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文昌帝君陰骘文》是一篇勸善的文章,在道家跟《太上感應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三部書,都是流傳極為廣泛的勸善經典。我們首先來介紹一下這篇文章的題目「文昌帝君」這幾個字。文昌帝君一般世俗稱為文昌星,他是天上的星宿。在道家認為,星宿都有神靈主宰,文昌帝君是主宰人的功名、利祿、官運,在民間是非常有名的一位神明。在過去,尤其是讀書人(儒生),都會拜文昌帝君,因為在過去考取功名可以說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一旦考上了功名,這一個家的家境就能大大的改善,自己的抱負也能夠得以施展,對於家族、子孫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關照,因此對於功名就非常重視。文昌帝君因為是主宰功名的,因此就倍受讀書人的尊崇。我們有讀過《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是明朝萬歷年間俞淨意先生他的故事。俞淨意先生他也是讀書人,他跟同鄉的這些好友都是讀書人,一起建立了文昌社,專門拜文昌帝君,依這一篇《陰骘文》來修行的。因為人要廣行陰功,積功累德,他才能夠有這個福報考取功名,獲得利祿。

  文昌帝君雖然是被列入道家神仙系統裡面的一位神明,可是他並不是傳播道術的,他主要就是勸導世間人廣行陰骘,陰骘就是陰德,做善事。所以這篇《陰骘文》通篇都是教我們止惡修善,不僅是在行為上要斷惡修善,更要在我們心地上,在暗室屋漏當中要懂得規范自己,不可以產生惡的念頭。這一位帝君我們可以能夠肯定他也是佛教裡所說的菩薩。《文昌帝君化書》這是講他歷劫歷世的這些生平故事,他自己最後也是遇佛授記,也在佛門中得度了,我們肯定他是一位菩薩。所以《陰骘文》也是菩薩的教誨,文章裡所說的跟佛法裡講的完全相應,佛法講的是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陀教育的總的說明,《文昌帝君陰骘文》不正是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嗎?所以我們要把這篇文章當作佛經一樣來學習。

  民國初年淨土宗十三祖佛教的泰斗印光大師,一生就極力的提倡《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了凡四訓》這三部書。《文昌帝君陰骘文》有一篇詳細的注解,是清朝周安士先生注的。周安士先生注了《文昌帝君陰骘文》,撰寫了另外三篇文章,第一個叫做《萬善先資》,第二是《欲海回狂》,第三是《西歸直指》,這三部書加上《陰骘文廣義節錄》,這是詳細注解,合起來稱為《安士全書》。印光大師一生極力的提倡這部書,為這部書曾經兩次做了序文,我們底下會學習到這序文裡的一些片段。可見得這部書這篇文章確實是非常的重要,認真的學習,不僅能夠使我們這一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而且能夠幫助社會苦難的眾生從迷苦當中回頭,也是能夠離苦得樂,幫助世間消災免難。

  文昌在道家裡說這是星宮的名字,它屬於紫微垣,它包括有六個星。在《史記》裡面也有記載,說這個文昌宮六星,第一個叫上將,第二叫次將,第三叫貴相,第四叫司命,第五叫司中,第六叫司祿,這些星宮都是天神居住的地方。什麼人能夠去做天神?一定都是正知正見正直的這些人能夠生天做天神。所以在世間的精英聖賢,他們這一生結束以後都生天做這些天神。在佛家裡面對於天的描述非常的詳細,說我們這個天道有很多層,總共是二十八層天,在欲界有六層天,在色界有十八層天,在無色界也有四層天,總共是二十八層天。這裡的天神多半都是欲界天裡的。欲界天忉利天主佛法裡面稱為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天主,一般在民間道家裡都稱為是玉皇大帝,儒家稱為是皇皇上帝,雖然叫的名號不同,都是指同一個人。這位天主掌管著整個天道(忉利天底下有四王天)這個大權,也包括人間的善惡、命運,都由他們來主宰。文昌這個神他是玉皇大帝底下的一位輔臣,就好像我們世間的皇帝底下有宰相、有各種大臣,文昌是他的輔臣之一。

  每一位神明都有他主掌的權力范圍,我們人間所行的善惡,統統都受到天神的監察,我們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真理。天神很多,各有所主,如果我們造惡,就會受到神明的譴責和懲罰,如果我們行善,就會得到神明的獎賞,這些懲罰和獎賞實際上都屬於行善行惡人的因果。佛法裡講得非常透徹,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這些報應其實也不是這些神明降下來的,是這個人行善行惡自然的感應,就如《太上感應篇》裡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神他們其實就是根據人所做的善惡加以判決,他是來執行法律的這些人,就好像世間人如果犯罪了,由法官來判決,還有執行的人員來去執行。這個人他自己有他的因果,犯了罪的他就該受到惡報,如果他沒有犯罪,這些法官不可以妄加罪名。所以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能不能夠得到好的報應,這完全取決於自己,不是光求神拜佛就可以得到的,還是像文昌帝君教導的那樣,要廣行陰骘,要積功累德,才會有好的報應。

