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25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

  【或奉真朝斗。】

  這句話是文昌帝君勸導我們敬奉神明,學習道家的這些教誨。『真』和『斗』都是道家裡仙、神的稱呼。我們看安士先生他的注解,說「真者,天仙之謂;斗者,列宿之名」。這個「真」,我們講真人,這是天仙,他們是得道之人。所謂得道,雖然還沒有出離三界六道,但是他們至少擺脫這些凡間的束縛,得到了很大的自在,所以道家稱為真人、天仙。「斗者」,這是星斗的斗,這是星宿的名號,就好像北斗星,北斗七君,這都是主宰世間善惡乃至生老病死的這些星宿神明。下面說到,「嘗記人之善惡,注人之生死。安得不敬奉朝禮乎」?這些天仙、神明他們負責記錄世人的善惡,掌管人的生死,就好像《太上感應篇》裡面講的,我們的善惡都有神明在監察,乃至起心動念,人雖然不知道,但是神明知道得非常清楚。因此《感應篇》說到,「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這些神明確實對我們內心的善惡念頭知道得清清楚楚,這個善和惡都記錄在神明的善惡簿或者是生死簿,假如行善,就增添一個人的壽命,大善就增一紀,一紀十二年,小善就增一算,一算一百天,反之,如果一個人行惡,大惡奪去一紀,小惡奪去一算,這樣加減乘除,人的壽命他就不定了。所以道家講究修長生,長生最關鍵的就是要斷惡行善。對於這些神明我們要敬奉、要朝禮,這個朝是朝拜,禮是禮拜。為什麼要對神明敬奉、禮拜?這是尊師重道,因為神明、天仙都是我們的老師,教我們斷惡修善,我們要尊重他們,這就是尊師重道,另外也是修養自己的恭敬心、謙卑的心。人最怕是有傲慢,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人傲慢起來,不僅是目中無人,更有甚者,真叫無法無天,神明都不放在眼裡,這種人必定遭到奇難,奇禍臨頭。

  下面又說到,「若欲原其最初,則天仙在前,斗宿居後」。這是推究最初的這個形成,應該是天仙在前面,星宿、神明居在後面,這是時間上講有先有後。「蓋劫初未有眾星,梵王帝釋,因驢唇大仙之請,而後安置二十八宿於四門也」。這是講到星宿的形成有這樣的一種說法,說在我們這一劫還沒有形成之前,那時候沒有這些星宿,梵王、帝釋,梵王是大梵天王,帝釋是忉利天主,梵王是色界天裡面,這是初禅天天主,帝釋是欲界裡面忉利天的天主,一般我們人稱為玉皇大帝。他們當時應驢唇大仙之請,這位大仙請求,所以梵王和帝釋兩位天主就安置了二十八個星宿分別安在四個大門。「斗為西門第五宿,屬斗宿者,當以粳米花和蜜祭之」。這裡講的奉真朝斗的斗是屬於在西門,四門的西門,第五個星宿。我們人有些,特別是西方也講求的,說你是屬什麼樣星宿的,如果是屬斗宿星的,就要應該祭祀,以粳米花和蜜和在一起來做為供品祭祀,這是有這種說法。我們要知道,做這些事情就是讓我們生起對於神明、星宿的恭敬,這是培養我們的恭敬心的。

  下面又說,「《樓炭正法經》雲」,這一部是一個佛經,「大星周圍七百裡,中星四百八十裡,小星一百二十裡,中有天人居住。世俗乃謂隕星僅如拳石,甚至畫七豬之形於斗母下,亵亦甚矣」。安士先生引用《樓炭正法經》裡面說的,說大的星宿周圍有七百裡,這是它的體積很大,中宿,中等的星?有四百八十裡,小星也有一百二十裡,這是它的體積。實際上我們知道有的星是很大的,絕對不會比我們地球要小,地球只是個小星星。這些星都有天人居住,這些天人我們眼看不到,現在科技發達了,你看美國太空飛船都能夠在月亮登陸,到其他的星體上,卻沒發現有人居住,這裡說有天人居住在其他的星宿上面,是真的嗎?實際上我們人肉眼所能看到的僅僅是三維空間裡面的景象,有長、有寬、有高,形成三維空間,而且三維空間裡面還不是全部看到。我們的肉眼所看到的光那種光波叫可見光波,這個光波的波幅的長短它是很短的,就是我們在光譜裡面所能見到的可見光只占整個光譜的百分之二,換句話說,百分之九十八的光我們看不到。我們比較熟知的,像紫外線、紅外光、還有些什麼伽瑪射線,這些宇宙裡面的很多的光、射線我們看不到。你看就在三維空間裡面這些光我們都看不到,更何況天人他不是住在我們三維空間裡面,他是住在另外高維度空間裡面。現在科學家們他們用數學推斷我們宇宙會有十一度空間,這只是一個數學推斷出來的概念,但還沒有真正去探測到,我們在理論上講空間的維次、度數是無限的。所以這裡面有天人居住這個我們應該相信,不能說我們肉眼看不到就斷定它沒有,那真的叫井底之蛙。

