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22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今天正好講到《文昌帝君陰骘文》裡面的第二十二句「孝親」。我們今天采用文昌帝君在《道藏》裡面另外一篇非常重要的開示,是「文昌帝君元旦勸孝文」,我們來認真學習,來領會孝親的含義。孔子在《孝經》當中說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要行孝首先要從事親開始,就是孝敬自己的父母,進而把這個真誠的孝心拓展,對一切的人乃至一切眾生,都用這顆純孝之心,都像對父母一樣的對他們敬愛,而且能夠把孝心保持終身不改,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真正聖賢他就是能保持這種純孝的天性,所謂是赤子之心。文昌帝君在這篇「勸孝文」裡面可以說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為我們非常深刻的、苦口婆心的來勸導,讓我們去盡孝,先從孝順雙親開始。這篇文章是文昌帝君應化,傳說當中他是通過扶鸾把這個開示傳到人間來的,正好開示那天是元旦,也就是正月初一,帝君為我們開示這篇孝道的文章。我們因為之前已經很詳細的介紹了文昌帝君的出生、他的生平、和他一十七世的來歷,所以我們這個題目「文昌帝君」就不再做介紹。「元旦勸孝文」,這個元旦,在世上講固然是正月初一,但是它也有寓意。為什麼帝君要在元旦這天勸孝?因為元旦是新年伊始,開年第一天,第一天就要想到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件大事,那就是盡孝。這一年從這一天開始,也象徵著我們每一個人,為人子都是從父母那裡開始的,沒有父母就不可能有我們這個身體,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所以在元旦這一天勸孝確實意義深長。我們來認真的學習這篇文章。

  「帝君垂訓曰:今日是元旦,為人間第一日,吾當說人間第一事」。帝君就是文昌帝君,他垂訓,就是降下他的教導,教導世人去行孝。他說今天是元旦,大年初一,這是人間所說的第一日,一年的第一日,帝君就為我們說人間第一事。這個第一事含義很廣,底下就給我們介紹。每逢元旦都應該思惟這第一事。在過去,我從小到大我的母親都注重對我孝道的培養,所以每逢過年過節都會讓我做一個反思、總結,或者是寫一篇對於父母、對於爺爺奶奶、公公姥姥,對老人家的這種報恩、贊歎的這些話或者是賀卡,這都是啟發我們在這個佳節當中思惟父母、親人的恩德,所謂是報本反始,飲水思源,知恩報恩。所以從小已經養成這個習慣,到了佳節的時候,或者是父母的生日,或者是自己的生日,都會拿出這些勸孝的文章來讀誦,提起自己的孝思,那麼這個佳節也就過得很有意義。所以帝君在這裡也是這樣勸導我們的。

  這篇文章,我記得在過去我出國留學的時候,不在父母身邊;我大學畢業二十二歲就到美國去讀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同校的很多中國來的留學生,我也發心把他們召集在一起,在周末我們一起開一個討論會,那是我主動邀他們的,還買了一些零食、飲料招待他們。雖然我是個窮學生,這點錢能拿得出來。大家坐在一起我們就學習這些孝道的文章,我記得我們也學過「文昌帝君元旦勸孝文」,大家邊讀邊說自己的體會,那時候大家都很感動,討論得淚流滿面,真的是遠在他鄉學子特別的對這種親情有那種深刻感受。所以我們今天共同來討論這人間第一事,「何謂第一事」?什麼是第一事?底下帝君就給我們說明,「孝者百行之原,精而極之,可以參贊化育,故謂之第一事」。原來人間第一事就是孝道,孝道稱為百行之原,百行就是講我們人所有的行為。這個百不是數字,它是一種通稱,就是無量無邊的行為,身口意所有的造作,都要以孝道為基礎,這叫百行之原,就好像河流有源頭,大樹有根,人的行為必須是以孝為基石。如果沒有孝,這個行為就不能稱為人的行為,說得難聽一點,這叫禽獸的行為。禽獸裡面還有孝道,我們看到烏鴉都會反哺,小烏鴉長大了還會找食回來供養自己的父母,小羊吃奶叫跪乳,跪下來吃的。你看動物界禽獸裡面都有這個孝的行為,假如人沒有孝行,那真的叫禽獸不如。所以古人講「百善孝為先」就是這個道理,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孝心要是不開,百善都不開。換句話說,沒有孝心的人就是個大惡人,你想想連他父母都不尊敬、不愛戴,他能尊敬、愛護別人嗎?

