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20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來看第十九句:

  【正直代天行化。】

  這一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直』這兩個字,這講的是心地,『代天行化』這一部分是講到行動,心和行必定是相應,有「正直」的心必定能夠「代天行化」。這個天是天道,天在理上講是說的天理,也就是佛門講的性德,每個人都本自具足的這些性德,俗話所說的良心,就是依著良心做事。行化這個化有教化的意思。天道惟親善人,代天行化就是用天理、用性德來教化百姓,讓百姓能夠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這個化它含有轉化的意思,不僅是有教化,教化是因,轉化是結果,所以這個化字必定是看到效果,所以這個化比教的意思更圓滿。要化人首先要化自己,自己先要有個轉化,自己能夠化惡為善,才能夠教人斷惡修善,所謂正己而後化人。所以代天行化首先我們自己的心行要跟天道、要跟性德相應,那麼教化是自然的,所謂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用刻意已經在轉化周遭的人。我們來看安士先生他的這段注解,注解比較長,注得很好,他說「正者,無邪;直者,無曲;固天之所以為天也」。天道就是正直的,什麼叫正?正就是無邪,沒有一點邪思、邪語、邪行,這叫正,也就是完全與自性性德相應,沒有摻雜絲毫的這些惡念,乃至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正。正字這個層次它有高低不同,在世間我們說正,那是指善人、君子,世間聖賢,他們雖然沒有出六道輪回,但是他們的心行都與性德相應,所以他們不會造作那些惡業,不墮三惡道。在世間在六道裡面三善道,這是在世間的正。儒家講的倫理道德,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都是正的。出世間的正比世間的正要求就更高,世間的這個正,在這些倫理道德裡面還有情執。譬如說孝,他對自己的父母孝順,但是對自己的仇人,不要說仇人了,就是一般普通外人,外人他就不能夠去行孝。這個孝是有執著的、有條件的,要自己的父母才能行孝,對別人的、對自己不喜歡的,或者跟自己有仇的人,他就不能夠去行孝,這個是世間的孝道。出世間的孝道它是沒有分別執著,對待自己的父母要盡孝,對待一切眾生也要盡孝,這個孝是平等的、無私的、無條件的愛心,愛一切眾生如同愛父母。

  這個區別我們就看到了,一個是有執著,一個是沒有執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我們都可以從這裡來區分世間和出世間正之不同。出了六道輪回的這個正,佛門裡面稱為正覺,就是他真的是達到無邪,他的見解、他的行為都正而不邪,都能夠與性德相應,但是還不圓滿,這是阿羅漢他們證得的,叫正覺。阿羅漢把執著已經放下了,性德已經契入很多了,可是他們還有分別。如果要以這個高度上來講,阿羅漢的正還不能夠算是純正,因為他還有分別。把分別也放下就證得菩薩果位,這個正就更純了,也就是跟性德相應的就更多了,佛門裡稱為叫正等正覺。菩薩放下執著、放下分別,可是還有妄想,還有起心動念,這還不能夠算是純正。也就是他這個邪還沒有完全的放下,起心動念就叫邪,把起心動念都放下了,這個時候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純正無邪了,佛門裡稱這是佛果。證得佛果之後這就大圓滿,那真的是完全跟性德相應,自性圓滿的顯露。所以到佛的地位上,正直代天行化就做到圓滿,因為他完全是性德起用,沒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摻雜在裡面。在這裡文昌帝君對我們的開示,最基礎的就是讓我們斷惡修善,至少要做到世間的正、善,那麼也能夠相似做到正直代天行化。這個直就是無曲,曲是委曲,彎彎曲曲的,內心裡面他不能夠完全的向外人剖露出來,不能做到直心,直心就沒有這些彎曲,沒有私藏的、隱密的那些想法、念頭。佛門裡講「直心是道場」,這個直心就是真誠心。菩提心以真誠為體。我們修學關鍵在於養我們的真誠心,對任何人都要以真誠心相對,絕不以機關、詭詐、欺騙來對別人。一般講的,世間說城府,城府就不是直心。真正修道人不需要用城府,完全用天真的心待人,即使是別人騙我、詐我、害我,我都以真誠、純善的這個心對待他,沒有這些彎曲的東西,日久天長,那個騙我、詐我、害我的人他也能夠被我的真誠心感動,自然他能夠回心轉意,這就是代天行化,你把他轉化了、感化了。天這個德行就是正和直,正而不邪,直而無曲,所以才稱為天。天覆蓋萬物,它沒有分別、沒有條件。太陽,這是在天上,它照耀萬物沒有分別,好人也照,壞人也照,富貴的地方照,貧窮的地方也照,無分別、無執著,這是天道。

