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念佛法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一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致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復永嘉居士書
為什麼能念佛的人少?——印光大師
念佛不分聖凡。
聖指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但天以樂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羅以瞋故,亦不能念。
惟人最易念。而富貴之人,便被富貴所迷。聰明人,以聰明迷。愚癡人,以愚癡迷。
芸芸眾生,能念佛者,有幾人哉。
既知此義,當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則不負此生此遇矣。
——(三編卷二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二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於悠忽浮泛。祈依文鈔,勿自任己見,不依淨土宗旨。修行人最怕師心自立,常聞之資性固好,見識有偏。專持一佛尚可,廢棄禮拜發願等,則大錯大錯!臨終之瑞相,不必預為期冀。但平時須念佛相應,臨終自得隨佛往生即已。(復陳飛青居士書)
三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之見者,方能得益。任憑智同聖人,當悉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縱令以死見逼,令其改轍,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聰明人,方才能得實益。否則由多知多見,不能決疑,反不如老實頭一無知識者,為易得益也。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淨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饑,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淨土法門之助行乎!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復卓智立居士書)
四 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為了脫生死之妙法。 故徹悟禅師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又雲「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赅八教」,甚哉!一句彌陀,微妙難思,惟佛與佛,知其究竟,等覺以還,尚有未盡,所謂菩薩少分知,若我輩凡夫,尤當信而行之。(淨土法門說要)
五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未成佛前皆當修習。我輩既不能斷惑證真,仗自力了生死,若再不以念佛求生西方為志事,則縱有所修,皆歸人天福報,欲了生死,當在驢年。 時值末法,人根陋劣,唯念佛一法,最為當機。有許多人凡所祈禱,皆以人不能盡念誦之經咒為事,不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持之尚可成佛,豈不能消災乎!辦蓮社,做祈禱,當以念佛念觀音為主,則利益大矣。又蓮社多固好,多而濫則不好,切勿以多為事,以致濫漫混雜,則功不敵過矣。(復德培居士書)
六 一心念佛,決志求生西方,任何知識令修他法,均不改此志。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若不速改,後當發狂。 念佛發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致痛死。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頂門痛癢,皆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當一心靜念,普為一鄉宣說,常在稠人中念,則此種驚怖心痛癢事,均可日見消滅矣。(復劉慧焯居士書)
七 若雲念佛,但恐汝不真心,若真發了生死心,則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縱然打差,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討厭,則固無甚障礙。汝心若生厭,則便一刻難過矣。不能捨家覓靜處念佛,何得請我決斷,豈非以此為戲乎! 汝果能勸老親,勸妻子同修淨業,豈不如汝獨住靜處念佛乎!又人情應酬,汝果以修行從簡從略,人必不至見怪,或迫不得已,略為應酬,可省則省,有何不可。居塵學道,若修別種法門,則誠難得益。若修念佛,則實為穩當之極。但以汝之無事生事之妄想太多,勿道未得靜處難得益,即得靜處亦難得益。(復李慧實居士書)
八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復丁普瀞居士書)
九 懈怠,由於不詳審未來之苦。倘能詳審以思,斷不至長時懈怠。至於事牽,亦屬浮泛之遮護語,非實情也。今為一喻,如孝子思親,雖與人百凡應酬,其心中常常有思親之念,不能暫忘。又如貪YIN之人,常想美女,彼雖終日各有事業,而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臨陣之欲脫苦,孝子之思親,YIN士之戀女,則一切時一切處,均能念佛,不能間斷矣。(復智正居士書)
十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 一日念佛三十萬,則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當致力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實行,止徒虛名。(光)曾見許多日課十萬彌陀者,皆屬虛張聲勢,以自诳诳人耳。此種習氣,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復周群铮居士書)
