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12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上一次我們學習到「於公治獄大興驷馬之門」,今天我們來看底下這一句:

  【窦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這是文昌帝君他引用在歷史上的四個典故,來證明欲廣福田須憑心地,廣行陰骘就能上格蒼穹。這個故事是第二則故事。這個『窦氏』,他是五代時期在後晉這個朝代,他名字叫做窦禹鈞,大禹的禹,一發千鈞的鈞,窦禹鈞。他是燕山人,燕山是在河北省境內,是河北北部到遼寧東部這一個地區,因為古時候這是稱為燕國。窦禹鈞他到三十歲開外還沒有兒子,有一次他就作夢,夢到了他的祖父跟他說,你因為前生作惡很重,所以今生你沒有兒子,而且你還短命,你應該及早修行、修德,希望能夠回轉天意。窦禹鈞做了這個夢以後,知道這是他的爺爺來點化他,因此他就決心要改造命運。怎麼改造?那就是要積德行善。正如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在給他兒子的家訓裡面說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天能夠造命,但是我能夠立命,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能夠積德行善,自然就可以改造命運。所謂「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聖人的教誨。命運不是一成不變的,命運怎麼來的?是因為前生造作善惡業所決定的一個果報。既然是前生善惡業決定的,那麼也能夠由今生的善惡業來改變。所以窦禹鈞他就發願力行善事,從今以後凡有善事他就盡心盡力的去做,凡是人家需要幫助的都慷慨的幫助。

  這個記載當中記錄了他的幾個故事,譬如說有一次他家裡的家人把家裡的錢偷走了兩百千,我們說二十萬。他家大概還算是挺富有的。他家的傭人偷走了這個錢以後沒有回來,就把他自己的一個小女兒留在窦禹鈞的家裡,在這個小女孩的背上系了一張紙條,是給窦禹鈞的,說我拿了你的錢,我把自己的女兒就賣給你,永遠做你家的婢女,來償還我對你的負債。這個家人還算不錯,他把錢拿走了還不是白拿走,把自己的女兒等於是捐出來,來抵這個債。這是古人他因為從小受到道德的教育,所以你看盜亦有道,偷人家東西他還要講一個道義,他知道借錢必定要還債,這一生不還來生也得還,他把自己的女兒捐出來。現在不可能有這個事,錢拿走就拿走了,連紙條都不給你,這就是古人存心都比我們現代人厚道。

  窦燕山(窦禹鈞)他看到了這樣的一個事情,只好歎息,也很可憐自己的這個家人,大概也是逼於無奈才出此下策。他留下這個小女兒就留在家裡面撫養她,等她長大了,自己就出資把他這個女兒就嫁給別人,幫她辦了終身大事。所以窦禹鈞這是有德君子,不跟家人做計較,反而生憐憫心,可憐他這一家,不會因為她父親做了罪惡的事情而牽連到他的女兒,他的女兒是可憐的,所以對這個女兒很關照,撫養長大,然後去適配他人。底下傳記裡面也介紹了他的幾個其他的事情,譬如說如果有同宗族的,或者是這些異姓的親人、親戚,有喪事沒有錢辦的,窦禹鈞都會出錢來幫他辦理喪事,有女不能嫁的,沒有錢做嫁妝的,窦禹鈞也出錢來幫他完成婚配。每年窦先生他自己的經濟收入,除了自己必需的生活用度以外,全部用來救濟窮苦,自己生活非常節儉,家裡人都沒有戴什麼金玉這些服飾,都非常的簡樸,剩下的錢統統拿來做慈善。另外除了出錢濟貧以外,他還興辦教育,在他的家南邊他建了一個書院,他買了很多的書,有數千卷的這些經書典籍,然後聘請老師來上課,專門給那些四方的孤苦伶仃的年輕人,沒有錢上學的這些所謂孤寒之士,讓他們在那裡安心學習。這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人才,這是很大的功德。常常都贈送糧食給那些窮苦的人。對於那些在書院裡讀書的人,表現不錯的也給予獎勵,給他們豐厚的伙食,讓他們能夠安心的學習,所以培養出很出名的人物也很多。

  在不久之後,窦禹鈞連生五子,本來他祖父告訴他,你命中無子,結果他竟然連生五子,而且長得都是聰明俊秀。後來又夢到他的祖父在夢中很高興的對他說,說你這幾年來積功累德,功德很大,現在天界已經把你的名字登記在善名冊上,延壽三紀。一紀是十二年,三紀是三十六年,本來他是短命,結果延壽三十六年。而且他五個兒子都將要顯貴。他祖父在夢中告誡他,說希望你再接再厲,千萬別松懈。結果後來果然他的大兒子,叫窦儀,做了禮部尚書。禮部這是我們講的教育部,古時候禮部的這個部門在所有部門當中是最受重視的。為什麼?因為過去國家最重視的是教育,《禮記.學記》上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禮部是僅次於宰相之後的部門,禮部的尚書就是教育部長。他的二兒子,叫窦俨,做了禮部侍郎,侍郎等於是副部長。三兒子窦侃,做了左補阙。四兒子窦偁,做了右谏議大夫,參與國政。五兒子窦僖,做了起居郎。這都是要職,所以這五個兒子都顯貴。這五個兒子又生了八個孫子,而且八個孫子也都很顯貴。後來窦禹鈞本人他也活到了八十二歲,而且最後是無病談笑而逝,自在往生。所以《三字經》上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窦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就是講的這一段典故。所謂積德累功必得福報,『高折五枝之桂』,這就是講到他五個兒子都得到了顯貴。因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因果報應確實是絲毫不爽。《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善事、積陰功,真的自己得到這麼好的報應,不僅是家裡這些子孫能夠享受這些福蔭,自己來生必定是到善道去享福。所以你看窦禹鈞他最後自在往生,談笑而逝,肯定是去天道。