  下面說,「匹夫而能正直,即是順天之化,豈必居位臨民」?匹夫這是講到普通老百姓,老百姓能夠有正直的心,這就是順天之化,這個順就是隨順天道、隨順性德,他也能夠感化周遭的人,感化這些大眾,不必一定要在高位當官他才有這種能力,不必。所以古人提醒我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天下的興與天下的亡,興盛和毀滅,每一個人都有責任。這個匹夫有責,匹夫是誰?不要講外人,就講我自己,我有責任。為什麼說我有責任?這個道理很深,在佛門裡《華嚴經》把這個道理講得最圓滿。這個宇宙怎麼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法唯心造。誰的心?我的心。誰的識?我的識。這宇宙是我的心識變現的,所以我當然有責任,它的興亡跟我是息息相關,完全是我的心識決定,所以我能用正直的心,世界就有太平的景象出現。就像宋朝的大儒陸九淵先生說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這個宇宙、這個世界跟我是一體,這個心和外面的境界是一不是二,所以用正直的心,外面的世界就沒有委曲,就沒有詭詐,就不會復雜。不少人曾經跟我講說,現在人世奸險,社會很復雜,到哪裡都有人我是非、都有冤親債主,好像到哪裡都不太平。那我們想想看,他如果看到人我是非,見到這麼多冤親債主,覺得不太平,他的心是不是正直?要知道,一個人心單純,不要那麼多妄念,不要有這些分別執著,外面的境界哪來的復雜?心和境是一不是二,心復雜境就復雜,心簡單境界就簡單。所以一個人的存心正直,他是生活在快樂無憂的世界裡。為什麼要心裡面存著這麼多拉拉雜雜的事情,把人我是非這些放在心上?那真的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所以聖人教導我們用正直的心,直心是道場,這是自己得最大利益,自利之後自然能夠利人,即是順天之化,他隨順著天道。天你看沒有妄想執著,太陽照耀大地,它不會分好丑,不會分好人壞人,沒有這些分別執著,那我們也不要用分別執著,這就順天了,然後自然就能夠化人。所以儒家《大學》裡面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可不是專對天子而言,每一個普通人都是這麼做到的。只要你循著這樣的一條理路,你能夠認認真真的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做起,你便能夠修身、齊家、治國,乃至平天下。豈必居位臨民?你不用在高位,你什麼權勢都沒有,依然能做到。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做到最好的樣子,你看他本來可以居高位,可以做天子,他是太子,將來繼王位,可是他捨棄了,他出家,過著乞丐一樣的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就是要給我們示現什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是格除物欲,致知是顯發出自性的智慧,誠意、正心就是正和直,誠意是直,正心是正。他能夠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證明每一個人都能這麼做到的。因為釋迦牟尼佛示現一個最貧窮的樣子,乞丐一樣的生活,乞丐是貧賤到極處,他也能夠做到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和諧世界,治國是和諧社會,不僅平天下,九法界眾生統統都歸化了,所以這是和諧宇宙。用的是什麼?就是正直二字。

  下面又說,「若欲代天行之,非操有為之權,與得為之勢不可」。安士先生在說完普遍的這個道理之外,專門拈出居位之人。所以要代天行化,有權有勢的人就更能做到,更容易做到,因為他有這個方便。譬如說一個國家領導人,他是操有為之權,得為之勢,他能夠有所作為,如果他能夠帶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帶頭修身,然後用這個教育來化民,那麼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不難做到,這就叫代天行化。下面又說,「代天行化,即是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一種人,著力在行字,一行字中,便有經營謀畫,因時制宜作用」。這裡說的代天行化就是《中庸》裡面提到的「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贊就是贊助,就是幫助的意思,幫助什麼?天地化育,這個育就是生養,化是教化。天地生養萬物,不僅生養萬物,它也有教化萬物的功能。它用什麼東西教化?用自己做出來的這個行動,所謂「天行健,地勢坤」。天包括日月星辰、四時寒暑,所謂天行健,健它有永恆之意、有不息之意。日月星辰你看每天都在運轉,永不停息,太陽永遠都是每天定時早上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邊下山,月亮也是這樣,四時寒暑,周而復始,也是永不停息的。君子看到這種景象,就生起了自強不息的心,你看這就是天的教化,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那麼大地呢?大地無條件的負載萬物,大地為母,天為父,這個大地像母親一樣的生養著萬物,孕育著萬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好人它也生養、它也負載,壞人它也生養、它也負載,它沒有分別心,無私的來孕育著人類、萬物。所以君子看到了大地的這種德,就自然生起厚德載物的心,像大地那樣的厚德負載萬物、包容萬物。我們效法天地這樣子去行,自然也能夠感化其他人,這就是「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你的德行跟天地可以相合了。

  天地人稱為三才。為什麼把人跟天地合稱為三才?因為人能夠效法天地,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同參,這就是聖人,聖人能夠與天地合其德,這是代天行化的意思。這種人注重著力在行字,這個不是說的,關鍵在行的。這個行裡面包含有經營謀畫,你為眾生去經營、去謀畫,不是為自己的利益,是為眾生的利益,自己呢?自己沒有了,完全無我無私的奉獻。因時制宜作用,這是講到方便,因時就是看這個時節因緣,看看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條件,采用最合適的方法、最便宜的方法來幫助眾生,這個意思就跟佛法裡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是相同的。所以代天行化心是慈悲的,利益一切眾生,所做的事情要用方便、要用智慧,用最恰當的方法來幫助眾生,產生真正的效果。下面又說,「玩下慈祥為國句,則代天行化,似但就卿相言」。正直代天行化這一句是普遍性的,不僅是對王侯卿相、在高位的人而言,對匹夫、對老百姓也適用。下面一句,慈祥為國救民,它就是專門講的對卿相而言,卿相就是在國家擔任領導職務的人,他們代天行化就更要有這種使命,為國救民。所以慈祥為國救民是正直代天行化的有針對性的來講,針對卿相來講。