十一 坐久不覺久,念久不覺久,此系心靜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為得。從茲努力做功夫,自可上進。若以此為得,則即此亦不得矣,況上進乎?持咒昏沈,念佛;念佛昏沈,持咒,此系意識隨妄心、正念轉變而現。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功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顛倒錯亂矣。然此顛倒錯亂,猶屬功夫所使。設無功夫,則此糊裡糊塗之念亦不可得,況明白不錯乎!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說,其好高務勝耶?抑真為生死耶?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若薄地凡夫,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且請息此念,庶可得益耳。(復恆慚法師書)
十二 所言作事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純熟之相,何可名昏沈,歸於無記。然亦非無念而念,但系無念而念之氣分。若即認此為無念而念,則有類於鑽木見煙,而謂得火,即便息鑽,火便無由可得矣。然須專精用功,且莫學今之好高務勝,見異思遷者,則將來之益,自可有不思議處。然此是行門中事,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復李觐丹居士書)
十三 但當通身放下,並將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則自可得益矣,否則或恐著魔。凡著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佛法要義,在無執著心。若預先存一死執著得種種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別無一念可得,則庶可有得矣。(復明道法師書)
十四 修淨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 薦親,只期往生西方,何問落於何道,此意似好,實為障礙。以人之神識,隨業所轉。汝以至誠心為母念佛,仗佛力故即可往生,問落處,便是作未往生想也。(復何希淨居士書)
十五 初學佛只可認真念佛,洞得的也隨他去,洞不得的也隨他去,庶不致耽擱工夫。凡修持總以簡略為宜,若所念太多,反不如專念一種為得也。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生脫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非念佛不能消滅災難也。(復寧德晉居士書)
十六 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於不知此義故也。(復黃涵之居士書)
十七 唯止念佛,不生信不發願求生,乃禅家以念佛作話頭用者,非淨土宗信願行三並行之法也。無信願念佛雖較參禅看話頭功德大,然自未斷惑,自力不能了脫,又無信願,不能蒙佛接引了脫,猶是仗自力之通途法門,其證道也,大非容易。 且勿謂信願求生為卑劣,淨土諸大菩薩祖師,所有言教皆示信願求生,何不按佛祖之成規乎!終日終年終身念佛之人,豈可於佛不行禮敬?十大願王,禮敬居首;善導專修,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念至其極,則心佛外佛一如不二,其證道也,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也。古人謂劣夫乘輪寶力,一日可以遍游四大部洲,何得以念佛之特別法門,修通途之自力觀行?(復法海大師書)
十八 既信淨土法門,何不於此法中死心做去。而修返聞數息唯識等觀?此各種法,均是大乘法門,然皆屬自力,未可與仗佛力之法門論其利益也。 今既發心念佛,當以心佛相應,生前得一心不亂,報盡登極樂上品為志事,不必求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此義認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 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復張曙蕉居士書)
十九 龍舒文,令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此事當從用工上論,不當從多少上論。 此一句,若單念六字佛號,雖日念十萬,念滿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數。然則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縱有信願,未必即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願者,決定可以往生。且依諸祖成規,念六字名號,切勿以多少計。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圓攝十方三世一切佛號,何止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耶!(復陳其昌居士書)
二十 須知淨土法門,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為平常無奇,遂以宗門參究之法為殊勝,而注重於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美其名。曰禅淨雙修;究其實,則完全是無禅無淨土。 何以言之,不到大徹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參禅者,誰是真到大徹大悟地位?由注重於參,遂將西方依正莊嚴,通通會歸自心,則信願求生之念毫無。雖名之曰念佛,實則與念佛之道相反。 或又高張其辭曰念實相佛。實相,雖為諸法之本,凡夫業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歸宗,禅也靠不住,淨也靠不住!(復張純一居士書)
二十一 念佛,能按時念亦好。否則鎮日隨便,不分行住坐臥,總以念佛為事。然須生信、發願、求生西方,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福報,即是破戒違法。以念佛法門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來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違法。(復傳德師書)
二十二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 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復朱德大居士書)