  所以中國傳統聖學都注重孝道,儒家你看《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說德之本,道德的根本就是孝,又說這是「仁之本與」,仁愛的仁,仁它的本,它的根本就是孝,所有的聖賢教育都是從孝這裡起源的,這是教之所由生也。換句話說,要教導人做人首先教孝道,從孩子剛生下來就要教。怎麼教?父母要做好樣子。所以儒家講這個孝是第一德。那麼道家,你看文昌帝君這裡講,是人間第一事。佛家?佛家講孝是人間第一福。你看《觀無量壽佛經》裡說得很明白,說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三福裡面第一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所以這是人間第一福。所以孝你看儒釋道講的都是一樣的,它是第一德、第一事、第一福。因此傳統聖學都是以孝為本,沒有孝道就沒有聖賢的教育,要成就聖賢首先要做孝子。而且成就聖賢也不過就是孝道達到圓滿而已。這裡文昌帝君就給我們明示了,他說「精而極之,可以參贊化育」。這個精就是精純,孝達到精純的程度,我們說純孝到了極處,到了究竟圓滿,就可以參贊化育。「參贊化育」這個名詞是出自於儒家《四書》裡面的「中庸」。「中庸」裡面說到,「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所以「參贊化育」原文是出在「中庸」這段話。這段話什麼意思?講到至誠之道,我們能夠有至誠之心,至誠是誠到了極處就能夠盡其性,這個盡就是你能夠與虛空法界十方三世相通,這叫能盡其性。這個性,佛法裡講得清楚,就是自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就是你能夠通到自性,當然人之性也是自性,人之性就是叫佛性,人人本來是佛,所以人之性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這個就是自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這個物之性佛法裡稱為法性,人之性稱為佛性,佛性、法性是一個性,都是自性。什麼叫盡其性?就是佛法裡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看你至誠到極處了就見性成佛,成佛就能夠贊天地之化育,贊就是贊助、幫助。天地,我們講的宇宙,儒家講天地實際上講的小,佛法裡講遍法界虛空界那個大,所以你是幫助天地宇宙化育萬物、生養萬物,為什麼?因為你已經跟自性融合在一體,你已經跟天地萬物成為一體。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個同根的根就是自性,萬物都是自性所生。所以你能夠贊天地之化育,也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贊天地之化育,幫助天地生養萬物,能生。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個參,古人用這個字來代表參。所以現在寫銀行支票寫大寫的字都寫這個參字,就是參,壹貳參的參。什麼叫與天地參?就是跟天地並列稱為參。所以《三字經》上講,「三才者,天地人」,這是三個並列的。那人憑什麼能夠跟天地並列?就是因為有至誠,誠到極處可以盡其性,也就是明心見性,因此可以跟天地並列,這是「中庸」講的話。所以天地和萬物、還有我們人,他的性是一不是二,這叫不二法門。怎麼做到至誠?唯有盡孝才能夠做到。所以孝到了精而極之,就是精純到極處,這樣就是至誠。哪有說至誠的人不孝?如果對父母不孝,哪來的至誠?他對一切人哪怕是恭敬有禮,但是他對父母不孝,那個恭敬有禮都是虛假的,虛偽的,不是至誠心裡出來的。孔子說得好,「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所以不能盡孝的人他對別人不可能盡誠、不可能真愛、不可能真敬。那麼孝字它本身代表的含義就含有天地人合一的這個道理。你看孝字,這是古代會意字,六書裡面這個會意,就是你見到它的這個字形就能體會它的意思,這個孝字上面是個老字頭,下面是個子字底,這老和子合一,一體,這就叫孝。老代表天,子就是在下面,地,天地,中間是人,天地人合一,你看這就是孝字代表的。所以《孝經》裡講,「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民就是人,人能夠行天地之德,人在天地之間,他就能夠跟天地合一,天地人一體這就叫孝。所以他能夠參贊化育,他可以化育萬物與天地參。因此帝君說孝是人間第一事,這個第一的意思太深廣,不僅說是人剛出生第一個就要講求的這種道德,而且它確確實實是天地之間的第一道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意思、最根本的意思,這是第一事。這是從理上來講。假如我們能夠真正行孝,能參贊化育,佛法裡講能明心見性,能成就大聖大賢,孟子說的,「堯舜之道無他,孝悌而已」。能夠把孝道做到極處,像堯舜這樣的聖人你也能做到。佛法裡也講,你能夠把孝道做到圓滿你就成佛了,因為只有佛才能真正圓滿的做到與一切眾生完全是一體,「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是從理上講人間第一事。

  下面從事上講,「赤子離了母胎,在孩抱時便知得,故謂之第一事」。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孩子剛生下來,嬰兒,這叫赤子。為什麼叫赤子?赤條條的,什麼東西都沒帶到世間,叫赤子。剛剛離了母胎,那是剛生下來的嬰兒,你看他對於母親的那種依戀、那種愛,這完全是天性,沒人教他的,所以在孩抱時便知得,在襁褓當中他就能夠對父母那種完全一體的愛,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嬰兒跟父母在一起,就能體會到什麼叫父子有親,那真的是親愛,裡面沒有一點隔閡,所以稱為人間第一事。這個第一事正說明了孝是天性,所謂天性就是我們本有的德行。所以《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的天性都是本善的,從哪裡看到?從赤子離了母胎你便知得,他就是有那種孝心。很可惜慢慢長大了受到社會的污染,自私自利增加了,所以慢慢就變得不孝,這天性也就被那些污染、那些習氣、那些煩惱給障伏住。所以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把那些不好的習性把它去除掉,讓自己本善的天性恢復出來,這個天性就是世尊在《華嚴經》裡講的如來智慧德相,眾生皆有,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被自己的妄想、被自己的我執,我執用我們普通的話來講就是自私,執著我,這些都是障礙我們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天性。所以我們學習聖道就是要保存我們這個第一事。

