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五時佛經串講04--關於實修步驟的主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上一次,我們學習了兩個主要內容,一個是三藏十二部,一個是五時八教。這些內容,對於學佛時間比較長,對佛法了解得比較多的人,才不是陌生的,才不是很難懂的。

可是,對於學佛時間不長,沒有全面學習過佛法的人來說,理解這些內容,還是有相當大的困難的。所以,對於佛法知識了解不多,理解不深的人,回心自警,識自不足,保持謙虛的態度學習佛法知識,也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這是一條唯一的自利途徑。

在前面,我們學習了偏重於理方面的知識。而理事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今天,我們轉入事方面的知識,來進行學習。主要談談關於實際修行方面的步驟的問題。

對於初學佛法的人,由於沒有真正搞通佛法,所以認識總是很有限的,對於佛教和佛法的信心還沒有堅定的樹立起來,力量也不充足,所以就需要皈依三寶,得到三寶的匡正扶助,才能更好的成就道業。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皈依三寶方面的知識。

什麼叫做皈依呢?所謂皈依,就是歸順依靠的意思。我們這些一般的凡夫俗子,在很多生很多世很多劫以前,迷失了自己真實的心性,在生死的大海裡不斷的輪回,受盡了無量無數痛苦的煎熬和折磨。這就好象一個很小的孩子,很小離開了父母,沒有父母的關懷和庇護,於是到處流浪,時時受饑受餓。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憐憫眾生,如同父母憐念自己的孩子。現在我們這些流浪的孩子,突然找到了父母,我們就該回到父母溫暧的懷抱,就應該皈依三寶,結束我們流浪受苦的日子。

要知道,我們所皈依的對象,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其他的。第一皈依佛,更不皈依天魔外道。第二皈依法,更不皈依魔外邪教。第三皈依僧,更不皈依魔外徒眾。我們一般的人,在皈依了三寶之後,才算真正進了佛門,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

我們皈依三寶之後,應該聽從佛菩薩的教導,應該聽從師父和善知識的教導,努力的學修,讓自己走於正道。我們皈依三寶以後,應該保持對三寶的信心不變,永守不渝,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我們常得親近三寶,住於佛法正道。

我們自皈依佛後,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這是實在的情形。如果我們不受三皈,就難得保證不墮三惡道。受了三皈以後,不但仰仗了三定的加被之力,而且在自己的內心中,也得到了淨法熏習之功,能夠壓伏住我們過去所造的惡業種子,使其不得發為現行,讓我們有以心轉業,用自己的心改造自己命運的機會。所以,在這裡,我誠懇的勸告還沒有皈依三寶的人,早日皈依三寶,早日回到三寶的大家庭裡來,讓自己得到真正的實益。

皈依三寶以後,我們就要受持五戒,力行十善,才能真正止惡行善,種出世間的福德資糧。所謂五戒,就是一戒殺生,二戒邪YIN,三戒偷盜,四戒妄語,五戒飲酒。所謂十善就是,一不殺生,二不邪YIN,三不偷盜,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六不惡口,七不绮語,八不貪欲,九不嗔恨,十不邪見。這個五戒十善的內容,許多人都在講,大家都比較熟悉,這裡就不細說了。

我們常常看到三乘等關於乘的說法。乘是古代的車子,佛法裡借助他來表示運載的工具,就象現在的汔車,能把我們從這個地方,運輸到那個地方去。佛法裡講的乘,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聲聞乘和緣覺乘這二乘,屬於小乘。菩薩乘,屬於大乘。佛乘,歸一真實際理地,屬於一乘。所謂會三歸一,就是會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全部入於唯一佛乘之中。下面,我們來逐一學習。

在聲聞和緣覺這二小乘中,聲聞是依四谛之理而起修,緣覺是依十二因緣而起修。

所有佛弟子,聞聽佛說的小乘聲教,心中明悟四谛的道理,斷三界的見思惑,入於涅磐的,都在聲聞的范圍之內。他的果位有四種,第一是須陀洹,第二是斯陀含,第三是阿那含,第四是阿羅漢。這個內容,在我們常見的金剛經中也有。

屬於小乘的聲聞行人,修到阿羅漢,即是已經斷盡三界中的見思惑,歷四向,證得相應的四種果位,入於無學位,所作事已辦,更不受後有,修到這個地步,就達到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了。在聲聞的四種果位中,前面三種,稱為有學,他的意思是還需要向前進趨修學。第四阿羅漢果,稱為無學果位,是說學道已經圓滿,不更修學的意思。這個說法,只是限於小乘聲聞教而言的。