  文昌帝君的前身,根據道家經典的記載是叫做梓潼神。梓是桑梓的梓,木字邊一個辛字,潼就是三點水,一個兒童的童字,梓潼神這是文昌神的前身。根據記載,帝君他最後一世是在晉朝出生的,他姓張,名字叫做亞,張亞,他後來遷居到四川,就在梓潼這個地方居住,四川現在還有梓潼縣,後來得道,就在那邊成仙了,這個梓潼神就是這麼來的。實際上文昌帝君他是生生世世都在修行,《陰骘文》開篇就說「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一十七世也是一個概略的說,其實他生生世世,不止是十七世,都是在修行,都是在積德行善。就在周朝的時候,有記載,帝君最早在周朝,他也是誕生於張家,姓張的張家是黃帝的後裔。我們師父上人現在還保留著他徐家的家譜,徐家家譜記載也是黃帝的後裔,我們師父淨空老法師是黃帝的第一百三十六代孫。可見得中國的家族史記載的這麼完備。他的家譜我看過,精裝本印了六冊,這麼厚的,總共加起來六冊。真的,從黃帝到現在這一世,總共一百三十六世,每一世的每一家兒孫姓什麼、叫什麼、出生年月,還有主要的、簡單的歷史都有記載。

  帝君最早記載是說周朝,他的父親有一天在蒼昊這個地方祈求,祈求什麼?生貴子,結果就生了帝君。所以帝君他出生是在周武王乙巳歲,是周武王年代。那我們知道武王他是聖王,他的弟弟是周公,武王的兒子成王,是周公輔佐。帝君當年在出生以後,長大了就在周成王手下做一個輔臣,還協助周成王、協助周公來治理天下。這個他的故事裡面都有記載,我們以後會講到。文昌帝君在歷史上示現了很多次,而且多數都是投生在張家,姓張,跟張氏有緣。到晉武帝這個時候,晉朝武帝的那個時候,記載當中說到,帝君出生是在農歷的二月初三,所以以後把農歷二月初三就做為文昌帝君的聖誕。實際上文昌帝君在歷史上生生世世的輪回現身,如果算起來,哪一天不是文昌帝君的生日?用農歷二月初三做為一個表法,是以晉朝的他的示現身做為他的生日。在帝君投生這些人家,他們出生大多數都是以士大夫身,就是知識分子,所以上帝知道帝君對於這些知識學問很有研究,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都是學儒、學道,所以就命他來主掌知識分子的功名利祿,所以稱為他是文運之神。

  後來把他稱為文昌帝君,這是元朝時代的事情,這是元朝仁宗皇帝,在延佑三年,也就是公元一三一六年,將梓潼神,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文昌神加封,這個封號叫做「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就簡稱文昌帝君,這些都可以在《道藏》裡面查到。因為梓潼縣,這是四川省的梓潼縣,它可以說是文昌君的一個祖庭,那裡有一座七曲山,上面有建了文昌宮,文昌宮可以說是祖廟,裡面供奉著文昌帝君的神位、神像。歷代全國各地都建立了文昌宮、文昌閣,或者是文昌祠、文昌廟,都是來尊崇這一位神明的。文昌帝君我們就簡單的介紹到此地,後頭我們還要詳細的介紹他輪回當中的故事。

  下面講這個「陰骘」,文題裡面陰骘這兩個字,陰骘就是陰德的意思。什麼叫陰德?假如我們做善事別人都知道,都贊歎你,都表揚你、獎賞你,這個不叫陰德,這叫陽德,因為你的好名聲都已經傳播出去了,大家都知道你,這個也是善報,你做的善事馬上就報了,所以後頭就沒有了。真正聰明的人,不求這些美名,他求的是陰德,做善事不要人知道。做了這個善事沒有人知道是不是沒有報應?不是,報應更多,這種善就叫陰德。古人講「陰德天報之」,天來給你報,這個報應就更加的豐厚。不僅我們自己來生來世得到善報,我們這一世的子孫,乃至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能夠得到好的報應。所以這是自利,也是利家人,這樣的一個就叫陰德。

  文昌帝君在這篇文章裡面勸我們要廣行陰德,這才是真實的功德。世間人,你看他們都知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則是大惡。我們行善積德,如果還有個心想要別人知道我在行善,知道我在幫助人,還有那種圖報的心,還有出名的欲望,這個善就不是真善,這個善裡面夾雜著不善,什麼是不善?貪,有貪欲的心這種善就不純了。那麼惡,如果我們行惡,我們不要怕被別人知道,因為我們造惡被人知道了,馬上就有人批評我、毀謗我、侮辱我、懲罰我,我的這個惡報現前就報掉了,以後就不用再受惡報了。如果造惡還要去隱瞞,還要文過飾非,怕別人知道,那這叫做大惡,這是罪上加罪。你看《弟子規》裡也講,「倘掩飾,增一辜」,你有錯了,不肯改,還要掩飾,這是錯上加錯,而且是大錯。所以我們的善不要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惡不怕被別人知道。我們下狠心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這就是廣行陰骘,自然感動天地鬼神。