二十三 念佛最初之親切,如貧人乍食美味,不知有多少香美。及食之久久,亦平常無奇。但不以此平淡為非,久之必有進益,固不必以此為歉。 汝切莫在念而無念,不念而念上著腳,此境乃做到極處之境界。若未至極處,必成懈怠。所宜致力者,唯在於誠一純笃。若夾雜禅機,稍有見處,眾生根淺,便視此為最劣,視彼為最勝。若不按實事修,則或致彼魔外亦復借口。 汝欲開悟,豈須用參究功夫,但能念到念極情忘時,自可開悟,即不悟亦無所礙。須知有信願,不悟亦可往生。得悟無信願,仍是六道輪回中人。汝欲捨坦途而趨險道,是尚得謂之知淨土法門乎?(復鄭慧洪居士書)
二十四 因聞佛語,遂持長齋,可知宿因深厚;廢棄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蒙。如來說法,恆順眾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復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豈在兩根頭發上論也。 竭力學道,研究淨土經論,以淨土法門谕親,以淨土法門教子,及諸親識。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後。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
二十五 出家專修之說,(光)絕不以為然。以閣下才智足以宏法,率其家人同修淨業,是為兩得其益。若依出家,家人困苦,必起謗法之心。是未能自利,先害家人,忍為之乎? 佛法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但能念念知不修淨業生西方,則長劫輪回莫之能出。以茲自愍愍他,自傷傷他,大聲疾呼!俾近而家人,遠而世人,同修此道,其利益較之唯求自了者,何止天地懸隔也!(復駱季和居士書)
二十六 凡修行人當在自己家中修,不必定到林中修。若皆到林中修,何有此大屋可容,人多則林中繳用多,諸人奔走辛苦,家中諸事,或有顧不到處。所有居士林、淨業社不過作一提倡之機關耳。 至於修持法門,固無高下,禅律密淨,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眾生份上論,則非修淨土法門,決難現生了脫。以余法門,皆仗自力,薄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沈。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上,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沈。可見自力佛力之難易!念佛法門,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須念佛,橫超三界,接引往生。(復周志誠居士書)
二十七 今凡欲建立法化,先須張羅建築,則吃力不小。俾彼小人效之以取利,富家畏之以遠避。若遇一切人,但教以各盡倫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則泯而無跡,彼此不妨職業,不耗錢財。似乎人之受化易,而己之擔負輕,而佛法之流行,又易普遍也。 上而清廟明堂,下而水邊林下,得其可語之人,即以此事相勸。文潞公發十萬人念佛求生西方之願,以結蓮社。吾謂一人以至無量人,俱當以令生西方,何定限以十萬也?(復唐大圓居士書)
二十八 淨土宗旨當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 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復楊炜章居士書)
二十九 夫念佛一聲,漱口三日,與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及以佛佛為人,以念佛報恩,以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師,皆是指歸本分之轉語。若將前之二語,認做實話而實行之,必至謗佛謗法謗僧,永墮惡道。若將後之三語,認做實話而實行之,必至業盡情空,現生證聖,往生上品,漸致成佛。 此二種話,各禅書均一齊同錄,前二語,凡一切人皆常提倡。後三語,吾數十年來,未見一人言及一句者。前後所說,皆歸本分。前二句,縱會得趙州意也不過開悟而已,其去生死尚大遠在。後三句,縱不會趙州之意,其利益比會得趙州之意更大。以雖不會趙州之祖意,乃尊如來金口誠言之佛教。(復廣慧和尚書)
三十 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忏做水陸為事。(光)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忏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坯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忏做水陸,亦可例推。 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復黃涵之居士書)
三十一 淨土法門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 又須心念仁恕,氣象渾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忏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 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如是之人,切勿親近,免致日久,與之俱化。直須守定宗旨,不隨經教,及善知識語言所轉,捨此別修也。此之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淨土指要)
三十二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淨土三經自古流通,並行願品為四經,豈可謂不奉為圭臬乎! 今之修淨業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與而言之,亦可雲淨宗中人,奪而言之,實百有九十九,皆屬無禅無淨土,何得以此等人為准。但以小本文簡義豐,故列於日誦,余則隨人受持有異耳。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業所牽及轉地獄重報,作現生輕報,偶罹此殃,但於平日有真切信願,定於此時蒙佛接引。(復永嘉居士書)
三十三 欲生淨土,須先認清宗旨。普通修持,無不以開悟為希冀。而開悟一事,亦非易易。若之淨土宗旨,決不預期開悟。若不注重信願,開悟亦難了脫。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 汝謂縱具厭穢之情,未識自性奚若,是志在開悟也。開悟而有信願,是為禅淨雙修,最為高上。然世決少真開悟者。何謂真開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乃於自心中徹底明了,非只會說而已。會說不名開悟,且勿誤會。 真到明心見性地位,尚須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世人凡求開悟者,皆不注重於信願求生,而欲以此依稀彷佛之悟了生死,則是自誤誤人!固不如老實念佛者為穩當也。(復方家范居士書)
