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今天我們來講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著前面「忠主,孝親」下來的。
【敬兄。】
『敬兄』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長,這是一種悌道。《弟子規》上講「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間能夠和睦,互相尊敬,互相照顧,這就是對父母孝順,因為父母最希望看到自己兒女團結和睦。安士先生在這段發明解釋當中他這樣說到,「兄弟之間,形骸雖異,然以父母觀之,其愛同也」。兄弟之間雖然長相有所差異,但是在父母眼中看兄弟都是自己的兒女,所以所施的愛是相等的。「故彼此睽離,未有不傷親之心者」。所以如果彼此之間不和睦,睽就是不能夠相和,互相不能夠恭順,離就是分離,甚至會勾心斗角,兄弟之間還會為了利益起爭執,甚至要打官司。現在我們看到社會上很多這種現象,兄弟反目的,為了爭財產、爭這些利益要打官司,這在父母親眼中看到真是讓父母心傷透了,本來兄弟所謂是同懷、同胞,怎麼可以互相之間為利而爭?所以這就不孝。下面說,「人能互相友愛,則悌也,而孝存乎中矣」。所以兄弟之間能夠互相友愛,所謂兄友弟恭,這就是悌道,悌道就是孝道,它是孝道的延伸。孝道主要是對父母而言,對父母恭順、慈愛那就是孝。孝裡面不僅是養父母之身,也要養父母之心,不能讓父母傷心,如果兄弟不能友愛、團結,還會爭執、反目,這就是讓父母傷心,那孝也就沒有了,所以盡孝之人必定是兄友弟恭的。人為什麼不能做到兄友弟恭?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所以會犧牲別人的利益而利益自己,往往都會因為這些財物、物質上起糾紛,才導致兄弟不和。所以《弟子規》上講,「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說話沒有注意到恭順,所以會導致互相會起憤恨,這些我們得要注意到。在財物上要寧願分給兄弟的多,留給自己的少,在言語上一定要做到謙卑、恭敬,這個悌道就能夠做到。這裡又說,「但言敬兄,不及弟,省文也」。敬兄實際上也包含了友弟,兄和弟這兩個方面,這意思說到一個等於說到兩個,這裡只說敬兄是為了省文字,所以敬兄也包括對弟弟的友愛。
下面又說,「手足之誼,每傷於婦人。婦人之賢者雖有,而不肖者甚多,惟其見小不見大,知己不知人,故爭端易起。無如世間男子,偏信婦人」。講到這確實我們也很感慨,世間人真的是很容易就「聽婦言,乖骨肉」。手足之誼,手足比喻兄弟,人有兩只手兩只腳,配對的,手腳之間肯定是互相幫助,而且是無條件的,手足之誼就是代表兄弟之間無條件的關懷、愛護,所以兄弟往往稱手足。可是沒成家之前兄弟可能還挺和睦的、還挺關懷的,可是成家以後,自己有太太,有個小家,往往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損害兄弟。所以這裡說每傷於婦人,這個婦人在表面字義上是講娶了太太以後,顧著小家而不顧兄弟,好像這個罪過都推到婦人身上,實際上真正的問題還是在自己。自己孝悌之心淡薄,有了外緣就會起作用,手足之誼就會傷了。所以首先我們要反問自己,我這個孝悌之心是不是真誠的。
下面說,婦人之賢者雖有,而不肖者甚多,這是在古代社會由於婦女缺乏系統的教育,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她們接受這個教育機會比較少,比男子少,才會出現這些情況。所以賢婦,所謂賢妻良母,雖然有,但是相對來講,見識短淺的、自私自利的會比較多一點。這是因為什麼?惟其見小不見大,見識小就胸量小,胸量小當然她就會知己不知人,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就很容易跟別人起爭端,為了蠅頭小利而去爭執。這個婦人也不一定專指女性,假如是男性見識短淺、自私自利,只知有己不知有人,那麼也可以屬於這一類。這是什麼?胸量窄小的人。所以與其稱他為婦人,不如用孔子的「小人」這個名詞來說更好。婦人裡面也有君子、也有聖賢,你看周朝三太,那都是聖賢,太姜、太任、太姒,所以她們能夠生養聖賢之子,文王、武王、周公,她們的兒子都是聖賢,她們不會見識短淺,她們心量廣大,她們的心地仁愛、純善。如果是男子裡面見識短淺、自私自利,那真的是比婦人要不如,那就是孔子說的小人,不是君子,小人就是心量小,容不得人。
