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修心的好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修心學處一共有二十二條,依此修學,可以令修心不退失並輾轉增上,最終達到合格的證量。

  一貫眾瑜伽

  我們要一貫以菩提心作為瑜伽行,在在處處都以菩提心來攝持,把菩提心融入到生活中的一切時處。如《華嚴經•淨行品》所講:在吃飯的時候,觀想布施一切有情,使他們都能得以飽滿;在睡眠的時候,觀想一切有情皆得無上安樂,清淨涅槃;醒來的時候,願一切有情從無明迷夢中覺醒;乃至開門的時候,也願一切有情都能進入解脫之門……如此而修,就把我們的心和眾生的心時刻聯系在一起。

  一伏諸邪倒

  我們依此教授修自他相換,對治我愛執,則一切邪見顛倒損害都會被摧毀。譬如在修心的時候,患有疾病,魔障侵害,他人嗔恨,或增加自己煩惱違緣等等,這時應當怎麼辦呢?應該這樣來思維:“這世間有很多眾生,他們也像我一樣有這種種痛苦,實在是非常可憐。這種苦連我都承受不了,他們又如何能承受呢?願他們的苦報都流入我身,由我一個人來承受。願我的一切善行功德都回向給他們,令他們都能具足修心的順緣。”如此而修,消除了我愛執,你就能生起強悍的心力,無所畏懼地坦然面對一切違緣。

  初後修二事

  二事即發心和回向。修法之初要發菩提心,修法是為了有能力利益一切眾生。這樣你修法的功德會倍增,因為心量不一樣了,所獲得的功德也就迥然不同。修法結束後要回向,把功德回向給眾生及無上菩提,則功德不會漏失。猶如一滴水只有在大海裡才不會干涸,我們所修的這一點點功德,只有回向給眾生才不會被耗盡。因為眾生無量,功德也就無量,你永遠也享受不完。

  我們依牽引力教授,每天早上起床時都應發願;“我在今天的每時每刻,全部身口意都不離願行二菩提心,以菩提心攝持我的一切行為,把我愛執轉化為他愛執。”如此發願後,白天以正知正念進行攝持。晚上睡覺前進行反省,反省白天的一切所作所為。如果發現了有違背菩提心的行為,就要立即痛加忏悔,決定今後不再造罪,並祈求上師三寶的慈悲加持,使它清淨。如果確實沒有違犯,應該生起歡喜心,發願以後每天都能這樣修持。

  二境皆安忍

  二境即盛衰或苦樂二境。有的人生活太享樂就退失正法,有的人則遭受到痛苦就退失正法。我們作為修心的大乘行者,不管處於什麼環境,不管是苦是樂,都不應該忘失修心的教授,不應該捨棄菩提心的修持,要用菩提心來攝受一切。

  譬如當我們處於順境的時候,眷屬和資財都比較圓滿,這時應當思維:“這一切有為法,就如同夢幻泡影、鏡花水月般不真實。它是無常的,終究有一天會失去的,因此我就是擁有再多的資財受用,也沒有什麼值得驕慢的地方。”所以要趁現在還暫時擁有,發起慈悲之心多作奉獻,用來積攢福德資糧。

  那麼在事業衰敗的時候呢?我們應當思維:“我現在遭受的這一切苦難,就像夢中失去愛子一樣,從真實來講並無得失可言。一切名聞利養都如同水中月,即使撈到了又如何?最終還不是要兩手空空而去!”因此在失意的時候,我們也要能安心忍受,不怨天尤人,並且以這種衰敗相作為促進修行的動力,發起對輪回盛事的厭離心,更加精進於修持解脫道。否則,飽食暖衣的時候還勉強知道修法,一旦遭遇逆境,就變成了沒有修行的凡夫,我們不應當出現類似情況。