  下面安士先生又說,「在世聰明正直,殁後必為神明,此一定之理」。所以在世的時候有智慧,這裡的聰明是講有智慧,能夠心地正直,他死後必定做神明,神明都是有正直的心,如果心地邪曲不可能做神明。「就世俗言,則為超升」,我們講說你死了之後成為神明,這是超升,這是好事,這是從世俗的眼光來看。「若明眼觀之,乃是墮落」,這是從佛法的高度來看,用三世眼光,用佛法的高度來觀察,死後成神也是屬於墮落。為什麼這麼說?「以世俗但見第二世,不能見第三世耳」,就是世俗眼光短淺,他只能看到第二世,說我們這一生死了以後,第二世,因為我們這一生心地正直,第二世成為神明,可是還有第三世,第三世會怎麼樣?「蓋既為神明,必享血食,一享血食,則墮地獄、畜生,直瞬息間事」。所以做了神明以後,享受人間百姓血食供養,一般人祭祀神明都用這些酒肉,殺生。所謂犧牲就是指供奉神明的這些豬、牛、羊的肉食。這個殺業統統算在神明頭上,為什麼?因為是這些百姓為供奉神明來宰殺的。神明如果要享用,也就是他樂意接受血食,接受這個殺業,這樣一享血食則墮地獄、畜生,到三途去受報,這個殺業將來還要還債。所以這一生雖然做了神明,可是轉眼之間福報享完了又墮到地獄、畜生道去受苦、去還債,這就太遺憾了,太可悲了!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情況,至少要知道供奉神明不可以用血食供養,用血食供奉神明不等於害了神明嗎?如果那些神明他有智慧的,懂得宇宙人生真相的,他絕對不會接受你血食供養,他會離開。所以善神看見家中有殺生的他都離開,不會來保佑這個家庭,只有那些惡神惡鬼他們會喜歡享用這些血食,他聚集到這個家裡面,會給這個家裡帶來很多的災殃,這個我們要懂,他自己也造業,我們也造業,死後同墮地獄、畜生。所以這次我們講這個《文昌帝君陰骘文》,其中有一個緣起,就是末學曾經到過雲南,在雞足山鎮那裡住過一小段日子,那邊有一位居士盧總,他跟我講,說那個地方這些村民們都非常信奉文昌帝君,這是難得的,他們信奉文昌帝君,總是知道有因果報應,不敢放肆造惡。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很多道理不懂,譬如說供奉文昌帝君都用血食,一到祭祀文昌帝君的時候,殺豬宰羊,血流成河。盧總看到了看不過去,跟我講你要不然給大家講一講該怎麼樣拜祭文昌帝君,要懂得這個因果報應,不能夠造殺業。我說好,我們可以把《文昌帝君陰骘文》詳細的講解一遍,留一套光碟給你們送過去,讓大家可以聽一聽,了解了解,參考一下。文昌帝君本人他就是主張放生、護生,它後面有「買放生命」這一句,他自己也深深的體會到殺生的果報的慘烈。前面我們也學到了,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當中的因果報應非常的慘烈。所以真正的正直聰明的神明,絕不會喜歡血食供養,但是在民間確實有這樣的一種不好的風氣,要把它改過來。

  下面安士先生又說到,「須於代天行化時,觑破為神之險,汲汲求生淨土,以端其向,時時發宏誓願,以固其基,乃可免於失足之累」。這是安士先生對我們苦口婆心的勸導,勸我們一類正直人士能夠在代天行化的時候,就是真正在行善積德累功,同時要看破,要有三世眼,知道如果不出離六道輪回,哪怕現在你修得再好,你心地再正直、善良,但是你沒有真正出離三界,來生你能夠成為神明,你能夠有大福報,享天福,可是這也是險途。為什麼叫險途?這個福報享盡了,將來還要墮落,墮落以後那就惡報現前。在享福當中造了這麼多殺業,這些殺業纏繞著,讓我們能夠在這個惡道裡面很長的時間出離不了,這個苦難就太長久。所以應該汲汲求生淨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才能夠真正了脫生死,出離六道輪回,這是我們正確的方向。所以代天行化絕不求來生福報,要將它回向求生淨土。求生淨土,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條件在信願行,所謂三資糧,你真信切願你決定往生。真信,不僅在事上能夠信,也要在理上能夠信。事上信有阿彌陀佛,往昔世中發過四十八願,現在都成就了,成佛了,這四十八願是建立極樂世界,接引法界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往生到他這個極樂世界裡面,不退成佛。阿彌陀佛說「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就是他如果這個願不圓滿他不作佛,他現在已經成佛了,說明他的願圓滿了,我們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話,必定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在理上我們要相信西方淨土也是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所以把這個心轉化成佛心,眼前的境界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從外得的,都是自性本具的。