  所以這篇文章教導我們確實是修行入道的重要的基礎。我們師父上人要我們落實三個根,儒之根是《弟子規》,道之根是《太上感應篇》,佛之根是《十善業道經》。《文昌帝君陰骘文》它也是道家的經典,它是《太上感應篇》的一部非常好的輔助教材,跟《感應篇》講的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兩篇對照學習,相得益彰。它跟《感應篇》講的是一個道理,所以兩篇文是一不是二。我們需要認真的學習,扎好善的根基,那麼這一生得到的是幸福美滿,修學佛法也能夠一帆風順。因此不能把這篇文章看成是外道典籍,要把它做為佛法來認真學習。

  當年印光大師曾經大力提倡流通這一部經典,做過兩篇的序文,都是為周安士先生的《安士全書》所作的,《安士全書》它的上半卷就是《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就是講到詳細的解釋這篇文章,我們抽取印光大師序文的一些片段來學習。印祖做過兩篇序文,第一篇做的是在光緒戊申年(一九0八年)做的,當年印祖是四十八歲,十年以後又做了一篇序文,可見得是這兩次流通當中所做的,第二次是在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印祖五十八歲。我們先看他後頭的這篇序文裡的一個片段,他講到,「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骘文》詳加注釋」。這是講到安士先生,安士先生為《文昌帝君陰骘文》做注解,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惡修善。

  「俾日用雲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鹹備法戒」。所以這一部《文昌帝君陰骘文》的廣義節錄,是安士先生從《道藏》,特別是《文昌化書》這部書裡面節取出來的。能夠使人在日用雲為,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居心行事,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中,能夠幫助人回頭。大而治國安民,大的方面可以幫助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安定民心。社會為什麼不和諧?世界為什麼會亂?民心為什麼不安?就是因為缺乏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百姓沒有依歸,行為沒有標准,所以就會使人任意妄為,我們說胡作非為,為什麼?他不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或者是他不知道有報應,他就敢造惡,懂得這些報應,他就自然收斂。所以倫理道德教育使人恥於作惡,因果教育使人不敢作惡。那麼《陰骘文》這篇文章是集倫理、道德、因果於一體,可以安定社會,所以應該大力提倡。

  「小而一言一念」,這是對我們修身、正心而言,小的方面乃至一句話、一個念頭,都知道有因果。凡事都有因果,哪怕動一個念頭,這就是因,果報就已經注定。那我們學佛我們知道宇宙是一體的,宇宙是全息的。什麼叫全息?我們講全息照片,全息照片的特點就是你拍照拍下一個人像,比如說把我鐘茂森拍下來,這幅照片你把它剪開兩截,然後再把兩幅照片用激光打出來,發現兩個照片都是完整的鐘茂森,再每個半截剪開兩截,變成四截,四截每一截裡面都有完整的鐘茂森。無論你怎麼樣子去分割,每一個部分裡面都含有整體,這是全息照片。我們的宇宙也是這樣,每一個小的部分都含有宇宙的全部信息,這就是《華嚴經》裡講的一微塵裡有無量法界。那麼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也周遍法界,也含容法界。所以我這一個念頭不正,對這個宇宙影響就太大了,整個宇宙都受我影響,我這一念就變現出自己的宇宙,如果是善念,這宇宙就善,如果是惡念,這個宇宙就惡,貪瞋癡的念頭就變現出三惡道。所以怎麼可以不謹慎,怎麼能認為說我這個念頭隨便起無所謂,不行,一定要收斂。鹹備法戒,悉存龜鑒,這就是要戒慎恐懼,要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每一行、每一動都要以聖賢教誨做為借鑒,對照自己的心行,符不符合聖賢教誨,如果不符合聖賢教誨,馬上把它改過來,依教奉行。

  印祖又說,「由茲古聖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存空談而已」。所以《文昌帝君陰骘文》能夠幫助我們效法古聖先賢那種主敬慎獨。主敬這是講我們存心要誠敬,慎獨這是一個人的時候都要認真的規范自己,保持我們的誠敬之心。因為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往往他的毛病習氣就控制不住,因為沒人看見他,他就開始放肆,放逸了。真正用功夫就在自己私居獨處的時候,還能夠保持跟在大眾當中一樣,就好像眾目睽睽之下,不敢任意妄為。儒家也講,「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君子慎其獨也」。我們私居獨處,都好像有十只眼睛看著我們,十只手指著我們,哪敢亂來,要慎獨!

