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菩提心中的佛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心為修持之主

  《華嚴經》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諸佛菩薩恆以菩提心為利生前導,於生死苦海普度眾生,不疲不厭。

  通途法門所言之菩提心以四弘誓願為修持准則。“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時值末法,眾生障重,信願念佛,如順風行船。《觀經》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及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為淨業正因。印光大師判言:“此十一事,有其一種,以深信願,回向往生,皆得如願。”

  由此可知,念佛法門,菩提為要。欲生淨土,當發大心。與通途菩提心相比,淨宗菩提心有其特別義蘊。蕅益大師開示:“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信願行三資糧:信者,慧心安住西方淨土。願者,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者,一向專念彌陀名號。

  發菩提心念佛,用佛號護念菩提種。如是交融,道業可成。正如省庵大師所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又言:“既不求利養名聞,又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生死可怖,輪回路險。不出三界,頭出頭沒。淨宗十六字綱領:“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徹悟大師將“真為生死”放在句首,可見其重要性。念生死苦,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互為父母、親愛、侍使。“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勸發菩提心文》)

  今人念佛為何不得力?大多數人都對世間的人情看不透、放不下。見小而不見大,見近而不見遠,乃眾生之通病。我們所牽掛的家親眷屬其實只是一個緣,未知宿命,哪知是善緣還是還債?不學佛之親屬,多為障道因緣。一為軟魔,相親相愛,互相纏縛,難以了生死;一為硬魔,終日爭吵,各自逼惱,難得清淨。《淨土聖賢錄》百不管老媪初念佛時,仍掛念家業子孫,後經法師指點後,豁然大悟,諸事交與後人,凡有境起,即念“百不管”,遂能專心念佛,淨業乃成。

  少壯之人固不能諸事不理,還應敦倫盡分。凡所應為之事,皆視之為出苦之慈航。為人子女,孝養父母。分內之事,全力以赴。空閒時間,當通身放下,精進辦道。不貪名位不求利,喜得自在無是非。謹遵印祖教誡:未生淨土之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

  隨心起行

  既發大心,當專心持念佛號。省庵大師開示:“雖發菩提心,不專念佛,亦不往生。”“故必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而後期生淨土。”

  專心者,若念佛時當至誠懇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每一願皆是佛之真誠心的流現。念佛人,若心不至誠,決難感通佛力。心若至誠,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懇切心,即痛念生死。一氣不來,則成下世。不生淨土,則出入胞胎,可不怖哉?故祖師常雲:“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又雲:“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念佛行人,每日回向應發心普利四恩三有乃至法界眾生。若欲偷安懶散,當念父母之恩難報。再者,三途眾生皆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何忍知其受苦而不奮力救拔?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不僅可救度自己這一世的父母,還能救度累生累世的父母。這也是佛門之孝與世間之孝的本質區別。

  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發菩提心,作如來使。每一個念佛人都是阿彌陀如來的使者。勸人念佛,生品最高,所謂“自他不二”。《淨土聖賢錄》裡記載的宋荊王夫人堪為女眾典范,以身弘道,教化一家,報終感得金台來迎。

  發菩提心,當將心思放在大眾事上,利益有緣親友。由於不在己身上花心思,則煩惱漸輕,身心安穩。以願導行,孜孜不倦。勸他人學佛,己須先勤行。每日定課,持戒念佛。

  修行之人,若禅定力深,於六塵境界,了無執著,不起憎愛。道心強,則一切皆輕。何妨安忍靜默,棲心淨土。“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佛說無量壽經》

 

上一篇:10歲老牛,為救女孩捨身堵住井口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想明天的事情就叫做打妄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