  怎麼樣轉化佛心?最好的方法是念阿彌陀佛,用一句佛號降伏我們的惡念,降伏煩惱,降伏分別執著,降伏一切妄念,能夠伏得住妄念,心地清淨了,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這個降伏妄念不是說真的妄念全部都斷了,真正全部斷了我們這一生不一定能達得到,那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達到的水平是什麼?用一句佛號壓住妄念,就妄念起不來,剛要起來你就能覺察,馬上你用佛號把它壓伏住,不讓這個念頭相續,只讓佛號相續。這個功夫每個人都能練成的,只要肯干都能成就,往生淨土只要能夠有成片的功夫就有把握。但是往生淨土首先心要善,就是正直的心要有,真誠的、清淨的、慈悲的心,我們有這樣的心才能夠跟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他們的心行相應,才能夠感應到一起來。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教我們化惡為善的很好的助修。

  下面說,「時時發宏誓願」,這個宏誓願普通來講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往生淨土也是為了去圓滿這四弘誓願,這是推動力。這個四弘誓願是我們修行的根基,也就是我們修善,為了幫助眾生,圓滿我們的四弘誓願,不是求自己人天福報,這樣才能夠免於失足之累。失足,這裡講的,又墮到六道裡面來,甚至會墮到三惡道裡面去,在六道裡面難免都會墮三惡道,因為在人天裡面享福不可能不造業。我有一位同修,認識的一個道友,他就是從小在富貴家裡長大,現在學佛,很難得很精進,常常忏悔自己過去無知不懂,造了很多罪業。為什麼?天天跟家裡人一起吃海鮮,吃了不計其數的海鮮,為什麼?他父母喜歡吃,就拉著他一起吃。你看大富大貴家裡面就會有這些緣,你不想造業,他們也要逼著你造業,帶著你造業,如果沒遇到佛法,那真的前途就不堪設想。

  下面又說,「日望人之為善者,天也;唯恐人之為惡者,亦天也。愚人但見蒼蒼者天,謂是輕清之氣,豈知實有主宰,如四王忉利之日考人間善惡乎?代之烏容已乎」?這個天道,在理上講是天理,在事上講真的有天人。天道它是六道裡面的一道,佛法裡面講二十八層天,包括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天道很復雜。天人都有同一個心,就是日望人之為善,他希望人都成為善人。天人都是善良的,如果沒有善良的存心不可能生天,要五戒十善做到很高分,這才能夠上天,還要加上慈悲喜捨。他唯恐人作惡,不希望人作惡,因為作惡必墮惡道,行善將來就能夠上天,他希望多一些眷屬來到天道,所以很希望看到人們行善。一般人,我們說沒有知識,不懂得這些道理的人就叫愚人,他但見蒼蒼者天,就是頭上的蒼天就叫天,天空,說這是輕清之氣,就好像傳說當中講的盤古開天辟地,盤古用斧頭劈出天地,清的東西上到天上去成為天,像雲彩、日月,濁的東西就沉下來成為地,這是傳說。一般人以為天空就是這樣子,輕清之氣,是物質的這種天,不知道它實際上真有主宰,真有天人。在佛經裡面講述的很詳細,譬如說四王天、忉利天,這些都是天道,四王天、忉利天都屬於欲界天,地位不算很高。一般忉利天的天主,這是民間稱為玉皇大帝,儒家稱為是皇皇上帝,基督教、天主教稱為是神、上帝或者天主,他是我們說人類的主宰,這個主宰不是說他造出我們的人類,但是他確有他的職責,他的職責是什麼?考察人間善惡。善的記錄下來,惡的也記錄下來,依他的善惡來進行審判,這是宗教裡面常常用的審判這個字眼,所謂審判就是這裡講的考人間善惡。所以代天行化,這個代字也包括代這些天道的神明來教化百姓。這一段講到是理論,安士先生的注解。