  「正心誠意」,這是《大學》裡講的,正心,心要正,正直,誠意是意要誠。《大學》裡面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我們自己觀察自己內心,為什麼心總有不善的念頭起來,意為什麼總是不能夠誠?什麼叫誠意?一念不生是謂誠,這是清朝曾國藩先生他《讀書筆記》裡給「誠」字下的定義。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就叫誠意。那我們自己觀察自己內心,妄念紛飛!為什麼不能誠意?原因就是前面的格物致知沒做好。格物是格除自己的物欲,把內心當中對一切境界的貪著放下,這叫格物。物欲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重習氣,不是真刀真槍的跟它格斗你戰勝不了它。所以格字就是格斗,跟物欲格斗,把物欲降服住,不讓它起來,這個格物的功夫才得力。致知就是你明白道理,你認知了真相,知道這一切法,《金剛經》裡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有的境界都是了不可得,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能看得破,這叫致知。看得破你就能放得下,放得下是什麼?放下物欲,放下自己的貪瞋癡慢的習氣,這叫格物。所以格物和致知相輔相成,我格物了,這幫助我致知,就是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就是致知,幫助我們放下,幫助我們格除物欲。格到最後,這一切境界現前都不動心,這個意就誠了,誠意之後心也就正了,心正了之後身也就修了,家也就齊了,國也治了,天下也就平了,天下平就叫做和諧世界,不僅我們這個世界能和諧,宇宙都和諧了。所以和諧世界從心做起,整個宇宙的太平,全都是自己要在意地上去用功,這就不是空談,這是你要真干。所以《文昌帝君陰骘文》就幫助我們真干,它裡面所說的這些道理我們認真學習,對照自己的心行,看看文昌帝君他的存心是什麼樣子,我們要效仿。

  印光大師第二篇的序文,這是他十年以前,四十八歲所做的。他講到,「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這是印祖贊歎文昌帝君,他在宿世之中,就是多生多世以來,心敦五常,躬奉三教。這個五常就是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這是聖賢的存心。文昌帝君他的心跟仁義禮智信相應,儒家講的五常就是佛家講的五戒,這是相通的。像仁,這跟佛家講的不殺生相應;義,這是不偷盜;禮,是對應不邪YIN;智,對應是不飲酒,飲酒就沒有智慧了;信,對應的不妄語。所以五常、五戒,名詞術語雖不同,其理一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文昌君努力的在落實五常、五戒。躬奉三教,三教是儒釋道三教,三種教育。這個教不是指宗教,而是教育,儒家、道家、佛家都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裡講的上帝,我們是上帝的兒女,但是教育裡面是講老師跟學生的關系,所以三教聖人都是老師,他教導的學生自稱為弟子,儒釋道都稱自己是弟子,學生都是自稱弟子的,沒有自稱兒子的。從這個稱呼上我們知道它不是宗教,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儒釋道三家教學的目標都是讓你成就聖賢。

  譬如說佛,佛是學位的名稱,每一個修行人,按照佛所指明的道路來修行,都能夠成佛道,所以佛不是唯一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那麼儒裡講的聖人也是,「人皆可以為堯舜」,這是孟子說的,堯、舜這是聖人,每個人都能夠成就的。道家裡面講每個人都可以成神明,都能成仙。文昌帝君他本人就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文昌帝君他原來也是人,他是從人修成神的,所以這統統都是教育。每個人都能夠成神,每個人都能成佛,每個人都能成聖,這個在宗教裡沒有這麼說。像基督教、天主教,他不可能說每個人都能做上帝,不行,所以它是宗教。這裡的三教是教育,自行化他,自己努力的落實聖賢教誨,化他是教化他人。這個化比用教字要更好,為什麼?因為教這好像是說教,要知道教育的效果是言教不如身教,身教能夠感化人。所以化他這是從結果上講,他真的轉化了,這教育達到效果了。而要達到效果,最重要的是老師自己要做到。就像在我們師父家鄉廬江縣湯池鎮文化教育中心,他們的老師們在做和諧社會的工作,就用儒家的《弟子規》來教化老百姓,結果兩年之內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可以看到和諧社會、禮義之邦是可以落實的。那麼化他為什麼有這麼好的效果?主要就是因為這些老師們真正在力行,他們真正要把《弟子規》做到,才能夠有教化別人的效果。所以自行化他這是合在一起講的,沒有自行就不可能化他,真正自行圓滿,化他也圓滿了,所以止於至善。止於至善這就是圓滿,善圓滿了,為什麼?自己行圓滿了,化他也圓滿了。