  安士先生他在「發明」當中對這句話的注解他這樣說到,「濟亦多術矣」,這是講到救濟,通常救濟是對貧苦的人而講的,濟人,這個救濟其實方法很多,術就是方法。下面說「饑濟以食,寒畀以衣,病施以藥,窘助以財,暗予以燈,爭斗勸其和解,愚癡導以智慧,皆濟也」。所以濟人,他做的事情其實可以很多種,要看眾生的需要。如果他饑餓,饑濟以食,他饑餓當然最需要的是食物,你就給他食物。不僅是人、動物,一切眾生都是這樣。所以救助災民,就像前幾個月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地震發生以後,這些災民困在裡面出不來,最需要的是什麼?糧食、水還有衣服,寒畀以衣。救災這個功德很大,救了多少人的生命。真正有這種仁愛之心,對天地萬物都是一樣的,譬如說你見到鴿子它沒有吃的,你趕緊給它一點吃的東西,這也是饑濟以食,給它裝一個籠子,讓它避寒,這也是寒畀以衣,佛門裡面做的法會,我們這裡是啟建護國息災三時系念法會,你看法會一開始就有施食的、施甘露水的、念普供養咒的,這是什麼?濟餓鬼,用這些咒語、這些心力把食物能夠變現出來供養這些亡靈眾生。雖然做的供養方式不一樣,可是同是這一顆仁愛之心,慈濟眾生。所以看對方需要什麼,他饑餓給他食物,他寒冷給他衣服,這是解決他的生活急需,這是財布施。

  底下講的是病施以藥,這是講無畏布施。他有病,很辛苦,需要救治,那麼你懂得怎麼救治,趕緊給他醫藥,治好他的病,解脫他的痛苦,這叫無畏布施。窘助以財,這是貧困,窘是貧困,他需要錢財,你給他錢財救助。譬如說山區的這些兒童他失學了,因為家裡沒錢上學,那麼你捐資供養這些孩子上學,用你的財力來幫助他們。我在我的母校中山大學倡導建議設立了一個「孝悌助學金」。因為大學裡面,我在嶺南學院畢業的,現在也是嶺南學院的客座教授。我在前兩年給他們上課的時候,他們就跟我說起,說學校裡面的學生有不少也是來自於貧困山區的,家裡月收入低於三百元,這個學費、生活費在廣州市他們覺得是壓力很重,學校常常都給這些學生助學金。當時我就跟他講,說我這一年給大學教課的所有的這些你給我的工資,我統統不要,用來捐助給這個助學金。這個大學裡給我的待遇還算不錯,它是按小時計算的,一小時上課美金一百元,相當於人民幣八百元,給他上一個學期的課,這個救助可以救助不少的這些貧困的學生。後來有幾位朋友他們聽到了有這樣的好事,他們也慷慨解囊,隨喜參加。雖然是並不很大,但是確實是能夠照顧到嶺南學院很多這些學生。所以我們雖然沒有什麼錢,現在我已經離開大學,不工作了,沒有工資了,但是這個助學金有這些熱心人士來繼續的維持下去。當時學校還問我,說我們給你這個助學金起個「鐘茂森助學金」怎麼樣?我說不要,要起個名就用「孝悌助學金」。為什麼?「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是《論語》上講的。我們社會缺少的是仁愛之心,為什麼人的仁愛之心發不出來?因為孝悌沒有,孝悌是仁之本。所以我們要提倡孝悌之風,特別嶺南學院這是商學院,教你怎麼賺錢,更要注重品德的教育。《大學》上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君子有德,何患無財?對商學院這些學生要給他教育這個觀念。《大學》上明明說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所以要重視德的培養。而德之本就是孝,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對父母有愛心,對其他人他也會有愛心,這個愛心是一樣的,而愛父母這個心是愛心的原點。這是窘助以財。

  暗予以燈,直譯上講,路上很黑很暗,你要在那裡掛一盞燈,能夠給夜行的人光明,這也是無畏布施。這個暗和燈它也有引申的含義,暗是什麼?癡暗,沒有智慧,這就是癡暗。沒有智慧的人你要幫他點燃智慧的明燈,這叫暗予以燈。怎麼點燃?要靠聖賢的教育。特別是現在社會,路上這個燈已經不少了,科技發達,電力充足,到哪安盞燈那不容易嗎?現在所謂施燈不是那麼機械的就在路上到處裝明燈。當然需要的地方是要裝,但是更重要的是,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因為缺乏了聖賢教育,所以不懂做人,做人做得很苦,那麼就要廣泛的推廣聖賢教育,讓他生起智慧,懂得做人,懂得待人處事接物的道理,過上真正幸福快樂的生活。知道了因果,那麼他不會造作惡業,就不受惡報,他樂意去行善,他就會得善報,這真正濟人。

