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把自己的財物無條件的送給別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梵語da^na,巴利語同。音譯為檀那、柁那、檀。又稱施。或為梵語daks!in!a^ 之譯,音譯為達嚫(嚫又作嚫)、大嚫、嚫,意譯為財施、施頌、嚫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與人之義。蓋布施原為佛陀勸導優婆塞等之行法,其本義乃以衣、食等物施與大德及貧窮者;至大乘時代,則為六波羅蜜之一,再加上法施、無畏施二者,擴大布施之意義。亦即指施與他人以財物、體力、智慧等,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積功德,以致解脫之一種修行方法。大乘義章卷十二解釋布施之義:以己財事分散與他,稱為布;惙己惠人,稱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個人吝啬與貪心,以免除未來世之貧困,大乘則與大慈大悲之教義聯結,用於超度眾生。
  施財之人,稱為檀越(梵da^napati ,布施主之意,意譯為施主、檀那主,簡稱為檀那);而所施之財物,稱為嚫資、嚫財、嚫金、嚫錢、堂嚫(對僧堂之僧施物之意)、表嚫(分與施物之意)、信施(信徒施物之意)。此外,獻上錢財,稱為上嚫;施物供於佛前,稱為下嚫。於日本,信者所屬之寺院,稱為檀那寺;而道場所屬之信者,稱為檀家、檀中、檀徒、檀方。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攝法之一(布施攝),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一(布施波羅蜜、檀波羅蜜)。布施能使人遠離貪心,如對佛、僧、貧窮人布施衣、食等物資,必能招感幸福之果報。又向人宣說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稱為法施。使人離開種種恐怖,稱為無畏施。財施與法施稱為二種施;若加無畏施,則稱三種施。以上三施系菩薩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較財施為大。布施若以遠離貪心與期開悟為目的,則稱為清淨施;反之則稱不清淨施。至於法施,勸人生於人天之說教,稱為世間法施;而勸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脫門),稱為出世法施。此外,關於施、施波羅蜜之區別,據優婆塞戒經卷二載,聲聞、緣覺、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薩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稱為施;而菩薩於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則稱為施波羅蜜。
  據菩薩善戒經卷一序品載,在家菩薩行財施與法施;出家菩薩行筆施、墨施、經施、說法施等四施;而得無生忍之菩薩則具足施、大施、無上施等三施。俱捨論卷十八舉出八種布施,即:隨至施、怖畏施、報恩施、求報施、習先施、希天施、要名施、為莊嚴心等施。同書卷十八亦舉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園林、施常食、隨時施等七種布施。舊譯華嚴經卷十二‘十無盡藏品’則有修習施、最後難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為之內容、態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種種分類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質為空,不存任何執著,稱為三輪體空、三輪清淨。[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增一阿含經卷四、卷九、卷二十、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薩地持經卷四、布施卷、大智度論卷十四、卷二十九、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九](參閱‘達嚫’5677)
  《月燈三昧經》雲布施十種利益:布施乃破悭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二、捨心相續 謂修菩薩行者,行於布施,財雖匮乏,而喜捨之心,無有間斷也。
  三、同其資產 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謂修菩薩行者,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
  五、生處施心現前 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悭吝之心矣。
  六、四眾愛樂 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悭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七、入眾不怯 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八、勝名流布 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贊,勝妙名聞,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軟 謂修菩薩行者,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十、不離知識 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種類】總的來說,布施分為三大部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一、財布施:分內財、外財。譬如布施你的體力,幫別人勞動就是內財布施;布施掉你的錢財去幫助別人,這就是外財布施。
  二、法布施:講經、印經並結緣給他人、記錄講經說法的碟片結緣給他人、勸人學佛等均是法布施。
  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讓眾生不再感到畏懼。最簡單的,吃素就是無畏布施(因為你不吃它們了,它們就不會因為我們的口腹之欲而死亡)。放生也是無畏布施。
  <末學才疏學淺、智慧有限,若有不當、不足之處,敬請斧正、添加。>
  【擴展】:不需要錢的布施:
  第一、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
  第二、言施:向人說好話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勵人應切實力行。
  第三、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布施。
  第四、眼施:用和氣的眼神看人。
  第五、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如幫人拿行李。
  第六、座施:讓座給人的布施。
  第七、察施:不用問對方,就知道對方的心理。如果你身體力行此七項布施,幸運會跟著來。
  【擴展】:佛說三十三種不清淨布施
  佛告訴毗耶娑,有人雖做了好事,但挾帶了功利性的不清淨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舉了三十三種不清淨、不純淨的布施:
  第一種,是以歪曲的心理、顛倒的見解、無純淨心所施的財物,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種,有人昨天請我吃過一塊蛋糕,今天我要還禮;或者他十幾年前幫助過我,現在他有困難我要接濟他。這都屬於人情上的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不算布施。
  第三種,有人施捨財物,不是出於真正的慈悲、憐憫和同情心,而是為了耍闊氣,或純粹是打發人家了事,這不算布施。
  第四種,因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這束花特別喜歡,多付上一毛錢;或上舞廳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給兩個小費,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種,把財物丟到火中或投進水裡,都不能算布施。因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財物白白扔掉了,卻不能使別人受益。
