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這是慚愧弟子前段時間聽經的心得報告,題目是「只有不想回家的,沒有回不了家的」,懇請師父及大眾同修批評指正。
念佛誰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信心不足。劉素青老菩薩往生前就有個同修請教說,自己業障很重怎麼辦?老菩薩回答,一切唯心造,換心!把心念轉換,我能往生。其實我自己就是這樣,總認為自己業障很重,知道這個念頭不好,心念就是轉不過來。可是今天聽到一位同修說,只有不想回家的,沒有回不了家的,終於下決心放下這個負面的念頭,換成正念,我能往生。為什麼?昨天聽師父講經,才意識到這個念頭的厲害,不容輕視。
我不行,我念佛就是不能專注,沒信心,這就完了。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這是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我業障很重,這個負面的念頭一天起一次,一生起多少次。何況一天不止一次,而是很持續的住在我們的心裡,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臨命終時,這個念頭想成功了,六道輪回。師父指出,這是對業障有信心,對六道有信心,所以才生生世世六道輪回。師父一針見血,給我們指出這個念頭的性質及危害,難道我們還抱著不放嗎?反過來,我行,我一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老家。我一天做不到,兩天,一年做不到,兩年,努力去做,佛菩薩加持,我會成功的!多麼堅定的信念。天天這麼想,這個念頭累積多了有力量了,終於把阿彌陀佛想來了,我們就成佛了。
《中庸》裡面古聖先賢勉勵我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不正說明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力量和效果嗎?何況天天讀誦《無量壽經》,世間自在王佛教導他的學生法藏比丘,「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多麼肯定的答覆。終於法藏比丘在老師的鼓勵下,修成了我們的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多麼鮮明的例證。其實世間自在王如來,教導法藏比丘也就是教導我們。所以只有不想回家的,沒有回不了家的。想確實很重要,因為真想的話,任何艱難險阻都障礙不了我們回家的路。慚愧弟子義清頂禮,感恩師父上人和諸位法師、大德同修,華嚴講堂,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老法師:義清同學的心得報告,題目就很好。淨宗法門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三資糧,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是信、願、行,具足這三個條件沒有不往生的。古人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善根不一樣,福德不一樣,因緣不一樣,所以遇到這部經典成就的人特多。現前這個社會,大乘佛法學習的人很多,尤其知識分子,都是向往大乘經論,把佛法變成了佛學、變成哲學。大學裡面可以用佛經開課,我在年輕的時候還教了四年,以後我發現了,不對,這是搞學術,不是學佛。所以以後不但學校我放棄了,佛學院也放棄了,走向像現在這個路子,用遠程的辦法,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在一起學習。今年我們更進一步,利用這些先進的科技,我們每天選一段時間,跟各地區同學在網路上交流,我這裡可以看到大家,大家也能看到我。這種方式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現在能做得到。
遇到淨宗,為什麼現在比古時候難?難在善根、福德、因緣。原因很復雜。古人對父母、對祖先、對聖賢人都有信心,沒有懷疑,好學,他有信心。現在人信心沒有了,這屬於善根,對自己沒有信心。像義清法師剛才講的,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不相信自己能成佛,把目標降下來了,來生還得人身就不錯了,希望來生得人身,還出家當大法師,很多人是這個念頭。這個念頭能不能做到?要修上品十善才能做到,沒有上品十善不一定得人身。換句話說,希望來生得人身比往生難,往生極樂世界比來生得人身容易。六道輪回,三善道要憑持戒,要講究這個,持戒修善修福累功才可以做到。淨土法門,只要你真信真願,老實念佛,他就成就,而且很快,三年成功的人我們看到真不少,所以要堅定信心。
劉素青居士她還有十年壽命,她不要了,發心為我們表法,現身表法,歡歡喜喜自在往生。我們看到碟片,她往生給我們表演的。往生前八天,劉素雲居士聽到空中傳來的信息,「二0一二一一二一一二」,這麼一組數目字,她把它記下來了,心裡想著,可能是她姐姐往生的信息。二0一二是年,一一是月,二一是日,二十一號,一二是時間,十二點鐘,中午。她把這個數字寫下來給她姐姐,她姐姐看了一看笑一笑,收起來了,沒說話。真的就是這一天,一分鐘都不差。這個時候很多佛友在她家裡,跟她姐姐有說有笑,歡歡喜喜。時間一到,她姐姐向大家宣布,阿彌陀佛來了(別人看不見,她看見,佛來接引她),向大家告別,她走了。真走了,為我們作證轉。
她為什麼能往生?就是同學們今天所提到的信心,她有圓滿具足的信心,一點都不懷疑,所以感應到阿彌陀佛把信息傳給她,預知時至是這麼來的。沒有圓滿具足的信心,跟佛菩薩沒有感應。圓滿具足的信心跟佛菩薩有感應,就是大勢至菩薩楞嚴會上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語氣非常肯定,會感動佛菩薩來,佛菩薩來告訴你,來幫助你堅定你的信願,讓你法喜充滿。她這個往生是表演給大家看,念佛往生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學了,從今天起,堅定信心,從心地上下功夫。
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二十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