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與端午:高僧五月初五誕生圓寂扎堆之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端午節是一個學問多多的中國傳統節日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 從文明的歷史和影響的廣泛看,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明, 這個特點也表現在端午與中國佛教的關系中。

  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見於佛典

  一般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戰國屈原。梁吳均《續齊諧記》: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貯米, 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節俗已見於春秋, 《琴操》: “介子綏[推]遂抱木而燒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比屈原早300 多年。《史記•孟嘗君列傳》:“五月子者, 長與戶齊, 將不利其父母。”《索隱》引《風俗通》: “俗說: 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孟嘗君生於公元前346 年, 比屈原自殺早了近70 年, 可見端午節最初並非因為屈原。

  端午節緣於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觀念。晉董勳《問禮俗》: “五月俗稱惡月。”這個觀念緣於上古, 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玄戈》: “五月, 東井、七星大凶, 胃、參致死。”東井, 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 因它在玉井之東, 故稱。這雖見於秦代, 但卻歷史久遠。《禮記•月令》: “仲夏之月, 日在東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 東井星主管五月。漢王充《論衡•說日》: “當夏五月, 日長之時在東井, 東井近極, 故日道長。”五月不吉觀念滲透到民間, 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 “五月, 俗稱惡月, 多禁忌。”五月為凶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

  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卻見於佛典。《古尊宿語錄》卷21《舒州白雲山海會( 法) 演和尚語錄》: “端午, ( 白雲禅師)上堂, 舉( 言曰: ) 昔有秀才造《無鬼論》, 論就, 才放筆, 有鬼現身, 斫手謂秀才雲: ‘你爭[怎]奈何? ’白雲當時若見,便以手作鹁鸠嘴, 向伊道: ‘谷谷孤。’”

  這裡出現了“鬼膽包天”的場面: 秀才撰寫《無鬼論》時惡鬼立即現身挑釁:你秀才又能把我怎麼辦? 白雲法演禅師只得滑稽地對鬼學布谷鳥叫, 端午節時惡鬼猖獗已極! 換言之, 端午節的真正原因是惡鬼作祟。慧日禅師《大慧普覺禅師住徑山能仁禅院語錄》卷五載: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 1158) 五月五日普覺禅師上堂雲: “今朝又是五月五, 大鬼拍手小鬼舞, 蓦然撞著桃符神, 兩手椎胸叫冤苦”, 端午時大鬼拍手小鬼舞, 鬼撞桃符神, 鬼竟然如此猖獗。因此, 端午的原始動機是驅邪鎮鬼。  

  端午節僧人為小朋友點朱砂

  佛教中的端午遺俗

  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底層的端午對外來佛教產生了深刻影響。《古尊宿語錄》卷44 載, 宋代和尚也過端午節:寶峰雲庵真淨禅師五月五日上堂雲: “今朝五月復端午,隨眾生心解分布棕子。雖然, 應所知, 要須一一知來處。且道從什麼處來? ”佛教在這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翠竹黃花盡是真如, 端午自然也入般若。

  《大慧普覺禅師住徑山能仁禅院語錄》卷五載, 宋紹興二十六年( 1156) 五月五日, 普覺禅師上堂雲: “今朝五月五, 天降沛然雨。艾人與門神, 聚頭相耳語。”艾人, 是端午節時束艾葉為人。它與門神一樣, 是為了避邪拒鬼。佛教語錄保存了端午節時的艾人和門神信仰習俗。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 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悅玄機。

  《古尊宿語錄》卷 27, 舒州龍門佛眼禅師: “今日端午遂失聲叫曰: ‘阿耶耶, 阿耶耶, 盡大地人燒破皮肉, 教山僧受無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 沉於湘江。後人哀之, 以竹筒盛飯, 系五色絲祭之, 風俗至今流傳不斷。遂嘔吐數聲曰: ‘世間人吃卻米粽, 教老僧脹破肚皮。’大眾: ‘別人燒灸, 別人吃物, 為什麼龍門長老受痛受飽, 未能情忘緣慮? ’”這段禅機公案透露出佛門與筒粽等端午文化的關系。