  下面帝君又說到,「捨此一事,並無功業。捨此而立言,則為無本之言。捨此而能功蓋天下,到底不從性分中流出,必作偽以欺國,負本以滅身」。古人講究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立功、立言都要以孝道為基礎,如果沒有孝道,那德也不立,功也不立,言也不立。這裡就說到,捨此一事,並無功業,就是你沒有立功,哪怕你做的事業再大,如果沒有孝道的基礎,這個功業都叫做昙花一現,不可能長久,帝君說這是並無功業。為什麼?因為它沒有根,沒有地基,這樣的樓房建造起來,建得愈高愈危險,孝道就是一切功業的根本、根基。所以我們看到真正有功業的人,在這個世間公認有大成就的,他都有孝心。像古時候的范仲淹,這是宋朝的名相,那真的是立功、立德、立言。他對於朝廷的功績很大,可以說是出將入相,安定社稷的大功臣,而且他還推動傳統文化教育,他對於儒學在宋朝的復興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自己也興辦義學,支持很多年輕人讀書,培養了不少人才,這功業可以說是豐功偉績了。他的德行也是有口皆碑,自己非常的清廉,所有的俸祿都拿出來捐獻、布施給那些有需要的人。到最後他自己過世了,我們看到《古文觀止》裡面有一篇「義田記」,就是記述他,他所有的俸祿都拿出去買義田,布施供養大眾,所以他走的時候家裡連棺材都買不起,你看清廉到這樣的程度。所以到了民國時代,印光大師他最贊歎的兩個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范仲淹。范仲淹立言,我們也學過「岳陽樓記」,他講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分聖賢人的存心,影響了後世多少的人。他自己確實是一位大孝子,他小時候家庭不幸,父親早逝,母親改嫁,改嫁到姓朱的家族,帶著他。他那時很小,不太懂事,等長大了,朱家的人排擠他,告訴他,你不是我們朱家的,你是姓范的。這個時候他就心裡很難過,看到母親在朱家也受到歧視,他就發願要好好的努力考取功名,將來出人頭地接母親去奉養,而且要重振范家。你看這是孝道。所以讀書非常刻苦,他辭別了自己的母親,跟他母親拜別的時候,跟母親說,母親,請您等我十年。古人講「十年寒窗,一舉成名」。范仲淹辭別了母親之後,帶著幾本書,一個小包裹,一些衣物,一把佩劍,這就上路了,到了一個破書院裡面讀書。《傳記》上講,他是刻苦用功,五年讀書晚上都衣不解帶,早上是聞雞起舞,立志要出人頭地,生活非常清苦,這是我們都知道的,所謂斷齑畫粥,這個齑就是鹹菜。范仲淹每天吃什麼?自己煮一鍋粥,拿一個鹹菜把它切成一條條,用鹹菜就粥吃。這個粥,早上煮了一鍋以後,北方也比較冷,凍成一塊,每餐他就切開一塊,這叫做斷齑畫粥。有一次他的同學,他是一個富家子弟,來看范先生,看到范先生吃的這麼樣的簡單,大概是擔心他缺乏營養,給他送來了一桌很好的酒席給他補充營養,結果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富家子弟又去看他,發現那桌酒席原封不動還擺在那兒,那些飯菜已經發霉了。就問范先生,他說為什麼你不吃我給你的飯?范仲淹對他很感謝,很真誠的跟他講,不是我不願意吃你的飯菜,是因為我今天吃了你的酒席,來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所以范先生就是這樣子刻苦用功,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求學,最後真的考上功名。考上進士,進士是古代最高學位,好比我們現在講的博士學位,當然以前進士比現在的博士更難考,考上進士就在朝廷裡面當官。八年時間就得到功名,回來接母親去奉養。原來是承諾母親說要等十年,現在他八年就回來,衣錦還鄉,提早了,把母親接來奉養、盡孝。為朝廷鞠躬盡瘁,這是盡忠,為朝廷培養人才,自己也用自己的表率給世人做一個好樣子,寫下的文章都是千古名篇,這是立言。你看立功、立德、立言范先生都做到了。所以他家裡都是孝悌傳家,他的兒子范純仁、范純佑都是非常賢德的。朝廷都了解范家的家風,知道范仲淹先生的兩個公子都是很有德行、學問。所以范先生告老還鄉以後,朝廷又請他的兒子范純仁出來為朝廷服務,給他很高的俸祿。但是當時因為范仲淹先生年老有病,范純仁說我不可以捨掉我的父親去接受朝廷的俸祿,他說道「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就是看到范純仁那種純孝,這都是范家的家風。所以父親做一個好樣子,兒子他也能夠有這樣的存心。所以捨此一事並無功業,沒有孝道怎麼可能有偉大的功業?

  捨此而立言,則為無本之言。假如我們說范仲淹先生不孝父母的話,他寫「岳陽樓記」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嗎?先憂後樂那是對廣大百姓的那種仁愛,這是大孝,大孝是建立在小孝的基礎上,所謂小孝就是在家庭當中能對父母盡孝,所說的這些話就有根,大家就信服,他這個話能夠流傳千古,否則就成為無本之言了。即使是言語上說得好,沒有這個德行做根基,這個話不可能流傳千古,而且會遭人譏嫌,你自己都沒做到你還說出來。說得不好聽,叫什麼?說到做不到叫騙人。所以這個本就是德、就是孝,孝是德之本,德是言之本,所以孝是本中之本,根本的根本,有了孝才有忠、才有仁、才有信,其他的德行才能夠具備。

