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王骧陸:乙亥講演錄,正修分之心中心法修持法要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發廣大心

  凡初學人修最廣大殊勝圓滿具足的心中心大法,不發廣大心,實不能與之相應,茲簡單標明十款如下:

  一、於法當生淨信心,所謂正信,信愈堅,則中途自無退轉。

  二、發平等心,上至佛,下至眾生,一律平等,對於不修法者或慢法者,勿生驕慢嗔恨,莫自贊,莫見他過。

  三、所持契印,莫非時結,莫不淨用,莫為名聞利養而用法。

  四、莫自輕法而妄傳,莫輕他法而起謗,先斷己謗,莫使他謗,使他謗即同我謗,有分門戶之見,非佛弟子。

  五、持戒不缺,常攝在定,修不殺戒及諸善行。

  六、敬佛敬師,並敬善知識,對同參者,勿生嫉忌邪見。

  七、時時發廣大心,以救度群生為旨。

  八、志信堅固,不辭勞疲。

  九、修六度以對治一切病執,所謂以布施對治悭吝,以持戒對治貪染,以忍辱對治嗔惡,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禅定對治散亂,以般若對治不覺。

  十、專求通慧,先破無明,勿妄求神通。

  以上十條,每日看一遍,提醒一次,使心不放逸。

  第二、修法次第

  一、勿急於上座,先熟讀咒文,可以背誦時,再上座。

  二、持咒法有五種:一記數;二不記數;三高聲持,於昏沉思睡時,持數十遍;四低聲持;五金剛持,口微動而不出聲,自聽甚分明者。修法上座時,適用金剛持。

  三、六個印契:

  (一)菩提心契,為諸契之王,修時切忌生嗔。

  (二)菩提心成就契,此契專消孽障,除諸惡疾。

  (三)正授菩提契,結契前,先念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當焚香三種,一檀香,二乳香,三沉香,各別燒。無力辦者,焚他香一爐亦可,且不必連燒兩小時,因修法時,不宜聞好香,恐破氣也。

  (四)如來母契,結契前,先念南無十方佛七遍,持咒不可大聲,當金剛持。

  (五)如來善集陀羅尼契,修此契時,每晨念南無三世諸佛三遍,心向十方三皈依,燒香與第三契同。

  (六)如來語契,修前先念三皈,完時於頂上散放手印。

  每契修八座,即八次,修完第一契,再修第二契,依次遞修,每座為兩小時,只許過時,不許不足,每日修二座三座均可,惟必量自己精力,切勿貪多,每契滿足八座為度,六契次第修滿後,第一契再補一座,其余有不如法者,亦補一座,是為六契圓滿,即永不入三惡道。六契修滿後,切不可放逸,繼續每日修一座,專修第四契,約六七次後,加修第二契一次,如每日修三座,或打七時每日修五六座者,均修第四契,最後一座修第二契,其余第一、三、五、六契,即不再修。凡打七後,每日修過五六座者,自問精力充足,堪以猛進,則逢大月十五日,可修九座,求一氣滿萬遍之數,每月一次,是日專修四契,不修第二契,惟當量力修法。每日修一座不斷者,一年後,決可明心,如求速則打三七,計三星期,修三四個月,並常親近善知識,亦可通慧。

  四、六印不可越級而修,必次第修滿,然後可以打七,非經過打七,不得坐九座及修定印,非滿一千座,勿放逸,滿千座,即不必再修,修也無用,只要平時起用可矣。

  五、修時最要之點,在不滿兩小時,不得下座,不得開放手印,不得停止念咒,不得說話,念咒不要太快或太慢,約每分鐘十二遍為度。上座時,切勿干涉他事,手印用黃布罩好,一切不管,只是口念咒,手結印,心不想什麼,叫做三密相應,修到無相悉地,就是成就。修法時間,則不拘,最好在早五六時至七八時,天寒時勿過早,每座二小時完畢後,當至心發大願,為一切有情回向,此第一要緊。