  下面他給我們用佛的一部經典的故事來給我們說明四天王、忉利天王他們真的是考察人間善惡。所謂「檢校善惡」,這是出自《立世阿毗昙論》,這是一部佛論。這部經裡面講到帝釋天,也是忉利天主,他有一天到了善法堂,善法堂是他的宮殿,辦公的處所,很多天神圍繞著,就像我們人間的皇帝上早朝一樣,眾臣民都來恭敬禮拜。帝釋天就在自己的獅子座上,他的左右各坐了十六天王,總共三十二位,忉利天也稱為三十三天,帝釋是在正中,天主,東西南北各方都有八位天王,等於像諸侯一樣,所以總共三十二位,三十二位加上帝釋天主就叫三十三天,他們是忉利天的等於是領導人。還有其余的這些天人,地位比較低的臣子,依次都坐在善法堂這個宮殿裡面。天道上面還有兩位太子,一位叫旃檀,一位叫做修毗羅,他們是忉利天主的兩位大將軍,他們又坐在三十二天王的左右。四大天王是守著忉利天四個門,等於是把守城門的大將。這是在佛的寺院裡面我們第一個進的殿叫天王殿,看到四大天王,他們是在忉利天外面,等於是把守關口的將軍,他們是叫做四天王。在佛經裡講四天王天是在須彌山的山腰,帝釋天是在須彌山的山頂。四天王把世間的這些人造作的善惡統統都禀奏給帝釋天主,如果世間人有受持五戒,或者是八關齋戒,或者是恭敬父母、恭敬沙門。沙門是修行人、聖賢人,包括出家在家,這個沙門是印度梵語,華文稱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沙門。恭敬沙門是重道,還有恭敬師長,尊師,還有布施的、修福的,這些事情禀奏給帝釋天主,帝釋天聽到以後就很歡喜。因為這些人他們現前持戒修福,來生就能夠生天,帝釋天就會有更多的這些眷屬,那麼阿修羅也就少了。阿修羅是專門跟天人爭斗的這一類的鬼神眾,他們福報很大,但是德行不夠,好爭、嫉妒、瞋恚,天天都想著挑戰帝釋天主,就好像《西游記》小說裡面記載的孫悟空大鬧天宮,這是阿修羅。如果聽到修善修福的人少,那麼帝釋天主就愁憂不樂,為什麼?因為將來自己的眷屬少了,來生跟他作對的人多了。這是因此為什麼天人、忉利天主都很喜歡看到人行善積德,有這個原因。所以每個月每逢六齋日、十齋日,都派遣飛天神將來巡游世間,廣察善惡,看看這人間到底有哪些人行善、哪些人造惡,對於行善的人必定是多加保佑,這個是自然之理。這是講到「正直代天行化」,代天行化必定得天的護佑,他能夠得福。下面這一句是:

  【慈祥為國救民。】

  這是第二十句,這也是有兩部分,『慈祥』講的是心地,『為國救民』是行為,有這個心才會有這個行。在安士先生發明這一段是這樣講到,「民者,國之本。本固而後國安,是救民,即所以愛國,愛國即所以忠君也」。這一句是說百姓,民就是百姓,國之本,這是一國的根本。我們中國古人都有王道的思想,雖然一國之君在人中是最尊貴的,但是自古以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一國之中,民為上、民為本,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君為輕。社稷就是我們講王朝它的基業就叫社稷,社稷是祭祀祖宗,一個王朝它是一個家族統治,他要能夠保存他的基業,這是保存社稷。君為輕,一國之君反而並不重要。這是中國王道思想裡面民本思想,以民為本,現在國家提倡的以人為本,實際上講的就是這樁事情。但是以民為本更好,這個民它代表更廣泛,所以民者是國之本。本固而後國安,國家好像一棵大樹,它的根本很穩固,這個樹就比較穩,不會動搖,國就安了。所以我們希望國家安定、社會和諧,要注重百姓,百姓的安危、百姓的生活、百姓的思想,這我們都要考慮到,這叫救民。救民不僅是物質上去救,像如果是發生地震,去救災固然是救民,或者是國家遇到危難,救民於水火之中這是救民,在太平日子裡面,沒有戰爭或者沒有災難的時候,要居安思危,要教化百姓,讓百姓的思想與善相應,這就要用倫理、道德、因果來教育百姓,這叫固本。假如一味發展經濟,忽略了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那必然會導致社會動亂,因為發展經濟的結果就會導致人民好爭、好利,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所以在戰爭危難的年代,救民是在解除、化解這些災難,在太平的日子裡面救民,最重要是用教育,用倫理、道德、因果來教育,這才叫固本,才能真正使到社會安定,這就是所以愛國,真正愛國必定是愛民,民本不能固了,不能穩固,國也就不安。愛國才叫忠君,所以忠君不是說一味的去順從這個君王,而是真正以大局為重,考慮到民生,考慮到這個社會安定、團結、和睦,這才叫忠君。所以慈祥為國救民這就是真正是忠。

  「上句概訓世人,此句獨戒有位者」,上句就是「正直代天行化」,它是一個普遍性的訓導,是一個梗概。概訓世人,就是普遍的訓導世人。這一句「獨戒有位者」,有位的人就是國家領導人,這一句是特別對領導人說的。為什麼?因為領導人有這個權勢,他要救國救民容易,可是他要害國害民也容易,因此要非常的注重這些有位者,單獨提出來講。現在除了國家領導人以外,還有一種人對國家、對世界也是有相當的影響力,那就是媒體的主持人。因為現在科技發達,媒體的力量確實不可思議,世界上哪一個角落發生什麼事情,很快媒體就出報導。媒體如果是把大眾向正確的、正面的方向去導引,這國家就比較能夠安定,假如報導很多那些負面的,殺盜YIN妄,甚至播出很多這些不健康的節目,這就是害國害民,這種力量也不亞於國家領導人。所以國家、世界興亡的大權在這兩種人,國家領導人和媒體。所以慈祥為國救民也是對媒體主持人、領導人的誡導。

