦,他們的共同性的根源啊,都是由於生死輪回引起的。我們只有解脫了這個生死輪回,才能回到真正的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永遠的安穩。為了得到這個永遠的安穩啊,我們就需要好好學習佛法,並且按照佛法所說的道理去實行,這個美好的願望才能實現。

第三呢,智首菩薩是為了多多哀憫我們這些眾生,才這樣問的。為什麼智首菩薩要哀憫我們呢?一切佛菩薩,視一切眾生,都如同他們自己的子女一樣。一切佛菩薩,對待一切眾生,甚至超過了父母對自己的感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菩薩有真正的智慧,他能夠用他們的智慧能力,觀照到我們這些眾生一切的痛苦。佛菩薩不但清楚地了知我們此生此世在這個世間所受的痛苦,而且也清楚地了知我們無量無數劫無量無數世以來,在三界六道當中所受的一切痛苦。我們通過學習佛法,知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在地獄所受的痛苦了。但是我們在地獄所受的痛苦,只有佛菩薩才有能力知道,我們自己,連同我們自己的父母,都是不知道的。這個在地獄中所受的痛苦,雖然我們不知道,但是佛菩薩卻是一清二楚的。這個地獄中的痛苦啊,比我們在世間所受的痛苦,不知道要大多少個千百萬倍。所以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憐憫心,不一定比得上佛菩薩哦!一切佛菩薩,由於他們如實知見一切眾生所受的巨大痛苦啊,所以他們就對一切受苦的眾生,發起了真正的慈悲心,他們用他的慈悲之心,悲憫我們這些苦難的眾生。佛菩薩的這種慈悲心,不是一般人的憐憫心可以比擬的,因為他是依據如實知見一切眾生的痛苦所發起來的。我們的父母,多數是對自己的子女,才有很深的憐憫心,而對其他的人就不一定了。但是佛菩薩的慈悲心就不一樣了。佛菩薩對於眾生之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他們對所有一切的眾生都平等對待,沒有厚薄深淺的分別。

其後,文殊師利菩薩接著告訴智首菩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這些所獲得的一切勝妙功德,究竟有哪些呢?文殊師利菩薩接著告訴智首菩薩: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這後面一一列舉的所有內容,都是所獲得的一切勝妙功德。這些所有一切的勝妙功德啊,都是靠什麼來成就獲得的?------善用其心,通過修行善用其心這個正因,才得到這一切的勝妙功德這個正果的。我們學佛的人,都非常熟悉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一句話,就是我們善用其心的總的綱領,一切諸佛成佛的正因。具體一點說,受持三皈而不動搖,遵守五戒而不毀犯,實行十善而不違反,這些都是善用其心的主要內容。有句話說:是心本具一切法,是心能作一切法,作者受者本相應,都在因果報應中。作善因得善果,只有善用其心,才能成佛正果,這個因果定律是誰也改變不了,是誰也超脫不了的。

與這個善用其心相對相反的,就是惡用其心。這個惡用其心,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表現得特別嚴重和突出。釋迦牟尼佛滅度已經兩千多年了,已然經過了正法時代和像法時代,現在的法運已經到了末法時代。佛在《無量壽經》中,前面講說了世間人的五惡、五痛、五燒之後,接著又自說: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我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谄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為汝略言之耳!佛在此經中所說的惡用其心的惡果報應,在現在的世間中已經逐漸地顯露出來了。佛在〈楞嚴經〉中,所開示的四個決定清淨明誨,所講到的YIN殺盜妄四大惡,在現在的世間中也已經顯露出來了。對於這個惡用其心問題,現在多多而有其人。甚至有的人,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泯滅良知。現在作惡因狠戾,將來受到的果報也狠戾。末學述及,心中也隱隱作痛,不忍多說,請大家自己去想。只是提醒學佛人,時時銘記因果報應,自作因自受果,沒有任何人跑得脫。因果的法網恢恢,遍布整個法界,如影隨形三世常伴,果報自受,沒有任何人跑得脫因果報應的懲罰。惡用其心的人,受惡報墮三惡道,哪裡還能上升成什麼佛道?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我們這些學佛的人,實際修行的第一步,需要怎麼做呢?我們實修的第一步,就是要轉惡心為善心,止惡行善,從此善用自心,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在為人處世中,在待人接物中,在一切時一切處,在生活的一點一滴當中,努力地去實行。對人對事,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我們都知道身口意三業,其中的身口二業,是從外在的言行上作為的;其中的意業,是從內心上作為的。內心的思想,決定和支配外在的身口的言行,所以從我們的內心上善用其心,就是實際修行的中心和關鍵。我們要時時處處善用其心,從起心動念處著手實修。因果報應是報通三世的,但轉變由心,要想改善和轉變我們這個命運的果報,只有自己從內心上去轉,只有這一條唯一的路,沒有他路可走。

接下來,文殊師利菩薩又告訴智首菩薩說:佛子,應當怎麼樣善用其心,才能獲得以上所說的一切勝妙功德呢?其後就用偈頌的方式,來一一作開示。就是開示我們要在生活當中的一切時一切處,在舉手投足處,遍起慈心,行廣大願,廣作眾善,以律律己,如理如法地實修。這些內容,請大家去仔細看。

其中有幾句關於三歸的話,是選入了課誦中的,我把他提出來,請大家注意一下。這幾句話是: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最後,文殊師利菩薩以慈悲心,再提醒和告訴我們: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闼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就學習到這裡。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五時佛經串講10--華嚴經解分02菩薩問明品
下一篇:五時佛經串講12--華嚴經解分04賢首品之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