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五台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歷史沿革] 五台山寺院,始建於漢明帝時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座。清代,隨著藏傳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教,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院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院鱗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壁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代全盛時期,五台山共有寺院300馀座,經歷幾次變遷,寺院建築遭到破壞。目前台內外尚有寺院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台山五大禅處”。台懷鎮是寺院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傳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裡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到此朝聖求法的甚多。 五台山成為佛教聖地,並在中外佛教界發生重大影響,是從唐代開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視五台山為“祖宗植德之所”。李淵在起兵反隋時,就對佛教許下大願,如果當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寶。武德二年(619)李淵便在京師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務。唐太宗即位後,重興譯經事業,使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主持,又度僧三千人,並在舊戰場各地建造寺院。貞觀九年(635),太宗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剎,度增數百。” 武則天在爭奪皇位的斗爭中,非常重視佛教的作用。長壽二年(693),名僧菩提流志等呈上新譯《寶雨經》,稱菩薩現女身,為武則天上台大造輿論。證聖元年(695),武後命菩提流志和實叉難陀重新翻譯《華嚴經》。聖歷二年(699)譯畢。新譯《華嚴經》說:“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神游五頂(清涼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涼寺。竣工後,命大德感法師為清涼寺住持,並封其為“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 這是五台山在全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據記載,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至於百辟歸崇,殊幫赍供,不可悉記矣。”顯而易見,從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對五台山佛教給予極大的支持和扶助。 從佛教經典來看,除新譯《華嚴經》說文殊菩薩住處“名清涼山”外,《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也雲:“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由於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文殊菩薩住處——“清涼山”“五頂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氣候、環境,極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這個“五峰聳出”“曾無炎暑”的自然場所,當作是他們虛幻世界裡的文殊菩薩住地了。五台山由此馳名中外,顯赫於世,成為佛教徒競相朝禮的聖地。不言而喻,五台山是借助於李唐王朝的強盛而成為聖地、名揚中外的。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台山為佛教聖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澄觀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澄觀,(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在應天寶林寺出家,十四歲得度,三十九歲時,“誓游五台,一一巡禮。”在遍訪五台山名剎勝跡之後,留居大華嚴寺研習《華嚴經》,在寺中主講《華嚴經》五年。後來,澄觀覺得“華嚴舊疏,旨約文繁。”於是,“旦暮策懷,思惟造疏。”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四月八日,澄觀謝絕交游,在大華嚴寺制疏閣重新注疏《華嚴經》。至德宗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歷時三年多,終於著述出《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唐代宗時,澄觀被代宗“事以師禮”。唐德宗又尊其為“教授法師”,“诏受鎮國大師號,進天下大僧錄。”憲宗即位,“敕有司別鑄金印,遷賜僧統清涼國師之號,統冠天下缁僧,主教門事。”“穆宗、敬宗鹹仰巨休,悉封大照國師。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戒於師。開成元年,帝以師百歲壽誕,賜農財食味,加封大統國師。”“中外台鋪重臣,鹹以八戒禮而師之”。 澄觀“生歷九朝,為七帝師”,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卒,壽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為“華嚴宗第四代祖師”。有唐一代,五台山名僧輩出,這也是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 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標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規模興建和僧侶人數的增加。在唐代,五台山見諸記載的佛寺就有七十余所,其規模都十分宏偉。 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貞元年間,合山僧尼達萬人之眾。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唐文宗遂於會昌五年(854)下诏廢佛,命令拆毀寺字,勒令僧尼還俗。綜計全國拆毀大小寺院四萬四千六百余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余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侶散盡,寺院被毀。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政府規定五台山的僧數仍達“五千僧”。實際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縱觀歷代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寺院林立,僧侶若雲,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標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個標志,是外國佛教徒對五台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裡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大多數到過五台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縣台懷鎮為中心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義上的五台山實際上是指五台縣的五座相互連接環繞、挺拔秀麗的山峰。它們分別是: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和中台翠巖峰。由於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誠的佛教徒能夠登臨五峰台頂朝拜文殊菩薩外,很少有人能夠到達五台。也是由於台懷鎮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間,因此,人們通常就把到過台懷鎮視為去過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並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這裡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裡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道場,於是就想在這裡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可是這裡的道士並不同意,最後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台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台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於五峰山更名為五台山,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法師,行程萬裡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裡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裡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五台縣,周五百余裡。中心地區台懷鎮,距五台縣城78公裡、繁峙縣砂河鎮48公裡、忻州市150公裡、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裡。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稱,在日本、印度、斯裡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 中國佛教及旅游勝地,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在《2008中國避暑名山榜》上,五台山位列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8·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榜發布暨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高峰論壇上,五台山以“中國佛教名山之冠”入選 “中國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並入選《2008中國文化品牌報告》歷史年鑒一書五台山景區圖。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溫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頂廣平,月墜峰巅,俨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贊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跡,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此峰“頂若覆盂,圓周一裡,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贊曰:“沉沉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台名葉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裡,其下仰視,巅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贊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巖峰,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裡,巅巒雄曠,翠霭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贊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當今住持] 妙江法師,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佛教協會會長、碧山寺方丈,俗姓劉,1952年臘月生於山西陽高縣古城鄉西要村的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裡,1968年出家於大同雲崗,1980年到五台山,至今先後在普化寺、竹林寺、南山寺、慈福寺參撣修行,期間曾兩度上佛學院深造,後被五台山佛教協會安排到了碧山寺當家,於1995年8月11日由原碧山寺住持、美國佛教創始人之一、紐約光明寺住持、當代著名華嚴行者壽冶老和尚授予碧山寺記,接承了該寺法卷,成了碧山寺第五代傳人。妙江和尚精通佛法、戒律嚴明、穗行高照,具有非凡的寺院管理的才能。 在他的主持下,重建了碧山寺、天王殿、彩繪殿堂、莊嚴華緣,將五台山唯一設有戒壇的大寺院治理得道風端正、井然有序,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與佛教界的贊揚。此外他還多方籌資在竹林寺新建了五台山男僧佛學院。為提高五台山年輕僧人的佛學修養與素質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成為弘揚和發展五台山佛教文化事業的先軀之一。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我們沒有智慧,對於正法誤會
下一篇:一天一禅悟:心滅法滅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