  所以底下又說,捨此而能功蓋天下,到底不從性分中流出。捨掉孝道,一個人沒有孝心,他的功蓋天下,你看到好像事業做得很大,那是他前生修的福報,那是昙花一現,到底不從性分中流出,這個性分就是自性之中流出的性德。孝是性德,如果沒有孝那就沒有性德,不是說他沒有了性德,是性德被他的這些煩惱惡念給障伏住了,他自性的性德流不出來。所以他的這些功業叫什麼?必作偽以欺國,負本以滅身,這是搞虛偽的,搞欺詐,欺國欺民,最後的結果是負本滅身,辜負了根本,就是沒有了孝道,自己結果就是身敗名裂,甚至遭到世人、後人的唾棄。我們看到歷史上很多這些例子,像三國時代的曹操,他沒有孝道。為什麼這麼說?他還沒有發起之前就看出來了。他有一次在逃難的時候,到了一個朋友的家裡,這朋友的名字我忘了,這朋友招待他,看到他落難,去殺豬,准備給他供養一桌好的酒菜。結果拿刀殺豬的時候,曹操生性多疑,以為他朋友要害他,所以先下手為強,把他朋友給殺了。這是什麼?他沒有知恩報恩的心,他煩惱很重、疑慮心重。為什麼疑慮心重?因為他私心太重,沒有報恩的心,這個就是不孝的心。沒有報恩的心,是他對自己的父母不會報恩,肯定對每個人都不會感恩,只會什麼?疑慮,怕人家會收拾他。所以他最後即使是所謂功蓋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一世,但是都是作偽欺國,最後身敗名裂。他的兒子雖然當了皇帝,但是很快就被滅掉。司馬昭起來之後,推翻了曹魏政權,建立了晉朝,他的功業都是昙花一現,落得一個什麼?千古的罵名。所以我們都稱曹操是奸雄,他功蓋天下說他是雄,可是他是奸雄,奸是什麼?作偽欺國,他的下場?就是負本以滅身。在民間有記載,曹操他死了以後生生世世做豬來還債。到乾隆時代還發現,有一個書生看到有一個屠夫宰豬的時候,發現這個豬皮裡面寫著「曹操」兩個字。曹操做豬這是他的果報,墮在三惡道。所以立功、立德、立言都要以孝道為根基。

  下面又說,「天地是孝德結成,日月是孝光發亮。孝之道,言不可得而盡也」。天地是孝德結成的,這個話不僅是贊歎孝德,而且也是事實。我們學了佛法就曉得這個道理,宇宙萬物怎麼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孝德是真心當中的性德,天地是唯心所現,當然也是孝德結成。性德作用就是能生能現,天地不就是孝德作用嗎?所以宇宙萬物本來一體,為什麼?都是自性所現的,都是真心所生的,這一體就叫孝德。所以孝字本身這個字面就含有一體的含義,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體,也就是天地是一體。不僅天地一體,所謂「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叫三際,十方就是整個宇宙,統統是一體的。這個一體這種德就叫孝德,這是宇宙的真相。日月是孝光發亮,日月代表天地裡面的這些作用,日月是發光的,用日月代表天地的作用,天地作用就是孝光發亮,也就是佛法裡講的自性起用,一體起用。一體是自性,由體起用就是能變能現,日月星辰、人類萬物統統都是由體起用。所以能夠盡孝,孝到了極處,精而極之,真的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與宇宙合一。

  所以下面說,「孝之道,言不可得而盡也」。孝道這個意義太深廣,怎麼能說得盡?因為它是自性的性德。所以講自性是講不完的,整個宇宙都是自性的所現物。所以這都是講到最後已經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這個深意講到最後已經是語言沒有辦法表達,而且你想,用你的意識心都觸及不到,它體是這樣的深邃,相是這樣的廣大,用是這樣的繁多,所以不可得而盡也。這是第一段,講究的是孝乃人間第一事,帝君給我們深刻的說明為什麼孝叫第一事。從第二段下面開始,帝君就給我們從事上來講,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他用三對,三個角度來講,父母怎麼樣,我們應該如何盡孝?我們先看第二段是總說,他講這個難易有三對。「為人子者,事富貴之父母易,事貧賤之父母難;事康健之父母易,事衰老之父母難;事具慶之父母易,事寡獨之父母難」,這是講到三對侍奉父母的難易的情形。這底下講的是說事為主,這是前面講理,後面說事,理事圓融。那麼為人子,做兒女的,侍奉父母有難易不同,這是所處的緣分不一樣,有的人生長在富貴家,父母很富貴,奴婢很多,照顧他的人很多,當然你侍奉父母很容易,父母也不太容易淪落到辛苦、沒人管的這種悲涼的景象。但是對貧賤的父母來講,侍奉起來這就難了,因為貧賤的人,關懷他的人少,兒女要是不去關懷父母誰去關懷?這是講的一對。下面第二對是「事康健之父母易,事衰老之父母難」,康健,我們講的身體很健康,特別是年紀大了,他能夠健康這是有福。所以父母能健康這是兒女最大的福報,為什麼?你侍奉父母容易,不困難,你不需要去天天扶持,料理他生活,他能自理,他生活得很有規律,很健康、很快樂,這個比較容易侍奉。但是如果父母衰老,衰是他身體弱,多病,或者是年紀老需要人照顧,而且是貼身照顧,這就不容易了。但是不容易也要去盡孝,不能夠覺得這個太難了就不做,不做那就是虧欠道德。