下面說,無如世間男子,偏信婦人,這是感歎世間很多的人娶了妻之後就偏信婦人,這主要原因還是自己有自私自利的根,遇到人家說這些枕頭邊的話,說些是是非非,煩惱就起來了。「兄弟雖萬語千言,安能及妻妾之一訴乎」?兄弟本來是很團結和睦,都互相能夠勸谏,萬語千言都是為了兄弟好,可是成家以後,妻妾在旁用她們的短小的見識,自私自利的這些想法,給你哭訴一下,你就動心了,本來是孝悌忠信之人,在婦人面前就軟下去了。所以下面說到,「所以極剛之夫,遇妻而柔」,再剛強的男子,遇到妻子他就柔下來了,不能堅持做人的原則,不能堅持道德、倫理,這就軟弱了。「極勇之夫,遇妻而怯」,他在外面剛勇,可以跟人家拔刀相向,可是回到家裡怕老婆,遇妻而怯,膽怯。為什麼人會有膽怯?因為有欲求。古人說得好,「無欲則剛」,有欲這就軟弱了。所以在外面雖然很骁勇,但是他因為有所欲求就有所膽怯,這個膽怯的把柄被他妻子抓住了,於是他就控制在妻子的手裡。這種人很多,往往妻子跟公公婆婆鬧矛盾的時候,做兒子的會倒向妻子這一方,反而跟父母對立、矛盾。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這裡,在欲利之前就忘了孝悌。所以這些話雖然是講到兄弟之間的關系,也適用於父母關系。
下面又講,「極智之夫,遇妻而昏」,本來很有智慧的,很聰明、很伶俐的人,智慧是他能夠識大體、顧全大局,能夠把握這個義字,義就是應該做的,應該做的就做,不應該做的不做,這叫智慧,可是因為有了欲求,在太太面前就昏了,昏了頭腦。所以古人造字也很有意思,你看結婚的婚字,女字邊一個昏頭昏腦的昏,這本身就提醒我們不要見了女的就昏了,要保持我們的智慧。所以這是要平時要在這些大義、這些道理要明了,在是非面前你就能夠看得准確,你的度數才能拿捏得好。下面又講,「極貴之夫,遇妻而奴」,就是他的地位很顯貴的,可是遇到自己的妻子就變成一個奴才,對妻子是言聽計從。孔子當年曾經到過衛國,衛靈公他就是一個非常愛女人這樣的一個人,好色之人,他娶了南子做妃子。本來衛靈公他有一個好名聲,就是禮賢下士,他很尊重賢能之人。所以孔子到列國周游就到了衛國,看看能不能夠幫助衛靈公,施展他的抱負。可是衛靈公他偏偏是什麼?寵愛他的妃子南子,在南子跟前真的像一個奴才一樣,南子說什麼話都言聽計從。南子這個人是個心量窄小、嫉妒心強的人,她容不下孔子,因為孔子是剛正不阿,全國很多人,很多這些臣子都去谄媚巴結南子,但是孔子沒有這麼做,所以南子就很生氣,在衛靈公面前說孔子的壞話,結果衛靈公最後也都把孔子,不能說趕出去,但也暗示他讓他離開。他有一天向孔子請教用兵之法,孔子說我不懂怎麼用兵,我只懂得怎樣做祭祀,怎樣做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育,何必談用兵?有了教育就不用用兵了。結果衛靈公不高興,剛好這時候有雁子來,天上有只大雁飛過,他說大雁也要飛走了,暗示孔子你也該走了。孔子明白了,第二天馬上告辭,走的時候歎息著說,說只有小人和女人最難相處。這個女人就是講那種心量狹小,不知道義,任著自己的私情私欲辦事、判斷的這種人。所以你看衛靈公身為一國之君,極貴之夫,遇妻而奴。
下面又說,「極果斷之夫,遇妻而不決」。本來性格果敢,能明斷是非,結果遇到妻子就失去智慧,就猶豫不決。「極鄙吝之夫,遇妻而慷慨」。鄙吝之夫是本來他是很小氣,不肯布施,他對他的父母、對他的兄弟甚至都一毛不拔的,可是對他的太太卻是慷慨布施,可以把他所有的財產統統交給他太太,由他太太說了算,讓他太太主持整個家業,這看起來很慷慨,實際上完全是沒有智慧的小人之心。下面又說,「極倨傲之夫,遇妻而低頭」。本來他可能是很傲慢的,或者是自己自命清高的,可是遇到太太卻低下頭來,對太太是服服貼貼。「極方正之夫,遇妻而谄媚」。本來是剛正不阿之人,正直之人,可是結了婚,對太太就常常是谄媚巴結討好,可能是為了自己妻子一笑,不惜千金之代價,過去所謂「千金一笑」這種典故我們都很了解。
「雖以君父之尊,不能強其忠孝,獨有閨中一婦,左提右挈而有余,可憐哉」!遇到了國君或者是父親,君和父都是極尊的地位,古人把君和父比成天,像天一樣的尊貴。而結了婚以後,居然在君父面前,極尊貴的人面前,這個忠孝之心都生不起來,他的心裡就想到他自己的太太,完全是情執作用。所以他只對一個人服務,就是閨中一婦。左提右挈而有余,左提右挈這是比喻服務的那種樣子,畢恭畢敬,左攙著右扶著,還有余,就是還不只這些,一副奴才的樣子,很可憐!為什麼安士先生在這裡慨歎他很可憐?因為他已經成為自己情欲的奴隸。要知道愛情它是要建立在道義、恩義的基礎上,這才能夠長久。所以古人講恩愛夫妻,先講恩後講愛,不是講愛恩夫妻。為什麼把恩字放在愛字之前?恩裡面含有道義和恩義。為什麼古人要娶妻?就是一個,可以幫助孝養父母,第二個,傳宗接代,是為了這個義而去成家的,不是為了欲。倘若是被情欲所牽,那就不是真正的道義結合的夫妻,其實他們的結果也不會很好,因為這種情欲所結合的,情欲會變,而且變得很快。所以你看看現在的社會離婚率這麼高,為什麼?因為現在都是叫自由戀愛。所謂自由戀愛就是你情我愛,互相看到了很喜歡就結婚。常常聽到有早上相遇一見鐘情,下午去辦登記結婚。可是他的婚姻有多長?也有的是今天結了婚,明天又去辦離婚。這是什麼?建立在情欲基礎上的婚姻就是這樣的,不能長久。要有道義、恩義,古人所謂的「糟糠之妻不下堂」,即使現在發達了,過去患難與共的人不能夠離棄,這就是道義。娶來的太太能夠侍奉公公婆婆,代我來孝順父母,這一分恩義就無論如何不可以去遺棄她。
