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一十四頁,倒數第五行,科判「庚十一、助他成佛」,這裡面有五願。下面四十八願第四十四願「普等三昧願」。請看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這是經文。我們看念老的注解。「右章中,從至於成佛」,就是我們念的這一段,「至於成佛」之前這一段,「表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定中以下,表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從第四十四以下諸願,皆為彼國以外」,彼國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以外的。前面四十三願是講國內的,極樂世界國內的,最後這五願是講極樂世界以外的。「他方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見聞《無量壽經》,所得的「殊勝法益」,在這裡都給我們介紹出來了。
我們看「第四十四,為聞名得諸三昧」,普等三昧,「至於成佛之願」。「逮者,及也。《易系辭》水火相逮。注曰:水火不相入,而相逮及。又逮者,追也」。據《會疏》的意思,「令聞名人,即時得諸三昧」,故言『皆悉逮得』,這個「逮」就是立刻,馬上就能得到,不是說以後要多少天,不是的,聞名時候就得到,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宋譯》本裡頭說:「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號,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其中應時證得」,就是此地「皆悉逮得」,同樣的意思。聞名就得到,在這個地方我們深深體會到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十方諸佛世界裡面的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得『普等三昧』,後面還說,『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名號功德利益真正不可思議,為什麼不相信?這個不相信的原因,就是有深厚的業障。我們在六道輪回裡頭,多長時間?自己要明白,無量劫!生生世世脫不了輪回。這一生,如果我們遇不到這個法門,就脫離不了輪回。這個法門的殊勝,就是幫助我們在這一生永遠脫離輪回,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目的達到了。
佛陀教育在這個世間,目的何在?佛為什麼要設教?為什麼要一生這麼樣勤苦來教學?看佛陀的一生,開悟之後依然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居無定所,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為什麼?一句話,為了愛護眾生,大慈大悲、清淨平等的大愛;一個目的,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有究竟苦,樂有究竟樂。離究竟苦,永遠不會再受苦,叫離究竟苦。究竟苦就是六道輪回,究竟樂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幫助我們離究竟苦,脫離六道輪回,往生到極樂世界得究竟樂,佛度眾生的目的就達到。十方眾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依正狀況,我們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正報是人事環境,依報就是物質環境,這個經上講得太清楚,真正是得究竟樂,脫離輪回,拔究竟苦。諸佛接引我們,保送我們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四十八願加持給我們。四十八願是為誰發的?為十法界諸佛剎土裡面苦難眾生。
這個法門容易去,但是很難相信。黃念老在《淨修捷要報恩談》裡頭說得非常非常清楚明白,這本書你從頭到尾能夠看上十遍、二十遍,我相信你對於黃念祖老居士不可能沒有感恩的心,他太慈悲,太難得,為我們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我們真聽懂了以後,對佛法、對淨宗絲毫懷疑都沒有了,修學才能上軌道。如果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還有疑惑存在,你這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緣,你決定不能往生,你出不了六道輪回,來生來世還要搞六道。六道裡面,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待人接物?如果是有自私自利、貢高我慢,用這種心態待人,你就跟人結下冤仇了。冤仇結下來,往後生生世世無量劫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苦日子多,怎麼過?所以希望同學真的要搞清楚、搞明白,要斷疑,要生信。
對佛有信心,這是真正敬佛,真誠恭敬。對佛沒有信心,沒把他瞧得起,認為佛不如別人,念老講得很清楚,這個世間很多外道,包括一些氣功,他也有一點小通能幫助你,你哪裡有疼痛,他給你念念咒、給你摸摸,你就好了,你覺得這個佛菩薩比不上。你細心想想,他有沒有本事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有沒有本事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小的神通把戲就把你欺騙了,讓你對信願持名無比殊勝的大法生輕慢心,這一生遇到了不能成就,這才冤枉。如果真搞清楚、真搞明白,萬緣放下。記住海賢老和尚的一句話,「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這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不要說你一生,一百生、一千生、一萬生、無量生,你也找不出出輪回的辦法,為什麼不相信?真可憐,業障怎麼這麼重!