  第三對是講,事具慶之父母易,事寡獨之父母難,這個慶就是福分,《易經》裡面說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他有福,具慶就是有福的父母。怎麼有福?一般講世間講究五福,五福臨門,一個是富,一個是貴,一個是康寧,一個是好德,一個是善終,這五福。五福人人都希望,但知道福怎麼來?通過修善而來。《文昌帝君陰骘文》裡面講修善修福,修善才有福,修善就是修福,所以要希望有福報必須要修善。我們如果父母他是心地善良,很愛幫助人,很慈悲,這樣子他福報就很大,他能夠衣食無憂,心情愉快,而且到年老了,跟老伴在一起互相能夠照顧,生活得也很和諧,家庭和樂,具慶之父母,你侍奉這兩位老人家當然容易。假如父母到晚年是成為鳏寡孤獨,譬如說老伴有一個已經去世,只剩下另一個,那他心地就很淒涼。或者是現在社會離婚的很多,父母離異,如果是單獨生活,這也是很多的淒涼,你要照顧他要更加的細微、精心的去照顧,這就不太容易,但是不容易還是要盡心盡力,不能夠畏難。容易照顧的父母,具慶之父母照顧起來容易,還是要認認真真的精心的去做、去照顧,勿輕略,「勿畏難,勿輕略」。總要將我們這個孝心圓滿,這叫至誠心。這一段是總說三對難易的情形。底下這一大段就從這三個部分來分別的講述,對於容易侍奉的父母要怎麼做,不容易的父母,就是不容易照顧的父母,難的,要怎麼樣去做?

  我們先看第一對,就是富貴與貧賤這一對的難易。「夫富貴之父母,出入有人扶持,居止有人陪從;其願常恰,其心常歡;故易事也」。首先是講富貴之父母,家裡有錢、有地位,這叫富貴,照顧父母的人會多,這是福報大。所以可能家裡面聽差馬弁,奴婢侍從、隨從很多,出入都有人扶持,一呼百應。居止這是行動或者是不行動,止就是你坐下來、站著,就是沒有走動的時候,你到哪裡都有人陪從你,所以兒女就不用這樣子貼身的陪同,這一對的父母很有福報。你看他其願常恰,他的願望常常得到滿足,有富貴的人很容易得到他所需要的東西。其心常歡,所以他的心常常處在歡喜的狀態。在富貴的人家裡面重要的是什麼?知足常樂,知足的人就常常歡喜。如果不知足,哪怕他的家財再多,地位再高,他也不能做到其願常恰、其心常歡。所以知足者常樂。換句話說,知足的父母就是富貴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容易侍奉。所以做兒女的,你想照顧父母容易一些,那你要多給父母講一點聖賢的教育,讓父母能聞到佛法,他能知足常樂他也就成了富貴之父母。為什麼?他能其願常恰、其心常歡,他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樣的父母最好照顧。我自己很慶幸我的父母都學佛,這就是我最大的福報。所以他們對物質的生活要求不高,能知足。所以我辭掉公職來學習聖賢教育,對他們供養馬上就意味著沒有了,但是他們都很支持我,他們認為我走這條路是最有意義的,能夠真正幫助社會、幫助眾生,也幫助自己提升。他們在物質生活上不要求很多,很滿足了,這就容易侍奉。所以真正聰明的兒女你要想到讓父母多學佛,多學佛不僅是讓父母得到真實利益,你自己也能得到好處。當然我們不是為了自己得好處才讓父母學佛,但是這是一個事實。所以你真正要孝順父母,必須是導引父母讓他入聖賢之道,那麼他就跟富貴之父母沒有差別。

  下面又說,「若貧賤之父母,捨卻白發夫妻,誰為言笑?離了青年子媳,孰與追隨?人子一日在外,父母一日孤淒。為人子者,善體其情,能頃刻離左右也乎」?這是講到對貧賤的父母而言,貧是家裡沒有財富,賤是家裡沒有地位,這樣的父母他的景況確實就比較淒涼,年紀老了,更得不到社會的尊重,沒人愛跟他們來往,兩個人,老夫老妻,叫白發夫妻,只能夠互相之間安慰。所以捨掉了白發夫妻,誰跟他言笑?這是社會的世態炎涼。世態炎涼是因為人沒有真正接受聖賢教育,追求功利的思想,所以對老年人就不愛搭理,不能夠照顧。做兒女的看到這種情形,必須要多加關懷,照顧父母,不僅照顧父母的生活,還要照顧父母的感情、思想。他們離了青年子媳,兒女長大了,娶媳生子,他們是青壯年,要負擔起養老的義務。在貧賤之家沒有奴婢,請不起保姆,必須要自己照顧。所以青年的,就是年輕的兒女或者是媳婦,要貼身照顧,離開了這些兒女媳婦,誰去追隨這些年老的人?假如他們暫時離家,現在工作常常會有出差的現象,或者是要留學,離開自己的父母,人子一日在外,你一天不在家,父母就一日孤淒,孤是孤獨,淒是淒涼。這種情形我們可想而知。所以為人子,做人的兒女,要善體其情,體是體恤,體恤到父母的這分感情。父母這分感情往往不會說出來,中國人都特別厚道,不願意讓自己的感情影響到他人,特別是自己的兒女,所以當父母的都不想給兒女增加負擔,他不會表達這種孤苦伶仃、淒涼的這種情感,但是為人兒女我們要善體其情,體恤到、感知到這分的情感。這是要什麼?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替父母想一想,假如我是父母,在這樣的境況,那我是什麼樣的感受。想到這裡,怎麼能夠頃刻離左右?頃刻是很短的時間,不可以暫時離開父母一步,因為離開了以後父母就會覺得很孤獨,那種沒人理會、沒人照顧的那種感情,很悲涼。有這一分體恤父母的心這就是孝道,這是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