所以我們要曉得結婚找對象貴在她的德行,有德行這個人才講究道義、恩義,她才可能會跟你白頭偕老,她到你的家裡才能夠跟家裡人和睦相處。真正賢慧的太太叫賢內助,必定是幫助先生進德修業,先生有出現什麼錯誤,太太會提醒他改過,太太會幫助先生盡孝、盡悌,所謂忠主、孝親、敬兄、信友,媳婦(太太)會督促先生去做,怎麼可能會分裂他跟自己父母和兄弟之間的關系?這個歸根到柢還是因為缺乏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之所致。所以印光大師當年非常強調女眾德行之重要,他說治國平天下之大權女人操了一大半。為什麼?因為女人能夠相夫教子,她真正幫助先生進德修業,就可以幫助社會治國、平天下,她真正培養好的兒女,這個兒女下一代也能夠治國、平天下。教育母親最重要,所以女人大權掌握世界的命運,所以培養賢慧的女子就很重要,欲有良子首先有賢母。過去民國時代有一位王善人王鳳儀,大善人,他就是辦女學,專門培養有德行的婦女,這是治國安邦之大道。我們現在說的,要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而且要持續發展,不可以不注重女學教育,女德的教育,女子要深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家庭能和睦,社會能安定,世界能和諧。所以安士先生在這裡很感歎,如果沒有很好的女德教育,女子沒有德,那真的是不僅女子可憐,男子更可憐,整個社會人都很可憐。
下面安士先生又說到,「五濁惡世之兄弟也。安得家家有賢妯娌,使之式相好,無相尤也」。這是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用我們的地球來講,真叫五濁惡世。這五濁,《阿彌陀經》裡講的,叫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這五濁。劫濁是我們這個大時代是污染的,濁就是污染,尤其是現在講末法時代,確實比過去污染要嚴重太多了,身心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日益嚴重。見濁就是見解的污染,邪知邪見、自私自利,這就是污染,貪瞋癡慢都是污染。這些污染怎麼來的?沒有良好教育導致的。這些媒體、廣播、報章、雜志,這些都是教育的工具,它裡面播放的內容是什麼?所以就能想像出為什麼這叫劫濁,為什麼叫見濁。還有煩惱濁,眾生都有很重的煩惱,貪瞋癡慢的習氣很重。命濁,這是壽命短促,我們身體也不健康,比過去人來講虛弱。還有現在我們吃的東西,真的是飲苦食毒,很難吃上沒有污染的食品,都是些化肥農藥培養出來的這些農作物,動物的肉那就更糟糕,都是化學藥品、激素打出來的,連現在奶粉你看都有這些化學的毒品在裡面,所以這是真是濁惡到極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面,兄弟之間要和睦真的是難上加難。安得家家有賢妯娌,妯娌就是兄弟他們的妻子之間稱為妯娌。沒有好的太太就難免會兄弟之間鬧矛盾,難免會造成婆媳不和、妯娌不和,緊接著就是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所以互相之間都會起怨尤,起怨恨。不僅是家裡面的父母與子女之間會導致這種不和,現在你看看學生跟老師之間也不和,同學之間也不和,同一個師門裡面的所謂是學生、弟子,都會互相之間鬧矛盾,還會起怨恨、沖突,甚至會反目成仇。這些事情雖然是自古有之,可是現在是愈來愈嚴重,根本原因都在於缺乏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起心動念自私自利,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五濁惡世當中,要想到怎樣能夠保存自己的良善的存心,保養自己的道德不要受染污。別人造業是別人的事情,各人因果各人負責,我們自己要走正道,我們不要看別人不好,他走他的路,我們不見他人過。我們自己一心進德修業,自己要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德行做到,那我們心是踏實的。他們沒做到他們的心不踏實,他們去爭,爭到最後他們是煩惱的。凡是人家跟我們爭,我們就讓,絕對不跟人家去爭利,只要他想要,馬上雙手奉獻,絕不跟他計較。這是我們師父上人你看這一生給我們演出的好樣子,道場你看看,只要有人想爭這個道場,我們師父立即走路,馬上就離開,雙手奉獻給你,絕對不會跟你爭。時間久了他會生慚愧心,他知道你是好人,他會回頭,他會認錯,這是一種慈悲,給他機會忏悔。所以這些都是來自孝悌的存心,這個孝悌,真正養成這種真誠心,對每個人都是這樣的。