三十四 勿以小得為足,勿以小過為無礙;勿以自性彌陀為究竟,而不念西方彌陀;勿唯祈佛之默佑,而不於自己所感於佛之心中認真以行。(復卓人居士書)
三十五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魔事。當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期一心不亂為決定主宰。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見臧否,不見固能功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復周群铮居士書)
三十六 所言大禍臨頭,功行淺薄,無有把握,或恐懼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須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勿道無禍,即有大禍,斷不致即失心耳,以有此諸力加被也。 凡人須素位而行,則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皆都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能放下所致。如被難之時,只思所以逃避之法,於諸不能料理者,概不能萦懷。以萦懷不釋,有損無益,故曰,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心無措之虞。(復俞慧郁居士書)
三十七 既有宿業嬰惡疾,當吃素念佛,為宿世怨家做超度事。所言超度,亦不必請僧作佛事,但自己認真懇切至誠念佛,及念觀音耳。且勿謂只念一佛一菩薩,便可愈病乎?須知念佛為佛法中最圓頓直捷之法,其利益超過一切法門,但以心之誠不誠為差等,非法有或靈不靈也。(復湘陰黃頌平居士書)
三十八 買物放生,若依究竟自愍愍他而論,固當埋之,不可仍倒於水中,以死物浮水,究非善策。若謂已死,與家人食,並施與貧人,亦無不可。當令食者多多為彼念佛,以此是放生物,否則食之有罪過。若能為彼念佛,則彼此各有利益。以此相勸,亦能誘彼食者少種善根。 即非放生物,本屬自己辦來食料,為其念佛,亦於彼此各有利益。汝崖板如此,謂已說歸依念佛者,便吃不得,則是令食肉者概勿念佛也。 彼食肉者,貪心所使,欲令勿食,當從因果報應及被殺之生苦痛怨結上說,則易於動人。若但辨明是淨非淨,乃其末事。而且彼既要吃,那論涉及非淨之事。 若汝所作之一人放生,十家獲益,及此非三淨說,乃講家支離瑣碎之義。有信心者,尚生善心。無信心者,或更誹謗。汝但至心念佛,為彼屠者及所屠之物作超脫計,則有大利益。(復周群铮居士書)
三十九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所有吉凶禍福,悉不計慮,隨緣應變。縱大禍臨頭,亦當想及同罹此禍之人,不知有幾千萬億。於無可如何中,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觀世音,作為無畏之據。放開心量,勿預恐嚇。則病自痊愈,身自安樂矣。若不知此義,則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於危中,雖佛菩薩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難行乎患難,故能無入而不自得焉。(復同影居士書)
四十 念佛一事,固貴純一無間。所以一切時,一切處,均宜念。誦經則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間斷。持名若至其極,則不作觀,而淨境亦可具現。倘工夫不純,妄欲見聖境者,或有著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 凡念佛人,於一切時,一切處,俱宜將一句佛號,默持於心。若衣冠整齊,地方潔淨,則聲默均可。若未能如是,則只可心中默持。 至於女人生兒子時,則須出聲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定可以無有產難等苦。有謂此時裸露不淨,念則獲罪,此系不知經常達變之道。 菩薩以度苦為心。譬如兒女墮於水火,呼父母以求救援。斷不至父母以身體不潔淨,衣冠不整齊,而不肯垂救也。(復馬宗道居士書)
四十一 念佛須音聲高低適中,緩急合宜。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始則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默念,亦須常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固明明了了也。勿起壞念頭,又何有心熱如火之惡感乎?(復吳思謙居士書)
四十二 夫念佛一事,當隨各人力量,隨便出聲默念,大聲小聲,皆無不可。何得一向大聲念,致令傷氣受病耶。然汝此大病,雖由傷氣而起,實無量劫來業力所現。以汝精進念佛之故,逐轉後報為現報,轉重報為輕報。即此一病,不知消幾何劫數三途惡道之罪。佛力難思,佛恩難報,當生大慶幸,生大慚愧,生大淨信。以淨土一法,自行化他。俾家中眷屬,與一切有緣者,同生西方。(復劉智空居士書)
四十三 在家人雖可隨意自立章程,然不可有幾起幾落之紊亂無章也。凡修持總以簡略為宜,若所念太多,反不如專念一種為得也。 惟現在人民,無日不在水深火熱中,宜加念觀世音菩薩若干。或另作一時,或於當課念佛後,接念觀音若干聲。然後各菩薩或三稱,或各十稱皆可。至於教初發心人,益以簡略為妙。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非念佛不能消滅災難也。觀世音菩薩,接引眾生,往生西方。念觀世音,亦須先求消除災難。正求往生西方。宜與有緣者說,各各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志誠念佛及觀世音,或可轉宿業而得不罹種種天災人禍之苦厄也。(復寧德晉居士書)
四十四 所言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眾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復寧德晉居士書)