所謂緣覺,原為辟支迦佛陀,略稱為辟支佛,舊的譯法叫緣覺,新的譯法叫獨覺。依據天台的教義而說,緣覺和獨覺的意義是不同的。其中有一類修行人,聞聽佛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因此而覺悟者,稱為緣覺。

另外一類修行人,他是生在無佛之世,無從得聞佛法,但是憑著他宿世修學的道力,能夠在一切諸法生滅現象的演變當中,悟得世間所有法相的變化無常,在自心裡不去理會這些虛妄變化的法相,從而斷盡無明心想。或者身在山間林下,看見飛花落葉的外景,內心能夠用一念相應的慧力,豁然破除無明者,都是獨覺。

現在我們來學習菩薩大乘的知識。聲聞緣覺這二乘修行人,生起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以這樣的發心因緣,就進入了大乘菩薩位。既然自己已經發了這樣的心,就必須配以相應的實際的行動,才能完成自利利他的事業。而要證佛果,其中修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修行的一個重要內容。

梵語所說的波羅蜜,或波羅蜜多,翻譯成我們的語義,叫做到彼岸。大乘修行菩薩,乘著大行之船,能夠由生死苦惱緊緊纏縛的塵勞此岸,度到涅磐寂靜的常樂我淨的解脫彼岸,故而名為到彼岸。因此這個六波羅蜜,又名叫六度。

所謂的菩薩,有出家在家的分別。比如文殊菩薩,就是出家菩薩。維摩诘居士,就是在家菩薩。

又在三賢位,還沒有登入法性理地,常常因為惑業纏縛的緣故,常常承受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象這樣的菩薩,叫做生死肉身菩薩。

另一方面,在十聖位,既已證入無生法性,捨離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只限於承受不思議變易生死,象這樣的菩薩,叫做法性生身菩薩。

這個法性生身菩薩,起碼要證入十地中的初地,才算剛剛入圍。對於我們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只能算是發心修行大乘的生死肉身菩薩,說其名為菩薩稱號,究其實際功德乃是凡夫俗子,而不是法性生身菩薩。明白這一點,有助於我們認清實際情況,把自己定在實際的位置上,而克服盲目狂妄盲目樂觀的心理。

大乘菩薩,通過廣修六度萬行,福慧雙修,以福力資助慧力,最後證入如來果地。現在說明一下,以福力資助慧力的道理。我們一切眾生,都是顛倒的佛,我們本來都有佛性智慧,這個佛性智慧,就好比是植物的種子。我們這些受世間的有為因緣法控制的凡人,要想回轉過來證得道果,就需要外緣的援助,才能成就。就象植物的種子,雖然這個種子具備生根發芽的內在因素,如果沒有適合的土壤,以及適合的水分養料,沒有適合的溫度,如果缺少了這些外緣的幫助,缺乏了這些良好的外在性因素的支持,這個種子依然不能生根發芽。

所以佛在經典中,一再的教導我們,要止惡,要行善,要培福德,他的實際道理就是在於這個地方。他實際上是在宣明因果,所謂善因善德,獲得善果善報。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聽從大悲的佛陀的深心教誨,深信因果,止惡行善。如此,則自他兼利。

我們通過福慧雙修,修行大乘菩薩道,最後成就無上正覺,得入佛乘。佛乘的一真妙覺境界,不可思議,所謂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現在我們只是借助語言,勉強的說一說。

唯一的佛乘之實相境界,所謂身心寂滅,平等本際,一道清淨,入佛大覺性海。一真實相,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一字不立,何來大小三乘及與佛乘分別之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相即,法界圓融。無量壽佛,一體常恆,本無過去現在未來。無量佛光,遍滿法界,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唯一真如,一真圓照,一切皆如,絕待圓融,消泯一切相對法相。虛空粉碎,大地垂沉,覓世界時空之一纖毫而不可得。一花一葉,悉放如來寶光。山水溪聲,無非佛音妙暢。妙觀自在,盡法界於一念。妙行自在,隨心隱顯而成諸佛事。一切諸法,自是法住法位,一切皆如,如是體如是用,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如是果,既本無生,何來有滅。