  下面講「功高德著,遂得職掌文衡」,帝君積功累德,非常卓著,因此得到上帝(玉皇大帝)的賞識,命他來執掌文昌府,主管人的文運、功名。下面又說,「恐末學無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文昌帝君他所憂慮的都是眾生,眾生之疾苦來源於什麼?來源於無知,沒有智慧,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才妄造惡業,虛受果報。所以文昌帝君憐憫這些無知的眾生,這些眾生昧己永劫常住之性,這個昧是不明了,不明了自己有永劫常住的真性。我們人都在輪回,輪回一世一世的生死那是身體的生死,身體是不能常住的。那麼除了身體以外,我們還有心性,還有真性,這個才是真我。這個真我是永劫常住,他不會生死的,所謂不生不滅,常住真心。六祖惠能大師悟道以後,他說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它是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每個人都有,而且它不動搖、它常住。宇宙都是自性所變現的,我們不明了自己有這個真性,忘記了自己的這個真性,而在這個境界上面,這個境界都是虛幻的相,都是自性所變現的,在相上迷了,忘記了真體,於是在這個相上面分別執著、控制、占有,起貪瞋癡慢這些煩惱,造作殺盜YIN妄的惡業,就冤枉受輪回之報,因果是不空的,造善、造惡必有其報。所以文昌帝君他明了這個道理,憐憫我們這些末學,無知眾生,所以「因作文廣訓」,這是做這一篇《陰骘文》,普遍的教誨、訓導一切眾生。「示『吾一十七世』之言,妙義無盡,誰測淵源」。《文昌帝君陰骘文》開頭就說自己「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是講自己輪回的當中這些體驗,現身說法,然後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講清楚。「妙義無盡」,《文昌帝君陰骘文》裡面每一字、每一句都含有無量義,誰能真正懂得它的淵源?誰能真正體會到文昌帝君的意思?如果沒有人來講解,我們看這篇文,真的看不懂。別看它的文字很淺顯,義理深廣無盡,所以是需要詳細解說。

  下面說「注解縱多,莫窺堂奧」,歷代的《陰骘文》的注解很多,但是我們一來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廣泛閱讀,第二,注解的人有沒有真正能夠體會到《文昌帝君陰骘文》的深義也未可知,第三,我們即使拿到一個好的注解,對這個意思又能不能夠領會?所以「致令上下千古,垂訓受訓,皆有遺憾,不能釋然」。這篇《陰骘文》流傳很廣,流傳的年代也很久遠,但是如果學習的人不能夠深刻領會其中內涵,那麼這就是有遺憾了,垂訓受訓,皆有遺憾。誰是垂訓者?文昌帝君,帝君留下這麼好的訓示,如果沒有人真正明了,這就很遺憾了。受訓的人,這是我們大家學習的,如果遇到了這篇文章也不能夠解了意思,這也是很大遺憾。

  「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願再來」,周安士先生,清朝,他是宿植德本,乘願再來,這是印光大師對他的稱贊到了極處!宿植德本,這是宿世於過去生中積功累德,他是菩薩乘願再來的人物,不是凡人。安士先生他姓周,周夢顏先生,他也號懷西居士,懷西就是懷念西方,他是專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懷西居士。他生於清朝康熙年間,往生於乾隆年間,享年八十四歲。雖然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博覽群書,德學深厚的人,但是他無心於功名,專修佛法。不僅自己修行,而且著書來利益眾生,他寫的四部,《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萬善先資》、《欲海回狂》、《西歸直指》,這四部書後人匯集成《安士全書》,教化後來的大眾,真是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安士先生到最後念佛求生淨土,自在往生,他往生的時候早已預知時至,跟家裡人談笑,說我自己要往生極樂世界了。結果家裡人問他說,如果先生要往生,是不是應該先泡泡香湯,洗個香水澡,干干淨淨的走?安士先生說不用了,我已經在香湯當中沐浴很久了,我們可以想像,他已經是在蓮池海會裡面很久了,說完之後就念佛自在往生。所以他是一位乘願再來的菩薩。「博極群書,深入經藏」,這是他自己的德學功夫,真的是一位廣學多聞,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大士。「覺世牖民,引為己任」,他以什麼為己任?覺悟眾生。牖民就是百姓。百姓的苦就是因為不覺,要讓百姓覺悟,就能讓他們離苦得樂。那如何覺悟?必須要跟他們說明道理,把宇宙人生真相給他們說明白。過去不像現在這樣的方便,現在我們可以用攝影棚,用光碟、用網路來流通我們的講演,覺世牖民就方便了,有科技。當時要真正廣泛的覺悟眾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著書立說,所以安士先生寫下這部全書。

  下來印祖又說,「淑身變俗,用示嘉谟」,他自己真正做到修持自己的戒行,自己的德行成就了,就能夠化導世俗,移風易俗。用示嘉谟,就是為社會、為大眾做最好的榜樣,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是一位真佛弟子。「以奇才妙悟之學識,取靈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隨機說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觀之注」。這是印祖對安士先生的贊歎,他注解這部《陰骘文》,他是以奇才妙悟之學識,他有奇才,真的是儒釋道三家都通了。不僅是有這些學問,他真的悟透了聖賢心法。取靈山、泗水之心法,靈山這是代表佛教,因為釋迦牟尼佛常常在靈鹫山講法。靈鹫山也叫耆闍崛山,像《無量壽經》,大家常念的,就是在耆闍崛山中講的。《法華經》也是在靈山講的。泗水這是代表儒教,泗水在山東,山東過去是魯國,孔子,這孔教的發祥地。所以這個靈山、泗水之心法,就是儒佛的真谛,安士先生得到了,換句話說,安士先生他是一位開悟的人,不是凡人。