你要問我:我業障重,怎麼消除?老實念佛就消除了。你看海賢老和尚,師父教他一句佛號,囑咐他一直念下去。那一年他二十歲,我相信他不超過二十五歲,三年、五年的時間得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就有條件往生,你壽命到了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往生。佛的話真實、懇切,決定沒有妄語,我們為什麼不信?這個世間還有許許多多牽腸掛肚的事情,那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用錯了心。抓住佛號就對了,自己決定成就,你也能幫助別人建立信心,讓他也能成就,你的功德就大了。《宋譯》本裡面說的,「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號,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立刻就證得,這是說菩薩眾,不是我們凡夫。我們凡夫如果說是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深信發願,求生淨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定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我們是這一號人物。經上講的要記住,那是菩薩,那不是凡夫、不是阿羅漢,是菩薩。
我們再往下看,『清淨』者,「所住之三昧,無染無著,故曰清淨三昧」。聞佛名號,清淨心現前。因為彌陀還有個名號,在我們經題上叫「清淨平等覺」,聞這個名號,我們的心清淨了、平等了,覺而不迷,這個要知道。夏蓮公老居士會集這部經,把佛的名號放在經題上,「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清淨平等覺」是因,修因證果,題裡頭因果具足。所住的三昧無染無著,什麼叫染著?俗話說放在心上,就染著了,眼見色喜歡,心裡有喜歡就著了喜歡;不喜歡,討厭,也染著了。絕不是說討厭負面的是染著、正面的不是,正面也是染污,著是著相。染是不清淨,著是不平等,你看清淨平等覺不是沒有了嗎?清淨平等才開智慧;有染有著,生煩惱不生智慧。我們再回頭來說,怎樣才無染無著?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都能做到不染著。我把話說明白、說清楚,無論喜歡不喜歡,不要放在心上就沒有染著,放在心上就是染著。心裡放什麼?心裡只放一尊阿彌陀佛,一切時、一切處,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叫不染不著。阿彌陀佛之外還有一樣東西在心上,你的心被染著,那就是你的信心不清淨,你的願心搖搖擺擺的,不牢靠,這樣的心態念佛不能往生,道理在此地。
下面,念老又舉《會疏》來給我們說明。「如《會疏》曰:寂靜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禅定,「無縛無著」。「系縛」是煩惱,好像繩索把你綁起來,你動彈不得,寂靜三摩地沒有人障礙你,沒有執著;這兩個字也就是染著的意思,前面講的染著。你沒有被污染,你沒有執著,這寂靜三摩地;有縛有染,寂靜就沒有了。這叫「清淨」。
『解脫』,「所住三昧,離一切系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解脫」是比喻。好像繩索捆綁你,世間人犯重罪帶的刑具手鐐腳铐,這都是系縛。所住的三昧沒有這些系縛,沒有煩惱、沒有染著,這就自在,這是一般修定的。淨宗比修定方便。因為修定,三摩地確確實實是心裡沒有染污,不受外面環境影響,很難做到。念佛人心裡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放下,執著個阿彌陀佛,這個容易太多了,他有依靠。修定沒依靠,所以它難。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修定,由戒定慧入門,所以叫難行道。這個法門叫易行道,為什麼?你有一個依靠,心裡別的東西放下,阿彌陀佛裝進去,讓你常常感到很踏實,所以它方便。這不能成佛,只能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呢?到往生極樂世界再修,換一個好環境。那個環境太好了,這些煩惱習氣到那個環境去,不放下自然放下,妙就妙在此地。為什麼?那個地方不用操一點心,衣食住行,思衣,衣已經在身上;思食,吃的東西擺在面前;不要,不要就沒有了,貪心起不來,也就說物質資源太豐富,用之不竭,取之不盡,是這麼個環境,沒有一樣不自在。居住的房子,喜歡什麼樣子,它就現什麼樣現象,喜歡在空中它就升空中,喜歡在地面它就落在地面,無有一樁不稱心如意。前面我們讀過,我們想供佛,我們有能力分身、化身去供養;不想離開極樂世界,十方諸佛的手伸到你面前讓你供養,來接受你的供養。