  六印滿後,每日必出聲念慈氏咒四十八遍,終身守之,此是因地上下種,與他咒不同。修時第一要少吃,食後至少一點半鐘後上座。

  第三、修時設備

  一、供養。中供釋迦佛一尊,三杯水,三面鏡,三把戟(或以刀代),三爐香,三份食品(如水果等類),左右二瓶,供花,中燃一燈。無力者,有無多寡聽便。如修成後,為群眾謀利益,欲作大法時,當設三壇,分三院,居中第一院為白色,用修佛道,上首第二院為紅色,用修菩薩道,下首第三院為青色,用修金剛道,壇內用地氈一床,中圓心,分白紅青三色如

  


  ,圓心縱廣各八尺,此系壇內供養,平時修法不必設壇也。此法不同他密,不取於相,故窮人亦可方便自修。

  二、隨身設備。(一)黃布一方,蓋住手印。(二)開好鐘表一具,或以香代,約每枝可燒兩小時者。(三)痰盂。(四)蓋腿部所用毯子,及座墊,座墊坐處宜高六七寸,兩腳交叉在下,不必交趺;如雙趺者宜平座,後墊不可高;單趺者,後墊可以高出二、三寸也。

  三、預防。(一)窗戶不可有風,風寒處,切不可上座,不可帶帽,室內溫度宜稍暖,但不可受熱。(二)門不宜鎖,可任人出入,門外宜托人看守,及隨時照料,如遇小兒大聲哭擾時,亦無礙,切勿生嗔,用以練此心不動。(三)室內不宜放開水壺,使其鼎沸,或畜貓狗以免擾亂。(四)非有極急迫事,勿許人通知,亦勿下座,即有通知,亦必小聲。(五)先小便淨手,再行上座,下座時,切忌五分鐘內小便,恐傷氣也。又上座時,宜少飲水及食粥,食之過飽,最宜昏沉,天暖時,可赤足。(六)修滿時,勿急急下座,先伸舒腿臂,擦手心摩面,調和血氣,徐徐而下,下座後,宜多走路。(七)坐時頭不宜仰高,防心亂也,不可太低,易咳嗽也,背不宜靠後,防久靠傷肺,手印當心胸,勿臥倒,兩臂稍靠脅,兩眼下垂似閉,切忌昏沉散印睡著,不必備茶,口自勿渴也,腰宜伸直不動,不可時伸時縮,防腰酸也,初坐時,或有小毛病,但稍久即安,此系舊病翻出,不是新病,不可著急。(八)坐時忽如睡去但手印不散,念咒亦不停,此非昏沉睡著,正是定相現前,切勿疑而中斷。

  第四、修至如何方為究竟

  修至如何而方為究竟乎?是當先明修個什麼,曰修成佛,即是修到覺。由凡入聖,只是由迷轉覺,轉識成智,開佛知見而已,但顯教必三大阿僧祗劫成佛,而密教即生成佛,禅宗直指心源,當下成佛,淨土得往生彼土後成佛,究何所適從乎?曰各有立場與因緣,非法有高下遲速與沖突也,茲略論之。

  一、顯教系指從未學佛者言,如初入小學,必若干年,轉初中高中而大學,又必若干年,非可越級頓超者,是就理而假定者也,阿僧祗者,本言不可說之多,亦無從指定何時止也,學佛必通三世,今世後學雖淺,以夙世因緣故,可以後來居上,或直接大學,不得以世俗情見分別而限之,又顯教仗自力,故成就較難,非可與密宗同年而語也。

  二、密宗仗佛力,得三密加持,乃自宗不共法,如孩童不能登山,仗母力為之抱持,因緣不同,故可即生成就。

  三、禅宗直指心源,言下頓悟,最上根人,以夙世勤修故,今生緣已具足,一步登堂,故可當下成佛。

  四、淨土方法,本是密宗,發願乃專西方,以往生為唯一目的,只求生西,自可華開見佛,以志不在即生見性,乃在他世界學成畢業,其所仗佛力,以往生為止。尚未了自性淨土,得清淨莊嚴,即是成佛之義。而佛說淨土法門,為上根人即生證得,使得果地圓成,又為下根人開一簡便法門,使於因地下種,今之修淨土者,將至極微妙之淨土大法,轉為小心劣慧人方便,非其法器,自難承受,或視為迂緩自了,甚可惜也。總之淨土法不異禅密,要往生成就固可,即生成就亦可,因緣各不同耳。