安士先生在說完一段大道理之後,給我們講了兩則故事,讓我們更加去深入體會這敬兄的悌道。這是講到「愛敬交至」這個故事,講到明朝有兄弟兩人,弟弟叫趙彥霄,跟他的兄長趙彥雲,兄弟兩人本來都是很和睦,從小到大在一起,同吃同住十二年。後來兄長因為比較游手好閒,吃喝玩樂,他就需要更多的財產,所以就提出跟他弟弟分家,弟弟也就隨順兄長的意思,兄弟兩人分了五年。結果五年之後這個做兄長的,就是趙彥雲,把財產全部蕩光了,這個時候他也是很困難。弟弟看出來了,就請兄長到家裡吃飯,擺上好酒好菜,然後跟他兄長說,其實弟弟本來就沒有分家的意思,因為兄長你提出要分家,我想到可能兄長為人不是很節約,說得很委婉,說你沒有很節約,用錢比較豪爽,所以弟弟才敬為兄長來守住祖先的家業,守住我這一半,是代你來守的,遲早等你把這個財產收回去,既然現在兄長看來是需要收回去,那麼弟弟很樂意把這個財產統統歸還,請兄長你繼續主持家政。說完之後就馬上把五年前分家的那個契約拿出來,當著他兄長的面燒掉,然後把自己的整個家裡大大小小的這些資料、鑰匙統統交給兄長,而且還代他的兄長還了很多債務。弟弟這麼一做,兄長就覺得非常的慚愧,後來就認真的改過,不再游手好閒,就真正繼承家業,把家道興起來。這是做弟弟的趙彥霄敬兄做到了極處,他的眼裡真的只有父母,只有跟兄弟一體的觀念。雖然兄長分了家,但是他自己心裡沒有分,他只是想說把家產代兄長保管,你看完全沒有自私的念頭,果報就非常殊勝。所以第二年弟弟趙彥霄和他的孩子,父子兩人都同登進士,這個在歷史上很少見的。做父親的生了兒子,兒子也同時考上進士,進士是古代最高學位。他何以有這樣的福報?因為他的德厚,他的善心純,修善修福,所以有這樣的大福報。
安士先生在後面一段評論,這是按裡面說到,「臨財之際,兄弟尤易參商」,在用錢的時候兄弟之間更需要互相商量。「所以為親用財,則互相推诿;分親所有,則彼此爭競也」。他說兄弟對待財物,家裡的財產,很難沒有私心,有誰能夠見利思義?這種人少,真正能做到見利思義這是君子、這是善人。一般我們說小人,都是會做到為親用財的時候就互相推诿,譬如說用自己的錢來贍養父母,往往會把責任推給對方,這個應該哥哥做,哥哥是老大,哥哥說贍養父母應該弟弟做,弟弟有能力,就互相推诿。到分親所有,則彼此爭競,到了分財產的時候,好了,哥哥說我應該得多一點,我是老大,弟弟說我應該得多一點,這財產我貢獻大。都是爭利,心裡沒有義,這都是造罪業。
下面又說,「善哉!《功過格》雲:人子當養生送死時,應作譬如父母少生一子想,當析產受業時,應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想」。善哉是贊歎《功過格》下面的一段話,下面一段話說得好!《功過格》雲,人子,為人兒女的,養生送死的時候,這是對父母而言,父母在生要贍養父母,父母過世要送終,我們說要辦好喪事,要祭祀父母,這都是為人子的責任。這個責任不要推到別人身上,不能把它推給兄弟,這個兄弟也包括姐妹,應該什麼?自己多承擔一些,所以應該怎麼想?好像父母少生了一個兒女。譬如說我是兄弟兩個人,要真正承擔責任的時候,就好像父母少生了他,只有我一個獨生子一樣,所以全部責任由我承擔,這就是真實的孝順。當析產受業時,析產就是分財產,繼承家業這個時候,要怎麼想?好像父母多生一子想,父母多生一個兒女,這財產要多分給他一份,也就意味著少分給我自己一份。換句話說,我甘願分少一點,給兄弟姐妹多分一點,這叫推多取少,這個是《感應篇》裡稱贊的美德。
古時候唐朝有一位孝子,他就是念念想到自己父母如何能夠安度晚年。他的母親因為身體不好,到晚年眼睛瞎了,這位崔先生就一直想方設法給他母親歡心。所以每逢過年過節,他都把這些兄弟姐妹連同他們的兒女都找來,讓母親也能夠歡心。當母親想要吃什麼,這個孝子必定是滿足。後來母親走了,他做了官,把自己做官得到的俸祿分給自己的兄弟姐妹,幫助他們贍養兒女。他說如果母親在世的時候,她想到的都是自己的這些兒女、兒孫,我現在幫助兄弟姐妹,也能夠安慰自己母親在天之靈。你看這都是心地純孝,所以對兄弟手足自自然然他就多奉獻,絕對不會去爭利、爭財產。所以父母、兄弟之間我們只講貢獻,不要講索取,只講義,不要講利。所以安士先生講,「觀趙君所為,何嘗有財產之見在其意中哉」。這位趙彥霄,剛才這個故事裡的弟弟,他所作所為證明他意念裡面沒有財產這個觀念,絕對不會貪這些家產,他觀念當中只存有道義、恩義、情義,所以他的福報不是沒有原因的。
下面第二個故事是「至性感人」,這是講到在歸安這個縣城,歸安是在現在浙江省湖州市這個地區,有一位先生叫嚴溪,字亭鳳,叫嚴亭鳳,天性純孝,孝悌都做得很好。有一天他跟同鄉一位叫做施翊之的一起坐船,施先生他因為最近跟他的兄弟在分財產,因為財產分得不平均,所以心裡有怨氣,恐怕就把這一肚子的苦水向嚴先生道出來。嚴先生聽了之後皺著眉頭,說我自己正苦我兄長能力不夠,不能夠把我所有的財產拿過去經營,如果我的兄長能夠有能力,那我這些財產很希望統統給我的兄長,我自己就不用憂惱,不用經營,多快樂,你有財產還要去經營,你還要操心。這麼一說,他自己很感動,自己流眼淚,旁邊施先生聽了以後也很感動,就有所領悟,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後來兄弟兩個人他們就和好了。本來兄弟兩個人都是在知州這個地方做官,原來為了家產分產不均勻的事情已經互相之間怨恨了幾年,經過嚴先生這麼一開導,兄弟兩人都認識到自己的過錯,於是和好如初,互相禮讓,終身都沒有再為財產起過爭執。