  所以這個問題我也想通了,我原來是教金融的,教金融就是教人怎麼賺錢,商學院。現在讀商學院的學生特別多,不管是中國、美國還是澳洲,這些地方的大學我都教過書,每一個學校裡商學院的學生都是全校最多的,為什麼?人人都想要錢。可是現在這個社會缺的不是錢,不是缺錢,缺的是什麼?缺的是德。缺德就得補德,失教就得興教。所以我不干金融教授的工作,改行了,改成教倫理道德。自己學習聖賢教育,同時跟社會大眾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跟大家一起進步。我也不敢說教,沒有資格教,還是學生,跟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點亮智慧明燈。所以要看社會眾生需要什麼,最急需的我們先要去給予供養。

  下面說爭斗勸其和解,這是化解沖突,解決雙方矛盾。往往爭斗都是因為自私的心,有了私心就會有對立,有私就有我,有我就有人,有人、有我就有對立,有對立升級了就產生矛盾,矛盾升級就變成爭斗,爭斗要是不能和解那就變成戰爭。現在戰爭是導致世界末日,生化核武的戰爭那沒有贏沒有輸的,都是一起毀滅,所以爭斗一定要和解。現在全社會人們的爭斗的心很濃,很容易就發脾氣,很容易就跟人家起了角斗,這是全社會普遍的現象。和解之道,首先從我自身做起,我自己能不能夠跟自己和解?能不能夠跟家裡人和解?能不能夠跟社會一切大眾和諧相處?這樣來看。所以《大學》裡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和平,現在講和諧世界。和諧世界這要從最基本的層面做起,由家由國,那麼家國的基礎還是自己一身,修身關鍵是誠意正心,心要和諧。

  所以我們如果內心裡面還有對立的念頭,還有跟一切眾生矛盾沖突,還看別人不順眼,這就是有對立沖突,那麼內心就不能和諧,那怎麼可能跟外部的這些環境和諧相處?所以和解爭斗還是先要反求諸己,反觀我內心還有沒有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沖突的念頭,如果有,趕緊化解。內心和諧了,自自然然就會給社會、給外界帶來和諧。所以自自然然你內心和諧了,身心和諧了,緊接著是家裡和諧,然後影響社區,影響社會,影響世界,這是從我做起,從我心做起。其次還要通過聖賢教育,正是所謂「以修身為本,以教學為先」,正己而後化人,你自己身心和諧了,影響外界那就用教學。教學有身教、有言教,身教是自己做到,跟一切人不起沖突,和諧相處。他不跟我和,我要跟他和,一個巴掌打不響,我要不跟他斗,他怎麼跟我斗,斗不起來的,這是身教。還要用言教,因為現在人悟性太差了,你給他用身教這麼演示他也看不懂,你非得要說明白,打開天窗說亮話,講得清清楚楚的,他道理明白了,看到你也真做了,他服了,他也能效法。

  所以身教和言教並重,這是和解爭斗,這是和諧世界。現在有高科技,和諧世界其實已經不是很難的事情,雖然我們足不出戶,可是我們在攝影棚裡面把這些聖賢教育拿出來一起學習,有緣的人他自然就來看,他聽了他懂了他就能轉化了,轉化了自己也不知道。我們但問耕耘,不問收獲。所以有時候有人會問我,你從大學裡退下來了,你還在做什麼?我說我還在教書。你教書,哪些人是你的聽眾?我也不知道,我就對著攝影機講,反正也沒什麼聽眾,但是聽眾多少自己都不知道。這是古人講的,你獨善其身,也能夠兼善天下,二合一了。古人是做不到二合一,獨善其身他就很難兼善天下。現在通過高科技,通過網路,通過光碟流通,也能夠兼善天下。所以真的也要感謝這些高科技,高科技也不是壞事,看我們怎麼用它。高科技可以用來做爭斗的武器,也能夠用它來做和解的工具,所以還是在人。我們不需要別人做這個事情,我們不要求別人做,我們自己去做,我們就這樣勤勤懇懇、老老實實、一心一意的做這樁事情,無怨無悔,就用真誠心來幫助世界化解沖突,幫助和諧世界,這也是濟人。

  下面講愚癡導以智慧,這就是講的法施,三種布施,財施、無畏施、法施。法施就是布施法,這個法就是聖賢的教誨,聖賢教誨是智慧的教育,它能夠轉化愚癡。現在人,我們自己要承認,真的是愚癡眾生,為什麼是愚癡?因為對宇宙人生真相明了得太少,基本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宇宙到底是怎麼回事,做人的這些道理,乃至不同空間維次眾生的這些狀況,都是一無所知,這不是愚癡嗎?甚至是日常生活當中連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跟一切人都會起爭執、起對立,自己一個人還起煩惱,貪瞋癡慢,控制都控制不住,這不就是愚癡嗎?我們自己是這樣,眾生也是這樣,那就要導以智慧,用聖賢的教育,用儒釋道三家的這些教誨,啟發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化解愚癡,這叫做法施。