  下面又說,「世俗乃謂隕星」,這是天上這種天體,常常有的,滑落到大氣層裡面就成為隕星,到了地面上隕星通常都變得很小,可能只有像一個拳頭這麼大的石頭,真正大的隕星,我們能見到的,也就不過是像一塊巨石一樣。為什麼隕星它會滑落到大氣層裡面變小了,本來它的星體是很大的?原因我們現在就知道,因為它進入大氣層速度很快,在大氣層裡面受到摩擦,空氣對它是一種很大的磨損,因為速度快,磨損得就很快,所以從大氣層落到地面這裡的時候已經磨得很小,這個我們現在都明白了。但是古人確實對這個未必很了解,所以世俗人說隕星其實就是像個拳頭這麼大,哪可能有天人居住在這些星體上面?實際上不知道這些星體它本來也是很大的。還有的人,甚至畫七豬之形於斗母下,在斗母星下面還畫七頭豬。這是什麼?亵渎神明,亵渎得很厲害,這是大不敬。

  下面說,「真人斗母,宿生皆從尊敬三寶、修行十善而來,故能享飛行宮殿,照臨下土。乃今之奉道者,往往反謗佛法,安在其能奉真朝斗也」?這個真人斗母星這些神明、天仙,之所以能夠成為這種得道之人,他的福報是過去修來的,宿生,就是過去生,尊敬三寶、修行十善這麼得來的。所以天人、天仙都是以十善為基礎,十善做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才能夠有資格生天,這些都要在佛法裡面修學。所以這些人都是恭敬三寶之人,你看包括文昌帝君他本人,我們從他的傳記裡面看到,他也是拜釋迦牟尼佛為師,在釋迦牟尼佛會下開悟的。所以這些道家的神明其實都是過去生中學佛的,所以他們這一生有福報,能夠享飛行宮殿,他的享用自在,住在天上的宮殿,宮殿可以飛行,可以照臨下土,他們的威德可以照顧到凡間的百姓,這是幫助百姓所謂是匡扶正義、除暴安良,為百姓做好事。乃今,現在這些學道的人,就是修道家的道士,有一部分人比較偏頗,心量窄小,門戶之見很重,所以他謗佛、謗法,他認為就自己修的這一宗才是正宗,佛是外道,佛法他認為這是不正的,謗佛、謗法,這怎麼能夠說他是奉真朝斗?這些實際上是造極重的罪業。凡是毀謗佛法的人都是不了解佛法的人,真正了解佛法怎麼可能毀謗?他知道這是這麼好的東西,他一定用心來學習。

  下面又說到,「漢魏以前,稱佛為天尊,稱僧為道士」。這是在漢朝,三國之前,魏就是曹魏,魏國以前,都是稱佛叫天尊,稱僧為道士,「稱道士為祭酒」,道家的道士叫祭酒,這是過去的稱呼。所以佛法的出家人本來是稱道士,為什麼?修道之士,就好像梵語裡面講比丘,比丘翻譯成中文叫乞士,乞是乞丐,士是讀書人,就是有道行、有學問這樣的一種乞丐,這叫比丘,他們是托缽乞食的,但是他們真有道行。來到中國出家人不用乞食,這是中國國情,因為中國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出家人堪稱是國師,皇帝都稱他作老師,怎麼可以讓皇帝的老師去乞食?所以出家人就不用乞食。他們有寺院安住,寺院自己有產業,可以分租給,譬如說田地,分租給農民他們來耕種,向寺院繳納這些糧食,來維持出家人的生活,有些寺院出家人也自己下地耕種。所以中國的出家人就不用乞食,過去是稱為道士。「自北魏寇謙之,竊天尊與道士之號,而後佛不稱天尊,比丘不稱道士,其後祭酒之名,沿為大司成矣」。在北魏的時候有一個道士叫做寇謙之,這是在道家也是很有名的一個道士,他對於佛法很排斥,當時他慫恿北魏的皇帝魏武帝排斥佛教,所以後來魏武帝滅佛,三武滅佛這個魏武帝是第一個。寇謙之當時他就把天尊這個名號竊取過來,就改成變成道家的名號。所以很多道家裡面的這些神明現在都稱天尊,像什麼元始天尊等等。實際上天尊這個名號原來是稱佛的,因為佛才稱為天人師,九界特尊,這真正是天尊,天人都尊貴、都尊敬他,現在用在道家裡面了。道士也變成對道家的這些修行人的稱號,不再稱呼佛法的比丘了。所以佛不再稱天尊,比丘不稱道士。祭酒之名,祭酒原來是稱道士,現在也改用大司成。這是講到名號上,實際上來講道家延用了佛家的。道與佛本來它是沒有任何矛盾,因為所說的道理互相之間很多是相通,只是有一部分人心量窄小,他來毀謗佛教,排斥異己,這是人的問題,跟佛家、跟道家這些學派沒有關系。真正奉真朝斗之人他是絕對對於佛也是很敬重的,絕對不會去毀滅佛法,佛法這麼好的教育,可以利益大眾,怎麼可以去毀壞排斥它?這也是對神明不恭敬,因為神明都是學佛的。