我們看到了也很贊歎,一方面是贊歎嚴先生他的身教、言教確實可以感化別人,另外一方面也很感歎,古人真是好教,你看看嚴先生這麼一番話,就能夠把積怨多年的兄弟兩個人和解,而且終身再沒有怨言。現在如果嚴先生再來這個世間來幫助譬如說兩個兄弟之間打官司,為爭財產打官司,那嚴先生這番話管不管用?嚴先生講完之後他自己能夠揮淚不已,現在把眼睛哭瞎了恐怕對方也未必有所感動。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還是失教!古人自小他都受到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雖然會犯過失,但是回頭得容易,他知道自己有過失他會改,這就難能可貴。現在人從小沒有受到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自私自利成性,所以回頭就難,這就要勞累教育者要多費苦心。所以教學希望愈多人做愈好,面愈廣愈好,時間愈長愈好。現在幸好有科技、媒體這些技術,能夠把課程傳遞到千家萬戶。這些教學不可一日中斷,一日中斷,古人是講三日不讀聖賢書則面目全非,現在不行了,現在是一日不讀聖賢書,一日不聽聖賢教誨則面目全非。哪怕是之前有聖賢教育薰習的人,他的薰習如果中斷了,聖賢教誨他不去學習了,墮落也就難免,為什麼?因為社會的污染、誘惑太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現前的時候,能有幾人能夠把持得住?不是真正每天在聖教裡薰習,天天不間斷,那個很難敵得過。
下面安士先生他有一段評論說,「嚴公之致仕也,兄貧且老,迎養於家」。這是講到嚴公,就是嚴亭鳳先生,剛才勸化的人,他是做官的,有地位的,但是他的兄長是貧困潦倒的,而且年紀比較大,嚴公他就把兄長接到家裡來贍養。古人這種恩義,真的是把兄長做為父親一樣,長兄即是父,所以雖然父母不在了,但是兄長就如同父母一樣,兄如同父,嫂嫂就如同母。這個兄長大概是能力比較弱,所以他才有前面所說的話,說因為兄長他能力不行,如果能力行,希望整個家產都由他來主管。兄長要不行的話,弟弟應該承擔起管理家產,同時贍養兄長的義務。每一次宴客的時候,嚴公他都遵守著兄弟的禮節,所謂「長者先,幼者後」,雖然自己是有很高的地位,兄長是一介平民,但是在家裡那就是以兄弟之禮相對。所以讓兄長拿著杯子,「執爵」,爵就是三腳杯,古代喝酒用的三腳杯,讓兄長來帶頭敬客,就是說明兄長是主人,我這弟弟在家裡就不是主人,是聽命於兄長的,「公執箸隨後」,他拿著筷子隨在後面。一般來講宴客,先敬酒,後夾菜,所以兄在前面敬酒,嚴公,做弟弟的,在後面夾菜。有一日,「一日進箸稍遲,兄怒,批其頰,公欣然受之,終席盡歡」。這是有一天宴客,來的都是肯定是有一定身分的人,因為嚴公他也是有身分、有地位之人,嚴公有一次跟著他兄長後面給賓客敬酒、夾菜,兄長在前面敬酒,後面弟弟拿著筷子來遲了,結果他兄長就發脾氣,很憤怒,當著這些貴客的面就給他弟弟兩個耳光,批其頰就是打在他臉頰上。公欣然受之,嚴公在這樣難堪的局面裡面他沒有絲毫的怨恨,不僅沒有抵抗、反抗,反而是欣然受之,欣然是很快樂的、很安然的領受兄長對他的責打,肯定是立即認錯。所以終席盡歡,大家依然繼續吃宴會,最後都能夠歡散。如果當時這弟弟馬上反抗,說你為什麼打我?兩個人吵起來,客人也就覺得很難堪,那就不歡而散。結果嚴公這麼一做,賓客就更加的尊敬嚴公的德行。「酒罷,送兄入臥」,大家吃完了,大概兄長也喝多了幾杯,嚴公就送他的兄長到臥室休息。「次旦,天未明,隨至榻前候問」,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嚴公就到他兄長床榻之前問候,真的「晨則省,昏則定」。「未幾兄卒」,過後沒有多久時間,大概過了幾年,他的兄長就過世了。「哭葬盡禮」,弟弟以很厚的葬禮來安葬他的兄長。《孝經》和《弟子規》裡面都有強調喪親祭祀要盡禮,所謂是「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這個當弟弟的真的做得很圓滿,他內心裡面絕沒有對自己兄長有絲毫的矛盾、對立,甚至是怨恨,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必定是反求諸己,絕不埋怨對方。
「公之事兄若此,知其對施之言,字字由中而發矣」。嚴公你看他自己對他兄長能做到這樣,所以他能夠對施翊之,就是前面他對他的這個朋友那種告誡勸導字字由中而發,由中而發是真誠流露出來的。所以他講的那些道理自己都做到,他勸朋友敬兄盡悌他自己先做到,只有先做到了,對別人才有真正教化的效果,這是所謂正己化人,自己身正了才能夠感化別人,自己沒做到你說別人不信服,甚至是自己說了都有點不好意思,自己都沒做到,這怎麼能說是由中而發?不是從自己內心裡講出來的真實體會。所以我們學習聖賢教育要知道,最關鍵一點是自己做到,上台講課自己要是做到了,那就是字字由中而發。所以修持重要,講課講得好與不好,方法、技術是其次,你的講台經驗那都是其次。一般來講,經過一段時間練習都能講得像個樣子,但是真正要起到教化眾生的效果,這個教它的效果是化,化是轉化,讓聽眾聽了之後他真的改變自己,他人生觀、宇宙觀他能改變,他能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甚至轉凡成聖,那我們自己要真實的修持功夫才能夠達到。嚴公他自己盡悌了,所以他能夠只要以簡單幾句話,就能夠讓他的朋友把多年的過惡改正過來,而且終身不再犯。這是講到敬兄。