  法施包括很多種,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講到,廣修供養裡面,供養當中最殊勝的是法供養。普賢菩薩不講法布施,他講法供養。供養比布施就更有恭敬至誠心了,因為布施好像是上對下,有周濟的意思,供養不是,供養是下對上,虔誠恭敬這種布施叫供養。普賢菩薩對一切眾生都是禮敬,所以他用供養,他不講布施,這更高。他說法供養有七種,這一切供養裡面法供養最。而法供養這七種當中,第一種叫「如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就是自己依教奉行,讀了經、學習了聖賢教育,就得真干、真落實,轉變自己的生活,轉變自己的觀念,過聖人的生活,這就是如教修行,把自己的這些煩惱習氣統統轉化過來,這是愚癡導以智慧。首先自己得導正,把自己的愚癡導正成智慧,這就是佛家講的轉煩惱為菩提。自己轉了才能夠轉別人,轉別人那就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也不一定是在講台上講,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跟大眾相處,把聖賢教誨演出來,別人看到了他受感動,他會效法你,他會請教你,為什麼你這麼有智慧?為什麼你沒有煩惱?他很羨慕你,他向你請教的時候你再跟他說明,這叫為人演說,這是法供養。所以這是三種布施,我們都要努力的去修,這叫濟,這個濟就是幫助眾生,佛法用度,度眾生,就這個意思。這裡講濟,濟、度這兩個字含義是一樣。那麼你修布施就得殊勝的果報,修財布施你得財富,愈布施愈富有,修無畏布施,你得健康長壽,修法布施,你得聰明智慧,這是真實不虛的。

  你不用看別人,就看我們師父,他在年輕的時候人家給他算命,說他這一生貧窮,基本是乞丐的命,真的是他很窮,幾乎要過上流浪的生活。另外他短命,四十五歲就得死,這個他相信,因為他自己家族有這種遺傳史,他祖父四十五歲過世,他父親四十五歲過世,他的伯父四十五歲過世,他自己四十五歲過世這也可以相信。另外說他聰明智慧還是有一點,大概是前生他財布施、無畏布施比較少,還有一點法布施,有聰明智慧。他這一生遇到佛法,在老師的指引下真的轉了,努力修,你看到現在八十二了,身體健康,體力也很好,每天講兩小時。我講兩小時,我是三十多歲人,他八十多歲人,也講兩小時,這不簡單,跟我們年輕人一樣,體力一點不差。財布施得財富,我們師父現在真的得到財用自在。真正自在是什麼?不需要錢的時候分文沒有,要用錢的時候馬上錢就來了,這就是財用自在。至於法布施那更殊勝了,師父的智慧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去琢磨的,他一生講經說法五十年,當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都五十年了,這是法布施。所以真干你就會得到真實殊勝的果報。

  這裡講「念念有及物之仁,則不特富貴有其權,即貧賤亦有其力矣」,這句話非常重要,念念都有及物之仁,及物之仁就是利他的心,念念想到眾生,這是一種仁的心。物這個字比人要更廣泛,它這裡沒有講念念有及人之仁,它講及物之仁,為什麼?因為物是包括一切眾生,當然包括人,也包括六道的眾生,正是佛法裡面四弘誓願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叫大慈大悲,這個仁就是佛法講的慈悲。一般普通人能夠偶然發起一念仁愛的心去利人,可是這個念頭不能夠保持,因此這個福報就不能殊勝。這裡講最貴在於念念都有及物之仁,念念能夠保持,那你這個福報就無有窮盡了。所以這就是要首先把我們的私心徹底放下,才能做到念念有這個仁心。

  為什麼念念做不到,這個念頭忽起忽滅不能保持,發起願的時候很勇猛,沒過幾天願就退了?原因就在於私心作祟。所以我們師父勸導大家,修行首先要放下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癡慢,這些東西就是障礙我們的仁心。我們把這些惡念、不好的這些習氣放下了,自然就能夠做到念念有及物之仁。真能做到這樣,不特富貴有其權,就是不僅富貴的人有權可以做到布施修福,貧賤的人不也一樣有布施濟人的力量嗎?所以有的人講起布施他都歎氣,他說我沒錢,怎麼布施?自己周濟自己都周濟不了,還去周濟別人。那是他還沒懂這個道理,這個周濟,最關鍵是心,有念念利物救人這樣的心,這就是功德無量。發這個心不用錢,不是在你錢的多少,跟你的富貴貧賤沒有關系,富貴人發起這個心,他能夠修無量福報,貧賤人發起這個心,他也能修無量的福報。所以說只有富貴人才能夠修福,才能夠布施,貧賤人就沒有這個力量,那都是一種藉口。貧賤的人勇於布施,他得到的福報更大,因為這個福報是按照你比例來的。

  《了凡四訓》裡面有這麼一個例子,它講到過去有一位貧女,很窮,什麼家當都沒有,靠乞討為生,討來了兩文錢,她發心去寺院布施供養。因為寺院是聖賢教育的一個學校,古時候寺院都是學校,辦什麼?辦佛陀教育的這個教育機構,它不是一個宗教場所,更不是搞迷信,它是搞教育的。所以支持寺院就等於支持聖賢教育,教化人民這個功德是無量的。我們現在寺院要往這個方向去恢復,恢復原來傳統的這種教育的特色,每天講經說法每天有八個小時,另外時間都是修行,解行並重,這樣的一個場所。所以這個貧女到寺院去修福,把她的全部家當兩文錢統統布施了,當時寺院的主持老和尚他是有道行的,這一看這位貧女真心來布施,就親自出來給她忏悔,替她回向,一般人得不到這樣的禮遇,老和尚親自給她做。