  下面說,「世人皆稱官府為老爺,何也」?一般你看過去百姓都稱官府大人為老爺,為什麼?「蓋聲聲喚醒其為民父母也」,就是要用這種稱呼來喚醒這些居高位的人,你們的使命很重,你們扮演的角色非同小可,是民之父母。所以這些稱呼,別看它是普通老百姓口裡出來的,這裡頭都很有智慧,都有提醒的作用。居高位的人一聽,別人稱我為老爺,把我當作自己的父母、長輩這樣來看待,那我就不可以隨隨便便,不可以徇私枉法,要用父母之心來對待百姓,把老百姓都看成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這樣去愛護他們。所以「父母唯其疾之憂」,這是出自《論語》上的話。父母擔憂的是什麼?兒女的疾病,兒女如果身體上有疾病,父母會憂心,就是《弟子規》上講的「身有傷,贻親憂」。這個疾不僅是身體,還有思想,兒女思想出了問題,道德出現問題,「德有傷,贻親羞」,這也是父母憂慮的。所以父母應該怎樣為兒女去防止他們疾病?一個要關懷他們身體,物質上對他們愛護關懷,還有在精神上防止他們出現道德墮落,這就要用正面的良善的教育。所有的父母對兒女都是這樣的,既養他們又教導他們,哪有說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兒女都成為多病的、短命的、道德敗壞的人?不可能的,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樣的,都想自己兒女好。當官的人對百姓也要用這種心,所憂慮的就是百姓的疾苦,百姓的思想道德。所以既要在物質上幫助大眾、這些百姓走上溫飽、小康的、富足的生活,更重要要幫助百姓提高道德覺悟,真正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光有物質的生活富裕,未必能夠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大力的提倡道德教育。隨著改革開放、經濟水平提升,也要在思想道德水平上提升,否則就會出現令人堪憂的事情。像最近的這些毒奶粉事件,就足以證明光追求經濟利潤,忽略道德,這就是出現了大問題,這不會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下面說到,「賦役繁重,民之疾也;盜賊滋多,民之疾也;水旱不時,民之疾也;豪強炙剝、巧吏作奸,民之疾也」,這是舉出四樁例子,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個疾有些什麼。百姓的疾苦有很多,譬如說賦役的繁重,就是稅收很重,人民負擔過重,這是民之疾,這是疾苦,要怎麼樣?減稅。像我們現在國家領導人,真正是可以說在歷史上真正做到了把農業稅全部免除,讓廣大農民負擔大大減輕,這是古聖先王夢寐以求的,今天實現了,這是關心民之疾苦。稅收只要夠國家開支就可以,國家開支要盡量的節儉,不能夠勞民傷財,所以賦役,就是稅收,愈輕愈好。盜賊滋多也是民之疾也,盜賊,社會上的這些地痞流氓、小偷固然是盜賊,還有以權謀私中飽私囊的人也是盜賊,貪污受賄的也是盜賊,那是國家的賊,都會給百姓帶來疾苦。這個盜賊一方面要用法律去懲處、去防范,更重要的是要用道德教育。人不是天生下來注定當盜賊的,「人之初,性本善」,哪有一個嬰兒一出生你就看他肯定是做盜賊?他為什麼做盜賊?他後天染上了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就是盜賊之心,所以做出盜賊的事,受害的都是老百姓,因此防范要教育一定要跟上。

  「水旱不時,民之疾也」,這是天災。水災、或者旱災、或者是收成不好,這些災難都是帶給人民的疾苦,包括像地震、海嘯,現在講全球都變暖了,統統都是民之疾苦。這個防范的工作那是很復雜,如何來保持水土、保護環境?既要在物質水平上要努力的去防范那些污染,同時要提升人民的環保意識來防范。還有豪強炙剝、巧吏作奸,這是講到富貴的、有強勢的人他剝削百姓,做公務員的,這叫吏,以權謀私,巧吏作奸就是所謂的以權謀私、貪污受賄這一類的,都是人民百姓的疾苦,這些統統都要防止,這是「慈祥為國救民」。

  「有一疾,即有一救之法」,每一種疾苦都有對治的方法,對治的方法最關鍵、最根本的還是用教育,因為所有的疾苦歸根結柢都是失去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之所致,如果人人都遵循倫理道德,都明信因果,哪裡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當官的自然也就清正廉潔,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大家都心地善良,就不會感得水旱天災、地震、海嘯這些災難,統統都可以減除,因為災難都是業感的,惡業所感,通過教育把惡業斷掉,災難也就化解了。所以現在我們的師父上人在世界各地都大聲疾呼,一定要重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教育兩種人推動得最得力,一種就是國家領導人,另外一種就是媒體。假如是國家批准,讓媒體每天都播放倫理、道德、因果的節目,相信這一年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人心就能夠轉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這些心行就會減少,隨之我們就會看到天災人禍降低,這就是為國救民。要救「必須盡吾之心,竭吾之力」,盡心盡力。這個事情要從我做起,不要要求別人要去這麼做,先要求自己要做,在我的本位上做到慈祥,就是心地慈悲,真正對大眾、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在行為上就是為國救民,解除眾生疾苦,化解災難。