  我記得我的母親年輕的時候她就是一個孝女,她就是很能夠體恤我姥姥的那種情感。我的母親年輕的時候遇到國家的政治上的運動,文化大革命,這是全國的青年都遭遇到的不幸,所謂知青上山下鄉。當時我的母親和我的外公外婆一起都住在廣州市,我外公因為家庭歷史問題,被遣送到廣東北部最貧窮最落後的地方山區翁源,去那裡下放勞動。因為我外公是個教授,知識分子,當時有知識就不是好事情,文化大革命,都把文化給革掉。我的外公只能夠離開家裡在那邊勞動,不能回家,只有我外婆(就是我姥姥)在家裡,我的舅父和姨媽那時都被調到很遠的地方工作,一個是在四川,一個是在雲南貴州這地方修鐵路,只有我母親陪著我姥姥。但是國家政策又要知青下鄉勞動,所以我母親就被調到廣州市郊區,就是我的家鄉蘿崗那裡勞動,就在那裡遇到我父親。當時我母親還沒有成家,在下鄉的當中常常思念自己的母親,所以經常都偷跑回來來照顧姥姥。結果很多當時的人都批評我母親,說你這是資產階級享樂思想,整天不干活,跑到廣州市裡去。就是這樣背著這些批評、罵名,我母親還是常常回來看望我姥姥。這是什麼?善體其情,不忍心看到母親那種孤獨淒涼的樣子。後來文革過後,我外公被平反了,全家又團聚。我姥姥常常回憶起文革當中的那一段苦難,都很感歎的對我說,說你的媽媽過去是跟我共過患難的。所以在那種患難的日子裡,為人兒女能夠善體親情,這是讓母親的心得到最大的安慰,所以能堅持下來。後來我母親也一直常常陪伴著我的姥姥,一直到我姥姥八十四歲壽終正寢。可以說從小到大,基本沒有遠離過我姥姥,沒有出過遠門,有時偶爾工作出差,幾天就回來,就是這種。真正出遠門是我姥姥去世以後,我出國留學了,博士畢業了,接我母親到美國奉養,那是她可以說比較長期離開家的時間。所以我姥姥這一輩子都是我母親一直陪伴在她的左右,所以母女的感情非常好。

  到了臨終的那一段日子,我姥姥因為身體很虛弱,因為這一生生的孩子也不少,生了八個兒女,剩下四個,很多的創傷。所以她大小便都失禁,常常是睡在床上,床上都有屎尿,所以我媽媽就帶著我每天給我姥姥換洗這些床單、換洗衣褲,給姥姥這種盡孝。後來也學佛了,就勸導老人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老人家心地很慈祥、很善良,所以與善相應,遇到佛法馬上能夠信受奉行,聞到淨土法門立刻生起信願,雖然學佛時間很短,只有短短四年,她是一九九四年往生的。她走的時候狀態很好,含笑往生,這是一般世人講的壽終正寢,躺在自己床上走的,而且晚年沒有什麼大的病痛。走的時候我媽媽給她念佛,她是聽著佛號含笑往生。她走了以後,我媽媽又把我馬上從學校叫回來,因為我當時在中山大學念書,都住校,就立即趕回來給我姥姥繼續念佛,念了整個晚上,到第二天下午才給她洗身換衣,發現她全身柔軟,而且全身涼透了,頭頂還有余溫。她走之後我們可以說拼命給她做功德,首先把她所有的這些留下來的財物統統布施,另外我媽媽自己又拿出自己的存款給她大做功德。自己每天帶著我誦經念佛,當時我是每天讀誦《地藏經》給她回向。學佛剛剛開始學的時候也是非常勇猛精進,印書、做的善事,功德很多,另外自己也認真的聽經念佛。結果感應很不可思議,到了她走後第三個禮拜,我在中山大學住校,晚上作夢,夢到她老人家,她告訴我,她說我現在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給我念阿彌陀佛,送我一程。我在夢中很歡喜,我說好,我就念佛送您。就看到我姥姥就坐在自己家裡的床上結跏趺坐,雙盤。我在夢中當時還打了妄想,我姥姥生平因為腿有毛病,不可能盤腿,竟然在夢裡看到她雙盤,了不起!我就跟她念佛,很大聲的念,念著念著,這念佛聲把自己吵醒,一看表,凌晨三點,這時候我明白了,大概是這個時候我姥姥往生淨土。後來有一位氣功師看到我,說你家裡是不是最近有一個老人家去世?我說是,你怎麼知道?他說我看到你這個老人家在你的頭上,不過她很快樂,她周圍都是蓮花。這個氣功師也沒有怎麼學過佛,他也不認識我,就跟我這麼說,大概有點小天眼,看到。我就把我姥姥的相片拿給他看,說是不是這個人?他說就是她,面相很慈祥的。經上講,說到了極樂世界,菩薩能夠常常回到我們娑婆世界來加持有緣的眾生,我想大概姥姥在極樂世界化身回來也來加持我們。