  第七種,有人送禮給大人物,指望以後可以有所提拔照顧;或者看在某個大老板、某個大人物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濟事上湊上一份,藉以拉個關系,這都不是純淨的布施。
  第八種,怕強有力的黑道中人來搶你,趕快送錢消災,這不是布施。
  第九種,送人家鴉片、海洛因、麻醉劑等毒品,這不是布施。但醫生見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針以止痛,這是布施。這裡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種,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兒子前天買了一把防身刀給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錢。我打電話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美國人的規矩,送刀給人,不是讓人自殺,放上一毛錢,表示吉利的意思。這個我不懂,他還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種,送肉與人,那是殺生而施捨給人家,這不算布施。
  第十二種,你收養了許多孤兒,保護他們,把他們養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後可以使喚他們,做你的幫手,這就帶上先決條件了,就不能說是純淨的布施。
  第十三種,為了出名而施捨,不是純淨的布施。
  第十四種,為了捧歌星、戲子而出錢,比如一個歌星開赈災歌唱會,一天收到幾千萬捐款,這個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錢者未必是淨布施。歌星不唱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布施?有些人是為捧歌星的場,這裡面有差別。
  第十五種,有些人破產了,財物轉到別人手裡,這並非出自自願,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種,比如說,這個屋子因鬧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給出家人做寺廟;或者因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煩,干脆送給社會慈善機構,這都不算淨布施。
  第十七種,有人因學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幫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沒有錢,就拿人家的財物做人情,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種,谷麥在田地、倉屋中被鼠鳥等所食,並非有意送與它們吃,不能說是布施。講到這裡,想起前兩天報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陸災區的大米,在碼頭搬運中發現是發霉的。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會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惡業了。
  第十九種,假使我電腦壞了,我請這方面的行家來修理,請他吃飯,送他錢。這是你想學東西,是應該付的酬勞,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沒有條件的。
  第二十種,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醫師一個大紅包,以為醫生就會對他盡心了。這是有求於人而給錢,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種,打了人家,罵了人家,自己覺得難為情,然後送東西給他謝罪,這個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種,有人布施了之後,心中疑慮人家是否在騙他,或在想人家以後是否會報答他,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種,有人施捨了之後心痛懊悔,這就不是布施。我年輕時在四川學佛,人家有困難,我站出來說要幫助他,大家比較買我的面子。後來有個老前輩勸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緣了,為什麼呢,他說四川人有句老話,“勸人出錢,如鈍刀割肉”,人家雖然給了你面子,但那個人心裡難過啊!他還給我講了個笑話:有個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連孫悟空都降服不了。後來從西天佛祖那裡派了個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小和尚說此行不是來收服他的,只是給他看個東西。說著,從背上黃布包袱裡拿出一本化緣簿,“居士,請你多少寫一筆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
  所以,平時在人家談布施時,我就不輕易談。有些人把錢送出去以後,越想越後悔,越後悔越睡不著,“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第二十四,還有的人,送了東西給人家,好像這個人從此就賣給他了,今後定要人家報答他。這個就不是淨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賬可查,你看他們念什麼《心經》、《白衣咒》,念一段經,在黃裱紙上戳一個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後帶到陰間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塊還是三十五塊。”這等於在投資,將來連本帶利得多少好報。“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臨死之時,感到痛苦了,曉得時間不長了,不把財產傳給子女,卻布施出去。這也不算淨布施,因為你已曉得財產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屬於你了。沒有清淨心,還是不行。
  第二十七種,為了名譽而施捨。希望在電視上露面,希望在報紙上廣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這不是淨布施。
  第二十八種,好比說看到黃醫師都出了十塊,我就出十五塊,蔡老板不服氣,出二十塊,把我們兩個都蓋了。出於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財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種,為貪女色而擺闊氣,送種種金銀珠寶、绫羅綢緞等貴重東西,那是你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種,有些人因為自己沒有兒女,所以才願意拿出家產送人,這是做好事,固然不錯,但從佛法的布施學來看,還不算是純淨布施。
  第三十一種,以有無福德來挑選布施對象,這樣的布施不是淨布施。
  第三十二種,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濟窮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只做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淨布施。
  第三十三種,就是為了鮮花果品而捨物與人,這也不是布施。這是很輕的一條了。
  佛教的布施學,這裡每一條研究起來,都是戒律。
  上述三十三種不淨布施只是大概而言,經典上記載的還有許多。佛告訴毗耶娑,這些不淨布施,不會得到真正佛道的果報,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報而已。佛用種子作比喻,布施作為一種業力行為,等於播種,挾帶不純動機的“垢染布施”,就像種子下到鹽鹼地裡,不會有好的收成。而且,這種子本身的功能(“種子界”),不但與土地的品質(“地界”)處在一種相依相存的關系中,還須有陽光、空氣和雨水,才能使種子發芽。種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會發芽,但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若得不到雨水的滋潤,也是不能開花結果的。  

上一篇:學佛是怎麼一回事
下一篇:布施與施食一樣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