下面《陰骘文》第二十四句是講
【信友。】
這是對朋友要守信,講求信用。這裡面道理也是很深刻。安士先生在發明這一段裡面講到,「據字義言,則多人為朋,少人為友」。就按照字面解釋,這個朋、友它的意思稍有不同,如果是人數比較多大家在一起叫朋,如果是人數少的叫友,所以友比朋難得。朋就是大家在一起共事、同學,人數多了,但是不一定是知己、知音,不一定是真正志同道合。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數不多,古人講人一生得一知己足矣,能夠有一個知己這就是福報。所以佛經上也有講過這麼一句話,它說「賢友是萬福之基」,真正有賢德的朋友、道友,這是你萬福的基石,萬福就是無量無邊的福報,都有根基了。為什麼?因為賢友、益友能夠助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能夠讓我菩提道上、修道的路上減少很多障礙,少走彎路。所以賢友真的是太可貴了,在佛經上講善友。祖師有說到以善友為依,善友是菩提道上的依靠,善友也包括老師、也包括同學,真正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太可貴了。在這裡,「然此處不必強分」,朋和友的意思我們不用勉強去區分。也就是安士先生這裡解釋,朋和友是合在一起,「凡同朝、同類、同窗、同事者,皆可為友」,同一個朝,上朝的,就是你共事的人,古代上朝一起當官,現在更廣泛了,你在一個單位、在一個學校、在一個企業一起共事的同事,還有同類,同類這類別也很繁多,譬如說你是同一個學校出來的,或者干同一個行業的,有相同經歷的,還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等,都有同類之人,同窗這是指同學,過去一起上過學的,同事就是一起工作的,都可以稱為友。當然在佛門裡面我們稱為同參道友,這什麼?同道中人,菩提善友,這就比世間的友更可貴。對於這些朋友要講求信義,這是跟朋友相處之道。所以「信即不欺之謂」,什麼叫信?不欺就叫信。欺是欺騙,欺騙誰?一者欺騙自己的朋友,二者是欺騙自己,所謂自欺欺人,欺人也就是自欺。不要以為欺人就是自己得到什麼好處,沒有,你也是欺騙自己,自己得不到好處只有壞處,因為信義沒有了的話,跟來的都是禍患。所以這個信意思很廣,它就是指不欺的意思。「非獨指踐言一端」,不僅僅是講履行諾言這一條,踐言就是履行你的諾言。《弟子規》上講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是信。講話要算數的,言出必行,人無信則不立,如果沒有信用的話你就不能夠立足。所以古人的德行講究是「言必信,行必果」,講話一定要做到,要做必定要做出效果,要做到圓滿,這叫做行必果,這些都是叫信。
下面說,「是故謀事不忠,非信也」,如果你為人做事情,譬如說給領導服務不能夠盡忠,這個忠就是盡心盡力,忠裡面沒有私,有私心就不可能做到忠,那就是不信,沒有信義。「負人財物,非信也」,如果欠人的財沒有還,想要貪人的便宜,借了錢還不想還,這就是不信,沒有信義。所以《弟子規》上講「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你有信義,人家對你的人格放心,你以後有什麼需要,人家自然會幫助你,沒有信義就不可能得到人家的信任,自己將來要做事人家不會幫助你。「面譽背毀,非信也」,這是講什麼?對朋友當面贊歎他,背後又毀謗他,這就是佛法裡的《十善業道經》裡講的兩舌,當面說一套背裡說一套,面是背非那就不叫信。真正有信用的人、有信義的人,當面和背後講的是一個話,絕對不會有兩種說法,這是不兩舌,更不可能會挑撥離間,搬說是非。特別是對一個團體而言,不可以講這個團體或者團體成員裡面的是非,破壞團體的和睦,那不僅是沒有信義,那真的就是造作惡業。如果這個團體是和合的團體,佛法叫僧團,僧團是修六和敬的道場,我們在這裡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說某人不好,那人很差,搞這些分裂,搬弄是非,造成道場不和睦,這個罪業就太大了。戒經上講破和合僧團那是墮阿鼻地獄的。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信字多麼重要。