  後來我的母親,這是好幾年以後,她自己在家裡修行,專修念佛,常常自己閉門不下樓,閉關念佛一天或念佛二天或三天,短期的,像《無量壽經》裡講的,「有空閒時,絕欲去憂,慈心精進」,她就搞佛一、佛二、佛三,很清淨的念佛之後,晚上常常也會夢到我姥姥。有一次打完佛一,一天念佛下來心很清淨,睡夢當中就見到我姥姥,就像天人一樣,身體非常輕盈,「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托著我媽媽的手,像跳舞一樣,很輕盈,很高興的樣子,也沒說話。我媽媽說在夢裡她怎麼覺得自己的身體很沉重,怎麼我姥姥的身體那麼輕盈,像天使一樣。大概是這個時候,也是示現的,告訴我媽媽,你這樣修很好,應該這麼修下去。這是什麼?我母親對姥姥能夠盡孝,能夠體恤老人家這種在患難當中的那種孤苦,和到晚年,特別是我外公去世之後,四年時間,她那種做為單身老人那種淒涼,都體會到、都照顧到。所以我母親那時候常常帶老人家出去散散心,因為我姥姥一輩子都在家裡,每次我媽媽回來都給她談自己工作當中遇到什麼情況、見到什麼人,把社會上的這些事跟我姥姥說。所以我姥姥雖然足不出戶,從來不出門,但是她也能夠體會到很多這些社會上的事情,讓她沒有那麼孤獨。所以母女兩人常常一直聊天聊到晚上,到夏天,廣州熱,扇著扇子,我媽媽就依偎在我姥姥的床前,一直聊聊到我姥姥睡著。這種情景我現在都記得很清楚。所以我母親到晚年是很有福報。為什麼這麼說?我現在雖然走上這個聖學的道路,但是有人發心照顧她,而且比我照顧得還好。這是什麼?自己修來的。而且我母親她現在喜歡靜修,自己有自己的功課,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都是她修善修福招感的。所以當父母孤獨淒涼的時候,萬不可以離棄父母。

  底下一段是講到健康和衰老的父母這一對難易的對比。這文中說到,「健康之父母,行動可以自如,取攜可以自便,朝作暮息可以任意,訪親問舊可以娛情,故易事也」。這是身體健康的父母,他行動自如,他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干活、辦事、出門不用人陪同,自便。朝作暮息,還能夠去勞動,古人是農耕時代,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朝作暮息可以任意,他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這是一個很好的福報。所以健康對老人來講是最大的福報,比那富貴的更強。像我的爺爺今年八十九歲,身體還挺健康的,為什麼?他一生是農民,一輩子都是朝作暮息,下地干活,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很老實,從來不搞人我是非,真是老實、老農民這樣的一個性格。他很健康,八十九歲竟然還能自己騎自行車到鎮上買東西。我們都勸他,你不要再騎自行車,他偏偏自己還去干。還能自己擔著鋤頭下地去種種花、種種樹或者種點菜什麼的。這是健康之父母,你照顧他容易。他自己做飯,自己想吃什麼他就到鎮上自己買點,或者去喝個早茶,我就勸他念佛。他念佛真念起來的時候他能夠經行三、四個小時可以不用出場。這個是什麼?健康之父母他能夠容易侍奉。他訪親問舊可以娛情,老人家找到一些老朋友、老知交,一起喝個茶、聊聊天,情感上得到歡娛,這是世間他們的福報。學佛以後,我們希望老人家能夠志同道合的人,就是一塊要求生淨土的,大家在一起。你看像我們實際禅寺,有不少的老人家,在老人班,昨天我還去看了,負責老人班的一位法師跟我介紹老人班的情形,老人家都很精進,他們的功課一天很緊,排得滿滿的,很充實,真的是一句廢話都不講,一心一意就求生淨土,而且走的好幾位老人都走得很殊勝。有一位老人家,昨天那位法師介紹給我聽,走的時候預知時至,他知道自己要走了,跟大家告別,而且能夠走的時候很多瑞相,這是最大的福報。這一生,到晚年學佛,專精修行念佛往生淨土,這個福報天人都沒辦法比。真正這樣修行的老人,頭腦都很清楚,很少說得什麼老年癡呆症這些現代病,而且他們身體都比同齡的老人要好。為什麼?心清淨,心清淨身就健康。所以老年班的老人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很少需要很麻煩別人。這就是什麼?易事,容易去侍奉。所以健康是很重要的。反過來,「若衰老之父母,兒子便是手足,不在面前,手足欲舉而不能;媳婦便是腹心,不在膝下,腹心有求而不遂。時而忿忿於內,時而戚戚於懷。為人子者,善體其情,能頃刻離左右也乎」?衰老的父母,這是年老、體弱、多病,這樣的父母最需要兒女照顧,所以兒子便是手足,兒女就等於他的手足一樣,因為他的身體衰老,自己很難照顧自己,需要別人照顧。所以有什麼需要,兒女馬上要體會到,要上前幫助他。所以兒女不在面前,手足欲舉而不能,就等於沒了手腳一樣,因為自己的手腳已經是虛弱,沒有辦法自理了。我們看到在中國山東,「天下父母」,電視台的一個節目,一個欄目,報導了一位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感人故事,這就是王希海。這位王希海他在年輕的時候,從他二十三歲開始,他的父親因為患腦出血變成植物人。王希海當時正好有出國的機會,出國工作,本來這對年輕人是很好的一個前程,但是為了照顧父親他放棄出國工作,自己貼身照顧躺在病床上的父親。因為不能夠離開父親半步,所以他也不能工作,靠救濟金生活。每天半個小時就給他父親翻一次身,給他擦一下身體。他早上五點到六點鐘就要做早飯,六點到七點的時候給他父親喂飯,八點到十點洗衣服,十點到十一點給他父親按摩,然後下午一點到二點要做中午飯,給他父親喂飯,到了下午三點,背著他父親出去戶外曬太陽,一邊曬太陽一邊給他按摩,還給他吸痰。怎麼吸痰?父親是植物人,不能吐痰,痰如果積在喉嚨裡面這會出現危險,會哽噎,有生命危險。所以王希海就每天拿著一根吸管伸到父親的嘴裡,另一頭用自己的嘴把父親喉嚨裡的痰吸出來。下午五點鐘又給父親喂水,六點鐘又洗一次衣服,然後做晚飯,到晚上十一點鐘再給父親按摩,到深夜給父親還蓋被,基本上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值班。他保證每天要給父親換一次床單,洗床單,為什麼?因為擔心父親會出汗,他不能動彈,身體如果出汗了在床單上,就會給父親帶來不舒服。而且這麼做,做了多久?整整做了二十四年,他父親五十多歲的時候得了這個病,二十四年以後,他父親過八十大壽,還活著,而且活得很好。雖然沒有知覺,但是整個身體竟然沒有一點瘡癬,皮膚非常的好。常常王希海背他父親去醫院復查,醫生驚奇的發現,說我不能相信這是一個已經有二十四年的昏迷歷史的植物人,他的身體竟然被照顧得這麼好。所以一位老中醫他看了王希海父親的二十四年的病歷,他說這不可思議,他說您可以在我們這個醫學院給大家開病人護理課,你護理得這麼好,說這天下無雙。