這個世界,經上說得很清楚,十方諸佛剎土裡頭沒有,只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所以十方世界諸佛都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例外的。為什麼?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他發這個大願,十方諸佛有煩惱習氣很重、度化很困難的眾生,統統送到極樂世界來,他負責教化。不是十方諸佛做不到,而是阿彌陀佛已經做得很圓滿,十方諸佛看到很滿意,「行,你不比我差,好,我就把學生送給你」。都得搞清楚、搞明白。真學佛,萬緣放下。跟大眾相處,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功德是念佛,我們在隨緣、隨喜當中,心裡的佛號不斷,這是功夫,真正得法喜,法喜充滿。要發願,代一切眾生受苦受難,一直到我們在這個世間這一世壽命到了,淨業成就,佛帶我們往生。
下面給我們解釋解脫。又解脫者,所住三昧,離一切系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解脫也是從比喻說,我們念解(音「謝」),當動詞用,把它解開,脫是脫離。所住的三昧離一切系縛,系縛,繩索捆綁你不自在,必須把這些繩索系縛解開、擺脫,你就自在。「如《會疏》曰:止觀無礙,故名解脫」。止觀也是禅定,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觀是看破,止是放下。我初學佛的時候,向老人家請教,佛門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快速提升境界?他老人家就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就是這兩樣東西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兩樣都不容易,到底從哪個先下手?眾生根性不相同,執著重的人從止先下手,分別重的人從觀下手,這各人根性不一樣。觀是觀照,這個觀是達到究竟圓滿了。一般人觀想、觀像,想像,到觀照才會有用,「照見五蘊皆空」,物質跟精神的現象都看明白了。五蘊,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都是屬於心理現象、精神現象,全看透了。看透了是什麼?空。換句話說,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存在;好像是有,就像作夢一樣,夢中好像是真有,醒了之後痕跡都找不到。
這個世間就是這樣的,事實真相擺在面前。你想想昨天,昨天在哪裡?昨天發生了很多事情,在什麼地方?今天看昨天,不就是一場夢嗎?你還能不醒過來嗎?原來是假的。明天看今天,不就等於今天看昨天嗎?沒有一法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是有生有滅,哪一法沒有生滅?剎那生滅,生滅的頻率太高了。我們凡夫根本不知道真相,以為這現相都是真的,樣樣都是真的,誰知道樣樣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為什麼?都不可得,宇宙的現象不可得,人生的現象也不可得,你以為有所得,全是在夢中。夢中,我們醒過來之後覺得夢中不可得,其實在夢中也不可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現在科學家逐漸逐漸跟佛經上所講的這些相結合,對於佛法是愈來愈佩服。我跟方東美先生學習的時候,老師是把佛學是最高的哲學教給我的;現在,我們這個六十年過來,佛教是最高的科學。所以我們總結,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是什麼?用現在人的說法,他確實是搞教育。它對一般人,普通人來說,普世教育,人人都應該學的,小乘阿含、方等裡面很多,講倫理教育、講道德教育、講因果教育,這三種普世教育。宗門有所謂向上一著,佛教有向上一著,向上一著是究竟的哲學、究竟的科學,把科學、哲學講到究竟圓滿,這是佛教。
學無止境,世間人都相信。在佛法裡面說,學有止境,不是無止境。什麼地方是止境?明心見性是止境,達到明心見性他就圓滿了。佛講的東西好像是個圓,你只要碰到這個邊就圓滿,就達到。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達到,無量法門也是門門都可以達到。有沒有方法?有,方法就是真誠、恭敬。沒有真誠、恭敬,你入不了門,為什麼?因為自性是真誠的、是恭敬的,性德;你要見性,你必須心要跟性相應。德行裡面第一德,真誠、恭敬,你只具足這兩個條件,你就能夠得道。你看古人,老師選學生,他選什麼?不是選那些聰明的、很伶俐的,那很可愛,他不是選這個,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老實、聽話、真干,這就是真誠、恭敬。老實人有真誠心、有恭敬心,表現在外面你能看得見的,這樣的人聽話、真干,他能開悟。傳給他的法很容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學生就老實干了。