四十五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乃常念常恭敬。常字貫下恭敬,何可作朗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乎? 須知南無二字,即是皈依頂禮,恭敬,度我等義。一心念佛,無事不辦。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校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經中於救苦救難之事,絕少發揮。觀音救苦救難之事,則大乘經中屢屢發揮。如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第二十五觀音耳根圓通章,華嚴經,善財參觀音章,大悲經,則專說大悲咒,及觀音救苦之事,悲華經,說觀音因地發願救苦之事,其他經中說者甚多。因此因緣,世無不知觀音救苦救難者。 當此大劫,令上等人念佛則易。下等人以經中未曾說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觀音也。汝何可以佛與菩薩果位神通等校量乎? 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乃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離寂光,垂形九界,以行救濟耳。況示跡為阿彌陀佛法王子。如民眾欲求皇帝恩澤,即向太子求耳。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滿願。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復寧德晉居士書)
四十六 遺傳之病,亦宿業所感。當至誠懇切念佛及觀音聖號,當可即愈,而不復遺傳矣。 所言解脫之門,唯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門,即生可以做到。若不專修此法,修其他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 信願行三法,為淨土正宗。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願真行。否則不名真信。念佛一法,尚能超凡入聖。況遺傳病有不即愈乎?(復琳圃居士書)
四十七 白居易雲,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磋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甚麼,不達又如何,普願法界眾,同念阿彌陀。(復方耀廷居士書)
四十八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 念佛法門,如如意寶珠,能隨人意,雨一切寶。但能懇切至誠念佛,自然消除罪,增長善根。超度先亡,俱生西方。何不可雲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復陳蓮英居士書)
四十九 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掏珠不過為防懈怠,掏之有礙,則不必掏。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說,決無有誤(復周壽超居士書)
五十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 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業。今雖止惡,未能力修眾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則功過不相敵,固難免或罹惡報耳。非念佛之功虛棄也。以未發菩提心,特以惡業廣大,不能相掩耳。倘能發大菩提心,則如杲日當空,霜露立消。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可不負此生矣。(復康寄遙居士書)
五十一 一句阿彌陀佛,即佛所證之無上菩提覺道。吾人若能以此名號自熏。久而久之,即能與佛氣分相同。況此一句,無一人不能念。即或懶惰懈怠不肯念,聞大家念佛音聲,亦有利益。兩兩比較,故勝於念經多多矣。 以念佛最極簡便。即不念佛者,聞佛音聲,一歷耳根,即種善根。由此一句佛號,灌入八識田中,將來遇緣即發。設使怨鬼惡病逼迫,念佛便能卻之。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應當以此普勸修持。不獨家人父子,應當勸導。即一切有緣之人,亦當如是勸導也。(淨業社開示法語)
印光大師 http://www.jingtu.org/ygds 印祖文鈔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 印祖文集 http://www.dizang.org/wj/yg/index.htm 印祖專輯 http://www.bfnn.org/yinkuang/gb/ 印祖專題 http://www.nmamtf.cn/list.php?fid=13 著作下載 http://www.dizang.org/down/xz/p01.htm 宣化上人 http://www.xuanhuafb.com http://www.bfnn.org/hsuanhua/gb http://www.buddhanet.com.tw/shuanha/sh-sh.htm 淨空法音 http://ft.amtb.tw 淨空法師 http://www.amtb.tw 淨土教育 http://www.amtb.cn 東林寺 http://www.donglin.org 大悲寺 http://www.jietuozhilu.net 弘化社 http://www.honghuashe.com 弘願寺 http://www.hongyuansi.org 信願念佛 http://www.xynf.com 覺海慈航 http://www.amtfamtf.net/ 佛陀教育 http://www.buddedu.com/ 指歸淨土 http://www.nmwlg.cn/
淨土專題 http://www.jingtu.org 淨土導航 http://www.jt8421.com 淨土資料 http://www.pureland.info 淨土文集 http://vip.6to23.com/hcrkp/ 淨土著作 http://www.zhibeifw.com/jingtu.htm 祖師論著 http://www.jxcl.org/book/ 回家 http://www.huijia.com 呼喚 http://www.huhuan.net
生死書 http://www.fosss.org 臨終關懷網 http://www.lzgh.org 終極關懷 http://www.bfnn.org/final/gb 生死文集 http://www.lzgh.org/sssd.html
|
|
|
|
|
|
上一篇:撒謊的報應
下一篇:佛子不要隨波逐流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