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愛的诠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愛的诠釋

苦  心

  
自從遁入空門的那一天開始,“愛”這個字眼就逐漸淡出了我的記憶,師太告訴我,情愛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必須先伏後斷,否則無法
走上真正的解脫之道,於是年輕的我,便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遠離愛與被愛的土壤,莊嚴、肅穆地踏上了修行者的生命旅程。
  
十多年過去了,我的學佛生涯如潺潺流水,沒有驚濤拍岸的壯觀,卻始終保持著一份平平淡淡的從容,美麗動人;沒有萬花叢中一枝獨秀的絢麗,卻也時常領略到夕陽西下,楊柳依依的迷人風光。原以為,從此就真正走上了一條沒有“愛”伴隨的人生之路;原以為這就是坐上了駛向生命彼岸的渡人法船,前方將是風平浪靜,波瀾不興。其實不然!人生有很多東西是無法選擇的,比如說遠離愛,這幾乎不太可能,十多年了,自己不僅沒有遠離愛,反而無時無刻不被父情母愛,友情師愛重重包圍。至於自己曾經多少次面對世人關於僧尼是否也有愛的提問作出回答的次數,簡直數都數不清,況且每次答案都會因人而異,或肯定,或否決,幾乎到了遺失自我的程度。近日因接受一位記者采訪,他再一次提到了這個可以稱之為“老生常談”的問題,我想我不能再敷衍下去了,況且怎麼也不能讓這個疑惑伴隨一生,永無答案吧。於是不得不開啟塵封已久的記憶,尋覓點點滴滴關於對愛的最佳诠釋。

愛之困惑

  
在夜瀾人靜,明月當空的夜晚,我會偶爾走出小小的書屋,仰望滿天星斗,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一顆,而每當尋尋覓覓,不得結果時,便不由產生些許遐想,人既為萬物之靈,是否真正可以遠離愛與被愛?顯然,修行的最終目的決非讓人變成毫無感情的異類,那麼提倡斷欲去愛的僧尼究竟有沒有愛?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又曰:“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以及‘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如此看來,佛早已告訴了我們愛欲是障道之本,恐怖之源。僧尼作為佛之弟子,無疑應以遠離愛作為一生的追求,可經論讀多了,又會發現,世尊經常贊歎菩薩留惑潤生的偉大壯舉,尤其是地藏菩薩那“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無盡大願,無窮愛心,不知曾使多少人為之震憾!同樣,每當看到報刊雜志上報道一些用自己一生精力乃至不惜生命也要珍惜自己的“那一半”時,常常為她(他)們演繹的一幕幕真情厚愛感動得淚流滿面,真不知這是愛的復蘇還是愛的萌動。直到有一天,我讀到《華嚴經)中“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偈語時,才猛然醒悟:自己從前的種種感動,其實不是狹義上的愛,而是她們那種完全超越了自我的慈悲之心,利他之舉。

愛之真谛

  
愛的含義應該是慈悲、平等、無所求,離開了這些,就不是愛,而只能是情欲,佛典稱之為愛欲,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鮮有不對五欲境,色聲香味觸,不起貪欲之心者。這樣的愛是自私的,有條件的,甚至包含著極強的占有欲,而真正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奉獻,它最大的特別就是具有無所求的超越性,要達到這種具有超越境界的愛,就必須先放下對情欲的執著,世間情欲大致有縱欲、禁欲、寡欲、化欲四個類別,前二類與世出世法相違背,就世法而言,縱欲不僅傷身害體,還將墮落人格;外道不達無上妙法,強行禁欲,猶如治水堵而不疏,雖避害於一時,卻留患於千古,故不足取法,清心寡欲,進退有度,世人奉為軌則;化欲乃智者之境界,唯普遍提倡,因為它是通過理性、智慧來轉變,化導情欲的。如少數科學家、醫學家,,她(他)們為了達到某一事業的頂峰,為人類的和平、健康、幸福提供保證,不惜放棄個人的恩愛,將個人情感轉變為對事業的執著與追求,這種捨小取大之舉,人格更加完美,至於修道之人,為了徹法源底;用一期生命去領悟無盡生命的奧秘,不惜辭親割愛,捨身出家,此乃追求用智慧斬斷凡情,斷惑證真之無我境界。老子曾說:“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就有些慈悲、平等意識,但還不究竟,與佛門倡導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還有很遠差距。因此,诠釋愛之真谛,佛門是最完美究竟的。