  五、禅密二宗修法,由果尋因,從八識修起,先顯法身,證得根本智,即大圓鏡智,又名無分別智。他宗修法,由因尋果,從六七識修起,因地法行,實有不同,故證果之遲速亦異,茲將密宗轉九識成五智圖,列表明之。

  轉九識成五智圖

  南方

  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即末那識修行門

  東方

  轉八識為大圓鏡智

  即阿賴耶識發心門

  即無分別智

  又名根本智

  法身中間

  證九識為法界體性智

  即奄摩羅識

  又名白淨識

  無上菩提

  表毗盧法身體西方

  轉六識為妙觀察智

  即意識證菩提門

  即彌陀成就門

  報身

  北方

  轉五識為成所作智

  般涅槃門

  五六七智為後得智

  化身

  六、禅密二宗,先破無明,後除習氣,往往大事已明而習氣仍在,然習氣已根本拔松,有慧照力,不似前此之昏迷不覺矣。他宗則反是,先除習氣,欲待習氣淨後,方破無明,不知無明未破前,只是硬壓習氣,用力降伏,非是根本拔除,雖暫時可以見功,久久反動力大,等於未修,非屬徹底,臨終往往顛倒,即是此病。

  七、禅密二宗,以此生破無明見性為成佛,若仗佛力,此生自可證到,至習氣除淨,原非此生可辦。而顯教每以破無明發五神通,習氣除淨,一切圓滿,如釋迦佛後,方謂成佛。譬如植果,一以初結果時為已成就。一以果熟可食時,采下盛器後,方許為成就。一則無時間相,先後不二。一則執定形相,假立次第。一則有力承當,視為當然。一則過於鄭重,遂分難易。若不一一分明,為之解釋,則片面之執,門戶之爭,學者苦矣。總之各宗修法,不同者是儀規和立場,相同者是目標與終點,如求開智慧,超登彼岸,解脫生死,各宗無不相同。茲有幾個要訣,行者得此要訣,入門便不難矣。

  四要訣

  (一)先解修行正義,凡念佛打坐修法,不得名為修持,只可名為培養,如培養精神,以備行路之用,行路無力可以反證培養力之未足,故出佛堂下座後,行住坐臥,一切人事,種種行為,方是正修行,如感覺此時力量不足,則再加工培養,再作許多法以資助之,此為正,彼為副,世人乃顛倒,忘卻正義,遂有重彼輕此之嫌,所得效果,自然微薄,此是第一訣。

  (二)如何謂之正修行,凡出佛堂後之正修行,應先明起用之妙,其妙訣在不忘二字,無論何事何地,不離警惕,處處照顧,只是要用慣這個心,用,便是覺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覺便被境奪,就此移引而去,移引既遠,不知所返,便是流浪,凡人對於貪嗔癡,已是熟極,亦非一朝一夕之修,今日由生返熟,亦得養成一習慣,到刻刻不忘時,便是功夫純熟,入於欲罷不能之化境,學而時習之矣,樂可知也,此是第二訣。

  (三)簡明修法,修是復義,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回復到本來,即是無往而不通,萬物皆備於我,始盡致知格物之能事,故曰歸仁,但克己是因,復禮是果,克己復禮又是因,天下歸仁是果矣,克己是修的初步,克己者制其心也,一切造作皆心,心攀緣故,念成為妄,制心一處,即無染著,無妄無真,即是修復到本來。一處者,不可死執謂有個一處也,一是無義,遍一切處而絲毫無著,乃名一處,此一處,是圓遍廣大無著之處,非萬法歸一尖銳純一之處也,非到修證,不知意會,但用一個照字,照之純熟,即可不忘,由不忘而不惑不動,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此是第三訣。