  捨命護二戒

  二戒是指佛法總的三乘戒律,以及修心的特殊戒律。如果沒有這兩種戒律,我們不論是今世還是後世,都不會有任何安樂可言。因此要視戒律如生命般的重要。甚至在戒律與生命之間,寧願捨棄生命也要守護戒律。譬如就最基礎的五戒來說,這是我們獲得人身的前提,只有守持好了五戒,才有可能獲得現在這樣一個人身,捨棄戒律就意味著捨棄人身。反之,為了戒律而捨棄生命,雖然今生的生命結束了,但憑借持戒的功德,會使我們獲得更好的生命形態。因此,為了守護這兩種戒律,縱然捨棄生命也在所不惜。

  勤學三難事

  三難事是指最初認識煩惱難、中間對治煩惱難、最終斷除煩惱難。煩惱初生的時候我們難以發覺,即使發覺了也難以制止,暫時制止了也難以徹底斷除。所以,我們要時刻觀照內心,煩惱生起時才能隨時覺察到,然後集中一切善法來對治。為了使煩惱不再生起,應當反反復復地精進修學。

  那麼如何認識煩惱呢?不僅要能認識貪嗔癡等粗分煩惱,還要能認識各種微細煩惱,這就需要我們學習戒律。三乘戒律修學不了,最起碼也要學習五戒十善。戒律是針對煩惱而來的。只有懂得了戒律,我們才會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知道煩惱的具體表現,煩惱生起來才能觀照得明明白白。

  認識煩惱後如何對治呢?要通過持戒來約束自己,不要讓煩惱放縱自然。但是有時明知道是惡事,可我們沒有辦法做到自控。往往心中產生善念的同時,總有惡念伴隨出現,這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沒有足夠的心力來對治煩惱。所以要多多祈求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同時配合積福忏罪,勤修世俗、勝義菩提心等對治法。平時經常這樣修習,遇到煩惱才能對治自如。因為惡唯有通過善來對治,通過祈請上師三寶加持,培植福德,將自心與上師的智慧心相融合,自然而然地就不會再有惡念產生。

  取三主要因

  我們能夠有機緣來學佛修行,需要具足三個主要因素:值遇善知識的攝受,有修行的能力,具足修行的順緣。只有這三個因素都具備了,我們才有條件來修行,才有解脫乃至成佛的可能。

  第一,值遇善知識的攝受。我們一旦有緣遇到善知識,就不可以錯過。修解脫道者一切都可以放棄,唯有善知識不能放棄,要像溺水者抓住救命稻草緊緊不放那樣,視善知識如生命般的重要,把握一切機緣如理依止。因為只有值遇善知識得遇善法,我們才能知道如何修持解脫道,才有出離生死輪回的可能。

  知道值遇善知識需要什麼條件嗎?是眾生的福德因緣成熟,以及善知識的悲願關照,在這二緣和合之下,才有值遇善知識攝受的可能。這是非常稀有難得的因緣聚會,一旦值遇了,我們就不可以錯過機會。所以普賢願王裡講,要把修持善根的所有福德,回向給自己的師長,祈願師長能長久住世,利樂一切有情。這是大乘菩薩的發願。

  我們要經常祈請自己的師長住世,這樣可以創造師徒常聚的緣起。因為對於那些證悟的聖者來說,他已經獲得了生死自在,住世完全是根據眾生的因緣。眾生需要他住多長時間,他就住多長時間,如果眾生不需要了,他就會示現入涅,重新換一個角色來利益其他有緣眾生。

  第二,有修行的能力。這裡主要是指修行法器的培養。如果懈怠放逸,身心粗重,煩惱熾盛,對善知識不生敬信,聞到正法不生淨信,這樣即使值遇善知識,也不能起到什麼作用。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該斷的惡習一定要斷除,該守的戒律一定要遵守,把自己培養成為堪受正法的法器。

  特別是對於想學密法者,更要注意這一點。對於根器不具足者,是不能傳授甚深無上密法的,否則對師徒雙方都沒有好處。這在密乘根本戒中有明確要求。一定要把自己鑄造成清淨法器,根器一定要成熟。根器成熟到什麼程度算合格呢?譬如能否生起視師如佛的清淨信心,能否生起利他無我的菩提心,是否對因果規律堅信不疑,能不能嚴格遵守戒律等等。這些主要條件都具備了,才是修學金剛乘密法的根器。