  結果後來這個女孩子被選中入了宮,做了貴妃,修福確實她得到福報了,想到過去因為布施兩文錢,今日才得富貴,我要去寺院報恩還願。所以就帶著千兩黃金,帶著很多侍從,浩浩蕩蕩來到寺院去布施,這大施主來了。結果寺院的這位老和尚知道了以後,他沒有親自出來,叫他自己一個小徒弟給她做忏悔回向。這個貴妃娘娘心裡就很不樂意,就來問這個老和尚,她說師父,我過去做一位貧女的時候,只有兩文錢布施,為什麼你當時親自給我忏悔回向,而我現在帶著千兩黃金來布施,怎麼你不親自出來,只叫你的徒弟來應付了事?這老和尚就對她說,你過去布施兩文錢,那是你全部家當,你是真誠心,如果老僧不出來為你親自來忏悔回向,不足以報德,就是回報你的那種真心的恩德,可是今天你已經富貴了,這千兩黃金對你來講已經不是什麼了,你的那個真心已經遠不如前了,所以叫我的徒弟足夠了。

  你看過去的修行人真有道行,他不會依附於權貴,看到來了個大施主,趕緊出來給你回向,見到一個沒錢的窮困的女孩就不出來,真正有道行的不是看這個,看你是不是真心。所以你看看,你說兩者布施,同一個人,同樣是布施,同樣一個寺院,這種修福,哪個得的福報大?我們從老和尚的開示當中就知道了,這個貧女布施兩文錢的福報比她後來成為貴妃娘娘布施千兩黃金的福報大得多。所以怎麼可以說只有富貴人才有這個權利布施修福,貧賤的人就沒有力量?看你的發心。所以濟人利物是看我們有沒有這個真誠的仁愛之心,這是給底下的經文「欲廣福田須憑心地」做一個證明。福田就看我們存心,不是看我們這個世上布施的東西有多少,看我們的心有多真。

  底下安士先生引徵了幾個故事,都是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給我們來證明布施得福的道理。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以田布施就獲得大考高中。這是講明朝有一位讀書人叫饒裳,他有一次走在路上就見到有一個人正在賣妻子,大概是家裡負債,無力償還,把自己妻子都要賣掉。這夫妻兩個人正在痛哭流淚拜別,饒先生看到了他們倆這樣,過去詢問,知道他們這個困難,於是就把自己的田給賣了,來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結果那一年饒先生參加大考,主考官在批閱卷子的時候就夢到了一位金甲神對這個主考官說,你為什麼不選中那捨田的人?這主考官醒了之後,覺得這個夢很奇怪。古人都相信有天地鬼神,所以有神明這樣的來跟他報夢,主考官他就去檢查,從他丟棄的一份卷子那裡撿回來,把這個卷子一起送上去,這分卷子正是饒先生的考卷,結果饒先生考了第三名。

  本來是要把他的卷子丟掉的,你看神明示意主考官要撿回來,他得到了高中。後來主考官發榜以後,宴請這些考中的讀書人,問起這個事情,說誰是捨田的人?才知道原來就是饒先生。饒先生的三個兒子,一個叫景晖,一個叫景曜,一個叫景暐,他們後來都考上了功名。所以你看看,這是以財濟人,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這些財產、田宅、身外之物,一般凡人把它看得好像了不得,為什麼?這是因為不明了事實真相,所以產生對這些身外之物那種控制占有的妄念。能不能控制占有這些田宅、財物?不能。你想想,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到走的時候,即使是家財萬貫,不也是最後兩手空空的走嗎?所以佛把這些東西比喻叫水中月、鏡中花、夢中寶,這很有道理。我們仔細一想,真的是這樣,這些財物我們不可能真正擁有它,只是它流到你的手上,暫時的給你保留,暫時給你使用,很快它又要流走。所以有錢財的時候,聰明的人趕緊用它來修福,抓緊這個機會,用有限的生命光陰積功累德,將來來生後世就更好,自己的子孫也就有福了。所以說如果說想要帶走這些財物,怎麼樣才能真正帶走?你真正修福、修德,這才能帶得走。古人講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人實際上能帶走的就是業,這個業包括善業、包括惡業。所以你修善、修德,帶走的是善業,這個善業跟隨著你,你到哪裡都有福,你到哪裡都有錢。為什麼這麼愚癡,去吝啬自己的財物不肯布施?不知道愈布施是愈富有。

  安士先生第二個故事是講救人一命得到的福報,這是講在河南,這個故事是出在《感應篇箋注》裡面的故事。在河南有一位潘解元,解元就是古代科舉時代一種名次,他是第一名,鄉試的第一名就稱為解元。鄉試出來的,就是考中的人叫舉人,秀才上面要連考幾關,在鄉試中考中的就稱為舉人,舉人頭名就叫解元。舉人再上面要考貢生,貢生(貢士)的頭名叫會元。完了再上面還要考進士,進士是在皇宮裡面考的,叫殿試,殿試頭名叫狀元。所以我們有時候民間有一種俗話,就是祝福人,特別是人讀書,恭祝他連中三元,這三元就是講解元、會元、狀元。就是舉人裡面考第一名,會試裡面也考第一名,到殿試,就是進士的裡面也是第一名,連中三元,這是很不容易的。

