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佛學,但與大家喜歡的可能有點不同,除了過濾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心靈逐漸的清淨外,我更喜歡經佛學作為一種文化來研究。
研究這個詞匯,相信大家能夠理解,也能夠輕易的區分修行和研究的區別。
是的,我是在研究,我希望佛學能夠在社會中成為一種文化,一種改變社會可以讓人們向善良美好方向發展的帶動力。
而對大多說修行者來說也是非常希望看到的結果,至少我們用佛學行善,至少可以將人們從各種痛苦當中解脫出來。
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布施,除了錢,更重要的是宣揚佛法,於是我們開始跟我們能夠遇到的人說“一切有為法….”等,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我們出錢助印經書。
相信每個學佛的人都這樣來做法布施,但是我們不論是印經書還是跟人說經文,我們應該慎重的考慮一個問題:我們給人們的是佛學的文化,還是經文?
你也許會問,經文和文化有什麼區別嗎?其實區別大著呢,經文之所以成為經,是因為它的高深,也可以說它是一部天書,常人的邏輯難以理解的天書,就是有了星雲大師之類的大德做了相當的解釋又怎樣?我們能夠理解嗎?我們接觸到的物質、事物,它們的各種物理規律以及科學屬性把我們統治的服服帖帖,我們怎麼能夠說它們是虛幻的呢?
我們學佛之所以這樣認為,是我們的信仰,而不是我們看到了真相,我們看不到真相,我們即使很努力也無法達到理想的清淨和境界。
不是在洩大家的氣,而是說我們即使修行我們也永遠在進步的路上行進著,我們比起普通人來說是多了一份信仰和信心而已。
不要說那些普通人,就是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說,我們學的經文都不能夠成為一種文化,如果你不服氣,你就是試探性的回答一些人們提出的各種學習中的問題,看看你對佛學是不是真的深刻的理解。
其實我們自己也都承認佛學的博大精深,我們的邏輯是無法理解的,因為佛學中提到的真相是在無我的絕對清淨心的狀態下才可以發現看到的,我們無法達到那樣的境界。
也就是說我們曾經所做的法布施當中,依然是一些死的經文,仍然是高深莫測的天書,而不能夠稱之為一種文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文化的特點是可以傳承教育的,但我們的佛經雖然可以傳承,但卻是無法教育人,也就是普通人無法用邏輯來理解和接受的。
還不理解我的意思嗎?那麼你應該理解什麼有慧根的人,什麼人是對佛學有天賦的人,當他有幸的接觸到你給他的佛學的時候,他自己能夠理解並且領悟,這個時候你的法布施才是成功的。
我們其實都期望自己能夠在布施的時候遇到這樣的有緣分的人,但是這樣有天賦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大部分人是不理解的,我們遇到有天賦的人也是一種運氣,也就是說我們布施的成功是一種運氣,遺憾的是我們很多時候運氣不好。
現在理解我說的我們法布施的時候是在傳承經文,而不是在宣揚佛學文化的意思了吧,不是我們心靈不夠積極,而是我們沒有能力讓經文形成一種文化,我們智慧不夠。
因此,我們的布施,尤其是法布施,其實我們所做的不能夠稱之為法布施,而是一種善舉,一種給予有天賦的人提供機會的善舉,因為對方對佛法的理解結合領悟是人家自己本有的,而不是你教育形成的。
所以,我們法布施實質上就成為一種善舉,而不是真正的法布施。
我們看到人們受苦,我們相信也知道是因為人們貪嗔癡造成的,但究竟是怎樣一個貪嗔癡,我們很多時候自己沒有認知的思考過,我們只知道自己念經文,淨化自己的身心。
當然自己修養身心同樣的重要,但也只是針對自己的,那麼社會會對你有什麼養的價值期望,等你修行到菩薩的境界來普度眾生?我們要經過多少輪回的等待?期望你修行到菩薩用神通力幫助社會?這個似乎更不可能。