  (四)修入之過程,功夫之進,必有過程,如登山然,由下而上,必有程次,頓根人,本來直上頂峰,原談不到此。但為初學人,不可不方便也,照之功程有五:一知照,二照空,三照寂,四空空,五寂照。知照者,知起用也,且知非照不能轉,開此覺慧,乃悟後正修,然系理解而始事修。照空者,非照不能空也,此已入於行矣。照寂者,已入湛寂之境,然有時忘照,及稍凜覺,即又湛然矣。空空者,亦照也,以照力空其空也。寂照者,乃常寂常照之境,固無時不寂,無時不照,照不照皆寂,並不自知其為照為寂也,簡言之,功夫熟,則入於化境矣。

  凡一切生死之系縛只是心境相對,心與境不分,外境為心,內心之境亦心,以心破心,即心境雙破,總名之曰破無明,破乃空義,非打破意也,以破尚有一破相在,不得名空,無明與明為對立,明則無明不立,此破字,乃滅義,滅則不可得也,破滅無明之法,妙訣在一照字,其不能照,或不知所照者,根本乃是定慧力不足,不知起用,而起用之總訣,仍在一照字,照則轉,轉則捨而之他,本體即空,如無明一轉即不可得,一空即定,故照即轉,轉即空,空即定,定即不惑,不惑即不流浪,不流浪即無生死。翻過來,照無能照所照,於是無所謂空定不惑不流浪等等,畢竟生死亦不可得,是真能了生死者。更在翻過來,一切本體既不可得,然則照不照,轉不轉,空不空,乃至生死之了不了,真際平等不二,都無所不可,如是固妙,不如是亦妙,是真超然自在入不二法門,並了亦無可了矣,是究竟了生死者。

  此理既明,毫無所惑,是無明已破,只是習氣深厚,似非此生可了,有九種程次,別之如下:(一)粗中粗,(二)粗中細,(三)粗中微細,(四)細中粗,(五)細中細,(六)細中微細,(七)微細粗,(八)微細細,(九)微細微細。

  此九種乃表心上系縛之深淺,至粗中微細,乃初地境界,已破無明,斷色縛者。細中微細,乃三地至六地,已斷心縛者。微細微細,則八地以上,已斷色心二縛之余習,漸入等覺位矣,必微細微細盡而圓滿大覺耳,非此生所可成者。譬如胎中嬰兒,或初生之子,雖不能如大人,究不得謂為非人也,雖不能如佛之圓滿大覺,究不得謂為非佛也。即生成就,成此佛也,長養聖胎者,養已成佛之聖胎也,愚人執相,不可與語大乘法要,惟信心不逆,不驚不怖者斯可耳。

  照轉空定的過程

  堅固 → 松動

  長 → 短

  大 → 小

  奇怪 → 不驚怖

  二 → 不二

  勉強 → 自然

  有 → 空

  空 → 空空

  掛礙 → 無著

  縛 → 解脫

  生 → 熟

  識 → 智

  惑亂 → 不動

  流浪 → 止

  牽攝 → 自在

  空空 → 不空

  無力 → 力充

  偏 → 圓

  由此至彼,不用慧照,無有是處,照之次數日多,力自充足,根塵自然脫落,如是方是正修,此是第四訣。

  上面略說修法竟,然既落言诠,豈是究竟?故知究竟處,在行者自心領會得,非可言表。我今亦多事耳,哈哈。

  第五、修之層次

  修法豈有一定,若有層次,即有定法,惟對初學人,當為決定,務使其簡捷迅速,是在來會後,逐一面授,或先淨後密,或先密後禅,再行商榷可也。又修法之賴師友者,無非求得一商量,得一決定而已,得其訣,則事半功倍,得其受用,自不肯退轉。鄙人以一知半解,與諸仁商榷學佛法門,雖未臻其奧,或亦不致誤人,如有懷疑,或認為不妥處,當直心見教,互相考證,則去印心不遠矣。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什麼是如法的供養?
下一篇:達真堪布:輪回之中苦因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