  下面講了兩則故事,一個是「七星救焚」,這是講到奉真朝斗得到的這些感應。常熟有一位叫錢氏的人,他家裡面都是學道的,一家人都是奉真朝斗,有一次家裡突然失火,這個火一直在燒,燒了三晝夜。在恍惚之間,這個錢氏就看到穿紅衣服的人,有七個人,就在這個屋梁上面舉著袖子一揮,就發現火就滅掉了。周圍的那些房子統統都燒成灰燼,唯獨錢氏他自己家沒有被燒到,可知這七個人,七個星宿、神明。這些感應都是因為有至誠恭敬神明的心,至誠感通。在大乘佛法裡面,《法華經•普門品》當中說到,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這是講到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使是在大火當中,就不會被火燒到。我們從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看出來,你看對於星宿、神明供奉那麼虔誠,都能夠有這種感應,更何況是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他是等覺菩薩,實際上他也是過去古佛示現的,他的威德、神通、智慧遠遠超於神明,這個我們更應該相信。

  下來又講了一則「禮斗免盜」的故事。它是講到康熙初年有一個人他學道、禮斗,這個人叫做嚴近山,嚴近山他奉行道家禮斗非常的虔誠,精誠的去禮拜有三年之久。有一天他走到江邊,這天已經暗了,就遇到強盜,當時嚴近山非常的害怕,他當時立即就持斗母心咒,這是道家的一個咒語,沒有過多久就發現黑雲籠罩,他所在的這個船上被黑雲籠罩著,這些強盜就沒辦法看見他,也就不可能傷害到他,所以他就得到幸免,其他的船,在周邊的船都被強盜們給傷害,那些人可能都被強盜給殺死。這是嚴近山他能夠精誠禮斗,幸免於難。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學佛不是說一定要去持這些道家的咒語或者是要去禮這些星宿、神明,不必,要真正虔誠禮敬三寶,這個感應就更好,更不思議。所以文昌帝君他這裡沒有一定要要求我們奉真朝斗,他說是或奉真朝斗,或是或者,或拜佛念經,你選擇其中一樣即可。拜佛,佛是九法界當中最尊貴的,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所以能夠禮佛,那麼天人、這些神明都尊敬你,你禮敬他們跟禮敬諸佛菩薩,他們對你的心情不一樣。你想想看,你去禮敬他們,當然你是做他們很好的學生,很恭敬他們,但是如果你禮敬佛,他們也禮佛,他們也是佛的學生,你也是佛的學生,那你跟他們的關系就變了,你跟他們是師兄弟的關系,他們對你就格外的關懷照顧。這是講到奉真朝斗。

  安士先生為我們說明道家與佛家實際上關聯非常緊密,根本不會互相排斥,所以他引用了《道藏》裡面的一些話來給我們說明。我們懂得道家在經典裡面所說的都是很恭敬佛法的,於是我們就知道,凡是不恭敬佛法的這些人,肯定他不是真正在道家裡面依教奉行,他可能沒有讀過這些《道藏》的教誨。所以「《道藏》摘語」,他摘錄了一些經句。在《道藏•法輪經》裡面有這麼說到,「天尊誡敕道士雲」,這裡講的天尊是道家裡面講的這些真人、這些神明,他教誡這些道士,就是在我們凡間修道之人,「若見佛圖,思念無量,當願一切,普入法門」,佛圖我們講是佛像,有的是畫的像,有的是刻的像,總之你見到了佛像,要提起思念,你的念頭要什麼?當願一切眾生普入佛法的法門,就是你希望一切眾生都來學習佛法。你看這是天尊教導這些道士們說的,我們就可想而知,天尊本人也是學佛的,很可能他本人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在天上度化天人、度化神明。

  下面,「《太上清淨經》雲:若見沙門,當願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這是另外一部經,也是出自於《道藏》,這是道家的開示,說若見沙門,沙門這裡是指佛法裡面的出家人,出家僧人,當願一切,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明解法度,能夠明了、能夠理解,這個法就是正法,專指佛法。佛法是度我們的愚癡,學佛最終能得道,得道如佛,這是成就無上佛道。所以道家的修行是一個階段,它沒有究竟圓滿,真正要究竟圓滿還是要佛道,可是道家也是很重要的基礎修學的階段。所以你看看印光大師,這是我們佛門的近代最著名的高僧,他提倡要用《文昌帝君陰骘文》、要用《太上感應篇》,這些道家的經典,做為學佛人的修行基礎科目,這就證明了,道家雖然不究竟,但是它卻是很重要的修行基礎。包括儒在內,儒和道都是很重要的修佛的基礎,因為儒家最注重講做人,道家講成仙生天。這些都是六道裡面的,人天要是沒做好何談當佛?所以佛法是要在人天做得很圓滿的基礎上提升。我們師父上人現在可以說是繼承了印光大師的這個道統,他大力提倡我們落實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你看用儒和道做為我們修學的基礎,這是中國佛法的特色。佛在過去,在《佛藏經》裡面說過,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也就是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沒有小乘,大乘就是空中樓閣。小乘是基礎教育,像小學,大乘是大學,沒有小學怎麼能上大學?佛法傳到中國,小乘兩個宗,一個成實宗,一個俱捨宗,都沒有什麼人修了,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中國儒和道這些教導可以說是小乘的最好的替代。所以中國人沒有不讀儒書的、沒有不讀道書的,他儒和道都有基礎了,學佛直接入大乘。