海賢老和尚的師父傳戒法師,傳給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他就老老實實念了九十二年,這不拐彎、沒改變,大成就!他確確實實念到功夫成片;再向上提升,事一心不亂;再向上提升,理一心不亂。他是漸悟,他不是頓悟,六祖惠能大師是頓悟。我們相信,賢公老和尚得功夫成片應該在二十五歲,二十歲之後五年,我們相信不會超過五年,他得到了。從二十五歲再向上提升,得事一心不亂,等於阿羅漢的境界,應該在三十多歲。得理一心不亂,我相信四十歲左右。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像他老人家所說的,我什麼都知道,就是不能講,講了會惹麻煩。師父囑咐他的,「明白了」,就是大徹大悟,「不能亂說,不能說」。他守住老師的教誨,雖開悟了,不說,有神通不現神通,偶爾,必要的時候露一點點。
解脫三昧,止觀無礙,放下不妨礙看破,看破不妨礙放下,解脫。「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三昧,都叫念佛三昧。標准的,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的榜樣,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都是念佛三昧。理一心是念佛三昧的圓滿,能除一切煩惱,老和尚一生沒煩惱,我們看到的。「能解脫生死」,老和尚生死自在。多次見佛,阿彌陀佛囑咐他,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給世間人做個好樣子,學佛的好樣子,求生淨土的好樣子,他統統做到了。「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
『普等』者,「普者普遍,等者平等。《悲華經》謂之遍至三昧」,遍就是普;至,這就是平等。「《芬陀利經》謂之普至三昧。《宋譯》謂之普遍菩薩三摩地。《唐譯》謂之平等三摩地門」。你看這段經文都不離清淨、平等、覺,就是經題上的一句話「清淨平等覺」。我們怎麼學?學佛要得受用就有法喜,那就是功德,身心自在,一句佛號綿綿不斷,法喜充滿。那你就要學會,我對佛真誠恭敬,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萬物,跟對佛一樣的真誠恭敬。你把真誠恭敬做到,是你的日常生活,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你沒有煩惱,你很快樂,你很自在;跟一切人接觸,人家會感覺你充滿智慧,你不生煩惱。海賢老和尚一生沒發過脾氣,這是我們要學的。五戒十善,是在生活當中,是在工作裡頭,在處事待人接物,身口意三業清淨不染。這個就是平等三摩地。
下面《會疏》說,「若依諸師,但是菩薩所得三昧名也。憬興雲:普者,即普遍義。等者,即齊等義」,等,也就是平等。「所見普廣,佛佛皆見,故所住定,名為普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你統統見到,你怎麼見到的?念阿彌陀佛見到的。因為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真實大總持法門,念這一句名號,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名號都在其中。佛號是果號,菩薩是因號,果上圓滿,因上哪能不圓滿?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諸佛都在其中,每一尊菩薩也在其中,一個沒漏掉,這叫總持法門。你不念彌陀,念誰?念其他的,真叫掛一漏萬;念阿彌陀佛,全念到了,一個都不漏。這個意思說得好,所見普廣,佛佛皆見,故所住定,名為普等。三摩地就是定,這個定的名字叫普等三昧。
