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典故解碼:一般人不明就裡的八個成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3.jpg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而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詞組,還有來自人民口裡常說的習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

  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鹬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

  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轼《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讓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干”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轼《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中國漢語歷史悠久,成語眾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也正是由於中國歷史悠久,成語眾多,因此導致了在漫長的成語演化過程中人們難免望文生義,生吞活剝;再加上千年誤讀,以訛傳訛,結果弄得這些詞匯遠遠地背離了原始意義,甚至出現了驢唇不對馬嘴的現象。到了今天,有的經過變異的成語竟然難倒了無數的中國人。這裡摘錄的就是許多媒體紛紛披露的難倒無數中國人的八大成語。

  一、七月流火:

  原意是指“天氣轉涼”;後人竟望文生義,硬說成“盛夏時節,天上下火”。

  這個成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歷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夏歷的五月黃昏,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夏歷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見,“七月流火”的真實意思,是說在夏歷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豳風》裡這兩句話說:“天氣越來越涼了,該做棉衣服了。”

  二、娑婆世界: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世界”。

  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教主即釋迦牟尼佛。“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诃”、“娑河”等,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三、空穴來風:

  原指有根有據的事兒,結果被篡改成了捕風捉影的意思。

  這個成語源自楚國人宋玉的《風賦》,文中有“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句子此語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師屈原的話:因為枳樹(枳)彎曲(句),樹枝上常招引鳥兒築巢;由於有空的洞穴,才引來了風呢。白居易詩中准確使用過此語:“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說腐朽的樹木難免招來蟲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來風吹。按此解釋,“空穴”和“來風”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應比做說法有根據、有來由。所以,以“空穴來風”比喻不存在和沒影兒的事,是不夠妥當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確有來頭,則比較恰當。

  四、床笫之私:

  床笫,是個迷人雙眼的“馬甲”,很容易誤作“床第”。雖然兩者模樣酷似可惜,後者根本不是中國話。

  床,好解釋;笫,讀作“字”,指“墊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鋪。引申為夫妻之間的語言或房事。但換上“床第”這套“馬甲”,就什麼“講兒“也沒有了。

  五、明日黃花:

  原指“過時之物”。或許有人覺得,“明日”怎麼算是過時呢?“昨日”才過時哩!於是,便想當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黃花”。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轼《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六、美輪美奂:

  本來只形容建築之美,如今,被濫用到所有事物上。

  這個成語出自《禮記檀弓下》:晉文子趙武家裡新落成一所房屋,晉國大夫張老去祝賀說:“美哉輪焉,美哉奂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輪,是古代的一種圓形高大的谷倉。這個成語指高大的意思,專門形容房建築屋高大華麗。然而,在現在連唱歌跳舞、喝酒吃飯都“美輪美奂”了,上哪兒說理去?

  七、振聾發聩:

  原意是聲音很大,令人警醒;竟被誤作聽力下降,像個呆頭呆腦的聾子。

  這個成語的出處在清代文人袁子才筆下的《隨園詩話補遺》。其卷一中有句話:“此數言,振聾發聩,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聩,耳聾。“振聾發聩”,即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的人。

  八、始作俑者:

  本意指做壞事,引領歪風邪氣的“第一人”,現在,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英雄”或者“首開先河的人物”。

  這個成語出處在《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這是理所當然的“貶義詞”。

 

上一篇:記著他人好
下一篇:天然降糖藥野刺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