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新聞
:佛曲
明海法師:在生活中觀自在—《心經》與生活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建設禅意的生活,實現禅與生活的不二,這是生活禅的主旨;空色不二,空受不二,乃至空識不二,總之,存在(生活)與超越(自在)不二,這是《心經》的主旨。生活禅與《心經》表達同一個主題:在生活中觀自在,實現自在。 一、《心經》的精髓是”生活與解脫不二。 《心經》簡短的260字直指般若的心要:不二。“二”是什麼?“二”是矛盾。凡夫因為有執著,所以有分別,因分別而有種種的矛盾(其實矛盾本無所謂有),煩惱由此而生。人類生活的世界裡矛盾是很多的,這些矛盾都是“二”:人與自然是矛盾;個人與集體、社會是矛盾;權利與義務是矛盾;人的感情和理智是矛盾;精神與肉體是矛盾。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方面雄心勃勃,想建功立業,另一方面又時或想逃離,逍遙自在,“歸去來兮”,這也是矛盾,人世與出世的矛盾。總之,我們的生活裡充滿矛盾。這些矛盾中有一個根本性的矛盾,那就是生活與解脫的矛盾,用哲學術語說是存在與超越的矛盾。 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在一種強大力量的推動下,在生活的軌道裡轉開了:上學、考試、升學。就業、婚配、生兒育女,一環接一環,沒有喘息的機會,總是要你往前走,總是要選擇,或者這樣或者那樣。選擇後有一系列的後果要承擔,比如職業,選擇了教師,那就要備課、吃粉筆灰,跟著找對象,自我介紹第一句就是:我是教師,由此你的婚姻就一定會按一種路線發展。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有人形容像是背著石頭唱戲,很累很累。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薩特用“虛無”描述人的存在,這種虛無是巨大的重量,沉甸甸地壓在人身上,無法逃避,因為你 總要選擇,總要往前走,想開小差是不可能的。你能什麼事都不做,但不能什麼都不想。 面對這樣的人生,很多人都想:能抽身到另一個星球上歇幾天假就好了。這就是超越的問題,解脫的問題。人們生活的問題無非是要解決吃、穿、住、行以及家族、種族的繁衍,而解脫和超越則是人的終極關懷。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是誰?如何獲得自由?這些都是宗教所要解決的。幾乎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或者是巫術,或者是發育完備的宗教。基督教許諾幸福圓滿的千年王國,伊斯蘭教提供真主安拉的庇蔭。而佛教說:人生是苦的(空虛),充滿煩惱,但如果放下執著,苦當下就是空,煩惱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脫,是謂現證涅槃。禅宗最充分地發揚了佛教的解脫說,它要我們當下放下、無分別,凡夫就是佛,娑婆世界就是淨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實現最大的自在。 “生活禅”高揚禅宗現證涅槃、見性成佛的主題,提倡在生活中觀自在,在繁忙中證解脫,在紛纭塵世中實證自在無礙、空靈澄澈的禅境,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心經》從理論上深刻闡述了這一點。《心經》開頭一句:“現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句是《心經》的總綱,後面從不同角度反復解釋什麼是“五蘊皆空”。這句裡“照”字譯得十分傳神。什麼是“照”呢?本來存在的事實,因為沒有光明,就亂分別,瞎摸索,開關打開,光明顯現,露出廬山真面目:哦,原來是這樣,是五蘊皆空。可見“五蘊皆空”是一貫的,不是觀自在菩薩的創造發明。“五蘊”與“空”本來就是不二的,它們不是兩樣東西。前面講過,因為執著和分別,凡夫的世界處處是矛盾,而《心經》劈頭一句就把一個最大的矛盾彌合了:五蘊皆空。五蘊即空,空即五蘊;五蘊不異空,空不異五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概括了人的感官、知覺、思維、情感、意志,這就是人的生存的全部內涵。空是超越,是解脫,是覺悟,是自在無礙。五蘊皆空就是:存在與超越不二,生活與解脫不二,入世與出世不二。《心經》把許多宗教家頭痛的問題化解無遺。它勸導人們趨向當下最真實的解脫。空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只要不分別不執著,則當下還家,淨土就在目前。所以觀自在菩薩照見了五蘊皆空,就度過一切苦厄。