我們看到人們受苦,本應該是用佛學文化來幫助們看清楚事實的,可是我們卻只知道自己修行,多數情況下是對社會幾乎沒有什麼意義的修行,至少在社會看來,你的修行已經是與世隔絕了,無法給與社會實質性的幫助。即使你能夠為我們講經又怎樣?還不是將天書重復千萬遍。
改變社會的只能夠是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善舉,我們給大眾講經文、印經書,但只是機械的宣揚天書,不能夠形成文化,那麼就只能夠稱它為一種善舉,而不能夠成為一種文化。
而事實也證明了,我們潛心的精修沒有對社會進步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老法師說在未來,佛學不僅是高等哲學,更是高等的科學,就連愛因斯坦也認為:如果說有那種宗教可以引導社會進步發展,那麼這種宗教就是佛教。
我一直希望我們能夠將經文天書演變成一種文化,能夠破解我們生活痛苦的文化,讓我們用佛學的智慧去看破和放下,讓人們真正的去解脫。
所以,我除了修行自己的清淨心外,更喜歡將佛學當做一種文化來研究,就是研究我們當下的社會,我們今天受的苦難,尤其是今天社會大格局中,我們是怎樣一個貪嗔癡形成了人們痛苦,它的核心支撐點在哪裡,我們如何如拆除它?
拆解掉目前社會結構支撐後的社會自然會產生動蕩,我們又如何幫助人們和帶領人們收拾殘局,進而形成一種新的更加和諧的文明……
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也嘗試著去“實踐”這些問題,我說的“實踐”只是一個假設,一個目前只能夠作為想象推理和小說的假設。
我也希望我們更多的學習佛法的人能夠重視佛學文化的研究,我們印經書和宣揚經文只是在做善舉,在等待有天賦的人,遺憾的是這樣的人太少了,我們這種守株待兔的文化宣傳,其實只是一種善舉,是不能夠改變社會,想到這點,我就為同胞們惋惜,我們那麼多的心血付出都白費了。
有人說佛學那麼的精深,我們能夠理解嗎?我想說的是我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誰沒有過愚昧和幼稚的時候,我們更有很多栽跟頭和失敗的時候,我們更多的要學會謙虛和謹慎,至少我們需要一種態度。
我就在佛學的論壇上遇到不少態度,怎麼說呢?修行的人們是不會有傲慢的態度的,也不會有自私的態度,但他們對我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是沒有人肯回答,我只能夠暫時的將這些態度理解為一種冷漠。
為什麼冷漠?害怕回答錯誤給人嘲笑嗎?但,修行的人在乎這個嗎?
不回答我的問題,他們理由是不要打攪他們的清淨和清修。
清淨、清修?我想問的是,既然是清淨,你的修行何必要掛在網上,向我們展示和炫耀嗎?再說了一天24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就那麼在乎別人向你提問的那段時間啊?
口口聲聲說福慧雙修,即使你修行清淨,你的福修到哪裡去了,你在跟別人解釋佛學的問題的時候,同樣是在整理你自己的智慧,同樣是你智慧的另一個層次的提升。
更何況,那些研究佛學的人,是想將經文天書演變成一種文化,一種可以改變社會向美好和善良進步的文化,你不去幫助研究的人,那麼你善念到哪裡去了?
說句實在話,我有點鄙視那些只顧自己清修的人,我覺得他們對於社會來說已經與世隔絕了,我們也無法期望他修行到菩薩來幫助我們擺脫痛苦,即使你能夠入定,那麼對於社會有什麼價值意義呢? 我不去這樣想,社會大眾也會這樣想。
也不知道,廣大學佛清修的人對我的這種鄙視的態度是什麼養的反應,你們會反過來鄙視我嗎?會更加冷漠嗎?
如果真是這樣,我倒是想問一個修行者都敏銳的問題:你們的修行到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