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受戒、學戒與持戒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受戒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嚴,即在於佛教弟子們對於戒律的尊重與遵守;所以凡為佛子,不論在家,或者出家,一進佛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則,即使自稱信佛學佛,也是不為佛教之所承認的。換句話說,那是一個門外漢。

  佛教的戒律,因為佛子身份的不同以及等級的差別,所以也分有如下的各種名稱:

  甲、在家戒,共有四種:

  一、三歸戒。

  二、五戒。

  三、八關齋戒。

  四、菩薩戒。

  乙、出家戒,共有五種:

  一、沙彌及沙彌尼戒。

  二、式叉摩尼戒。

  三、比丘尼戒。

  四、比丘戒。

  五、菩薩戒。

  這裡有三點要說明的:

  有人認為三歸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實,三歸也是戒,因為戒是禁止的意思,三歸之後,也有三種禁止:

  第一、歸依佛,盡形壽不歸依天魔外道。

  第二、歸依法,盡形壽不歸依外道邪說。

  第三、歸依僧,盡形壽不歸依外道徒眾。

  所以,歸依三寶的本身就含有一種戒的特質了。

  其次,在家人的八關齋戒,即是出家沙彌及沙彌尼所受十戒的上來九戒。由此關口通向出家之道,關閉死生之門,所以稱為八關。另加中午過後不食,稱之為齋,合起來便是八關齋戒。

  再說菩薩戒。在中國的近世通行梵網戒本,此一戒本,可以通於四聖六凡(地獄道不能受戒,但也有人認為或可受戒)的一切眾生,所以也不分在家的或出家的。近年,台灣傳受菩薩戒,僧俗分開,出家人受梵網戒,在家人受《優婆塞戒經》中的六重二十八輕戒。其實,這是尚有討論余地的;因為,《優婆塞戒經》中明明告訴我們,六重二十八輕戒乃是菩薩戒的根本,並非即是菩薩戒。

  照理說,菩薩戒不論在家或出家,都是平等的。

  不過,佛法雖講平等,乃是講性體上的平等──立足點上的平等,不是講事相上的平等──沒有老少,沒有尊卑,沒有前後的平等;佛說人皆可以成佛,因為人皆本具佛性,眾生不是諸佛,因其佛性未顯。故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是有等級和層次的,從三歸、五戒,級級增加,層層上升,以三歸為基礎,菩薩比丘為具足;受了三歸戒的人,自然不能達到菩薩比丘戒的戒行,卻沒有一個菩薩比丘是不受三歸戒的。由此可知,三歸僅是引導入門的方便,菩薩比丘才是進入佛門的最後身份。三世諸佛在人間成佛,也都現的比丘相。因此,凡是受了三歸戒的人,應該繼續發心,求受五戒;受了五戒的人,應該再進一步,求受菩薩戒;受了在家菩薩戒的人,如果發心出家,自是功德無量,倘若無法擺脫世緣、無法披剃出家者,也該受持八關齋戒,為生死的牢獄打開一條出離的道路,切不要以為信了佛,歸依了三寶,就是佛子身份的“所作已辦”了。

  二、學戒

  受戒當然不能沒有受戒的儀式,或在師僧之前,發殷重懇切之心而感發戒體,納受戒體;或在佛菩薩形像前禮拜忏悔,見到好相,如見光、見華、見佛菩薩前來摩頂,而得受戒。但是,受戒者只是一個佛子身份及其階段層次的開始,絕對不是其身份階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後,必須學戒。四宏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什麼法門呢?無非是學佛所學,行佛所行,以期證佛所證。佛教的戒律便是教人學佛所學,行佛所行,而至證佛所證的廣大法門。也許有人不解,戒之為物,是在防非止惡,亦如社會的規約及國家的法律一樣;戒是禁止,禁止佛子不得作惡,但是佛教的戒條有限,最少的只有三條,最多的比丘尼戒也只有三百四十八條,哪裡能夠統攝一切法門呢?其實,佛教的戒律禁止作惡,也禁止不作善。當作要作,稱為作持;如果當作而不作,便是犯戒。不當作,稱為止持;如果不當作而去作,便是犯戒。一般人對於佛戒的認識,只知有其消極一面的防非止惡,卻未看到尚有積極一面的眾善奉行。故瑜伽菩薩戒本中的四重四十三輕,一共四十七條,除了四條根本戒外,其余四十三條竟可以三十二條攝入六度項下,十一條攝入四攝項下;也可以說,六度四攝統攝了瑜伽菩薩戒本,前四重戒雖未分別攝入,但是輕戒皆由重戒的根本中開出;輕戒是重戒的分支,重戒是輕戒的根本。至於六度四攝,便是大乘菩薩的利他行善之門了;如再推廣,六度涵蓋萬行,萬行則可演化成為無量法門了。至於瑜伽菩薩戒本,出於《瑜伽師地論》中。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簡單的項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稱五戒為根本戒。無論是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薩戒,無有一種戒不是根據五戒引生的,也沒有不將五戒列為重戒的。所以一切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學不好,一切戒都將無從著手;五戒持得清淨,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來,殺、盜、YIN、妄、酒的五條戒律是最普通簡單的事,但要仔細研究了五戒的內容之後,便知道並不是一般人所見到的那麼簡單和輕松的事了。弘一大師是近世的高僧,並以學律持律聞名,但他自驗,他非但不夠比丘的資格,也不夠沙彌的資格,甚至還不夠一個五戒滿分的優婆塞的資格。我們試想,一位持律謹嚴的高僧竟還不敢以滿分的五戒淨人自诩,降至一般而下的人們,誰還敢以五戒清淨自居呢?在此必須明白,弘一大師的自驗絕對不是因他破了根本大戒,而是說五戒的微細部分無法顧得周全的意思。以此可見五戒的重要性及其嚴重性了,因為五戒是眾戒的根本,眾戒多由五戒開出,眾戒稍有缺失,五戒即非絕對的清淨了。這一點,希望受了戒的人切實注意,不要心高意狂,以為自己已是清淨佛子了。但是,受戒而不學戒,那就不會知道戒律的嚴正和神聖。