  這個故事是講到一位潘解元,他是一位讀書人,後來考上了舉人第一名解元。他在沒有參加考試之前,正准備趕考的時候,跟兩個讀書的朋友到省城去參加鄉試,結果在他們住的這個旅店裡面有一個住客很會看相,看到這位潘先生,就跟他兩個朋友說,這位潘先生的相不好,可能很快就要大難臨頭,你們最好趕緊躲避他,不要也被他連累了。這兩個朋友一聽,趕緊躲避,就藉口說這個旅店的房子太小了,你最好不要在這住,你就去外面,而且捐了點錢給這位潘先生,讓他到外面自己找房子,潘先生就只好到了另外一個旅店去住宿。晚上自己獨自就在小河邊上走,散散步,結果走著走著就看到一個婦女正要准備投河自盡,潘先生急忙就制止她,就問她,你為什麼要這樣輕生?這個婦女就哭哭啼啼的說,說她在家裡織布,她先生買回很多棉花,她織了好幾匹的布,拿出去賣,她先生出了門,她就把這布賣了以後得到四兩黃金,結果回到家裡一看,原來這個錢是假的,給人騙了,她說這下子壞了,她先生回來以後一定會責怪她,她自己就想不通,於是就要尋短見。潘先生一聽這個情況,馬上從自己的身上把身上的錢全部拿出來,得了四兩黃金,送給這個婦女,說這錢你就拿回去,就說你賣布得到的錢。這個婦人看到這樣的好心人,當然就再三拜謝回去了。

  他自己錢都布施掉了,回到這個客棧,連住宿費都繳不起,結果那個店主也把他罵了一頓,說你沒錢還來這住什麼!把他趕出去,他沒辦法,只好跑到附近一個小寺廟去借宿。那天晚上寺廟的一個法師做了個夢,夢到有很多神明從天而降,一邊來是一邊吹吹打打,打著鼓、奏著樂,來到他的這個寺院,說考試的錄取榜已經定好了,原來定的這個鄉試第一名解元,因為最近有薄行,就是做了虧心事,所以被除名了,現在正好沒人代替,正好這寺內那位潘生,這個讀書人潘先生他可以來做。另外有一個神就對他說了,就互相之間談話,他說這個潘先生的命相應當是橫死的,怎麼他可以來做解元?另外一個神就說了,他做了大陰德,然後就用手把潘先生的面部摸了一下,結果潘先生的相一下就變得一個大福德相。這個出家人做了這個夢,就暗暗記住了,對這位潘先生也就特別的殷勤款待。最後考試考完以後,果然發榜以後看到潘先生是第一名。在發榜之前,這個潘先生就來到客棧去會他的兩個朋友,結果又遇到那個看相的人,看相的人看到潘先生大吃一驚,說你是不是最近做了什麼大陰德?你現在的相完全改了,你肯定是考中第一名,結果果然是如此。所以你看真正以勇猛救人的心,當時潘先生救這個婦女那一念是純善仁愛的心,沒有想自己,所以把他所有的錢都拿來布施,這一念勇猛濟人之心得到的福報那是不可思議,把本來該橫死的命運都改成大富大貴。所以救濟別人最重要的是要純一,念頭裡面不要夾雜著猶豫、懷疑,有這些雜念在,那個心就不夠誠了。所以修福修善重要的是這個至誠之心。

  周安士先生他在後面小注裡面還講了他自己的一個經歷,這個經歷用來對照潘解元的故事這也很有味道。安士先生他自己說,他說自己在某一年的冬天也參加考試,因為他當時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在這個考場有一位看門的門役,叫朱君玉,因為當時他丟掉了別人在他那裡寄放的一個東西,一些錢,他自己也很焦急,大概這錢也不少,痛不欲生。安士先生當時也很同情他,就想幫助他少量的錢,可是又想到自己回家盤纏不夠,如果給他了,那我自己回家的路費都沒有了,這樣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沒有做,沒有把錢給他。後來沒多久他就自己回到家鄉,安士先生家鄉在江蘇昆山。後來考官就把考試進入復試的名單公布出來,這是第二次考試的名單,就是第一次上選了的人可以參加復試,當時復試是在長州。本來這個名單上安士先生是考了第二名,結果因為他的考卷上沒有寫姓名,只寫了考號,所以公布只是把這個考號給公布出來,這個考號也不知道是誰的,沒有姓名。安士先生因為回到家鄉,也不知道到底自己上榜了沒有,可能安士先生也比較淡泊功名,所以無所謂,能上就上,不上就拉倒,也就沒有去太多過問,也沒有人通知他,就這樣錯過了復試的機會,所以他自動就被除名了。

  後來他知道了這個事情,就覺得有一點遺憾,為什麼?他就想到,他遺憾的並不是自己被除名,遺憾的是當時遇到了這個考場中的這個門役他有這個急難,自己不能夠慷慨解囊樂助,如果當時就把自己的錢拿出來給他幫助他的話,那麼這位門役肯定是感恩戴德,他肯定是很熱情的來問,你的考號多少,我幫你到時候看看,到時這個名單出來了我來通知你,肯定是這麼做的,可是這個事情就這麼錯過了。所以安士先生他自己說,他跟潘君,潘先生這麼真誠幫助人,自己想起來覺得倍感慚愧,這是安士先生在這注解裡面自己做的一個忏悔。我們想到安士先生確實也是大德,他自己有過失他一點也不隱瞞。這個過失在一般人來講並不算什麼,其實他沒有過失,為什麼?按照一般凡人的觀念,你要是幫助不了他,你不幫助這也是無可厚非。但是安士先生不這麼想,因為他不是以凡夫的標准來衡量,他以聖賢君子的標准來衡量自己。我們見賢思齊,見到安士先生這樣認真的改過自新,我們也要效法,對自己的過錯也要毫無保留的忏悔出來、發露出來,勇猛改過自新,修養自己純淨純善的心。這是他講到的第二個故事。