現在來總說一下。小乘修道的階位,僅僅以阿羅漢或者辟支佛為終點,阿羅漢已經稱為無學。但是,大乘所標明的階位,則是以佛為終點,等覺及以下的,都是屬於有學,只有佛才是無學。大乘菩薩從凡成聖的整個修行過程,立五十二位,就是從十信開始,經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其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稱為三賢,這三賢僅僅算是資糧位。其中的十地,稱為十聖,這個才是修習位。在三賢和十聖的中間,還要經過四加行,以之作為進入初地的准備。這四加行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現在,我們轉入天台智者大師的六即佛知識,來進行學習。智者大師,建立六即佛的意義,由此顯示從凡夫修行開始,一步一步的,一直上升到達佛果的階梯位次。修學的人,若是知道雖然分為六個階位,然而這六個階次,都是即之於佛,就不致於自己輕視自己,從而產生退曲之心。

若是知道我們雖然都即之於佛,而在凡夫的煩惱纏縛之中,又實際上是六個階位有高下不同的差別,則不致於自己妄自抬高自己,因而產生增上慢心。從此把自己定在實際的階位上,努力修持,由第一即,循序漸進,依照次序上升到達第六即,而萬行都獲得圓滿。下面分別逐一解說。

第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然不停的輪回六道,常常處在塵勞煩惱之中,一切心理思想,以及一切見聞覺知等等知識,總是與真心自性的覺明相背,然而這個心性的覺明功德,仍然是人人都有,個個具足,故而名為理即佛。

現在,我順便說明一下,背覺合塵,與背塵合覺的意思。這個道理很不好懂,我打比方來說明。對於佛來說,他的覺知,是背塵合覺的。就象照鏡子,佛的臉面是正對著朝向鏡子的,所以他不但能看見鏡子,而且能夠把自己的一身上下看得清清楚楚。而對於我們這些纏縛在無明當中的凡人來說,我們的覺知,是背覺合塵的。就象我們用身體的背面,朝向鏡子,所以我們的眼睛,不但看不到鏡子,而且一點都看不到自己的實況。

第二,名字即佛。我們這些凡夫的學子,或者從善知識那裡,或者從經典中,得聞即心本具,寂照圓融,不生不滅的佛性,通過名字這個相,明白他說明的義理,從中通達了解,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眾生,都可成佛。從名相中,理會得其中的意思,豁然有悟,故而稱為名字即佛。

第三,觀行即佛。這是圓教五品外凡位,進一步的依教修觀,知一切法都是佛法,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故而名叫觀行即佛。

第四,相似即佛。這是圓教的十信內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惑。在這個位上的修行人,於觀行即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然未能真悟實證,而對於佛理的認識,依稀仿佛,有如真實證得的覺悟,故而名叫相似即佛。

第五,分證即佛。這是對於十信後心,實際勘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即進入初住,而在實際上證入法身,從此成為法身大士。其間從初住起,各各破無明,證三德,直至等覺,共經歷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無明,故而名叫分證即佛。

第六,究竟即佛。這是從等覺,再破最後一分無明,到此地步,則惑心淨盡,真覺純明,徹底圓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契入妙覺之位,而究竟成佛,故而名叫究竟即佛。

六即佛的實質意義,實際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在事相的修行程序上的展開式具體說明。所以我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可以忘了智者大師一片苦心和悲心,處處都在把我們朝一個大寶所裡導引。這個大寶所是什麼呢?大家自己好好去想。

這裡再簡單總說一下。第一,理即佛,這是處在凡夫位,對於佛法,聞信全無的情況,又名鐵輪位。

第二,名字即佛,這是處在凡夫位,對於佛法,有聞有信的情況,又名銅輪位。

第三,觀行即佛,這是五品弟子位,稱為外凡位,又名銀輪位。

第四,相似即佛,這是十信位,稱為內凡位,又名金輪位。

第五,分證即佛,從十住位,至等覺位,稱為菩薩位,又名琉璃輪位。

第六,究竟即佛,這是妙覺位,稱為佛位,又名摩尼輪位。

南岳慧思大師,示證鐵輪位。智者大師,示證五品位。這兩個大師的實證地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實在是沒有能力測知他的高深程度。這兩個大師在臨終之際,自己垂示自己的修證地位,無非是要讓我們明白,這個斷惑證真,修行證果的事情,實在不是輕易就能達到的。我們一般的學佛之人,誰又能超過這兩位大師呢?所以我們要把自己定在正確的階梯位置上,選擇適合的修行方法,才有希望今生成就了生脫死。