  所以我們現在學佛要注重儒和道的根基,這裡的道家的經典也是這樣勸導我們,修道到最後要歸到佛法上,這才能夠圓滿。又引了另外一部《道藏》的經典,《老子升元經》,裡面說到,「道士設齋供,若比丘、比丘尼來,當推為上座」。你看看這是道家對於佛法裡修行人的尊重,道士設齋供眾的時候,這個道士設齋跟佛法裡面設齋其實是一樣的,想必這是一種無遮大會,供養大眾,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來,這是佛門的出家人,受了比丘戒的男眾叫比丘,受了比丘尼戒的女眾叫比丘尼。他們來了要讓他們坐在上座,為什麼?因為他們的修持高,這是對佛法的尊重。實際上道家確實跟佛法來講,很多都是教誨上相類似的。底下又說,「《符子》雲」,這是另外一部經典說,「老氏之師,名釋迦文佛」。這裡說得就更白了,老氏就是老子,老子以及跟隨老子學習的這些道士,修道的學道之人,他們共同的老師就是釋迦牟尼佛。又下面說到,「《靈寶消魔安志經》雲」,這是另外一部道經,「道以齋為先,勤行當作佛」,這本經講到,道以齋為先,齋是齋戒,齋是清淨心的意思。道是什麼?以清淨為先,先是一個基礎,清淨來自於戒律。所以要以戒律來獲取身心清淨,這上面道才有基礎,然後勤行當作佛,這是我們要勤奮的修行,發願作佛,要發無上菩提心,而不是希求人天小果。

  下面又引「《上品大戒經》雲」,這都是《道藏》經典。「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這是講布施利益,如果布施佛塔或者佛廟,這佛的寺院,捨一得千報;布施沙門,這是僧人,捨一得百報。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果報?因為這個福田殊勝。佛塔廟這都是佛陀教育的場所,你布施供養這等於幫助佛陀教育,教化眾生,這不僅是財布施,也是法布施。供養裡面法供養最,法供養是第一,所以你的功德就特別殊勝。沙門是佛陀教育的老師,你供養他們,幫助他們教化眾生,這就得很殊勝的果報。下面又引「《老子大權菩薩經》雲:老子是迦葉菩薩,化游震旦」。這部道經裡面又講到,老子是誰?是迦葉菩薩,大迦葉尊者他化身來的,化游震旦,游化到我們中國來,示現老子來傳這個道法。大迦葉尊者我們都熟知,他是世尊的上首弟子之一,是苦行第一的,持戒、頭陀第一。他是禅宗的初祖,佛門裡面很著名的,佛陀拈花,迦葉微笑,以心印心,這是把禅宗傳給迦葉,這是佛有妙明真心,迦葉得到了。後來迦葉傳給阿難,阿難一直傳下來,傳到最後,達摩到東土來,達摩是我們中國禅宗初祖,達摩又傳下面六代,六祖惠能大師,一花開五葉,中國禅宗是這麼來的。老子原來是迦葉大尊者的化身,迦葉尊者,相傳他的道場是在雞足山,在雲南,在大理雞足山那裡去閉關,在華首門那裡入了山裡面,所謂是持衣入定,等候下面一尊佛彌勒尊佛下生。他把世尊的衣缽一直要留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要傳給彌勒尊者,彌勒成佛的時候要接受世尊的衣缽。老子相傳是大迦葉化身,這就說明道和佛本來是一體的。這講到或奉真朝斗,這也是修福,也是會得到很大的利益,這個利益主要是來源於尊師重道。底下又講:

  【或拜佛念經。】

  這是講認真的學習佛法。拜佛也是尊師重道,除了尊師,因為佛是我們的老師,它還有見賢思齊的意思,見到了佛祖我們要想到,佛他也是人成佛的。釋迦牟尼佛他是古印度的一個太子,出家修道,明心見性,他成佛了,然後他告訴我們,「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每一個人本來都有佛性,本來就是佛,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執著,不能夠證得我們的佛性。世尊釋迦牟尼佛是證得佛性的人,他教給我們如何證得佛性,所以我們也能像他一樣成佛,他能成我也能成,見賢思齊,拜佛的意義在這裡。還有一層意義就是報恩,佛傳給我們的這個法我們得到了,獲得殊勝的利益,我們應該報本反始,常常懷念佛祖的恩德,所以拜佛。這跟中國人拜祖先是一樣的,都是知恩報恩,報本反始的意思。念經這就是學習,通過念經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它是教育。教育什麼?它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所教的內容是宇宙人生真相,只要我們認真的奉行,必能夠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所謂大徹大悟,必能圓滿成佛。所以佛法它是教育,它不是說只有釋迦牟尼佛能成佛,其他人不能成佛,如果是這樣那就叫宗教。就像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是宗教,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天主、他們的上帝不可能說你們將來個個都像我一樣,成為上帝、成為天主,不可能,它總有一個高低貴賤的分別,它不是平等,這就是宗教。當然宗教也是勸善的也是好的,但是佛教不是宗教,因為它是講究平等,眾生與佛平等。所以在教育裡面是師生的關系,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是師生,老師希望學生將來都像他一樣,甚至要超過他,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教育。