「玄一雲:由此三昧力,普見諸佛世界,故言為普。平等現見無所不見,故言為等」。這些都是告訴我們,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選擇,應該選擇這個地方,選定之後一心向往,沒有二念,這就決定得生。下面接著說,「若約選擇本願正意,則是念佛三昧德號也」,普等是念佛三昧。「普謂普遍,凡聖通入之義」,凡夫、聖人平等通入。「等謂平等,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義。《菩薩念佛三昧經》曰:譬如眾生若依須彌金色之邊,其身即與彼山同色;所以然者,山勢力故。譬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這是給我們說明。前面一個比喻,《菩薩念佛三昧經》裡頭的比喻,眾生是凡夫,他如果站在須彌山的旁邊,須彌山是金色的,看他的身跟山的顏色好像相同,為什麼?山色照著他。又有個比喻,比喻水,陸地上的水、江河統統流入大海,流入大海之後同其一味,全變成鹹味,為什麼?海的力量。下面這才合法,「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復如是。是普遍義也」。
我們念佛得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剛剛得到。什麼叫功夫成片?一切時、一切處,你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沒有雜念,這就叫功夫成片。我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一般人有這個功夫就會見阿彌陀佛,為什麼?這功夫是感,阿彌陀佛是應;我們有感,阿彌陀佛就有應。最普遍的,你在夢中見阿彌陀佛,這個夢似夢非夢,好像很逼真,但是它是個夢。阿彌陀佛現身給你看,會透信息給你,告訴你,你還有多長壽命,等到你壽命到的時候,佛來接引你往生。你這個心踏實了,定了,為什麼?極樂世界已經注冊,有你的名字,你的信心、願心非常堅定,不會再有絲毫動搖。何況功夫更深的,那就不必說了。
海賢老和尚見阿彌陀佛,想見就見,為什麼?人家得到理一心,想見就見,極樂世界想見也就見,他見多少次。他求往生,阿彌陀佛勸他,你修得真好,真不錯,可以給念佛人做好榜樣,勸他在世間多住幾年,到時候佛會接他往生。到什麼時候?到他看到一本書,《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見到這本書,阿彌陀佛就來接他往生。他什麼時候會看到這書,他自己不知道,他是念佛人,從來不看書的,也不聽講經的,就是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底。雖然不看書、不聽經,他什麼都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問不倒他,世法、佛法全都通,這是明心見性了,他沒有障礙。所以有這麼一天,有幾位居士上山去看他老人家,就帶了這本書。老和尚一看到這幾個人帶本書,口袋裡有本書,就問他這什麼書?人家告訴他,這個書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他聽到之後非常歡喜,好像天天在盼望寶物,寶物真的來了。穿袍搭衣,恭恭敬敬,手上拿著這個書,叫人家給他照相。這個舉動在老和尚是非常不平凡,老和尚一生沒有主動叫人給他照過一張照片,這一天突然要求別人給他照相,生平第一次。這張照片照完之後第三天,老和尚就往生了,自在往生。《永思集》這個小冊子裡面寫得很清楚,希望諸位多看。多看,你會增長信心。
黃念祖老居士晚年最後的這本書《淨修捷要報恩談》,我也希望大家多看,多看這部書,你會把對佛教所有的疑惑統統斷掉。《永思集》生信,《報恩談》斷疑,斷疑生信,我們的功夫才得力,往生極樂世界才有把握;應付現前這個時代的災變,你有能力,你有智慧,你能平平安安度過。加上我們這個《無量壽經》會集本,這三寶,我們淨宗學會的三寶,真的足夠了。所有問題,不要去問別人,別人不知道。信願不切,往生沒把握。要深信切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得好,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決定不是假話。潮州謝總的父親,上個月往生的,人是好人、善人,沒有學佛,兒子學佛,兒子學佛把學佛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他就在臨終斷氣兩個小時之前,就是那麼一點時間,謝總就勸他爸爸,跟他爸爸講,極樂世界真有,你能不能相信?平常他都搖頭,這個時候他點頭。謝總很高興,告訴他,真有阿彌陀佛。他點頭。他說:我念佛,你跟我一起念。念了兩個小時,真往生了,瑞相稀有。往生之後,面目如生,全身柔軟,比活的時候還柔軟。當時看到的大概上千人,沒有不感動的。他來做榜樣給大家看,臨終最後兩個小時還來得及,給我們增長好大的信心。
下面說,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復如是。得念佛三昧,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得佛加持,同時你必定得到護法龍天的加持。這是普遍義。《文殊般若經》裡頭有這麼一句話,「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文殊般若經》。文殊是七尊佛的老師,他的學生當中有七個成佛,他還會說錯嗎?他說的話我們要相信。念一佛功德(這個一佛就是指阿彌陀佛)無量無邊,跟念無量無邊諸佛的功德不二。真的是千經萬論都勸我們念佛,我們很可憐,就是不老實、不聽話、不肯真干。
