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印光大師: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無障,因汝以無理為理,而自生障礙,又復尤誰。 (三編卷三復溫光熹居士書八)
藕益大師:“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藕益大師:《淨土忏並放生社序》中說-----觀經雲:逆惡之人,臨終十念皆得往生。夫臨終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順境緣,便不復有正念,何況臨終?且臨終苦現,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於明師友真實格言信受奉行;當臨終時,安保善友現前?設現前開示,神識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決不可得之數也。
藕益大師:《占察經注解》:今雜亂垢心,聞猶不聞。現行煩惱,熾然不息。以此脫苦,杯水投車。逮臨終無驗,翻疑佛法不靈。自誤誤他,墮謗法罪。
釋迦摩尼佛開示:攝心為戒,以戒為師。(前句來自楞嚴經,後句來自阿含經。)
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對大乘佛教戒律的注解定義:“一明慈心不殺。然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有身殺,或有心殺。言口殺者,處分許可,名為口殺。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為身殺。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為心殺。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
印光大師:“良以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欲淨其心,非持佛淨戒不可。果能持戒,則貪瞋癡心,不發現行。
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開示: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 宿,淨土之大門。若未得一心...猶尚未跨入此門,終非 穩妥。淨業行人,可不勉力乎哉。
永明延壽大師開示:相續心與往生的關系
“如或言行不稱,信心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牽,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
藕益大師<彌陀要解>:散心稱名能除罪否?能往生嗎?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伏願缁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辄生退诿。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卽心故)。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卽佛故)。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讀者當知此優昙缽羅出現時也)。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摘自《彌陀要解》)
李炳南居士: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智者大師開示說:”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
印光大師: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裡頭除過念佛外,別無一件事掛牽,則臨終時,方可無掛無礙。若現在還是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則臨命終時,所有貪戀衣服,首飾,房屋,子孫之心,通通現前,如何能夠往生西方。(《印祖文鈔》示周余志蓮女居士法語(民二十年))
廣欽老和尚:為何日常牽掛什麼,臨終時所牽掛之人事物通通現前?(老和尚下述開示正好能圓滿解釋印光祖師上段開示)
我們平常都會執著(著)某些事情,但是在【著】的時候自己都不知道,等到定下來時,業識就會現前,這不是您要去想它,而是它自己會跑出來的,這叫做【業障】。我們每個人從無始以來所造的【業】無量無邊,如果不靠修行來消除業障,到臨終時這些業識就會現前,看你【著】什麼事,【貪念】什麼東西,到那時就會現出這些境來,若沒有定力,沒有正念,你就跟著這些妄識去輪轉生死了。在娑婆世界裡貪一根草,你就還要在來輪回,這一根草就是一個念頭,而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死。所以心念在轉是無量無邊的,若沒有正念來回光返照,會隨著那些業【翻來覆去】,轉得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外表看起來是很莊嚴的在用功修行,其實大部份都是在打妄想
‘帶業不能往生,經典中之“帶業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樣,你有願心要往生極樂世界,臨終時,如業力大於念力那還是不能往生,但會因你的願力而轉為人身,再繼續念,如此轉了幾轉,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於業力,就能往生。’
淨土法門法師:對暫伏煩惱的定義:沒有清淨還能往生?行!長期清淨不容易,一、二分鐘清淨可以,一、二分鐘沒有貪瞋癡慢可以,長久了不行,煩惱會發作,我把它短時間壓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開示: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談“名字位伏煩惱與觀行位圓伏惑業”:
蕅益大師的修證,據他自己說是“名字即佛”位。不過,從他的實際實行看,恐怕不止於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當他徹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後,必定不會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進地加功用行,歷事煉心,降伏煩惱,直至於完全到達“圓伏五住惑”的地位——觀行即佛位。
藕益大師:淨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妙宗鈔》: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屬下下品。答理觀事定相即修 者。心雖不二。事雜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觀忘情。伏惑方發。故別惑初伏名觀行位見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見。分斷方得真見法界。今之行者觀 日觀氷及觀瑠璃。雖用法界心境而觀。而惑全未伏。 凡情尚濃方得名字見法界日。非觀行位。作此判者。 蓋約鈍根 於日等觀。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也。若利根者法界日顯便能圓伏。
印光大師開示:
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癡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發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佛視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眾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於彼臨終親垂接引也。復鄭琴樵居士書(節錄)
憨山大師:為何念佛者多,而往生者少?信願不足體現在哪裡?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原是要了生死大事,故雲:‘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雲:‘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者一聲佛,果能敵得者愛麼?果能斷得者愛麼?若斷不得者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為何念佛者多而往生者少?