  王希海就是這樣的默默的給他父親犧牲、奉獻、照顧,整整二十四年,他都沒有成家,因為他說沒有時間成家。在成家跟照顧父親這兩者之間,他只能選擇照顧父親。王希海長得是高個,人也長得挺帥氣,也有好幾次人家給他說媒,也有對他愛慕的女性追求他。雖然他家裡很貧窮,因為他沒有工作,家裡是靠救濟生活,其中有一位年輕的女老板願意嫁給他,看到他有這樣的人品,而且保證讓他家裡富裕,但是王希海都婉言拒絕。他每天就以他父親做為他一天的中心,他說他如果稍有不慎就會讓他父親會很難過。他說有一次,這二十四年裡面犯的最大的一次失誤,就是什麼?有一天半夜十二點給他父親喂飯,讓他父親坐起來,結果喂完飯以後自己就忘記把父親放倒繼續安睡,他就坐在父親床邊,自己因為太困了、太累了,睡著了,這坐著一睡就三個小時,到了三點,早上三點,就看見他父親還坐在那裡,已經累得不行,全身都是濕透了的汗。這時候馬上把父親放倒,自己就很內疚,說從今以後,他發誓,如果是父親沒有躺下來,自己絕對不能夠坐著睡覺。所以你看看這裡說的,「兒子便是手足,不在面前,手足欲舉而不能」。王希海真正做到了這種純孝,他就是父親的手足,跟父親是一體。所以「天下父母」這個山東電視台的欄目表彰他,評他做大孝子,這是感動整個中國,中國的為人兒女的人,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下面說,「媳婦便是腹心」,娶妻,妻子跟自己是一體,所以自己盡孝,也應該讓妻子同樣對父母盡孝。所以娶妻,也包括女眾找男眾,這都是要看他有沒有孝道、孝德。所以媳婦就是公公婆婆的腹心,跟公公婆婆是親密無間的,怎麼能夠會有隔閡?怎麼能夠還跟公公婆婆對立?所以古人有很多都是這種孝媳,給我們演出那種感人的故事。所以媳婦如果不在膝下,那麼公公婆婆老人家他自己心裡有什麼願求,也很難滿足,因為身體虛弱多病,就是需要兒媳的照顧。衰老的父母自然心情就不好,因為身體病痛的折磨,所以心情是時而忿忿於內,時而戚戚於懷,忿忿於內就是心裡面想不開,戚戚於懷就是心裡面很有感傷,就是有這些悲惱,這時候最需要我們去安慰。所以為人子者,善體其情,能頃刻離左右也乎?為人兒女或者是為人媳婦,看老人家有這樣的一種境遇,更要去體恤,多加關懷,怎麼能夠離棄他們?這是在情感上、在天理上都講不通。這一段是給我們講到健康的父母跟衰老的父母侍奉起來的難易的對比。見到容易侍奉的父母不可以忽視,還是要無微不至去照顧;見到衰老的父母更要加意去奉養,以使到善心、孝心圓滿。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段的「勸孝文」還沒講完,明天跟大家繼續學習。講得不妥之處,懇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08/11/3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22

 

上一篇:淨慧法師:《心經》與生活禅
下一篇:慈誠羅珠堪布: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空性的講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