《贊阿彌陀佛偈》裡面說,「我以一心贊一佛」,一心是真心,這一佛就是阿彌陀佛,這是他的修行,一心贊一佛就是念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贊阿彌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這是平等義。這一聲佛號遍滿十方世界,隨著你願力大小,隨著你願力淺深,果德不一樣。《會疏》說,「以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下面說,「蓋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自當同具種種三昧之名也」。「三昧,即三摩地」,翻成中文意思是「正定、正受」。正,說明它不偏不邪;受是享受。這個名詞詳細解釋在前面第二品。
這些話說得這麼多,目的只是一個,無非是幫助我們要真信、要真發願。一定要知道,佛經上所說的是真的,世間所有一切法是假的,人間是假的,天上也是假的;六道輪回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娑婆世界如是,他方諸佛剎土亦如是,沒有例外的。這意味什麼?意味著徹底放下,這就對了,我們這一生的問題真正解決。我們自己真解決了,才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的方法就是身行言教,自己得真干。像海賢老和尚,一輩子真干,我們有時候還懈怠懶散,比不上老和尚,這就是他能證得究竟圓滿,我為什麼不能證得。要想跟他一樣,要奮發、勇猛精進。如果不徹底放下,沒有放下的東西它會產生障礙作用。也就是說,海賢老和尚徹底放下,他沒有牽掛,他沒有憂慮,他一無所有,只有幾件換洗衣服。他一生沒有離開農耕,農具不少,在哪個地方耕種,農具就放在那個寺廟裡,他不帶走,所以凡是他住過的寺廟,都有不少他用過的農具。這是給我們做榜樣。
他怎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完全用自己的勞作,耕田。土地是沒有主的,叫開荒,他把它開辟,種糧食、種蔬菜、種水果,盡他的能力。種得多,總計一百多畝。寺廟裡住眾不多,受用有限,他沒有把它拿去變賣賺錢,沒有,收成之後去供養貧窮的人家,養活人也成千上萬,九十二年當中。布施,財布施,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內財是勞力,勤奮工作;外財是收成,農作物的收成,布施供養貧窮沒有吃、沒有穿的人家,他照顧。別人供養錢給他,他收集起來全做印經、做光碟,做這些東西,跟信徒結緣,弘法利生不遺余力。喜歡放生,這裡面一些鏡頭你們都看到。
我們無論在哪一個行業,盡心、盡力、盡分把我們的行業做好,在這個社會裡頭跟大家一起合作,這樣就能夠造成太平盛世,讓這個社會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中國人古時候一句很不好聽的話,「不務正業」,這話意思很深。人人都能夠務正業,正業是士農工商這四大類,這都是正業,正業要道德,要倫理道德做基礎。中國古時候世家,大家庭,傳十幾代,從小就要把小孩教好。小孩教好,非法的事情他不會做,他不會去爭名奪利,他不會去害別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大公無私,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中國的教育是聖賢君子的教育,沒有讀過書,他也受過教育。中國人把教育下一代擺在第一位,世世代代有聖賢君子出現,這個社會國家哪能不好?所以社會安定,人民和睦相處,這是真正幸福。所以盡本分太重要了。
出家人本分是什麼?你去看看釋迦牟尼佛就完全明白了。出家人,人家喊你法師,在名符其實,他自稱弟子,你教他什麼?出家人的本分是教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做出的是榜樣,一生教學,沒有一天中斷。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他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你肯跟他學,他就肯教你,這個我們在經典上都看到。不但出家必須教學,在家也不例外。佛陀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做代表,居士講經教學。出家人去聽講,對維摩居士要行弟子禮,為什麼?佛法是師道,師道我們一般講老師第一大;不是出家第一大,老師第一大。維摩居士講經,佛常常派遣弟子,捨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這些大弟子,到維摩居士那裡去聽經。他們見到老居士,都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禮節跟見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這是為什麼?出家人來表演,做榜樣,尊師重道。他雖然是居士,他在講台上,在講台上代佛講經教學,對他要行師生之禮,不能疏忽。這些現在都淡薄了。