  藏傳佛教在傳統上,弟子依止上師一般都是許多年。跟隨上師一起學修多年,經過磨煉和考驗直到根器成熟,才會把即身成佛的甚深密法傳給你。所以,真正的密法並不是想求就能求到的,大家不應該著急,也不應該如此企盼,而應當先把自己鑄造成合格的法器。  

  許多人喜歡在這位上師前求個傳承,在那位上師前求個灌頂,求到後就趕緊離開,而不願意長期依止一位上師。即使上師會慈悲傳給你,所傳的也大多只是基礎法,起個結緣加持的作用而已。至於甚深的密義並不會輕易傳講,任何一位具格上師,都不會觸犯這個戒律。對於一位具格上師來說,你隨便供養一點東西,他對你也不了解,就把無上密的甚深教法傳給你,這怎麼可能呢?這樣不注重守護密乘戒律的上師,所教之法我們怎麼敢學呢?即使你有很多的供養,但法並不是用錢財就能換來的,錢財對有的人來說可能是萬能的,但在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師眼裡,卻是視之如糞土無異,不要用自己世俗的眼光,把什麼都看成帶有銅臭氣。如果自己的根器不成熟,你有再多的供養也無濟於事,作為具德上師來說,根本就不會為豐厚的供養而動心。

  我們的根器不成熟,信念不堅定,不要說無上密本尊法,就是一些護法也不能隨便修持。現在人們大多對一些護法、財神法感興趣,認為能帶來世間法的圓滿,能用來對付仇敵,能讓自己發財等等。若出現違緣或所求不如願,就往往怪罪於護法不靈。這學法的動機本身就不清淨,你怎麼能有感應呢?即使能暫時產生一點點作用,這種惡業的果報還是會降臨到自己身上。修到最後你只會對法失去信心,甚至謗法,這樣罪過就更大了。其實不是法之過,而在於自身根器不成熟,忽略了修學密法的基礎。

  就從作為佛法根本的戒律方面來說,現在有多少人真正相信因果,並且嚴格遵守戒律的要求呢?作為修行人要想獲得成就,不步入歧途,最根本的就是守持戒律。經常聽說有人學法出了問題,諸如著魔,精神失常等等,這並不是什麼奇怪事。你學法不守戒,胡作非為,怎麼能獲得護法的護持?失去了護法的護持,然後又福德消退,惡業現前,冤債非人之類乘虛而入,怎麼能不著魔呢?沒有一顆慈悲利他的菩提心,在貪心嗔心的驅使下來修法,剛好和一些低級的生命臭味相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它們不找你找誰?所以,大家不要好高骛遠,一定要注重基礎的修持,把自己培養成為合格的法器。

  第三,具足修行的順緣。衣食住處等順緣如果不具足,也是難以修行的。連起碼的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你又怎麼可能有心思來學法,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呢?

  如果具足了這三種修法的主要因緣,應當精進修持,並祈願一切眾生都能具足這三種因緣。如果缺乏這三種主要因緣,你也不用沮喪而放棄正法,而要努力去創造這些因緣。應當這樣思維:“在這個世間,不知道有多少眾生如我一樣,缺乏這些因緣,以致於得不到真實佛法,實在是值得悲憫。願他們缺乏這些因緣的一切過失,全部都成熟在我身上。願他們具足這三種因緣,並能至心修學佛法。”

  修三不退失

  第一,於善知識不退信心。大乘道的一切功德,都是從敬信善知識而來。不敬信善知識,則無異於自己關閉了智慧之門。所以我們不應對善知識退失信心。但有時候內心會產生魔障,即使知道對方是善知識,我們也會退失信心或產生懷疑。這時一定要明白,這是自己內心的魔障在干擾,應當重新振作起來,通過聞思修而增強信皈。