  所以你看安士先生在解釋這段文裡面說到,說「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他說釋迦牟尼佛這個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什麼?一個是自覺,自己覺悟,也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不僅自己覺悟,也覺悟他人,覺他,讓別人也明白宇宙人生真相,只要明白真相了人就不會煩惱,人的煩惱、苦難都是迷惑顛倒所至,所以一定要覺悟。覺悟之後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會有苦難,這是佛法講的惑業苦。如果迷惑了就會造業,造業就受苦受報,受報之後又更加迷惑,這是輪回,永遠超離不出來,一定要覺悟。覺行圓滿,自覺和覺他都圓滿,這是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就成為佛了。所以佛字其實它是一個學位的名稱,在佛法裡,它是教育,就像我們現在的大學有學位,有學士、有碩士、有博士,博士是最高學位,在佛法裡也有三個學位,第一個學位是阿羅漢,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佛。阿羅漢他斷了執著,他能夠出六道,他成了正覺,就是他的見解思想都正確,這叫正覺。菩薩?他成正等正覺,他的執著沒有了,而且分別也沒有了,他對宇宙人生真相就知道得更多了,但是還並不圓滿,因為菩薩還有妄想、還有起心動念。把起心動念都放下,那就成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所以每個人通過修證都可以取得這個學位,教育裡面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得到。

  下面又說,「自心中人人有覺,則自心中人人有佛矣」。這個覺悟不是外來的,是我們自心之中本具有的,人人都有,這就是所謂的佛性,所以人人皆有佛性。「若雲泥塑木雕,方名為佛,則是愚夫愚婦之佛也」。所以學佛不能夠搞迷信,知道佛在哪?佛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自心裡面,心覺悟了就是佛,心要是迷惑顛倒那就是凡夫。所以佛不在外面,在自心當中。如果說外面有佛,看到這些泥塑木雕的這些佛像說這就是佛,到寺院裡面看到大雄寶殿裡面供的佛像這就是佛,這叫做心外求法,這個佛是愚夫愚婦的佛,換句話說,還在迷惑顛倒,還沒認識真佛,還沒有真正覺悟,實在講佛教是什麼都沒認識。所以應該怎麼樣?先看看我們師父上人的《認識佛教》,把這本書、這個光碟認真的聽上幾遍,這佛教到底是什麼就明了了。有正確的認識學佛才不會迷信,才能夠一帆風順,否則一進佛門就搞錯了,那是南轅北轍,愈搞是愈偏遠,偏離了正確方向。

  下面又說,「若雲降禍降福,斯名為佛,是又唐宋諸儒之佛矣」。有一類人說佛他可以降禍和降福,就好像那些鬼神一樣,看見人干壞事,他就降禍,做好事,他就降福。更有甚者,他說你要是不敬佛,佛會怪罪你,他會給你降禍,你要是恭敬他,多給他點供養,他就會降福,這樣的說法那就叫謗佛。唐宋,唐朝、宋朝那個時代的很多儒者,不了解佛法的,他就是這樣說,佛不就是搞這些迷信嗎?你要是不相信他還會降禍,這是謗佛。所以儒當時為什麼排斥佛教?他們都錯會了佛教的真實義,把佛看成是世間的這些神明,而且連神明都不如,神明是正直的,怎麼可以說你相信神明、討好神明、供養他,他就給你降福,你不討好他、不相信他,哪怕你是正人君子,他會給你降禍,這個神明就不是真正的神明。所以要是把佛看成是這個樣子那真的是侮辱佛,把佛看成是連世間人都不如,連正人君子都不如,把他看成是黑社會的頭目,你不去討好他,他就給你顏色看,這不就是謗佛嗎?這些都是搞錯了。實際上人的禍福都是自己造作善業、惡業而得來的,佛只是把這個道理給你說清楚,你自己去干。所以禍福由你自己,命運全在你自己手上。佛對你的加持保佑也就是把這個真相告訴你,讓你能夠破迷開悟,你就知道該如何去避禍修福。所以它是教育。下面說到,「愚夫愚婦終日言佛,而佛實未嘗敬」。這是講那一類不懂佛教是什麼,搞迷信的,天天見他拜佛、供佛,可是他有沒有真正敬佛?有沒有真正依教奉行?如果還是自己一天到晚搞貪瞋癡慢、搞人我是非,那天天拜佛都沒用,他不是真敬佛。「唐宋諸儒終日謗佛,而佛實未嘗毀者,以其皆不知有佛也」。唐宋的儒家有一類人他謗佛,排斥佛教。實際上佛也沒有被他真正毀謗到,為什麼?他所毀謗的不是真佛,真佛不是他們心裡想的那個樣子,他們所毀謗的是他們心裡面的那個所謂的佛,不是真佛,因為他不知有佛,不知道佛是覺悟的意思,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果他真正知道這是佛的意思他怎麼會毀謗?他難道自己不想覺悟嗎?他想迷惑顛倒嗎?所以他所謗的佛都是他心目中那種被他自己的意識扭曲以後的那個形象。所以他也沒真正謗佛,也沒真正毀謗。所以不管是批評也好,毀謗也好,首先你要把對方了解清楚,你搞清楚了再批評不遲,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你想要批評他總得把他搞清楚,你學習過一段以後才有這個資格做批評。