學經教的人不能說不懂這規矩,雖然懂這個規矩,自己不肯做,居士講經最好不聽。其實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居士講經你去聽,你也能這樣恭敬,做影響眾,「這個居士講得不錯、講得真好,正知正見」。現在講經的人少,我們要遇到了,我們去聽經,我們去給這個居士頂禮,讓其他這些居士對這個老師信心增長,這是好事情。不能批評,縱然講錯了也不可以批評。批評、建議必須沒有第三者在場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講,他也能接受,幫助他改正,這是愛護他。這要看人有沒有雅量,有人沒有這個度量,你一批評,他就不高興,那怎麼樣?那只有恭維,別講了。決定不能毀謗,為什麼?講經的人太少。講得不好,只要他肯講,他能夠不間斷天天講,他會有進步。我們都要知道,我們是這個路上走過來的,很清楚。
經文後面這個五段,都是他方世界菩薩聞名,並沒有往生到極樂世界。聞名就能得到佛力加持,何況真信發願,阿彌陀佛確實還要派護法神來保佑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想必沒有差錯。佛對眾生的愛護超過父母,真愛護,清淨平等心愛護。只要我們真正發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就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每天能讀誦經典,比什麼都好。經典念一遍,《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一個半小時夠了。
下面我們重念一遍,這一句很重要,「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這一切是無量無邊,大乘經常講八萬四千,「自當同具種種三昧之名」,這就是常說的,佛號不可思議。三昧就是三摩地,翻成正定、正受。「總持,即陀羅尼」,梵語稱陀羅尼,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在整個佛法裡面講,真正總持就是一句佛號。因為一句佛號,包含一切法,包含一切諸佛菩薩的名號,它真是陀羅尼。「深妙之總持,故曰深總持」,這個總持不是淺,深。「十方菩薩,因聞名故,得諸三昧,與深總持,安住定中,得成正覺」。這就說得很明白,十方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有發心專修這個法門,求往生淨土;他修學自己這個法門修得很久,已經成習慣,需不需要改?不需要,一心皈命阿彌陀佛,就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所得的功德利益就是末後這五願所說的。讓我們體會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讓我們明了之後,真正明白了,你喜歡這個名號,你愛好這個名號,你會把這個名號當作寶,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念念不間斷。
海賢老和尚是念念不間斷,還有來佛寺的幾位大德、海慶老和尚。賢公的母親,她是在家居士,晚年兒女都不在了,海賢老和尚把她請到寺廟裡頭供養、照顧,她在寺廟住了二十七年,八十六歲往生,往生也是潇灑自在,真不簡單,預知時至。與他們同時,南陽還有一個老德和尚,也是個修苦行的,那也不是凡人。你看他的行持,是一個為我們示現、表法修忍辱波羅蜜,我們的忍辱功夫要跟他去比一比。他往生了兩年之後,當地人有人在武漢看到他。真的是他,叫他老德,他回頭看看。老鄉,碰到了。問他怎麼來的?來干什麼?他說化緣。要不要一道回去?他說你們先走,我過幾天再回去。人家回到家鄉去,說這樁事情。老和尚走了兩年,墳墓上草很深了,怎麼會是他?真的是他,不是一個人看錯,好幾個人遇到的,哪裡會看錯!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對名號要認識透徹、要認識清楚,名號太不可思議。名號是宇宙之間第一真實法,它真管用,讓我們永遠脫離生死輪回,往生極樂世界,一生證得究竟大圓滿。我們遇到,如果輕易疏忽了,那真可惜,要牢牢抓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