  三、持戒

  不過,受戒和學戒的目的是在持戒,如果受而不學,那是懈怠愚癡;如果學而不持,那是說食數寶。佛陀制戒,是要佛子去遵行踐履的,不是僅讓佛弟子們增長見聞,充實話柄,而去批評這個和尚犯戒,那個尼姑不規矩的。這也正是今日的佛門最感痛心的事!佛門丑事多半是由佛子傳播出來,而且添油加醋,愈傳愈不像話,你說我的丑事,我揭你的瘡疤,唯恐說得不狠,唯恐揭得不深,到最後,使人聽來,簡直就沒有一個是比較清淨的佛弟子了。這不但毀了佛子自身的名譽,也破了許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的乃是損壞了三寶的尊嚴。

  如果所有的佛子人人都能學戒持戒,犯戒的人固然少了,對於犯戒者的妄加批評、亂施攻擊也不會有了。因為一個真正持戒的人,他是不希望自己犯戒的,如果見他人犯戒,他只有向那個犯戒的人當面勸告,乃至殷勤三谏;經過三番勸谏,聽者固善,假若不聽,在此羯磨作法──僧團會議制度無法遵行的情形下,只好內心為他悲痛,否則的話,可在布薩誦戒之時,為之舉罪,由大眾秉公處斷。絕不可以隨見隨說,見人便說,不分場合,不拘時間,也不管對方聽者的身份。要不然,他說他人犯戒,如果說的是真話,他自己便犯了“說四眾過”戒;如果所說不實,更加犯了“妄語戒”;如果被說者是出家人,他則犯了“毀謗三寶戒”。這三條戒都是菩薩的重戒,無論在家出家,都是犯的波羅夷罪。波羅夷罪是現在失去戒體,死後當墮地獄的大罪;若犯一條,墮地獄的時間是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相當於人間的九十二萬一千六百萬年。所以一個持戒謹嚴的人,絕不會輕易說他人犯戒,如果常常愛說他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個常常犯戒的人。

  在這裡,尚有一點必須注意:前面說過,佛門的戒律是有層次階段的,所以在身份上說,也有嚴格的區別。在羯磨法中規定,佛子犯戒,如不自行發露,(以其犯戒類別的輕重,或在一位、二位、三位清淨比丘前發露忏悔,或在大眾僧前發露忏悔。)見他犯戒的人,應該勸他發露忏悔,要是三谏不聽,便在大眾於羯磨之際,為之舉罪,使得大眾以會議方式來處罰他。但是舉罪也有層次類別的限制:比丘可舉七眾過,比丘尼則除比丘外可舉六眾過;出家眾可舉在家眾之過,在家眾不得舉出家眾之過;絕對不可隨便舉他人之罪過,這不是佛制袒護比丘,而是因為比丘可以研究一切戒律,可以教誡一切人,余眾則不能。比丘尼不得研究比丘戒,怎會知道比丘犯了什麼戒?至於在家二眾,不許聽誦大戒,怎會明白大律的內容,而來指責出家人犯了什麼戒?再說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團規制,出家人犯戒自有僧團的制裁,在家人豈得越階犯上,而來冒渎舉罪?同時,一個未通大律、未能對於大律的開、遮、持、犯有其通體認識的在家人,即使舉出家人的罪,也是每舉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眾不唯不得舉罪,即谏勸的資格也是成問題的。

  四、以戒為師

  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興盛。但是,提倡律制的尊嚴,在中國的佛教社會中,殊為困難。前面說到僧團的羯磨法,本來是對佛門弟子自清自檢的最好辦法,奈何中國的佛教一盤散沙;大陸時代的中國佛教,大叢林還有其清規的制裁,犯了重規,即予遣單;但因叢林各自為政,一般的小廟更是不受任何上級教會的轄制,所以一處遣單,他處皆可掛單;一處犯了重規,也可到處再犯重規,故對犯戒的問題也就不太重視了。同時叢林的遣單,往往出於少數執事僧的權力,也不是從大眾僧的羯磨法中產生的效果,故也難免有出於少數人的恩怨關系者。不像僧團制度的根本精神,僧團的決議即代表十方大眾的決議,如果犯了重戒,僧團制裁之後,即等於接受了十方大眾僧的制裁,一處擯出,即處處不許容身,因為處處僧房皆在僧團之中。一個理想的僧團等於一個無限大的共和政府,但此共和政府不必定有固定的元首和行政的首都,凡是依照戒律,羯磨作法之後,即可得到十方大眾僧的印可。佛滅度後,佛子以戒為師,戒為佛制,尊重戒律,即是尊重佛陀;凡為佛子,自皆尊重戒律。所以只要一犯根本大戒,勢必捨戒還俗,這是佛制的根本精神。但願我們能來恢復此一根本精神,否則的話,光是批評他人犯戒,犯戒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

  我們唯有以戒為師,才能自己持戒,並也能夠協助他人持戒與保護他人持戒。否則,多數的人不持戒,持戒的人反將失去了應得的保障,那真是所謂“法弱魔強”了!


 

上一篇:淨空法師: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
下一篇:印光大師:經常吃撐的人必定短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