  下來第三個故事是講到免租贖子,自己得到考試高中的果報。這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的事情,當時在華亭這個地方有一個貧窮的讀書人,叫做李登瀛,歷史上也有記載過這個人,他也是一位文學家。他家裡當時很窮,只有薄田二畝。讀書人,他這個田產就租給一個佃戶耕種,收取一點租金,也維持自己的生活,自己也就可以不需要勞作,而能夠專心的讀書,因為讀書人志在考取功名,當時都是這樣想,所以生活當然也是很清苦。結果那一年因為這個佃戶生了病,所以這個田也是種不了,荒廢了一年,但是田租給他了,按道理他就要交租的,不管有沒有收成,都得交租。這個佃戶他生了病,沒辦法種田,租金就交不起,所以就想把自己的兒子賣掉,來抵償這一年的租金。當時李登瀛先生知道了這個事情,於心不忍,就對這位佃戶說,你這是因為有病,所以這個田沒種成,這也不是你的錯,你就不要賣兒子了,我雖然很貧困,可是也能夠將就活得下來,你今年的租就免了。因為當時這個佃戶已經把他的兒子賣了,這個租金送到李先生那裡,李先生不肯要,讓他一定要把兒子贖回來。可是當時這個佃戶就很擔心,說我都已經把兒子賣了,這個買主要是不肯給我贖回兒子怎麼辦?李先生就說,你都已經這麼貧困,而且我也不收你的租金,哪有人能夠忍心讓你們父子分離?你不要害怕,我跟你一起去找這個買主,把你的兒子贖回來。就跟著這個佃戶一起到了這個買他兒子的人家,把這兒子贖回來,讓他父子團聚。

  這個佃戶非常感動,古人真的有報恩思想,他就日夜為李先生祈禱。後來李先生趕考,在康熙甲子這一年考上了舉人,後來也是捷報頻傳,考上功名。所以從這個故事我們能看到,一個人真心修善濟人,必得天的善報。他的這個受益人,這個佃戶,天天為他祈禱,這種感恩戴德的心,本身也是對他一個很好的磁場,我們講加持。所以我們如果常常能夠與人為善,必定能夠人人對我們感恩,那麼這種感恩的磁場就能夠給我們加福。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幫人就是幫己。這個世界上沒有白做的事情,也沒有吃虧的事情,真心真意幫助別人,你必定得到好的回報,這個回報不一定從他本人那裡來,而是可能從另外一個渠道你就得到善報,正所謂天道好還,人做善事,天來還。

  這是安士先生引用了明朝嘉善年間一位善人叫丁清惠他的一句話說,他說對待佃戶就應該像對待父子一樣,也就是要有仁愛之心,不是一種機械的交易,機械的交易純是功利之心,沒有仁愛,用功利的心去交往,難免會做出殘忍的事情來。明朝另外一位儒者叫陸平泉先生,他凡遇到壽誕,就是自己的生日或者父母的生日,他對佃戶必定是減租,遇到自己升官了,也給佃戶減租,或者自己得了子孫,也給佃戶減租。所以他的這些佃戶,就是租他田的人,對他都是感恩戴德,反而他的租稅一點都不會虧空,為什麼?因為大家絕對不會再虧欠。你給人以仁,他就對你有義,仁義是互相的,如果我們對人斤斤計較,用功利之心去對人,那麼自然也就感召到別人對我們斤斤計較,他一有這個機會他就來偷稅漏稅,他就要做讓你損失的事情。所以這一筆帳我們要會算!愈布施就愈富有我們一定要相信,這個都不相信,那麼證明因果沒有相信,不相信因果學什麼聖教?

  所以我聽這些同修們告訴我,我很歡喜的一件事情,我們寺院實際禅寺這裡光碟再也不收費了,過去還是一張碟收一點工本費,雖然沒有利潤,但是還收個成本,現在我們連成本都不要了,全部都是免費結緣流通,布施。結果同學們告訴我,說在客堂流通光碟的那個功德箱,現在收的錢比過去要多得多,以前收費還不如現在不收費。這就證明了愈布施愈富有,這就是真干。過去我們師父上人在新加坡三年半時間,給居士林建議,每天我們在這個底層(就是街道那一層)開放做無遮供養,每天招待一千多人吃飯,凡是路上願意過來的,坐下就吃,自助餐,不分宗教、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你願意來,馬上招待,而且素食樣品很多。結果社會上的人都很歡喜,天天都有一千多人來吃飯,結果供養一千多人,這個負擔不小,錢哪來?也不知哪來,就不知道從哪送來很多米、很多菜,各種糧食,而且吃的都用不完,被迫把這些吃不完的趕緊送到其他宗教去給他們那些道場,吃不完浪費,根本沒花一分錢,吃都吃不完,這說明你愈布施愈富有。愈富有就愈得布施,不能夠停,一停了這個貪吝的心起來了,捨不得了,那你的福報就到此為止。所以捨得捨得,你捨的果報必定是得,得了以後還得捨,得了不捨,那後頭再得就沒有了。到最後要捨什麼?連捨得這些概念都要捨掉,布施就自然了。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要起心動念想到我在布施、我在布施給誰、我布施什麼,這些妄念統統都捨掉,這就叫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的相,布施給誰那個人相,也沒有布施什麼東西那中間物的相,三輪體空,那個福報就無量無邊了。為什麼?這就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出來,自性無量的珍寶、無量的福德用不完的。這都是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心,真干就真得到。