下面又說,「緩急不周,非信也」,緩急這是代表朋友有需要的時候,有時候是急需的,急需你幫忙,有時候可能是不那麼急需,這叫緩。不管是緩還是急,只要朋友需要,我們就應該立刻幫助,這個周就是周濟,幫助的意思。如果對朋友的需要我們袖手旁觀,不予理睬,這就非信,沒有對朋友的道義。「知過不規,非信也」,這個過是看到朋友有過失,真正有道義應該悄悄的私下裡去規勸他,幫助他改過,不能夠袖手旁觀眼看著朋友陷於不義而不顧,這就不是信,這就不是對朋友的道義,所以「過不規,道兩虧」,就是這個意思。見到朋友,真正是同修道友他有過錯,本來你告訴他,他能改,但是為了人情、面子,不想得罪人,不去規勸,道兩虧了。兩虧就是兩個人的道都虧了,朋友自然因為沒人勸導他陷於不義,道虧了,自己?自己沒有負起對朋友的道義,這也是道虧了。所以知過,看到朋友過失,只要朋友能接受,必定要規勸。
我們與朋友相處,真正能有對我們規過的朋友,這是我們的福報,這真的叫良師益友。我們想要有良師益友必須自己要具備一定的德行、一定的條件。什麼條件?就是你真願意改過,你聞過則喜。為什麼聞過則喜?因為我知道自己有過失我就能改,如果別人不告訴我,可能我自己看不出來,就像古詩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自己在廬山當中你看不到廬山的全貌,當局者迷,自己很難看出自己有什麼過失,別人看得很清楚。所以別人跟我們說自己有什麼過失,我很高興,感謝他,他能幫助我進德修業,幫助我提升,所以聞過則喜。你能有這樣的一種德行你的朋友會愈來愈多,你的益友會多。這是《弟子規》上講的「聞過欣」,你就能夠有益友,那個損友就退卻了。倒過來,你要是「聞過怒」,這就麻煩了,人家不敢給你進言,「聞過怒,聞譽樂」,那就「損友來,益友卻」,這肯定的,來到你身邊的那都是阿谀奉承,來溜須拍馬的,那叫損友。損你的什麼?損你的德行,真正良師益友他就離開你了。所以我們要有謙卑的精神,有勇於改過的精神,有聞過則喜的這種精神,就會有真正的益友。這些都是談到『信友』這幾個方面,確實包羅得很全面,每一條這裡面都有很深的意思。
下面說,「絕其不信之端,所謂信者,在是矣」。絕就是你要杜絕,杜絕自己不信的那些過失。什麼叫不信?前面說的都是不信,就是你「信友」這方面做得不夠的,你有過失,包括前面講的,謀事不忠、負人財物、面譽背毀、緩急不周、知過不規等等,這是不信之端,我們要省察自己有沒有犯這些過失。如果有,趕緊改過來,改過來了那就是信。所以「所謂信者,在是矣」,你把不信的過失改了,那你就是信,你信友就做到。這是安士先生他一段的解釋。下面為我們講了兩則故事,讓我們從事上更深刻的體會理。第一個故事是「千裡赴約」這個故事,這是出自於《史林》,講的是三國時代,這是東漢末年,三國。三國在孫吳(吳國)有一位叫做卓恕的人,他是非常講求信義的,有一次他要離開京城,吳國的京城當時叫建康,也叫建安,就是現在的南京,這是吳國國君孫權建都。他的朋友,就是卓恕的朋友,是太傅諸葛恪,諸葛恪是孫權手下一員臣子,他是為孫權做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師,所以孫權的兒子孫亮是跟諸葛恪讀書的。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瑾就是孫權的大臣,很有聲望。當時卓恕要辭別他的這個朋友諸葛恪,要回到會稽這個地方,會稽在現在的浙江省。諸葛恪在臨行送行的時候就問卓恕,說先生您什麼時候再回來?卓恕就跟他講,說我會在某一天再回來。所以諸葛恪就很高興,到了那一天,大概兩個人真的是知交,到了那天約定的日子,諸葛恪就大宴賓客歡迎卓恕回來。結果大家已經赴宴了,酒席開始了,可是還沒有看見卓恕回來,那些賓客就開始竊竊私語,說卓恕能回來嗎?從會稽到建康這兩地,就是現在浙江省到江蘇南京,相隔千裡,他能及時趕到嗎?古時候不像現在,古時候最快的都是騎馬而已,現在你能坐飛機,你開車,很快,就是在現在,你飛機還會誤點,你開車有時候還會交通堵塞,能這麼准時說這天到就這天到嗎?大家就停著看著諸葛恪,諸葛恪他就跟大家講,說我深信我這個朋友他不會負約,他說到必定做到。於是大家就放著碗筷在那等,結果等了一會果然見到卓恕風塵僕僕趕到,結果大家就開始用餐,為卓恕來接風。千裡赴約,大家都很贊歎,所謂「君子一言,驷馬難追」,說到一定做到,雖然是千裡之遙,但是必定要趕到。這是講到信,歷史上的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所謂「不爽千裡之約,信何如之」,這個信可以說達到極處。