  第二,於戒不退防護心。戒為無上菩提本,對於三乘佛法的微細學處,我們都應守持不退,時時刻刻嚴加防護。猶如保護生命一樣來護持它,像護持眼睛一樣來珍愛它。

  第三,於菩提心不退歡喜心。對於菩提心教授,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歡喜接受,修心應勇猛不退,不能認為難修而放棄。因為這是大乘佛法的心要,是顯密諸法的命脈。如果退失了菩提心,則一切功德付之東流。你即使再修其它任何法門,乃至無上密大法也是無濟於事。

  具三不捨離

  有三種事業我們不應該捨離。哪三種呢?就是我們的身語意三業,不可須臾離開善法。我們所說的“修行”,就是指修正身語意三業,譬如粗暴的言行、不淨的思想等等。我們要淨化三業,唯有用善法來對治。身體方面的善業,比如具足威儀,勤行禮拜等等;語言方面的善業,如愛語布施,念經誦咒,贊佛功德等等;思想方面的善業,比如依法如理思維,時刻不離菩提心等等。

  於境無偏黨

  對於修菩提心的對境,親疏恩怨等諸有情,都要平等對待,不能有親疏愛憎的分別心。

  遍深研眾善

  遍,指普遍十方;深,謂於心靈深處。就是在我們心靈深處,一定要接受這個菩提心的教授。對一切有情都要歡喜憶念,從無厭倦,而不是僅僅口說而已。

  常修諸法要

  對於一些修心的特殊對象,譬如難修忍辱的怨敵,因為宿世業力而不喜歡的對方,以及師長、父母和室友等等,這五類難以修心的特殊對象,可以分門別類,單獨分開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專修。

  不待眾緣備

  修心不要等到眾緣具足後才起修,不要依賴於衣食無缺、身體強健等順緣具足。你不要想:“我現在沒有資糧,等我錢賺夠了再修;我現在沒有時間,等我退休後再修;我現在身體不好,等我病好了再修”等等。不要等具足這些條件,如果抱有這些想法,我們永遠也不會有修法的可能。不管遇到順緣還是逆緣,我們都要能夠隨緣而修。即使順緣不具足,也應當用菩提心來攝持,將此不具足轉為道用。

  譬如生病的時候,不要等病治好了再來修法。應當思維:我現在有了疾病,正好讓我感知到輪回的痛苦,從而生起一個出離心。這個痛苦是怎麼來的?是過去惡業成熟了的果報,它使我認識到惡業的可怕,從而生起向善之心。我現在這點苦都難以忍受,如母眾生的那麼多苦又如何能忍受?從而生起對眾生的悲心等等。這種種的啟迪都是疾病所帶來的禮物,對不對?所以要善於轉違緣為道用,即使不具足眾緣也要精進於修心。

  今當修主要

  從無始以來,我們雖然得到過無數人身,但都全無成就,白白地虛擲了。這是肯定的,否則現在就不會還是凡夫一個。如今我們既然有緣值遇正法,就不能再蹉跎光陰,修一些法的枝末,那樣的話還是在浪費時間,應當選擇主要的來修。什麼才是主要的呢?應該這樣來抉擇:

  第一,在現前一切事務中,以修正法為主。我們現在既然獲得了具足良緣的人身,又聽聞到了難聞的正法,就應當以修持正法為主。相對於世間法來說,修持正法對現世和後世都能起到利益,能成辦自他二利。因此,要把主要精力用來修持正法。

  第二,在正法的聞思修中,以實修為主。聞法之後若不進行實修,那就如同患重病者找到了能治病的良藥,卻僅僅枧為一種收藏而不服用,最後卻病死一樣的愚癡。佛法是治療內心煩惱的良藥,不要僅僅把它作為學問來研究,一旦聽聞了就要付諸於實修,否則是得不到任何法益的。

  第三,在各種修持法中,以修菩提心為主。菩提心是大乘的心要,離開了它,我們任修一切法都無濟於事,不會有什麼實質的價值。

  第四,在法的修持方面,以上師教授為主。僅僅靠自己看書研究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上師的教授。有上師教導比自己看書更有效,因為上師明白你的根器,並且有自己修證的體驗,所傳的法一定是最契合你的。就像治病要對症下藥一樣,對於具信弟子來說,上師了解你的病情,開出的藥方肯定最能對治你的煩惱。

