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和道場,是佛法中用得最多的兩個概念,因為在佛教看來,人生只有兩件事值得做,一個是利己,也就是自己通過修行,證得菩提,成就佛道;另一個是利人,也就是廣建道場,弘法利生,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事了。所以無論是想研究佛教也好,還是信佛修行也好,都要透徹地明白菩提和道場這兩個概念,否則你就不能夠通達佛陀如此高深、如此圓滿的自利利他、同出輪回的教育。而佛教最高深的莫過於不二法門了,所以我們就選取《維摩诘經》裡的兩段經文,來看看維摩诘菩薩是怎麼開示的。
一、何處不菩提
“菩提”二字是梵文,有覺悟、智慧、真心之意。釋迦佛在樹下開悟後,就證得了菩提,於是那樹也就被命名為菩提樹了。所以唐代的禅宗五祖考驗學人的時候,神秀大師就拿菩提樹做比喻寫了一首偈頌,叫做“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卻並沒有得到五祖的認可,倒是慧能大師的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令他最終成了禅宗的六祖。在這兩首偈頌裡,神秀大師說“有”,六祖說“無”,樹是比喻“相”,那麼菩提到底是“有相”還是“無相”呢?如果是“有”,為什麼神秀沒有成為六祖?如果是“無”,那又怎麼去求證呢?我們看經文: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這一段話是維摩诘居士對彌勒菩薩的開示。彌勒菩薩我們都非常熟悉了,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也就是說菩薩的果位已經修行到頭了,下一生——大約五十六億年之後,他會把道場轉移到我們這個世界,像釋迦佛一樣示現成佛,做釋迦佛的繼承者,所以也叫“候補佛處”。
像這樣一位絕對的大菩薩,居然也被維摩诘居士“教育”,我們就可想而知,這段對話會有多麼難懂,文字不但高超,境界更是玄妙,我們讀來讀去,字倒是都能認識,意思領悟得卻很模糊,境界就更無法去體會了。好在這兩位聖人是演戲給天人們看的,至少要演的讓天人們能懂,於是我們便也有了受教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