  下面安士先生第四個故事,講了一個反面的例子,逆旨害民,最後自取滅亡。這是講到南宋時期,在淳熙初年,這是南宋孝宗皇帝的年號,也就是公元一一七四年,當時有一位官員,他的官職叫司農,大概是我們現在說的農業部部長,這樣的一個職位,他是司農少卿,他的名字叫王曉,他的侄女嫁給了一位叫林機的官員,林機他當時的官職叫做給事中,這種官員他的權職是很大的,他對皇上的聖旨都能夠駁正,如果不符合實際狀況的,他就有權駁回,或者是暫停暫緩去實行這個旨意。當時這位林機這個官員在外地做官,他的太太,也就是王曉的侄女,有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就夢到有一位紅衣人拿著天符下來,說上帝有旨,說林機逆旨害民,就是違逆聖旨,戕害百姓,特令滅門,得到滅門之災。他太太做了這個惡夢驚醒了,這個夢很真,她很害怕,就跟她的叔叔王曉報告了這個夢,很傷心。王曉就安慰她說,這大概是作夢,你不要當真。等到林機回家以後,王曉就趕快問他,最近你做了些什麼事。結果林機就說,在四川那個地方出現大旱,有官員來緊急上奏章,請求十萬石糧食去赈濟災民,皇上已經下旨了,已經批准,可是我認為這個米的數量十萬石太多了,四川的路也很難走,所以應當先調查情況,調查清楚以後再來發放,所以就把這個聖旨先封起來,因為他有這個權力。他就跟宰相也報告,他說四川相隔萬裡之遙,等查實情況以後再給發放,現在先發放一半,就是十萬石先撥去五萬石,他說就是這件事情發生了。結果林機的太太在旁邊聽了以後,這時候就很害怕,就哭著對他說了她這個夢中這些情形,林機聽到這個事心裡也很不安,沒過多久他就病了,病了只好辭官回家,沒想到到了路上在福州這個地方就死了,後來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夭折,結果真的這林家從此就絕滅了,滅門了。這個報應真的是這麼明顯、這麼快速。

  安士先生在這個小注裡面說到,說「天為民而立君」,就是這個天,我們講天地,為了百姓而立這個君王,所以做君王的要替天行道,要愛護百姓,以天心那樣去仁愛對待百姓。「君為民而設官」,那麼皇上,就是領導,他為了百姓設立了各種官職,都是為民著想,所以人民即是國家的赤子,民為國之本。所以對待這種災難,如果發生了這些災難,像地震這些事情,假如真的發生了,那麼救濟真的是刻不容緩。救濟寧願多一些,也不可以減少,寧願要快一點,也不能夠拖延。哪怕君主說可以少一點,做臣子的都應該說要多一點,君主說可以稍緩,臣子都要力谏要加急,救民不可以拖延。又說到,君,就是皇上、領導,想要加重賦稅的時候,做臣子的也應該建議要減輕百姓的負擔,因為賦稅都是給百姓壓力。

  我們現在國家取消了農民的稅收,這是有史以來真的是第一次,前無古人,讓農民不用繳稅了,這樣的領導真的是英明領導,這是真正為民著想,有這樣的一種心才真正叫為國家,這才是真正盡忠,自然他的這個福德可以庇廕百姓、庇廕子孫,他的清名也能流芳萬古,他現報必定是長壽安康、子孫榮顯,他的來生也必定是投生於善道,獲得人天福報。如果反過來,這個國君、領導本來說繳稅可以晚一點,做臣子的反而要加急,並且口口聲聲的說國家稅收吃緊,要解決國家的經濟建設問題,說了很多這種道理,最後結果加重了百姓負擔。這種理由實際上雖然很堂皇,可是他的內心是不是真正為國為民,還是谄媚巴結,巴結自己的領導,顯示自己的那種為國著想的所謂忠心。要知道天的報應是看心,福田要心去種,如果不是真心,而是以私心去做的事,得不到福的。所以就像林機,本來皇帝都已經批准了要去赈災,十萬石糧食,可是他卻把它扣下來,拖延時日,可能就導致很多災民餓死。他這種做法,貌似替國家著想,實際上卻是害國害民,所以得到這樣一種報應。

  這就是《了凡四訓》裡面講的,「非義之義,非慈之慈」,義就是應該做的,他不應該做的他做了,但是看起來好像他是應該做的,這叫非義之義。一般凡人看到他是為國著想,他在實施他的這個駁回聖旨的權力,是為了國家著想,不要讓國家蒙受損失,好像是應該做的,但是這個情況它是救災,就不是這樣考慮,因此他是非義,他是非慈,他沒有慈悲,這樣的一種果報真的就很慘烈,招致天滅門之災。所以我們用心真的要在隱微處去檢點,失之毫厘,謬之千裡,可能就是一點點在公與私的這個考慮上差錯,得到的果報竟然這樣懸殊。所以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惡,我們要細細的去考量、去辨別。《了凡四訓》裡面講,「純是一顆利人之心、濟世之心」,這叫公心,大公無私,這叫做真善。這善心裡面還夾雜著一點私心、一點私欲、一點猶豫,那麼這裡頭善就不真了,這福就修不成了,而且可能會導致災禍。所以帝君講的,「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這個心地真正重要,要把心地上的灰塵都要打掃干淨,讓這個心純淨純善,純是為民、為一切眾生著想,這種心地才是福田,才是你得到殊勝福報的根基。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窦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這句我們就分享到此。明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教授主講  (第十二集)  2008/10/4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12


 

上一篇:上官居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大乘佛法今正是時
下一篇:自行十惡,教人十惡,誘人十惡,贊歎十惡果報不可思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