  第五,在修法的一切威儀中,以坐修為主。有的人喜歡躺著修法,如果不管什麼法都躺著修的話,這是懶漢式的修持。並且躺著修容易陷入昏沉。除了一些特殊的修法之外,最好的禅修方式應以坐修為主。如果能用毗盧七法的坐式,並配合佛風來淨化動機,那就更為殊勝了,對於轉變心念和提高禅定力,增強觀想力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作用。

  第六,在遠離對境的修持中,以修對治法為主。盡管避世修行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煩惱,但那只是被暫時壓伏住了,一旦條件具足,煩惱還是會生起。為了能徹底斷除煩惱,只有通過入世修持,直接把煩惱挑撥出來修對治法。

  總之,為了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人身價值,我們應當視後世比今生重要,視正法比世間法重要,視菩提心法比其它諸法重要。應當把這些作為修持的重點。


  勿作顛倒知

  有六種顛倒的觀念和行為,我們應當斷除。

  (一)隨喜顛倒。隨喜就是隨順他人的喜悅,為他人的喜悅而感到喜悅。所以別人修善法我們高興,別人解脫我們高興。即使不能親自去做同樣的事,只要隨喜別人,這一念產生的功德就不亞於他,這多好啊!然而我們卻常常顛倒,當他人遭受苦難的時候,我們往往興災樂禍。這就是隨喜顛倒。

  (二)教心顛倒。我們自己追求能利益自他的清淨善法,通往真正快樂的解脫之道。但對於需要依賴我們而生存的人,譬如自己的子女、弟子等等,卻不教導他們修持善法,而是讓他們追求現世的名聞利養,學習一些世間法方面的東西,做一些對來世極為有害的事。這就是教心顛倒。

  (三)忍辱顛倒。為了貪圖世俗的名聞利養,再怎麼奔波也感覺不累,對於這些為降伏怨敞、守護眷屬、獲取財物而帶來的艱難困苦,甘心情願忍受,一生中為之拚搏奮斗而樂此不疲。對於能帶來究竟安樂的善行則視若畏途,稍有困阻就畏難不前,哪怕是聽法時偶爾受到日曬雨淋,蚊蟲叮咬,像這樣的小苦也無法忍耐。這是忍辱顛倒。

  (四)悲心顛倒。我們常常看到那些修行者,他們為了究竟利樂眾生,勇擔解脫重任,放棄一切名聞利養而修苦行。對於這樣的高潔聖行我們不去頂禮贊歎,卻認為他們甚為可憐。而對於那些惡深苦重的眾生,例如依仗權勢造種種惡行,給他人帶來痛苦,也給自己造下無邊惡業的人,我們不但不去悲憫同情,反而贊歎對方有大勢力。這就是悲心顛倒。

  (五)欲心顛倒。我們知道修行是多麼快樂的事,求解脫是多麼光榮的事,可我們就是不想修清淨正法,而是迷戀世間名聞利養,去搞一些世間法,去做一些世間經營之類的事。這是欲心顛倒。

  (六)味著顛倒。不從聞思修的途徑領受佛法甘露法味,卻對世俗的街談巷議、商務、軍事等言論極感興趣,貪著世間名利。這是味著顛倒。


  不可以輕急

  修心是一個長期轉化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而產生一曝十寒的過患。譬如我們有時聽上師說法,會暫時生起類似出離心的沖動,連著幾天拚命用功,但是不久就感到厭倦了。像這樣有時勇猛精進,有時又無所事事,短期內不見成效就輕言放棄,是不會有什麼學修成果的。這樣的情況應當避免。經中說導師釋迦牟尼佛尚需三大阿僧祇劫才證得佛位,我們又怎麼能執著於短短幾年就修出什麼果位呢?所以要有一種長遠的目光,有一生又一生不斷努力的心理准備,從而放松情緒,修心不急不躁。就像鍛煉身體需要不間斷的長期努力,過於激烈或松弛都不會有效果。我們對心靈的修煉也是如此,應松緊適度,如細水長流。這樣持之以恆地修持,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徹底善修習