  像我們現在所做的,雖然我們也沒有在國家擔任任何職務,我們也不願意去做這個事情,我們只是從我們的本位上,我們深入古聖先賢的教育,能夠把自己所學的一點心得向大眾介紹、分享,希望大家一起來學習。我自己是用這個慈悲心,盡吾之心,我努力的去學習,認真的備課、講解,竭吾之力,至於效果,效果我們就看眾生的福德因緣,我們也就不求,只盡我的本分,「但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是我們學經教、學習弘揚聖學的這些老師、法師們存在的一個正確心態,這也是慈祥為國救民。能夠這麼做到,「而後上不負君親,下不負百姓,中不負所學也」,對上沒有辜負君親,君是領導,親是父母,對得起父母,對得起國家,對得起領導,對得起人民,下不負百姓就是對得起人民,中不負所學,自己所學的聖賢教誨,也沒有辜負老師這些教誨,沒有辜負聖賢的教育,因為我們在力行,這就是為國救民。「則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所以心地是最重要的,心地慈祥,慈祥就是慈悲,就是愛心,所謂「仁民愛物」,有這種仁心,行為上才會做到為國救民,因此修行先修心。《文昌帝君陰骘文》通篇就教導我們存心的,所謂「欲廣福田,須憑心地」,「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你真正有這個慈悲的心態,你為國救民,你才能夠真正得福,得天的保佑。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講了兩則故事,第一個是「設法救民」,這是出自《皇明通紀》裡頭的一個故事,《皇明通紀》是記述明代歷史的一本編年體的史書。這個故事是講到明朝在宣宗年間有一位直隸巡撫,叫做周忱,他是被朝廷稱為文襄公。周忱他愛民如子,對於百姓都非常的愛護,而且常常都拿自己的錢財去救助百姓。剛剛上任他就馬上關心去詢問百姓有什麼疾苦,知道當地,就是在蘇松縣這個地方百姓的賦稅很重,他就很關心,他就想得很遠,今年的收成很不錯,大家還覺得能夠負擔,假如說到了荒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苦了。所以周忱他就在豐年用官府的資金收購這些糧食,收購了很多,就放在官倉裡面,准備來年假如說是欠收的時候用來救濟百姓。到了宣德八年這一年,他就跟蘇州的太守況鐘和松江的知府趙豫、常州知府莫愚等,一起共同齊心協力置辦糧倉(官倉),得到三十萬石的糧食,就儲存在蘇州、常州的各個縣。等到第二年,江南大旱,真的是谷粒不收,粒米不收,蘇松這個地方饑民很多,有三百多萬人。當時周忱他們就打開糧倉救濟災民,這些儲存的三十萬石米都不夠分。當時周忱就想到,各地這些糧食收購都是通過中介,中介往往收取很高的中介費,就是在收取這些百姓的糧食以後,他們往往都扣掉將近三分之一的稅收,就落到了中介的手裡,真正官府收到的也只有三分之二。所以他就想到不要經過這種中介,由官府直接收購民糧,於是就在各個口岸,在河邊都設置收購點,就是用平價直接從百姓那裡收購糧食,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中介的開支,為國家省了很多錢財。然後又發現,從北京往南京運的糧食有一百萬石將要運過來,運輸的費也很高,每石會收六斗這麼大的運輸費用,於是就跟幾位官員一起商議,干脆南京的米就由他們運過去,這樣就可以總共省掉六十萬石的米,就可以讓官府的糧食省掉很多的損失。他們就奏請皇帝,皇帝批准了,他們就這麼辦,所以為官府收購和節省很多很多的糧食。當這些運輸過程中,如果是有丟失的這些米,本來是要由運輸方來負責的,周忱他們都用官糧,等於給他們做借貸,先記著帳,等來年你們收成之後再來還官府,這樣也能幫助這些運輸的百姓。

  到了第二年又是大旱,結果蘇州、常州這些地方,周忱他管轄的范圍內的這些糧倉統統都打開,用這些糧食去救濟災民,全活了一百多萬人。就是這樣,周忱在自己的官位上很努力的去為國家、為人民著想,去經營、去籌畫,所以真的是成活了無數的這些百姓。因此當時有個說法,說蘇松這個地區,三百年來真正澤民的人,就是幫助百姓最好的,可以說周忱是數第一。他深得百姓的愛戴,而且他本人也是非常樂善好施,自己的官銀俸祿都常常拿出去布施。很多時候有一些出家人來向他化緣,請求他幫助建造寺院,他也慷慨樂助,往往所出的錢都大過所要求的數目。所以佛法裡講財布施得財富,周忱他自己不知不覺他就愈來愈富裕,他不為自己打算而一心為大眾,反而他福報愈來愈大,江南的人都把他看成是福星,因為他到哪裡自然就帶福,一般俗話講的,走到哪旺到哪。每個人對他都非常尊重,把他看為是福星,把他看成是財神,當時他在江南這地區當官當了二十多年,在他管轄底下的這些百姓真的是有福氣。所以一個良善的、正直的官員就是百姓的福報。