《普勸念佛》
或問, 今見世人, 念佛者多, 生西者少, 何也? 此有三故: 一者, 口雖念佛, 心中不善, 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 既是念佛, 便須依佛所說, 要積德修福, 要孝順父母, 要忠事君王, 要弟兄相愛, 夫妻相敬, 要至誠信實, 要柔和忍耐, 要公平正直, 要陰骘方便,要慈悲一切。不殺害生命, 不凌辱下人, 不欺壓小民, 但有不好心起, 著力念佛, 定要念退這不好心, 如是才是念佛的人, 定得往生成佛。二者, 口雖念佛, 心中胡思亂想, 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 念佛之時, 按定心猿意馬, 字字分明, 心心觀照。如親在西方, 面對彌陀, 不敢散亂, 如此才是念佛的人, 才能往生西方。三者口雖念佛,心中只願求生富貴,或說我等凡夫,西方無有我份,只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卻不願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者,決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宮富貴,福盡也要墮落,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幾時?若說你是凡夫,西方無份,則聖賢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可發廣大心,立堅固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眾生。如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歷代祖師關於自力、佛力的開示匯總:
釋迦摩尼佛開示:違犯戒律者,阿彌陀佛等十方諸佛不護念。
佛經雲:如是人者一切十方無量諸佛所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毀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聽毀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遠離如來法故。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一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譯
印光大師:“唯心淨土者,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及至臨終,由己之淨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淨土。”。
三論宗祖師嘉祥大師《勝蔓經寶窟上》開示說:“清淨心,淨者信也,起淨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淨心。”。
印光大師:“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淨,不至誠,與貪、嗔、癡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月乃世間色法,尚有如此之妙。況阿彌陀佛,煩惑淨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者乎?”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癡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發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佛視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眾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於彼臨終親垂接引也。復鄭琴樵居士書(節錄)
淨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師開示:自力、佛力各自負責哪部分?
“《淨土文》雲:‘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當知身無病苦,則求在於佛。心不顛倒,則求在於我。在於佛者,非我敢必。在於我者,安可不自勉焉?”。
蓮池大師:自力與佛力
一人問:“釋迦如來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變此娑婆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之處,便成七寶莊嚴之極樂國,乃必令眾生馳驅於十萬億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無緣,子知之乎?淨緣感淨土,眾生心不淨,雖有淨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變地獄為天堂,而彼十惡眾生,如來垂金色臂牽之,彼終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剎那金色世界,佛攝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幽溪大師:往生還需念佛人念力至心,原文見下:
離苦得樂.即得往生.豈虛謬哉.是則雖由慈光外攝。而又全憑念力至心。.寄語行者.尋常稱名.七日之期.而功始一日.一日之期.而功始一時.
幽溪大師:“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印光大師:觀行位清淨心能感召淨土現前而往生,原文見下
“心清月現,何可死執以論。須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現,聲聞有聲聞之清現,菩薩有菩薩之清現,唯成佛方為究竟清現也。若如法說,其余一切皆非清現,唯佛方是清現。蓮池大師所說,便成錯謬。不知自己完全未開正眼,故有此種盲論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現,乃觀行之清現。”。(旁注:不明白印光祖師為何強調觀行位感召淨土現前,而沒有強調名字位感召淨土現前,故而把此段內容列入自力、佛力的祖師開示匯總中。)
幽溪大師:念佛進入圓伏五住觀行位境界,能感淨土現前。原文見下