其實這時是“本來無一物”(“無天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無所謂苦不苦,無所謂自在不自在,因為心無掛礙,也就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了。《心經》將“生活禅”的旨意揭示無遺。禅本來就是生活的,它要我們在行住坐臥、搬柴運水中證解脫得自在。只要我們勇於認取承擔本有的佛性,那麼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是禅、時時是禅。生活在現代物質文明中的現代人,五蘊不空(執著),心有掛礙,在狹窄的盒子樓中,在污濁的工業廢氣中,在各種人際關系的緊張中累得喘不過氣來,毫無自在可言。“生活禅”告誡人們,不離生活觀自在,以清涼的心態建設真善美的人生。 二、觀世音與觀自在——奉獻的生活是禅 “名以昭德”,佛菩薩聖號耐人尋味,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先賢聖覺的道德成就。《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給我們的印象是自在灑脫,無牽無掛。這位菩薩還有一個名號廣為人知:觀世音。觀世音與現自在,從字面上看,這兩個名號表達了兩種矛盾的風范。《妙法蓮華經》上說,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觀世間的音聲而令解脫。可是茫茫苦海,會會眾生,求救聲不斷,於是菩薩於一身心,現千手眼,照見法界,護持眾生,千處祈求千處應,無一爽約。以凡夫眼觀,觀世音菩薩縱或千手千眼也該是應接不暇,東奔西忙,又何以能“現自在”? 這就是菩薩悲智不二的境界:既觀世音又觀自在,在觀世音中觀自在,在無我的奉獻中現證涅槃,以無盡的慈心悲願救度眾生,予人自在,己也自在,是為真自在。觀自在,並非對他人的苦難視而不見,對他人的救告充耳不聞,也不是脫離人群,逍遙山水,或嫦娥奔月,乘風歸去,更不是冷眼旁觀,作高姿態。這不是生活禅,而是“枯木禅”、“石頭禅”。“生活禅”提倡的觀自在不是要我們在生活中心如冷灰死水,而是以超越的心態投入生活,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或者克盡人倫,或者忠於職守,或者是發慈悲大願,利樂有情。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未經戰斗的妥協是輕佻的,未經苦難的超脫是虛假的。《楞嚴經》上有兩句偈:“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而佛恩就是眾生恩。“生活禅”的行者勇於承擔眾生的患難,他的生活是無我奉獻的生活,因為無我奉獻,同時又是自在的生活。 諸佛菩薩無不在度生的事業中成就智慧的花果。佛祖釋迦牟尼從苦行到說法,幾十年的風雨人生,他的雙足踏遍恆河兩岸,他撫慰那些被人生煩惱折磨的人:貧者、貴族、婆羅門,他啟發他們暗鈍的心靈,給他們以光明和掌握命運的勇氣。在一個科學不發達、交通和傳播工具落後的時代,這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而佛陀總是那樣平靜、安詳,充滿慈愛,像春風和陽光普覆一切而又不停滯。最後在靈鹫山上,拈花微笑傳禅心,心燈之光照耀到今天。 三.在生活中參讀《心經》 轉動思想,轉動腦筋,轉動全部的感官手段包括每一個毛孔,以全部的生命去讀經,功夫純熟,自然有相應的一天。這種讀,已經不是理解字面意思的讀了,而是參讀。 《心經》文字簡潔,學人正可以在生活中仔細體味,仔細參讀,用《心經》印證自己的生活,用生活去诠釋《心經》。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古往今來的許多善知識將這句話解釋得一清二楚,我們讀過一遍就能真正領悟嗎?——不能草草放過,要生起疑情。別人的解釋還是別人的解釋,我並沒有將這句話的真意握在手中。這時就要在生活中慢慢參了。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身心會慢慢得到調整,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會逐漸改變,終有一天,疑團打破,“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二六時中,法喜充滿,生活依舊如平常,可是其內涵大變。 生活禅提倡在生活中讀佛經、轉佛經,用祖師禅“參”的方式去體悟佛經的真谛。這種“參”可以說是直覺,也可以說是用全部的生命去撞問題的門。它是活潑潑的,因為它發生在生活中(而不是閉門冥思苦想),生活的程序照常演進;它又是窮追不捨,惟精惟一的,行亦如是,坐亦如是,直到疑團打破,光明顯現。
|
|
|
|
|
|
上一篇:星雲大師:如何安住身心,出門六要,你做到了嗎?
下一篇:星雲大師:可怕的執著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