  這裡講到第二個故事是「帝君示敕」,這是講到跟文昌帝君有關的。說太倉有一個叫黃建安的人,他的名字也叫黃立德,他也是在蘇松這個地區,見到人民賦稅很重,他就非常的擔憂。這個人是個普通的老百姓,可是他卻是憂國憂民,看見百姓賦稅很重,他就天天的拜佛,他是佛教徒,來祈求三寶加持,祈求天神保佑,讓這個地區的人民都能夠過上安樂的日子,讓稅收都能得到豁免。而且他自己雖然是普通老百姓,常常都上書給當地的官員,希望官員免除稅收。當然他這一介平民寫的信可能都沒有得到理會,甚至很多人還笑他,你做這些事情有什麼用?可是黃立德卻是非常真誠的去這麼做,真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有一年冬天,到秋天得了病,冬天之後愈來愈重,到了十一月的月底連水都喝不進去,已經奄奄一息。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文昌帝君把他召到文昌宮裡面,到了宮殿裡面,然後就對他說,說你其實早就要死的,你的陽壽已盡,但是因為你有一個良善的願,就是希望為百姓減糧、減稅,感動了天神,你的壽命也隨之延長,而且給他口授了一個旨意,讓他念三次,他能夠背誦下來。等到黃立德夢醒之後,他記起這個夢境,夢境好像很真實,發現自己躺在病床上,他一下子精神就健旺起來,就是好起來,立即起來,提起筆把剛才文昌帝君給他的開示寫在紙上。當時照顧他的人以為他已經不行了,奄奄一息,忽然之間看他從床上跳起來,提起筆來就寫字,都覺得很驚奇。到了第二天早上,有幾個親戚來看他,本來是看看他的疾病怎麼樣,是不是最後要告別了,發現他突然之間精神頭這麼夠,身體的病已經基本沒有了,都很驚訝,當時一下子傳為美談,大家知道這個事情都非常的歡喜。這就是他真心的為百姓,雖然自己力量不足,但是他的心地真誠、慈悲,也是做到慈祥為國救民,感得這殊勝的福報,本來壽命要將盡了,延壽,最後活到七十七歲。因為他是學佛的、念佛的,到了七十七歲的時候,他可能已經預知時至,所以他閉門謝客,在家裡長齋念佛,過了幾年無疾而終,自在往生,這是黃立德。

  帝君給他的口谕裡面有幾句話非常好,我們可以提出來學習一下。他說「矢願普億萬戶窮檐樂利,奚啻蜉蝣之撼泰華,精衛之塞溟滄?雖然,九仞一篑,進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誠無息,聖賢之功,有進無退。庶幾黾勉,無怠初心」,這是帝君給他的開示。意思是說什麼?說利益億萬戶的百姓,你真正發心,發心為百姓,利樂百姓,救國救民,雖然我現在能力不足,但是有這個發心,就好像蜉蝣它有這個發心,願震撼泰山。蜉蝣是在水面上生存的小生物,朝生暮死的那種小生命,可是它竟然有這個願要震撼泰山。「精衛之塞溟滄」,精衛是傳說裡面炎帝的女兒,炎皇炎帝的女兒,她的願是想要填海,可是力量不夠,傳說她死後化成一只鳥,每天銜著樹枝飛到大海裡去填,想把海填滿,這是出自《山海經》裡面的傳說。這樣的一種工作確實很不容易做成功,就好像九仞一篑,九仞,仞是千尺,九千尺高的大山,你用籮筐去把它鏟平很不容易,愚公移山,是這個精神。但是只要自己至誠,天地之道是至誠無息,沒有停息的。「聖賢之功,有進無退」,你能夠一直前進、精進,你不退步,那麼你所得到的功德最後還是圓滿的。就好像《無量壽經》裡講的,在世間自在王座下,法藏比丘發願,願意建造極樂世界,問行不行?世間自在王告訴他說,「譬如大海,深廣無邊,一人斗量」,你用斗去量海水,「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你真正求道,這個願不退,最後也能夠功德圓滿,這是慈祥為國救民。黃立德他就是用這種真誠心,沒有想到自己得到這麼大的福報。所以為人民即是為自己,因果不可思議。這當中如果我們有一點計較、有一點懷疑,說我這樣做到底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做到?或者是做這個事情不是我能力范圍之內的,我就退心了,那真誠心就不足,慈悲心就不圓滿,功德也就不圓滿,這個效果,就是福報,也不可能像黃立德那麼的殊勝,他最後預知時至往生。所以要求生極樂世界要學習像他那樣真正發起那個純善的心,這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雖然現在度不了,但是心要發出真誠的心來,始終有一天我們能夠圓成佛道,辦圓滿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分享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二十集)  2008/10/31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20

 

上一篇:果卿居士:既知即行的果馨
下一篇:恆傳法師:高速公路上撞死一直小鳥,心裡很難受,怎麼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