  下面又說,「佛為三界大師,即諸天諸仙,梵王帝釋,猶當恭敬禮拜,而況具縛凡夫乎」?佛稱為三界的大導師,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包括六道的一切眾生,都尊佛為師。即使是諸天、諸仙,這些天仙、神明,還有天王,梵王是初禅天王,帝釋天是忉利天主,都恭敬禮拜,更何況我們這些具縛凡夫,縛是煩惱,煩惱具足了的凡夫。貪瞋癡慢很多這叫具縛凡夫,這個縛就是纏縛,我們被煩惱所纏縛,更應該尊佛為師,向佛學習,求解脫煩惱。「禮一佛,即當觀想禮無數佛;禮現在佛,即當觀想禮過去、未來佛;要使十方三世微塵數如來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養,方為善拜佛者」。這一段是講如何來禮佛才叫真正會禮。拜一尊佛,禮一佛就要觀想我現在是禮拜無數佛,心量要廣大。佛法裡講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這都是我們禮敬的對象,這叫禮敬諸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的第一願。我們現在修學淨宗,就專禮一尊阿彌陀佛。禮阿彌陀佛,要知道,就是禮無量無數一切佛,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名號代表什麼意思?阿,這是梵文,華文是無,彌陀是量,所以阿彌陀佛就是無量佛。所以你禮一尊阿彌陀佛即是禮無量無數佛,這個殊勝,念一尊佛就是念無量無數佛。禮現在佛即當觀想禮過去、未來佛,這是三世諸佛。我們實際上真正禮阿彌陀佛可以不必用觀想,把心專注在佛號上,這叫持名念佛,不需要用觀想,這是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說的,說念阿彌陀佛,四種念佛,所謂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用持名就可以了,就是執持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可以不勞觀想。我們要知道,真正念一尊佛、禮一尊佛,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他代表了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一切諸佛。「要使十方三世微塵數如來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養」。這就是普賢菩薩的法門,這是跟我們的心量相應的。所以我們的這種觀想,十方三世微塵數,這是無量的諸佛如來,我們都有身體化現在這些佛面前禮敬供養。這種境界確實是很廣大、很微細,一般心緒比較粗的、亂的凡夫很難修成功。那不要緊,蕅益大師講持名念佛這很好,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麼念,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以後自自然然蒙阿彌陀佛威德加持,可以到十方入三世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所以普賢菩薩為什麼他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在《行願品》裡面講得好,他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才現前成就此大願,這個大願就是十大願王,這些境界統統現前。所以我們這一生如果修不到,不必著急,真心求願往生淨土,到了極樂世界你就自然得到,這叫善拜佛,會拜佛。

  下面又說,「諸佛經典,與世間之善書不同,一則但知謀及身家,一則直欲救人慧命」。世間善書跟我們所讀的佛經典不一樣,世間善書他只知道為自己身家謀劃,起心動念是小,想到自己一身一家而已。譬如說「作之善降之百祥,作之不善降之百殃」,這是《尚書》裡面,儒家十三經《尚書》裡講的。這是想到自身,我們希望得福,我們不希望有災殃。又譬如說《易經》,孔子在《系辭傳》裡面的解釋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是想到一家,修福的家他就有福報,福延子孫;修不善的,積惡之家,禍延子孫。這是為身家考慮,這個對世間人很有必要,但是他沒有談到要出離六道輪回,要證菩提、成佛道,所以不圓滿。諸佛經典它是直欲救人慧命,它是為幫助我們出離三界的,圓成佛道的。小乘注重在出離三界,大乘要我們圓成佛道,所以不一樣。「一則止能談議現在,一則直欲福利多生」。世間善書注重在現代一生,正如孔子所說的,他對子路說,「未知生,焉知死」,你生的學問都不懂,你哪裡懂死的學問?換句話說,一生的學問都沒搞清楚,你怎麼可能懂多生多世的學問?所以儒家注重在一生,談議現在。佛法福利多生,不僅是講現在生,也講到來生後世,生生世世。「世間若無佛經,則天上天下皆如長夜。所以《勝天王經》雲:若法師所行之處,善男子、善女子,宜刺血灑地,令塵不起。如是供養,未足為多也」。這是講到經典的重要,沒有佛經天上天下都如長夜一樣,眾生生活在癡暗當中。儒家贊歎至聖先師孔子,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仲尼就是孔子,孔子不出世就沒有這樣好的教誨留下來,那眾生都像在長夜當中,不能覺悟,這世間聖人。佛是出世間聖人,不僅是天下人景仰,天上之人(天人)都景仰。所以沒有佛陀的教育人天都有如長夜,所以天人都恭敬佛經。佛經就是記錄佛教誨的經典,佛不在世了,有佛經在就如同佛在。因此《勝天王經》,這佛經裡面有說到,「若法師所行之處」,這是講法的老師,這個法師包括出家法師,也包括在家法師。法師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講經說法也可以稱為法師,就像過去李炳南老先生是我們淨空老法師的老師,李炳老也是稱為法師。也可以稱為和尚,和尚這是梵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叫親教師,親教師是你跟他學習的這個老師就叫親教師,他親自教導你,主持你的教學。所以在行的人稱呼李炳老叫雪公大和尚,雪公是他的號,雪廬老人,大和尚就是他是親教師,就好像一個學校的校長,這個校長稱為和尚。這些稱呼我們都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