  用文昌帝君的《陰骘文》,就帝君隨機說法之文,帝君說的這部《陰骘文》,隨機說法,契理契機。安士先生他就用這部《陰骘文》,因為《陰骘文》流傳很廣,所以借用這篇文章為它注解。注解是著斯民雅俗同觀之注,這個注解文辭非常美,但是對有一定文言功底的人來說不難看懂,因為過去人都懂得文言,所以看這部書一點不困難,真的是雅俗共賞。不過現在,我們現在很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文言的功底就比較弱,印光祖師,民國初年他們都能夠用文言文寫作,所以文言文並不是障礙。那我們現在要學習這部書就可能會有障礙,所以就有必要用淺白的語言,把安士先生的注解加以說明,也能達到雅俗共賞。

  印祖序文當中又說,「理本於心,詞得其要」,他講的道理本乎心地,這個心是真心,是真心自然流露出來的這個理,所以這是跟自性相應的,這是真理。詞得其要,用詞都非常的准確,而且簡要詳明,這是一篇好文章,好注解。「徵引事實,祛迷雲於意地」,安士先生注解《文昌帝君陰骘文》,除了在理性上發揮,把道理給我們開解,而且還引用很多事實、案例做為證明,真的是事理都講得非常透徹。祛迷雲於意地,把我們意地上的、念頭裡的迷惑都驅散了,迷雲是比喻我們的疑團就像雲霧一樣,現在驅散了。「闡揚義旨,揭慧日於性天」,把這些文義、宗旨、文昌帝君的聖賢的這種存心為我們發揚出來,闡明出來。

  底下也是用比喻,「揭慧日於性天」,我們的真性好比是天空,慧日這是比喻智慧朗照,像日頭一樣,普照萬物。如果我們的慧日被遮蓋了,就好像烏雲擋住太陽,那麼智慧就透不出來。雖然透不出來,但是智慧還在,太陽還在,陽光依然在照射,只是有烏雲擋住了,只要把這些烏雲給去除掉,那麼就能夠讓智慧透出來。什麼是這些烏雲?我們的煩惱、我們的所知障,一般講這二障,煩惱障、所知障,障礙住我們明心見性,讓我們智慧透不出來。那麼安士先生的這部注解可以幫助我們把智慧透出來,回歸到本性、本善上來。「使閱者法法頭頭,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懲」,所以讀這部書,他們這些讀者,都能夠通過學習這些教理,明白這些道理,有所效仿,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該如何做,他有一個標准。心心念念就是念頭上都能夠有警覺,都知道有報應。

  「直將帝君一片婆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所以安士先生的這部注解可以說是古來對《陰骘文》最佳的注解,把文昌帝君一片婆心,什麼叫婆心?我們講苦口婆心,這是像父母一樣,念念想著覺悟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一分存心,安士先生把這種存心為我們徹底的顯發出來,和盤的托出。所以我們讀了這部書以後,真的也就能夠效法帝君存心,也能夠回歸本性本善。「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悉皆釋然,毫無遺憾」。所以有了這部安士先生的注解,古今垂訓受訓之人,垂訓者是教化大眾的這些聖賢君子,受訓者是普通老百姓,學習聖賢之道的人都能夠徹底明了,沒有什麼遺憾。這一段是印祖為我們說明安士先生對《文昌帝君陰骘文》注解的這種高超作品的殊勝。

  底下我們還節錄出一段,是贊歎安士先生這部書,這是包括下面三篇在一起的《安士全書》。「其震聾發聩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這部書震聾發聩,讓迷惑顛倒的眾生猛然覺醒,立即回頭,斷惡修善,離苦得樂,這是比拯溺救焚還要來得快。拯溺就是一個人掉到水裡頭快淹死了,你去拯救他,或者一個人在火海裡快被燒死,將死之時你去把他救出來,這都是危急關頭。眾生現在迷惑顛倒,造作惡業,眼看他就要墮到惡道裡去了,眼看著世界災難就會來臨了,那麼把《安士全書》拿出來宣揚,就等於救眾生於水火,救世界於危難一樣,而且更切於拯溺救焚之事,比那個更要重要,可見得這部書的這種威力。果然我們能認真學習,而且大力宣揚,這真的可以救世救命。

  「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你看印祖的贊歎,誠是誠然,我們要深信這部書可以建天地,質鬼神,我們俗話講的,驚天地,動鬼神。這部書太好了!因為他講到的這些道理,全都是自性之流露,全都是真理,天地鬼神都為之所動。羽翼六經,六經,這是講到儒教,儒教六經是《易經》、《詩經》、《禮》、《書》、《樂》、《春秋》,這是儒家主要的六部經典。《樂經》已經失傳了,剩下是五經,所以我們講四書五經,就是講的《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它是儒家聖賢經典最好的輔翼,羽翼就是輔助,你光學儒家五經,未必能夠深解義趣,你讀了《陰骘文》,看了《安士全書》以後,你就真正明了了,你能夠悟入聖賢的境界。「扶持名教」,這名教包括儒釋道三教,所以這一部書融會貫通三教的教誨。我們看到《陰骘文》裡面它所引用的儒釋道三家的經典,這是安士先生的注解,引用經典就達一百二十六部,你可見安士先生的功底多麼深厚。所以我們讀了這一篇《陰骘文》的廣義節錄,就等於讀到一百二十六種經典的精華,對於我們學習儒釋道三家的宗要,這是很好的一個入門方便。