第二個故事是從佛法裡面講的一個公案,講「度友全信」,這是度自己的前生的一個朋友來成全對朋友的信義。這個信比起世間法講的信又更高一層,因為它是跨著兩世的。這是出自《梁高僧傳》。這個故事大家都聽得很多,這是講到在漢朝,洛陽來了高僧,這是安世高大師。安世高法名叫世高,安是他的出生地安息國,他是安息國的太子,安息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伊朗,這是個古國,當時的疆土比現在伊朗還大,還包括伊拉克。安息國這位太子他跟中國法緣很深,就來到中國。世高大師在沒有出家之前他就很孝順,他的孝德都聞名於世,而且天性聰明,博覽群書,可以說是精通天文、醫理,乃至鳥獸的語言他都能夠懂。他肯定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他自己說他前世出家的時候有一位同學,同參道友,跟他關系很好,但是這個道友瞋心比較重。這是相傳他過去受人供養,這個道友他很有戒德,持戒精嚴,明經好施,知道佛法很多,明經,好施,很愛好布施,修福很多。結果有一天有居士供養他一缽飯,他生起了瞋恚心,說飯怎麼這麼難吃,怎麼我這麼好的修行,他才供養我這麼差的飯。你看生了這樣一種不滿意的心,這瞋恨,雖然很微弱,但是這一生竟然變成了龍,龍是蛇,大蛇。蛇這個報應是因為瞋心感來的,蛇比較容易瞋恚,但是他過去生福報很大,所以他成為宮亭湖的龍王,在中國宮亭湖,就是現在我們說的鄱陽湖,在江西。方圓千裡這些信眾都拜這個龍王,設廟供養祈禱,絡繹不絕。這個龍王也很靈,凡是向他祝禱過的,等於供養過他的,他都保佑,過這個湖,古代就叫過海,過海都比較平安。但是如果是沒有拜他的他就會瞋恚,讓你船到江心就翻船,所以造了不少的業。而且他享受的是這些百姓的血食供養,眾生殺生用血食來供奉他,這個殺業都算在這個龍王身上。
結果安世高來到宮亭湖,這個龍王知道了,也知道安世高是他過去的道友,他就來現身求助。為什麼求助?因為這龍王他有神通,他知道自己壽命將盡,因為自己瞋恚的業很重,殺業很重,所以他這一生福報享盡了,壽命終了他就要墮到惡道去,會墮地獄,所以他來祈求安世高大師救助。這是朋友,朋友有難真的要相助,這是前生的朋友來度他。所以安世高先生就答應他了,龍王就說我供養您一千匹的絹布,還有很多各色的那些寶玩、寶物,請您代我去修佛事,做功德。安世高大師就為他做功德,為他念佛、念經,請這個龍王現形一下讓我看看。龍王說我的形態很丑陋,怕我現形出來把別人都嚇到。安世高大師就說沒有關系,你就出來吧。結果這時候龍王就從床後探出頭來,原來是條大蟒蛇,這個蟒蛇很長很長,只看到頭看不到尾巴。向安世高大師作禮,安世高大師就給他持咒、給他皈依,這個大蟒流著很多眼淚,揮淚如雨,就隱身不見。安世高大師就拿著這些絹布、古玩替這個龍王做功德,超度這個龍王。結果不到一年以後,有一次安世高遇到了一位少年,向安世高大師跪著答謝,完了之後他就不見了。安世高大師就對大家說,這個少年人就是這個龍王,前生我這個同學,現在他得度了。結果後來大家在一個沼澤地裡面發現有一條死的蟒蛇,這條蟒蛇很長,身長數裡,幾裡地那麼長,這是龍王真正得度了,超生了。這個宮亭湖就是現在在江西浔陽縣有一個蛇村,就是在那個地方。這是說明什麼?安世高大師他對道友的那種信義,這一生遇到了,來求助,來度他。這是安世高大師他真有道行,所以他能夠度這個龍王。所以我們要真正成全我們對朋友的信義,自己要真有本事、真有道行,你才能夠成全這個信義,否則你見到他你沒辦法救他。這說明什麼?神他受血食供養,他瞋恚心、報復心重,將來都墮地獄。
所以供神我們要想到不要害他,應該用什麼?用素菜供養,而且應該什麼?讓他有機會多聞佛法。到了這些鬼神廟宇裡面我們應該給鬼神皈依,祈求鬼神一起來學佛,超出三界六道,不要在六道裡面混了,六道裡面真的雖然享福享一陣子,沒多久福報享完了必定墮落,這不是長久之計。如果不能學佛,自己不能夠在佛法上有一定的修持,我們不懂這個道理,很難幫助他們。所以信講到究竟之處,要懂得必須是自己出三界超六道,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甚至要圓成佛道,這個信才能圓滿。所以你說信,誰做得最圓滿?只有佛。你看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發四十八大願,建造極樂世界,接引法界眾生來成佛,他說「不得誓願,不取正覺」,現在他圓滿了,這是大信之人。所以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要放心,只要自己真信切願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一定來接,他的願在這,阿彌陀佛是最講信義的人,他絕對不會違願的。所以我們念佛放心,只要我們肯放下這個世間,願意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圓成佛道,也要圓滿我們往昔所發的大願,這叫做全信,真正成全我們的大信。所以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講到圓滿非得要圓成佛道而後已。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不妥之處,恭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08/11/5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