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印祖故事: 王幼農來山拜谒 師叮囑踏實念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民國六年(1917年)夏天,陝西三原人王幼農辭去了粵海道(1912年廣東裁府,全省劃為六道。粵海道,又名廣肇羅道。轄廣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屬三十縣。)道尹的職務,返回上海,正好見到四川的老上司雲南大理王采臣先生。王采臣新從普陀山歸來,他跟周孝懷、陳錫周居士一起拜訪了印光大師,發心請印光大師講經和修訂普陀山志。王采臣告訴王幼農:“普陀山有一位印光法師是你的同鄉。他虔修淨土幾十年,發願不作寺廟主人,不剃度徒弟,不募緣,迥異恆流。你有機會一定要去拜訪啊。”王幼農居士聽了說:“是啊,不才也久聞普陀名山,正想去朝山呢,能見到同鄉,那就更好了。”

王幼農立即決定第二天就去普陀拜訪印光大師,第二天搭開往普陀山的客輪,到山下船後,直接去法雨寺,時間已經是夕陽西下了。在島上,立刻感到比上海涼快不少。王居士找到客堂遞上名片說求見印光法師。知客師面露難色說:“先生,您看天時已晚,老法師要作功課,明天早上再來好不好。”王居士再三懇求,請知客師通報。知客師到藏經樓告訴印光大師有陝西同鄉求見,大師聽了,立即下樓到客堂來見面,簡單交談了一會,大師就安排王居士在藏經樓上的空房住下,陪同王居士去齋堂吃晚飯。晚飯後,大師問了王居士的經歷和陝西的情況。王居士表示,政局變化不定,不想繼續為官,准備專心修行,大師表示贊許。

王幼農居士在法雨寺一共住了兩個星期。每天跟印光大師多次見面請教,每天一起吃飯。寺裡的法師們都感到詫異。因為大師過去每遇到同鄉來,往往只見一面,或者只留下吃一頓飯為止,所以很詫異大師對王居士的破格對待。

第二天早晨,大師邀王居士到大殿拜佛,王居士拜跪動作稍快,大師立即嚴肅地說:“禮佛須恭敬,不可草率。” 王居士聽了感到不好意思,覺得自己習氣較重,身心不夠柔軟,態度不夠恭敬,對大師的話十分佩服。了解到大師自幼熟讀儒書,現在又為佛門高僧。王居士就向大師請教佛教與儒教是什麼關系,比較起來,哪個更高。大師考慮了一會後回答說:“儒釋無二道,生佛無兩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復生佛迥殊、凡聖各異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順各別也。由是儒釋聖人,各出於世,為之倡導,俾一切眾生,返迷歸悟,溯流窮源,以復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發揮雖有權實淺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體,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無二致也。不過,佛教能包括儒教,儒教不能包括佛教。蓋以儒教系世間法、佛教乃出世法、合過去,現在,未來,而為一者也。”王居士聽了大師的開示,對於儒、佛的關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天,大師拿來一封書信的底稿給王居士看,王居士一看,是大師給徐福賢女士的回信。徐女士寫信希望來山皈依,出家修行。大師信中告誡,現值兵荒馬亂,女人不可入山,宜在家修行。同時詳細開示淨土法門信、願、行的要點和自誓受戒的方法。洋洋數千言,反復開導,字字珠玑,苦口婆心。王居士讀了這封信,對大師心折益深。

在這兩周內,大師帶王居士把山中的主要名勝都看了一遍。一天順著山巖而行,下臨巨海,突然刮起一陣狂風,令人驚懼,大師毫不畏懼,邊走邊大聲念佛,履險如夷。不久走到佛頂山,有十幾位法師當面向大師請教。大師對大家提出的問題一一解釋,如數家珍,毫不思索。這又令王居士更為敬服。

法雨寺藏經樓藏有新舊全藏兩部,王居士進去參觀後,發現大師對一函函的經卷一一作了校正。所有錯誤、均以朱書另注於旁。這是大師幾十年所完成的工作。王居士當時就打算請人把大師校勘的記錄抄寫出來,並命名為《印光法師全藏校堪表》。

王居士准備下山回上海了,大師親自送他,囑咐說:“君年已漸老,若研究佛學,恐不可能。只好蹋實念佛,以求往生極樂,方不負我兩人相見因緣。”王居士鄭重地點頭。

王居士回家後,把大師與徐福賢女士的回信給夫人看,第二天清晨起床,發現夫人已在室中設佛位開始念佛了。王居士既高興,又感動。於是決定將大師與徐福賢女士的書信印幾千份贈送結緣。

注釋:

[1]王采臣:名人文,南太和人,丙戌翰林。授編修,擢御史,外簡陝西知府,累擢至布政使,移四川,護四川總督,晉侍郎銜,充西藏幫辦大臣。入民國,被舉為參議院議員,任四川查辦使。

[2]王幼農:王典章(1865—1943),字幼農,三原縣馬額鎮魏回村人。16歲中秀才,曾受業於劉古愚、柏子俊。後以監生授例為後選訓導,因赈濟有方,保以知縣,分省補用。1904年入四川,委任布政使署文案。旋保直隸州知縣。1907年任新寧知縣,1908年署打箭爐直隸廳同知兼兵備處,為駐藏大臣、川 黔邊防大臣籌備糧饷。1911年任寧遠知府兼兵備道,領巡防營。1911年四川發生“保路運動”後,王眾望所歸,被推選為都督。但他以大局為重堅持四川統一,寧任知府,不做都督。時蔡锷贊揚他“威信過人,漢夷悅服”。1914年任廣東高雷道道尹,同時領警衛軍五營,節制陸軍一個團,兵權超過駐地之鎮守使。他整肅吏風,除暴安良,所轄11縣,政通人和。康有為贊揚他“臨莅高雷,威惠流聞,我澤如春”。1915年袁世凱為復辟帝制,組織籌安會王立即電告袁世凱“國基甫奠,民信未 ,水汗頻仍,盜賊充斥,辄議國體,必啟變端,求安反危,敢祈熟計”,袁世凱對勸阻置若罔聞,王憤然辭職,以示抗議。1916年任廣東粵海道尹,1917年辭職,以後寓居蘇州,編印《劉古愚全書》和《柏子俊文集》,使劉古愚學術思想得以在國內外廣為流傳。康有為為《劉古愚全書》作序;梁啟超亦寫信盛贊王“有功師門,豈在禺下”。1921年王被江蘇當道選用,先督查厘稅,後籌辦赈災,接著又人滬寧、滬杭鐵路稅務總局總辦。他認真整 ,使所屬各局風清弊絕,耳目一新。1932年末,陝西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時值年馑過後,關中哀鴻遍野,庫藏如洗,赈濟工作無法進行。他赴上海勸募巨款,在關中各縣設粥廠,救活無數災民。省政府改組時,他主動辭去民政廳長只保留省府委員兼赈務會主席職務,為赈濟救民奔忙。在職四年,廢寢忘食,但仍手不釋卷,親自校刻楊仲珊詩文集等,使之流傳。1937年,王以74歲高齡,辭去省府委員職務,專事赈災工作。當時正處於抗戰初期,晉、豫兩省難民紛至,觸目傷心,王配合當局竭力救護,積勞成疾,在病中還不時詢問抗戰情況及莊稼長勢,探視者無不感動。王居士的夫人和四位兒子都皈依印光大師學佛。
 

上一篇:印祖故事:狄氏流通辨異錄,印祖撰寫決疑論
下一篇:印祖故事:發明十念記數法 初機念佛得方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