  印祖下面的贊歎更不得了,他說「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安士全書》印光大師承認這是善世第一奇書。善世就是勸善,勸世人斷惡修善,回歸本性,這部書是第一奇書。奇書是講它的殊勝,看了之後學習了以後就能回頭,奇!妙!而且它是第一書,沒有哪一部書可以跟它相比,與尋常善書不能夠同日而語,不能夠相提並論,一般勸善的書哪有這部書來得殊勝,效果哪有這部書那麼好。所以難怪印光大師印這部書的數量是最多的,它跟《太上感應篇》、跟《了凡四訓》合在一起,印這三部書的數量遠遠超過印佛經的數量。不懂的人可能會覺得,怎麼祖師都會印外道的典籍?他哪裡知道印祖的存心,只要能夠快速的讓世人覺悟回頭,這就是最好的經典。而且這三部書講的跟佛法完全是同一個道理,它也不是外道典籍。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外道。這部書教你回歸本性,怎麼是心外求法?所以說這個話的人他自己是有分別執著,他哪裡能夠明了祖師的一片悲心!所以印光大師擔心我們忽略了這部書,極力的為我們贊歎,這是善世第一奇書。

  底下還贊歎著書的作者安士先生,他說「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這是講如果你說周安士先生不是菩薩乘願再來,現居士身為我們講經說法的,印祖說我不相信,換句話說,印光大師為我們肯定,安士先生就是菩薩再來。他來的使命就是說法度生,留下這一部全書,讓我們在末法時代有所依歸,能夠回頭,能夠這一生有緣得度,往生淨土。安士先生最後講的《西歸直指》,是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萬善先資》是教我們斷殺業,《欲海回狂》是教我們斷YIN欲,YIN殺二業是眾生最重的罪業。上卷的《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詳細的解釋這篇《陰骘文》,讓我們真正懂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我們從今天起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就用安士先生他的這個注解來做為我們的學習參考資料。最近我們也看到《安士全書》也翻譯成白話文,這真的是難能可貴,使我們即使是對文言有障礙的同修,也能夠得到利益。

  我們來一起以至誠恭敬的心來學習這篇文章,真正明了因果報應,真正斷惡修善,那麼自然就能感得百福骈臻,千祥雲集。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乃至我們轉凡成聖、往生淨土,這也是完全可能的。好,我們現在開始來學習這篇文章。首先來看第一句話: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這句話安士先生為我們做了很詳盡的注解,把個中的理,還有文昌帝君轉世一十七世這當中的這些故事,為我們都講清楚了。安士先生每一句話他都有一段發明,發明就是把這句話裡面的理給我們顯發出來,讓我們能明了。然後就徵引事例、公案,給我們來做證明。那我們先看「發明」這一段,「篇中所言,皆帝君現身說法,故以『吾』字發其端。曰『一十七世』」,開宗明義,這是文昌帝君現身說法,說我一十七世都做士大夫。他以吾字開端,吾字起頭,這個吾有很深的意思。說吾有一十七世,這句話本身就給我們說明三世輪回確實存在。「特將吾身中亘古亘今、生生不壞之物,指示後人也」,你看這個吾字,吾跟身它是兩個意思,兩個概念。『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身有十七世,有十七種不同的身,你每一次輪回就有不同的身,但是吾這個字不變,所以「吾身中有亘古亘今、生生不壞之物」,換句話說,我這個身裡頭就藏有不生不滅的東西。這不生不滅的東西是什麼?佛法給我們講得清楚,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身有生死,但是真心本性不生不滅,沒有生死,生生不壞的。

  這比西方人講的靈魂就高明,現在很多西方的學者,用科學的儀器、科學的實驗證明人有靈魂存在。就好像許多的死亡醫學家他們通過對病人的瀕死體驗研究,證明有靈魂。所謂瀕死體驗就是當一個人快死的時候,他的靈魂從身體裡跑出來,在外面看到種種的境界,看見過去的這些人,親人、眷屬,還看見各種光,有的看到黑色的隧道等等,看到種種不同的景象,然後又回到了自己身體,醫生搶救他,他能夠在半空中看到醫生在搶救他的身體。這種案例很多,數以萬計,證實人有靈魂存在。等這個人蘇醒以後,他就能夠把剛才自己靈魂出體以後的這些情形講出來。包括我的奶奶,她有過這種瀕死體驗。她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就有一次昏迷不醒,一昏迷就好幾天,家裡人以為她不行了,後來她又活過來了。她活過來以後,(這是她親口跟我說的),說她昏死以後,就看見自己的兩個女兒,就是我的姑姑,圍在她身邊在那裡又哭又叫,很傷心。然後發現自己就走,走到一個小河旁邊,看見小河上面有一條小橋,她要走過橋,結果有一個白胡子老頭拿著拐杖在橋頭攔著她,不讓她過橋,就把她推回來了,她就蘇醒了。大概這條橋就是生死橋,過去之後就回不過來了。我奶奶今年八十八歲虛齡,身體還算可以。