“極樂稱為淨土。惟其心淨。而後佛土淨。但心淨土淨。其義甚通。圓伏五住。圓破三惑。皆名心淨。而此心淨。感佛土淨。則圓該四土。今是同居淨土。”。(旁注:不明白幽溪大師為何同印光祖師一樣,強調觀行位感召淨土現前,而沒有強調名字位感召淨土現前,故而把此段內容列入自力、佛力的祖師開示匯總中。)
知禮大師妙宗鈔開示:下輩下生念佛只需落實名字位十念相續清淨心即可。伏惑為觀行位境界。原文見下
“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屬下下品。答理觀事定相即修者。心雖不二。事雜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觀忘情。伏惑方發。故別惑初伏名觀行位見法界理。”
智者大師開示說:下輩下生念佛人臨終已經暫伏煩惱,原文見下
”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開示:伏煩惱是名字位境界,伏惑是觀行位境界。原文見下
” 蕅益大師的修證,據他自己說是“名字即佛”位。不過,從他的實際實行看,恐怕不止於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當他徹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後,必定不會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進地加功用行,歷事煉心,降伏煩惱,直至於完全到達“圓伏五住惑”的地位——觀行即佛位。“。
印光大師:圓伏五住即觀行位,原文見下
五品者.即圓教觀行位。所悟與佛同俦.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
黃念祖居士談:自力與佛力
更重要的是臨命終時。所以“一向專念,信願持名”,在前頭這“信”和“願”都提過了,實際就暗攝在念佛裡頭了。知道一向專念的人,他就是從信願出發的嗎!那麼這樣到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往生,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在念佛的時候),這時你的身體的“四大”(地、火、水、風)分離,非常痛苦,心力極微弱。而這時你要是能念佛的話,這可不是你平常鍛煉的結果!所以很多人以為我要鍛煉到這一步才成,這個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願才是你能達到佛來接引的條件。佛來接引,也就是我常說的一個比方:你上這個大學是500分考取,我上那個學校200分考取,這個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極樂世界這個學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後沒有降級,沒有留班,各個是愛因斯坦水平的畢業生,所以最終都要成佛的。就是這麼一個特殊的學校。盡管如此,可你這 200分還得要的嗎!所以你要達到佛這個願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願哪!你願意往生,你在願裡頭,而且你還肯念佛,並且一向是如此。
“臨命終時,聖眾現前”一向如此,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佛就和許多大菩薩,許多聖眾以及與你有緣的往生者都來接引你,這是很多人都證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時候看見自己家裡頭過去已經往生了的人,跟著佛一塊來接了,大家來到將要臨終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阿彌陀經》有兩種譯本,一種是鸠摩羅什譯的;一種是玄奘大師譯的。這兩句話是在玄奘法師的譯本裡頭有的。
對於已有的《阿彌陀經》,玄奘老法師為什麼要再翻譯一遍?這都是有原因的!這樣的大德時間都是很寶貴的。鸠摩羅什法師的翻譯本,大家都願意念,都願意念這個秦譯本。而玄奘大師,大家都知道他翻譯准確、翻譯的好,可是沒誰肯念,因為念起來繞口。但是他還是要翻譯,重要的是這裡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佛的慈悲力來庇護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亂。這個“令”字的份量很重,叫臨終人的心不亂,使得他不亂。還有的經上說,佛在這時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讓亡者也進入到另一種“三昧”中。亡者此時與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號了!所以,這個是靠什麼?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門、淨土法門是“他力門”,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這是不夠的。他力就是彌陀的願力,所以彌陀稱為“大願之王、佛中之王”。他的願力特別殊勝。你一定要信願持名,願意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些條件符合了,在你最後的時候,佛和聖眾就現在你眼前。這是佛的力量。這裡說的簡單一點,別的經上說的,在《大經解》上都有。
除原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外,上述資料當中的祖師、大德是否都已經大徹大悟是法身菩薩,他們的開示是否完全可靠可信,相關祖師大德已經被後世印證為大徹大悟法身菩薩的資料見下:
印光大師贊歎蓮池大師、幽溪大師象藕益祖師一樣偉大可靠可信,原文見下
“而古人欲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以其言約而義豐,行簡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贊揚。自古及今,多不勝數。於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於蓮池之《疏鈔》。極直捷要妙者,莫過於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師,握台宗谛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理高深而初機可入,文暢達而久修鹹欽。奈流通既久,錯訛甚多。因校訂重刻,俾復舊觀。《彌陀》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隨研一種,亦可知其指歸。遍閱三書,方堪徹其阃奧。”