  所以佛教它是搞教育,不是搞這些宗教迷信。所以法師所行之處,這也就是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這裡用個比喻,「善男子,善女子,宜刺血灑地,令塵不起」。這是比喻那種恭敬,說甚至於可以把自己身上的血拿來灑在地上,讓那個塵土不要飛起來,因為濕了以後就不起了,不起能夠比較干淨。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善男子、善女人護持佛陀教育可以奮不顧身,不惜一切代價,勇於犧牲,這樣的精神。不是真的讓你把血給刺出來灑在地上,血本身都有一種腥味,他是用這個比喻,不是說真的讓你在事上這麼去做。所以要懂得佛講的弦外之音。所以用這樣的一種犧牲精神來奉獻,如是供養,未足為多也,真正這樣子的去護持佛法,推行佛陀教育,這個也不算是過分。這是勸導我們真佛弟子,真正善心的這些學佛人,應該多做奉獻,護持正法,正法的護持才能夠真正讓眾生得利益。所以拜佛念經不僅僅是對自己而言,更重要的是還要幫助眾生,自利利他,利他就是推行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必定使這個世間、這個社會安定和睦,人民都能夠樂善好施,都能夠過上幸福和樂的生活,甚至能夠出離三界六道,圓成佛道,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的。

  下面說,「念經能解其義,復能如說修行,固為上也」。念經我們要懂得經典裡面所說的意思,念經才有真實的利益。什麼利益?如說修行。清涼國師在注解《華嚴經》講到,信、解、行、證,這可以說是學佛研教必經之路。所謂信就是你先要有信心、有信仰,然後你才會學習。你去念經、去讀經,讀經要求解義,要明白經典的意思,明了這個義之後才能夠修行,信、解、行,修行之後才能證果,證就是證明佛在經典裡所說的,你都證得了,你都入這個境界了,你就證了。所以解義就很重要,要解義必須要有人說,佛經靠自己去讀不容易,真是佛法裡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因為自己去看佛經,用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去領會,那個可能都把意思搞錯,這叫做「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看到這個文字,以為它就是這個意思,自己用自己的知見來理解,其實所理解的不是佛的知見,是你自己的知見,那三世佛都喊冤枉,這不是佛的意思。所以學佛讀經要有好老師,這個老師他必須自己有修有學,而且要有師承。師承就是他所學的不是自己弄出來的,他是從他的老師那裡學到的,他的老師又有老師,一直可以追溯到佛,佛是我們的本師,根本老師。祖祖相傳,祖師都是我們的老師,都有師承,一直承傳下來,這才為我們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老師。我們師父他學佛師從李炳南老先生,李炳南老先生師從印光大師,所以這個法脈是從印祖那裡下來的。印祖是十三代祖師,淨土宗的,我們可以信賴,知道師父上人所說的這些經義是正知正見,是佛之知見,依教奉行必得利益。所以信、解、行、證這是最好的,固為上也,這是真正上等的修學。

  「若不能解其義,但存敬慕之心,亦得無量福報,譬之兒童服藥,雖未谙其方,卻能除病」。這是講如果不能夠信解,讀經也不懂意思,但是卻有恭敬、仰慕佛菩薩的心,這也很難得,也得無量的福報。為什麼?因為福是從恭敬心求來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是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的。所以他的恭敬之心就難能可貴,就是福田,但是總不如能解經義的好。所以我們不能夠只停留在第一個初級階段,對於佛法能夠信仰、能夠恭敬,這個很難得,善根深厚,但是要提升。提升是什麼?要學習、要聽講,要深入的去研學經義、理解經義,因為只有理解了我們才會行。信之後要解,這裡所說的「但存敬慕之心,不解其義」,他只有信,還沒有解,信了之後解,解了之後行,行了之後證,信、解、行、證,這圓滿了,這才能夠真正成佛。所以拜佛念經,有的人得的福報大,有的人得的福報小,不同在這裡。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出離三界六道,那個福報世間福沒辦法比,但是這裡,能夠有敬慕之心,也得無量福報。他譬喻說像兒童吃藥,你告訴他一天要吃幾粒藥,他就按照你的方子去服藥,未谙其方,谙就是熟悉,他對你這個處方不了解,不認識、不明白,但是按這個方子吃藥他也能除病,就這個道理。這是信,他那個信裡面沒有解,不理解,但是他難得,有善根,他能依教奉行。所以還是貴在要行,通過行之後也幫助你理解,現在雖然不理解,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就理解了。

  我們繼續看安士先生下面的故事,他講了幾個故事給我們說明佛法的來歷以及學佛得到的好處,我們簡要的來看一看。第一個是講「阿難結集」,這是出自《法苑珠林》。阿難是佛的侍者,佛入涅盤以後,阿難就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結集起來匯編成經典。當時不是他一個人,而是有五百羅漢同時結集,而且五百羅漢他們是聽阿難復講。阿難登座,披如來衣,因為阿難記憶力很好,這是他最難得的,而且他多聞第一,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他統統聽過,而且聽了之後他就不會忘記,所以就由阿難做復講。所謂復講就是沒有添加自己意思,佛是怎麼講的我就怎麼講出來。這個復講你看是教下祖祖相傳的方法,所以我們現在學習經教的這些法師也學習用復講的方法,自己老師怎麼講我們也怎麼講。復講這個方法怎麼來的?阿難傳出來的,阿難是第一個復講的人,他的復講,講出來之後,下面五百羅漢統統要點頭認同,說這是我親耳聽過世尊說過的,然後才能把它結集到經典裡面,假如五百羅漢當中有一個不同意,那就這句話不能寫到經典裡,這是保證經典的可信性。當時阿難結集的時候盛況莊嚴,經上記載說,帝釋天王,這是玉皇大帝,進奉七寶桌子,羅睺阿修羅王用七寶的香爐來進香,他化自在天王和魔王波旬他們進奉七寶的幾案和拂塵給阿難,而且跟帝釋天侍奉在阿難左右,四天王天的天王他們侍奉在阿難高座的四腳,這樣盛況莊嚴來集結經典。