愛之升華

  
僧尼自學佛伊始,就以建立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一生的理想與追求,從而真正走上了愛之升華的漫長之路,在這條漫漫長路上,她(他)們常常會遭遇到世人的責難,被人定位最為冷酷的一族,而最為常見的責問是:“你們也有愛嗎?懂愛嗎?”一般情況下,僧尼都是顯得支支唔晤,心虛氣短。如果說有吧,人們會說,你六根不淨,何必出家?如果說沒有,他會說你虛偽,因為愛是人之常情,你是不敢承認罷了。真是令人左右為難。是啊,人在凡夫地,就有七情六欲,無論是自視清高,回避情愛,還是肯定真愛的偉大,都無法令紅塵中充滿好奇心的人滿足。我常想,這個問題之所以難回答,主要是人們對愛的理解不同,人們常說的“愛情”是從狹義上說的,其實質是婚姻,這種愛從一開始就注入了目的,是包含極端的自私與很強的占有欲望的,故而只能稱之為情欲,離真愛境界甚遠。
  
如果說,人們都能將真愛建立在慈悲、平等、無所求的基礎上,那麼僧尼完全可以坦然回答:我們都有愛!這是被升華了的情愛觀。愛的品質得到升華,就極自然地具有超越性質,這是佛門追求的無盡大愛,即慈悲心。
  
我曾經被妙華法師那篇(我的出家因緣)的文章所打動,文章用一種平淡的語氣敘述了作者出家前的一段感情經歷,沒有愁哀歎息,沒有纏綿思緒,沒有華麗詞句,簡直就一位旁觀者在娓娓敘述他人的往事,尤其那二句語氣充滿從容氣度的“我的出家不是因為你,但願你的不嫁也不是因為我”話語,令我折伏,因為任何一位沒有經歷過愛,而又獲得愛的超越的人,是達不到如此坦蕩胸襟的,也正因為實現了愛的轉變與升華,才能這樣無愧於心,無愧於人,也無愧於曾經所愛的人,誰說僧尼沒有愛?

愛之實踐


  如果說世人注重對愛的呼喚,那麼佛門注重的是對愛的實踐。當今世界,生產力發展,經濟繁榮,以及高科技的突飛猛進,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空前提高,而所有這些,並未讓世人遠離煩惱,反之使他們面臨更大的困惑與挑戰,就業的競爭與生存的壓力,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浮躁、不安、失落、恐慌、嫉妒、不平等心態,嚴重困擾著人類,殘酷的現實與競爭,使人們爭先恐後的拒絕一切,排斥一切,同時又希望擁有一切;人們脆弱的心靈多麼需要一個寧靜的棲所,讓疲憊之心得到短暫的休息。無疑,這為佛法在當今時代發揮其富國利民,導世化俗的功能提供了廣闊舞台。
  
當然,佛法利世,決不能停留在幾句“普渡眾生”的口號上,他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與看得見的真利實惠,我不贊成金錢萬能的說法,我也明白佛門倡導予人關懷,予人服務,與人希望的宗旨不一定通過惠施財物來實施,但至少目前,我還未找到一種比濟人之急更捷徑的方法來讓世人認識、理解、尊重佛教。於是我也走上了許多大德用辦慈善事業來作為實現慈悲濟世理想的道路。佛言:“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道。”舉辦慈善事業是僧人對愛的偉大實踐,我盼望,更多的同修共行此道,利益世人,讓愛的大道,無盡伸延。
 

上一篇:身愛難盡
下一篇:素食照亮生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