學習這個關於實修的階梯位次的知識,有利於我們懂得以後的知識,我們講到哪裡來了,就明白這是屬於哪一個對應的階次。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我們只有學習了這個修行的程序階次知識,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處在哪一個實際的位置上,把自己的實際位置定好,把自己的修行思想擺正,不致於身在黑暗的夜裡,夜郎自大,克服自己在實際修行上的盲目性。這也是末學在這裡,說了這麼多的內容,來說明這個問題的另外一個真正的重要的目的。

我們現在來學習佛法的法運的知識。釋迦牟尼所說的佛法,在我們這個世間的法運,從總的來說,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正法時期,第二像法時期,第三末法時期。

這三個時期的特征,主要體現在教行證這三個方面。所謂教,就是佛說的教法。所謂行,就是佛的弟子們按照佛的教法去修行。所謂證,就是佛弟子經過親修實證而證得道果。

從大致的主流來說,正法時期,有教法,有修行,有實證。像法時期,有教法,有修行,卻少有證果。末法時期,有教法,無修行,要是說證果的人,真是很難說啊!我們這個末法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這當真是我們這個時候的真實寫照,一點不假。

所以,正處於末法時期的我們這些學佛人,一定要重視實際修行這個問題呀!我們要想了脫生死,只有真實修行才能成功啊!千萬不可一天到晚談空話說大話,即使在百忙之中,也要擠出一些時間來好好念佛。平時注意注重實際修行,即使遭遇猝然情況也不怕,將來往生時才有把握,這是末學對大家的誠懇勸告。

從下一次開始,我們就轉入佛經原典的學習,第一個是學習華嚴時的華嚴經。

好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在這裡,我向大家說明一個事情,慈悲滿懷的妙居士,看到學佛的不良狀況,於是心憂眾生,向末學提議,直接系統化的講習佛經,並希望我來做這個事情。我這個人心頭簡單,聽到這個提議,好象頗合自己的想法,就不自量力,也沒有好好想想自己這個對佛法半生不熟的,只有向佛祖不斷討法乳吃才能苟且延命的人,在沒有考慮清楚自己能不能勝任這個巨務的情況下,就草率的把這個巨務接了下來。既然如此了,不管怎麼樣,也得厚著臉皮干下去,在魯班面前搬門弄斧。這就是由妙居士發大悲心,所緣起的此事的來由。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經過長時間才能完成。當然,末學只能從其中選擇一些佛經出來共同學習。我准備采用敘義式說明式提要式的方法,和大家共同來學習他們。

由於個人智識的限制,在這整個學習過程中,在所難免的會產生錯誤和不足之處,希望大家諒解,並請大家提出來以便末學修正。今後,我就主要依據前面所說的智者大師的五時判教,和大家一起,共同系統化的學習佛經言教。

在這裡,末學向大家說明一下,由於乾隆大藏經中的經文的分類,與智者大師的五時判教法並不完全一致,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同時也為了查找的方便,我只是大致按照五時分教的思路,來對經文作出安排,而與智者大師所說的五時分教中的經文並不完全相同。這個五時佛經串講,我所作出的安排順序如下:
華嚴時:大乘華嚴部;
阿含時: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
方等時: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大乘單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般若時:大乘般若部;
法華涅磐時: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大乘涅磐部。
今後,我就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學習以及相應的命名方法。

另外,末學所采用的經文的來源,取自慈悲的摩尼寶珠師兄上傳的乾隆大藏經,他的網址是http://www.qldzj.com.cn/。由於摩尼寶珠師兄上傳的佛經,還在校對階段,而末學沒有原本核對,所以引用的地方可能有錯誤,請大家注意一下。如果發現了其中的錯誤,可以告訴我。還可以告訴摩尼師兄,讓他改正過來。

對於所選擇出來學習的文章,如果是短篇的,我就把他整個提出來。對於中篇和長篇的,只是選擇列出其中重點講述的部分。在這裡向大家作個說明。希望大家去仔細的閱讀原本的全部經文,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學習。

請大家和我一起,把我們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與一切眾生結佛緣,願一切眾生都種佛緣,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把我們的學習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來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以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錯了,大錯特錯!
下一篇:免費結緣《地藏經》簡體帶拼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