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谛閒大師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谛閒大師開示
丙寅勢至菩薩聖誕開示樂清虹橋居士林
今日是大勢至菩薩聖誕良辰。示大勢至菩薩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門。是謂應時應機之談也。楞嚴第二十四圓通章雲。爾時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此以普通人喻佛念眾生。眾生不念佛也。一人專憶者。喻佛常念眾生。一人專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雖常在世間度生。故雲若逢或見。眾生雖生佛世。與佛同時。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此喻眾生念佛也。佛念眾生。眾生念佛。故雲二人相憶。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從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隨。無時或異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眾生也。如兒子之往他鄉也。其為母者。或倚門而長望。或兀坐而恆思。或廢寢而忘餐。或停梭而罷織。其念子之情。可謂深且切矣。佛念眾生之心。亦復如是。此喻眾生不肯念佛。佛亦無可如何耳。若子逃逝。雖憶何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門。或為貨殖之所絆。或為美婦之所系。無時念及母在家中。此喻眾生不肯念佛。故雲雖憶何為。言子若憶母。如母憶時者。此喻孝順之子。身雖在外。無時不念母在家中。營事既畢。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雲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此喻眾生念佛。要如母憶子一般。故雲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言現前見佛者。或於念佛定中見。或於夜間夢中見。俱名現前見也。言當來見者。或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寶池中。華開見佛。皆名當來見也。言必定者。眾生果能憶佛念佛。功不虛棄。必定能見佛也。即此念佛法門。便是勝妙方便。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故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者。此喻眾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氣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莊嚴也。勢至菩薩自雲。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後度生。故我等現前大眾。若肯憶佛念佛。必蒙勢至菩薩攝受往生也。其最後結句雲。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不比彼等諸聖。皆有選擇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種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現前大眾。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門。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識相應之五別境中慧心所。為能觀智。名為妙觀察智相應品。以六根性為所觀境。
如阿那律單選眼根。名反見法門。初於見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觀音選耳根。名反聞法門。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選鼻根。名反嗅法門。初於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缽提選舌根。名反嘗法門。初於嘗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畢陵伽婆蹉。選身根。名反觸法門。初於觸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離合二相。了然不生。
須菩提選意根。名反知法門。初於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滅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種法門。境智俱屬於自。故雲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為能念。諸佛果德為所念。能念屬自。所念屬他故雲。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無量無邊。若煩惱一絲不斷。則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雲。少留一愛未全捐。便恐臨終被此牽。先須持戒清淨。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定能伏煩惱。直至三界見思破盡。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煩惱不必斷。業障不必除。只要願力懇切。便能橫超三界。帶業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種法門。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開圓解。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本自不二。先須識得有兩重能所。一者。以妙觀察智相應品為能觀。以六根性為所觀。二者。以六根為能念。以諸佛果德為所念。從此下手念佛。先須緣想。諸佛聖境。然後都攝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為依他境立。唯心觀成。俾眼所見者。無非佛相。耳所聞者。無非佛音。鼻所嗅者。無非佛香。舌所宣者。無非佛像。意所緣者。無非佛法。六根所對。無非佛境。此種法門。唯永明等諸大祖師。可以承當。
所以永明祖師。晝夜十二時。彌陀十萬。更須誦華嚴經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徑。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蓮池大師聞之。尚有疑慮。一日親自勘驗一番。從半夜起來。遂持珠計數。直至晚間。念滿十萬。中間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間斷。不能滿十萬數。可見此種法門。非吾輩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鈍根。只好學勢至念佛法門。單念他佛最極穩當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故永明祖師。嘗以四料簡開示學者。一雲。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此種禅淨雙修法門。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當念他佛。二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故經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即此念佛。便是殊勝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在永明大師時候。尚雲十人九錯。直至於今。又過千余年矣。當雲十人十錯。吾輩寧不寒心乎。四雲。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頭吃飯。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貪嗔癡。發身口意。造十惡業。三途苦報。只身應受。誰能相代。故曰鐵床並銅柱也。今日現前大眾。幸有此間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門。每逢初一十五宏開大會。雲集大眾。同聲念佛。此即上體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現前大眾。應當認真念佛。萬勿當面錯過。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難。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種法門。雖然是好。必須信願持名。方為穩當。若無信願。單念佛名。縱使每日彌陀十萬。念到一心不亂。亦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何以故。以無信願故也。譬如有船。設在門前河中。你無心上船。故不得去。彌陀之大願慈航。亦復如是。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普度眾生。若眾生無願往生。亦不得度。念佛眾生。其必信真願切。方能受度。無願者。不能往生。若信真願切。雖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願切故。彌陀要解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此千古不易之談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賢行願品雲。人到臨命終時。一切業障。悉皆現前。一切眷屬。悉皆遠離。一切諸根。悉皆敗壞。唯有願王。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知願。不可不發也。且道願如何發。我有念佛儀規。其中有十六句發願回向之文。當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辦。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則佛號不清。心不至誠。亦不可太緩。緩則容易昏沉。心亦不誠敬。故須念佛要不緩不急。每日定數。至多三萬。至少一萬。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間斷。正當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徹。從口中念出。耳裡收來。名為口耳相傳。聖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極穩當。到得臨命終時。自然感應道交。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然後乘大願船。回入娑婆苦海。廣度有緣。寧不快哉。現前大眾各各勉旃。
|
|
|
|
|
|
上一篇:彭妙音:一個年輕女居士的極樂淨土游記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人不相信因果,必定墮惡道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