  對於修心的教授,我們不應當只是口頭說謊而已,必須落實到心靈深處,徹底修學。要把修心的教授和自己的相續緊密結合,而不是當一個空談的理論家。許多東西我們並不是不知道,也懂得不少教理,但為什麼沒有在內心產生一個覺受呢?這就是沒有進行實修實證的結果。大家作為修行人,一定要學以致用,把所學的東西用來對治內心的過患。

  觀察令解脫

  對於修心法應以尋、伺作觀察修,善為觀察自心,從而斷疑解惑。譬如觀察什麼是我愛執的顯現?什麼是我愛執所生的煩惱?如何轉我愛執為他愛執等等?觀察到哪一種煩惱最重,即修相應的對治法來對冶,盡力斷除。如是直趨菩提,而獲得究竟的解脫。

  勿做喜新念

  我們修法時不要經常“喜新厭舊”,隨時都能捨棄修持。比如今天修這個法挺歡喜,可幾天後就降溫了,再修一個法,修幾天後又放下了。這是眾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像猴子掰玉米,掰到一個扔一個。所以專一修持很重要。在一個階段內,投入全部心力和一個法相應,是最為快捷和省力的。

  勿作矜誇念

  我們修持“自他相換”的菩提心,把一切安樂奉獻給他人,對如母眾生進行饒益,但不能有任何矜誇的念頭。不能認為自己對別人有所恩惠,認為自己比別人有德行等等。這種種的我慢都應該斷除。為了利益如母有情而作修持,這是我們修行的本分,沒有什麼可驕慢的,不要因此而居功自傲。  

  氣量勿狹隘  

  修心的人要氣度恢宏,胸懷寬廣,能容納一切,不要喜怒無常。  

  勿貪著報取 

  我們做善事不要貪著有什麼果報,不要期望對方的感恩和道謝,不要希求別人的掌聲和贊歎。默默無聞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  

  由自勝解力 摧苦及惡名  
  求治我執教 今死亦無憾  

  這是伽喀巴大師依此教授修心的感想。今生能聽聞到這個修心教授,對治我愛執,從而摧毀一切苦及惡名,用伽喀巴大師的話來說,是“死亦無憾!”哪怕當下就面臨死亡,我們這個人生也不會留下遺憾!  

  這就是修心法對於臨終者的殊勝作用。伽喀巴經過長期的實修菩提心,希望到最苦難的地獄去救度眾生,但是到了臨終的時候,淨土卻偏偏呈現在眼前。他說:“我整天發願要去地獄,為什麼出現的卻是淨土?”於是感到非常失望,就向諸佛菩薩祈禱,讓他能夠實現利樂地獄眾生的願望。
  
  這是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說明修菩提心合格者,不往生淨土都不可能。對不對?對於內心清淨的人來說,淨土的境界自然呈現。如果內心不清淨,淨土也不可能顯現。正如佛住世的時候,曾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別的佛國都是清淨無垢,而世尊您的國土——娑婆世界卻到處都是污穢?”佛陀足踏大地示現神通,大地頓時變得清淨無垢,然後回答說:“你們之所以到處見到穢土,那是內心不淨所致。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清淨圓滿的世界。”

  我們整天厭離這個娑婆世界,想逃離到一個好的地方,想往生淨土。但是如果我們自身就心不清淨,淨土也不可能顯現。雖說在臨死的剎那,依靠對三寶一心不亂的強大信顧力,也能獲得往生淨土的契機。但這是相當難以實現的。因為生前沒有經過善業的長期熏習,造了那麼多的惡業,到臨死時又怎麼能產生真切的信願力呢?就如同白天做了惡事,晚上怎麼還能期望有個好夢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們一定要學會菩提心的教授,注重菩提心的修持,淨化心靈,這才是淨土法門的精髓,也是大乘一切法的根本。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無常的四種觀察方法
下一篇:逆風的香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