淨土法門法師:贊歎歷代淨土宗祖師及昙鸾大師、道綽大師都已經大徹大悟是法身菩薩境界(省庵大師是淨土宗第九祖,徹悟祖師是淨土宗第十二祖。),原文見下:
《往生論注》是昙鸾法師的作品,這是淨宗大德,不知道古德為什麼沒有把他排列在祖師的位子上,這是講不過去的。昙鸾跟道綽,確實是淨宗的祖師,一代的祖師大德,這兩個人應當要補進去。
現代淨宗十四代,再補兩個,就是十五代跟十六代,淨宗有十六祖師,他們的話是可以相信的,為什麼?這些祖師都是得念佛三昧,而且都是真念到了理一心不 亂,雖然一門深入,一句彌陀一生不拐彎,這些人真正能宗通教,顯密圓融,他無所不知,為我們示現,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給念佛人做好樣子。
印光大師贊歎智者大師是釋迦摩尼佛再來,永明延壽祖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原文見下
“《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於《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於《婆沙》;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
藕益大師贊歎知禮大師《妙宗鈔》圓滿可信,原文見下:
淨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紫柏大師與蓮池大師、憨山大師和藕益大師並舉,被譽為明代四大高僧而載入史冊。
淨土法門法師贊歎李炳南居士、黃念祖是居士已經大徹大悟是法身菩薩境界,原文見下:
海賢是示現出家了,還有很多在家居士,像夏蓮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都是法身菩薩,不是凡人,他們在這個世間幫助佛陀接引眾生,在幫助阿彌陀佛。
黃念祖大德贊歎蓮池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原文見下:
(選自黃念祖居士文集)所以蓮池大師說:《觀經》說的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億劫是多麼長的時間,生死重罪是什麼樣的罪?八十億劫這麼長時間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滅了,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妙用。所以蓮池大師稱為彌陀化身,指明個中原因,《觀經》中所說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無明,見法身,功德不可思議。
印光祖師對省庵祖師、徹悟祖師的贊歎原文:「何得以省庵之後,推為第一。使光(自稱)能為省庵提鞋,當不致搬弄出此種過活,況曰文章奪過乎哉!……閣下愛光雖深,其如自己失言何!須知省庵之後,有大高人,其過與否,不敢以凡情妄斷,當在比肩齊驅之列,其學問、見地、操持、德業,絕無稍遜者,徹悟禅師也。蓮宗十祖,當之無愧。光尚不敢謂為後裔,況曰同列乎哉!」
印光祖師認證新排名的淨土宗十二位祖師的開示原文:「十二祖,即世稱蓮宗九祖,於八祖蓮池大師下,加蕅益為九祖,截流為十祖,以思齊(實)賢九祖為十一祖,下又添徹悟禅師為十二祖。」。(旁注:“思奇”就是著作《勸發菩提心文》的省庵祖師,藕益祖師、截流大師、徹悟祖師被印光祖師親自加入到原先的淨土宗九祖之列。)
老法師勸勉愛好楞嚴經的佛弟子追隨南懷瑾先生學習:
你要學《法華》,我對《法華》不明了,不是專家,你應該親近某一位法師。如果修《華嚴》,你到天台山去,我要修《華嚴》,天台山大師一定告訴他,我對《華嚴》很外行,我沒有下過功夫,你到五台山去找清涼大師,一定是這樣的,彼此互相的尊敬,互相的推崇。絕對不會說,你學《法華》可以,我的《法華經》也不錯,我找個時間單獨教你,你不要去好了,找不到這樣的人。所以大家都是彼此的尊敬,彼此的贊歎,彼此的推崇,所以佛法在那個時代那麼樣的興旺。
我們看看今日之下,佛法衰,衰在哪裡?唯恐信徒跑掉了,你到我這兒來,不要到別的地方去,我這裡是樣樣都通,大通家,學什麼我都可以教你,他們都不行,都不如我,自贊毀他,法門就衰了,這是要不得的。我們過去沒有道場,哪個地方請我們講經,只好順著人情。其實那個時候沒有覺悟,迷惑顛倒,貪多,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放不下,現在看穿了,放下了,再也不干了,一個道場就是一部經,他來問我別的,我不會。哪位法師在那裡講什麼經,你去親近他去,我這裡不拉人,我這裡不留人,我這裡只喜歡志同道合的,大家一起來。所以我們這裡胡月華居士常常來聽經,他喜歡《楞嚴》,現在南懷瑾居士講《楞嚴經》,他到那裡聽,我們這裡講《阿彌陀經》,喜歡《阿彌陀經》的到這裡來,喜歡聽《楞嚴經》到那裡去,這樣好,不要勉強,佛法才能夠興盛。
所以我很希望每一位法師都發心自己有一個道場弘揚自己學的,各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你看《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都是第一,沒有說哪個第二的。《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彼此互相贊歎的,沒有毀謗的,都是自己謙虛,贊歎別人。這是「世界悉檀」的意思。今天時間不夠了,我們下一次從這裡講起,把四悉檀給諸位做一個詳細的介紹,然後再把這個意思配合四悉檀給諸位說明。
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三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4-33
太虛大師對淨土宗歷代祖師的評價:“極樂往生一法,雖佛說多經,馬鳴、龍樹、無著、世親諸師亦著於論,然至中國,弘揚始盛,蔚為大宗。(中略)波瀾轉壯,則濫觞廬山蓮社,博約其化於昙鸾、道綽;善導、永明又深其旨;至雲棲(蓮池大師)爰集大成;靈峰(藕益大師)、梵天(省庵大師)、紅螺(徹悟大師)益精卓,沿至清季民初,盡一生精力,荷擔斯法,解行雙絕者,則印光大師也。”
印光大師贊歎藕益祖師: 蕅益大師久證法身,乘願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