  為什麼這麼莊嚴,天人都來護持?這是因為阿難代佛宣法。所以講經法師他是代佛宣法,得到人天恭敬供養。這是表明佛法之尊貴、之難得。阿難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他對這些名聞利養現前他不會動心。可是如果我們一般法師,遇到這種情況會不會動心?如果會動心那就墮落了,雖然講的是正法,自己已經沒有德行。所以我們現在在末法時代,要怎樣來弘法?師父給我們想的法子好,用攝影棚,不要接觸大眾,就對著攝影機,通過網路、通過直播來給大家分享。也不叫講法,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心得,或者是復講老師所說的,這樣子的話就可以遠離名聞利養,就可以減少墮落的因緣,自己保護自己。你講經說法很容易就名聲在外,大家都很恭敬你,其實你要知道,他恭敬的不是你的德行,只是恭敬你所說的法,你說的法是正確的,所以能夠觸動眾生的善根,讓他得到利益。這不是自己的能力,這是三寶加持,這是正法的威力,可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什麼能耐,有這個心就完了,一定會墮到名聞利養當中。所以我們都是盡量的遠離人群,沒有必要見的人我們盡量不要見,真的是保護自己的清淨心,把心安住在道上,這是我們末法時期講經說法要注意的地方。

  下來安士先生又給我們講到「此土聞經」這一段的典故,這是講佛法是如何傳到中國來,剛才這一段是講佛法是怎麼結集的,這一段是講佛法從天竺(就是古印度)傳到中國來。當時在漢朝,漢明帝永平十年,這是公元六十七年的時候,明帝派遣大使,包括有蔡愔、有秦景、有王遵等十八個人,到天竺國迎請高僧,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帶著佛經、帶著佛像,來到東土會見漢明帝,這就是正式將佛法迎請到中國來。佛像代表佛寶,佛經是法寶,兩位高僧摩騰和竺法蘭這是僧寶,佛法僧正式傳入中國。當時漢明帝就請問兩位高僧,說為什麼世尊不在我們東土出世,要到天竺國去出世?摩騰就說,天竺國是大千世界之中諸佛出世都在此地,其他地方略略偏遠了一些,所以佛沒有來這裡,而是出生在天竺國,但是在百千年後就會有聖人傳教於此,所以我們中國也會出現聖人。確實自從佛法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確實有很多諸佛菩薩示現,祖師大德、高僧、高士很多都是菩薩再來的。漢明帝聽到之後也很歡喜。當時因為佛法受到皇帝的尊重,就引起了有很多道家,包括儒家的一些人的不滿,這是難免的。結果有六百九十人,這些道士還有善男信女的,就共同上疏表奏請皇帝,說要跟出家的這兩位法師較量一下。皇帝聽了之後就說,好吧,那就試試看,看看道和佛還有儒哪個更高。於是在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就集合大眾在白馬寺,這是在洛陽,是漢朝原來推動佛陀教育的場所,專門接待外國來的高僧,白馬寺。他們就在這個白馬寺外面設壇,把道家的經典和儒家的經典諸子百經全部放在一起,也把佛經和佛的捨利也放在一起,分放在不同的地方,然後道士們就開始放火燒這個壇。在燒之前道士們到經典面前哭訴著說,說我們的皇上信邪,信到佛法了,他以為是信邪了,現在希望神明顯靈加持,驗證道經是燒不壞的,把這佛經要燒掉,這樣來比試比試,結果就放火燒。結果沒想到一把火把道家經典都燒掉了,只剩下佛經絲毫沒損。道士本來都有道行,他們念很多咒語要加持,結果根本沒有用。這個時候大家看到就服了,然後請高僧來說法,正在此時,這些道士都很慚愧,無話可說,就發現佛的捨利放五色光芒,而且光芒能夠在天空形成一個寶蓋,像一個很光亮的天體一樣照耀著大眾。這時候摩騰禅師,這是天竺來的高僧,他現神通,他一下子飛到天上,神化自在,放光。這時候法蘭禅師,就是竺法蘭,他就對眾說法,大眾聽了佛法以後,聞所未聞,非常的歡喜,當即就有一千多人發心剃度出家。當時漢明帝看了很高興,就准許大家出家,於是佛法就開始在中國盛行。這是講到佛法來中國的因緣是極其殊勝。這些高僧大德真的都是佛菩薩再來,他們能夠在必要的時候能夠顯現神通,有助於佛法的推揚。現在我們要推行佛法,我們都是凡夫,不可能有這種神通,而且佛也不主張我們用神通,要用什麼?要用教化,要講經說法、辦班教學,唯有用教育才是真正正信佛法之道,那也就不辜負像摩騰、竺法蘭這些天竺高僧,以及我們國家派過去取經的高僧大德,把佛法傳入中國的這一片苦心和所付出的這些辛苦。真的要像唐朝玄奘大師所說的,發心「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這才是真正報佛恩!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拜佛念經」這一段還沒有完全講完,我們明天繼續學習。講得不妥之處,懇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08/11/06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25

 

上一篇:印光大師:壽康寶鑒白話,之勸戒十則,戒邪YIN必看
下一篇:墮胎之後的損害,這樣可怕的結果,你還墮胎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