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原創
感恩!感恩!感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一、人為什麼要感恩?
(一)首先,感恩是至高的人生智慧——會感恩就會正確認識自我,進行清晰的人生定位。
1、個體的人是非常渺小的,吃、穿、住、行,無一不是他人的支持,一個人不可能獨立生存於世間。我們漢字的“人”字非常有意思,一撇一捺互相支撐,象征人是要相互溫暖,相互照亮才能走完各自的人生歷程!
2、介紹一下佛家的理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指的是國土恩、眾生恩、父母恩、佛恩。
(1)國土恩:國家安定,我們才有安定的生活環境,古人說“寧為太平雞犬,不做亂世之人”,意思是說寧肯作太平盛世中一只雞,一只狗,也不願意作亂世中的一個人,戰爭災亂年代的人比不上太平年代的一只動物。不要說大的戰爭,就是自然界的地震、雪災等災害來臨時,我們就知道個人需要國家的恩護。
(2)眾生恩:眾生,就以人而言,如前所述,我們是相互依存的。
(3)父母恩:生養之恩比天高!
(4)佛恩:這是佛家觀念,對我們不信仰佛教的人而言,佛恩可以理解為師長教化教育的恩情。因為“佛”是印度音譯,意思是覺悟者的意思,佛的一切功德可高度概括為“覺、正、淨”,覺悟宇宙真理不迷惑、意識言行正確、心念純淨無私,以此德行來化度眾生。所以,佛恩我們理解為師長教育之恩,師長讓我們由蒙昧走向文明,由無知孩童成長為一位有知識的少年,再走向自己美好的人生!
3、再談佛家大慈大悲的觀念,八個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緣由,比如今天我對你微笑,明天你對我點頭,微笑是緣,點頭是果,但佛家崇尚沒有緣由的慈愛,因為眾生,宇宙間一切生命本來一體,自然人苦為我苦,人饑為我饑,生起同體的大悲(憐憫)之心!
(二)第二點,感恩是積極的人生態度——感恩的人不會怨天尤人,會自省、自立、自強。
1、感恩立足於正確認識個體與他人、與世間萬物正確認識的至高智慧,形成於真誠內省之中。
2、感恩的人會正視自己的優缺點,所以一定會是謙虛的,不狂妄自大的。
3、感恩的人是進取的,因為珍愛人生,包括珍愛順境,也珍愛逆境和苦難,在感恩的人看來,苦難是老師,教會自己智慧,值得從中反思,所以不但不埋怨,反而視為學習和鍛煉自己的機會。
(三)第三點,感恩是巨大的人生力量——感恩的人會堅強、自信、健康、仁慈!
1、感恩帶來堅強,因為感恩的人珍愛人生的順逆境界,所以淡看一切不幸甚至災禍劫難,自然堅強無畏!
2、感恩帶來信心,感恩的人以苦難為師,心中會永遠看到希望!
3、感恩帶來健康,感恩的人心底坦蕩知足,少私欲雜念,睡能安睡,醒時心靜,身心和諧,自然健康!
4、感恩創造和諧,感恩的人對他人,包括父母、親人朋友,乃至天地萬物常懷敬意,與天人合一,所謂仁者無敵,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一切行為無損世界而順世間生化之道理,自能於和諧中擁有無盡的創造力量。
二、我們如何感恩?
1、繼承好中華民族的感恩傳統,就是對創造優秀傳統文化的祖先的感恩。中華民族是有感恩傳統的民族。古人說:“人有德於我,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也”,又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2、感恩從孝順父母做起。有兩句非常嚴重的話大家一定要記住——“不孝父母乃畜類,不愛國家是賊徒”。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覺得他的母親年紀大了,是家庭的拖累,打算把母親背到深山裡去扔了。他的母親知道後也同意兒子這樣做,覺得自己確實拖累了兒子,她給兒子只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給自己准備一些干燥的柴禾。兒子也沒有在意母親為啥提這個要求就答應了,然後在一個大雪天裡,這個人就背著母親進深山去,一路上,遇到難走、溜滑的地段,母親就扔下幾根柴禾,兒子不解地問母親為啥這樣做,母親說,兒子,你把我扔進深山後,你還得回家,我怕你回來時摔倒啊。兒子一瞬間,良心發現,淚流滿面,把母親背回了家中。這個故事的道理引人深思:我們回報父母的很少,有時覺得父母親嘛,太親近了,不必客氣,大吼大叫,從不顧及他們的感受,可是,父母也是人,也需要我們的關愛。同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日韓現代文明,在這方面就比中國人做得好得多!正如前邊所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父母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們感恩,應從孝順父母做起。
3、感恩從細節做起,感恩生活,感恩一切人,感恩整個世界。
4、感恩是一種心態。感恩不一定非要驚天動地的行為,有的時候是一個微笑,一聲問候,關鍵是不要如小說中的曹操所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而應該是天下沒有人對不起我,我是這個世界給予我的已經太多太多,我要盡己所能,回報他人,回報社會,回報天地!願同學們都能學會感恩,收獲美好,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
|
|
|
|
|
上一篇:成佛捷徑 明心見性
下一篇:淨空法師:念佛人應當迫切注意的一個問題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