  所以這些瀕死體驗很多很多,有很多科學家,我記得有一位很著名的美國的學者,叫Raymond Moody,他寫了一部書叫Life After Life(《生命之後的生命》),在美國非常暢銷,就是他七十年代所做的這些瀕死體驗的研究,做的研究報告。所以身有生滅,但是靈魂不滅。但是靈魂是不是真我?也不是真我,靈魂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才有這種現象。真正的我是真心、是本性,這個我們六根沒辦法接觸到,眼見不到,耳聽不到,鼻聞不到,舌嘗不到,身觸摸不到,連意都想不到,更說不出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老子都懂,這個真心本性,我們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而且意會也不能夠去想、去推測,你明白了就明白,不明白只能擱著。因為我們六根沒有辦法去攀緣得到,但是它又確實存在,它是宇宙的本體,是生命的本體,一切萬法都是這個真性所變現的東西,也包括我們的身。

  下面安士先生發明當中又說到,「人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就是不知生所從來,死所去向,這人都迷惑顛倒。「便謂形神消滅,無復來生,所以肆行罔忌」,就是因為人不懂得有三世輪回,不懂得有因果報應,以為形神消滅,無復來生,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所謂人死如燈滅,這在佛法裡叫做斷見,這是見思煩惱,錯誤的見解。有這種錯誤的見解就很麻煩,為什麼?他做事就可以不負責任,他肆行罔忌,他行為放肆,無所忌憚。為什麼?反正沒有來世,造惡不用受報應,可以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所以錯誤的見解就導致錯誤的行為。

  下面又說,「帝君深懼此種自誤誤人,流毒不淺,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曉然正告天下也」。所以文昌帝君擔憂這種錯誤的知見,這個斷見,自誤誤人。我們如果有這種斷見,這是自誤,如果還用這種斷見告訴別人,就誤人了。這流毒不淺,會造成很大的危害。為什麼?因為人不知有因果報應,他就敢造惡業,就會感得苦報。所以我們這世間災難這麼頻繁,人心道德在墮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缺乏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而現在你跟人講倫理道德教育,人家只是嗤然一笑,嗤之以鼻,「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還講倫理道德」。所以要用因果教育告訴他,你作惡就有惡報,而且很多事實例子就擺在眼前,讓我們看到之後,恐懼的心生起來,就不敢作惡,這個效果更加卓著。

  所以要真正推廣聖賢教育必須重視因果教育,而因果教育必須要講三世輪回。所以我們在兩年前有講過「因果輪回的科學證明」,都是引用美國、西方國家的這些科學家、學者、教授他們的科研成果,為我們證明人確實有輪回。最著名的一位學者,他是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叫做(Ian Stevenson),史蒂芬森教授。他幾十年,這一生四、五十年都投入輪回的研究,他搜集了有三千多個案例,都是他親自調查研究證實的,發表了很多的著作,確定人有輪回。我在美國教書的時候還跟他有聯系過,現在他已經退休了。他也培養出幾位弟子,也在這方面研究有相當影響力。這些案例要廣泛宣揚,這都是講科學,我們不是要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嗎?那就要把這些科研成果向世人展示,是真的,科學家的發現,不是假的。

  這裡帝君,他「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曉然正告天下也」,文昌帝君開宗明義就給我們說明他自己有一十七世,三世輪回有前生、有後世,這個真相先跟我們講清楚,曉然正告於天下,讓這個真相大白,告訴我們輪回是真有。「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則吾侪皆有一十七世」,文昌帝君他有一十七世,難道我們沒有嗎?我們也一樣有。「由是將為善,思及身後之福,必果」,我們懂得有三世輪回,所以我們就會行善,為什麼?想到還有來世,要去考慮到將來,我們就要多去行善修福,讓後世有好報。真正行善,必定有福報。「將為不善,思及身後之福,必不果」,如果作惡的,行不善業的,想到來生會有報應,就不敢去造了。

  底下安士先生有個小注說,「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谷。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這是種莊稼的農民都知道,春天會來的,所以就留著來春的谷,這個谷將來可以繼續種植。那麼人知道有來生,那就要現在修來生福,要為自己將來負責任。所以底下講,「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我們真正了解文昌帝君開端的這一句話,「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它裡面的深意,我們就能夠對聖賢教誨明白一半。為什麼?真正懂得有三世輪回,真的就不敢造作惡業,人他自然就會收斂習氣。所以要講因果教育,首先得要把輪回報應之說跟大家講清楚、講明白。

  今天我們的時間到了,我們剛開頭講了第一句話,而且「發明」的這個部分還沒有說完,我們明天繼續來學習。今天講得有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一集)  2008/9/22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01

 

上一篇:心術不正的人,壽命是一定被消減的
下一篇:如孝法師:福報都是修來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