  宋陸游有《天中節前三日大聖慈寺華嚴閣燃燈甚盛游人過於元夕》詩, 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舉行盛大慶祝儀式: “萬瓦如鱗百尺梯, 遙看突兀與雲齊”, 寺廟張燈結彩, 禅堂成為端午慶典的場所。

  一些失傳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五燈會元》卷18 載: 隆興府兜率慧照禅師端午節說: “端午龍安亦鼓桡,青山雲裡得逍遙。饑餐渴飲無窮樂, 誰愛爭先奪錦標。卻向干地上劃船, 高山頭起浪。明椎玉鼓, 暗展鐵旗; 一盞菖蒲茶, 數個沙糖粽。”

  這裡有許多失傳了的端午古俗: 第一, 後世認為端午龍舟是為了救屈原: “楚人悲屈原, 千載意未歇,遺風成競渡, 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龍船原來是為了“安龍”。

  第二, 一般認為端午龍舟發生在水鄉。但古人這天在高山上劃龍船。

  第三, 一般認為, 五月五日采蘭草、菖蒲是用來煎湯洗澡, 《大戴禮》: “五月五日, 蓄蘭為沐浴。”[11]但這裡表明, 它用於制作“菖蒲茶”。此外, 《古尊宿語錄》卷28: “龍門若為作端午, 打動眾人塗毒鼓。”佛教東林《雲門頌》也說: “一撾塗毒聞皆喪”。

  一般認為,端午龍舟競渡時擊鼓是為了統一劃船的節奏, 但是佛教典籍顯示: 端午所用鼓上塗了毒藥, 以增強鼓聲的巫術力量, 以達到安龍、鎮龍的目的, 它是驅鬼觀念的具體體現。

  安龍、菖蒲茶、干龍船、毒鼓等是失傳的端午古俗, 這些資料既可補端午資料之缺, 又可見出中國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對佛教影響的深度, 彌足珍貴。  

  佛教大事與端午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端午的神秘性滲透到佛教中, 使一些佛教內部的大事也與端午有了聯系。

  首先, 一些生於端午的高僧成為佛教的要事。生於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拋棄, 漢代這天出生的王鳳、胡廣等人就險遭遺棄。父母或將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門為僧, 如唐代著名的“法雲公”。《釋氏稽古略》卷二: “萬回法雲公,太宗貞觀六年( 632) 五月五日生( 於) 虢州阌鄉張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廟當和尚, 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禍。這樣的人成為高僧後就是禅林的佳話。

  其次, 一些端午圓寂的禅師被載入佛典。民間傳說,五月五日生者腦不壞。唐李延壽《北史•齊宗室諸王傳》載, 北齊南陽王高倬生於五月五日, 後因謀反罪被殺, 但四百余日後大斂時, 他竟然“顏色毛發皆如生”。因此之故, 佛教對五月五日圓寂的和尚也特別重視。

  《續高僧傳》卷21 載, 丹陽縣道成禅師, 隋文帝開皇十九年( 599) 五月五日在興嚴寺圓寂; 唐代越州稱心寺大義禅師, 在武則天天授二年( 692) 五月五日坐化。《宋高僧傳》卷8 載: 智威禅師圓寂於唐肅宗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 同書卷十四載: 唐代著名高僧揚州大雲寺鑒真大師, 在日本天平寶字七年癸卯歲( 公元763 年, 即唐代宗廣德元年) 五月五日無疾坐亡, 其真身不壞。《景德傳燈錄》卷五載, 司空本淨禅師於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歸寂, 唐天子賜給“大曉禅師”法號。

  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 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 在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夜裡夢見阿彌陀佛托夢: “汝說法止六日, 當生淨土。”在五月四日, 他集合眾僧說: “因緣聚散, 固當有時; 淨土勝緣,惟憑時刻。願眾念佛, 助我往生。”說罷, 在誦佛聲中坐化。當時, 天上雷鳴不斷, 地上白雲覆地, 直到五月六日才停。

  離知《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卷六載,金熙宗皇統三年( 1143) 五月五日, 覺禅師將死作《頌》交代後事: “今年五月初五, 四大將離本主; 白骨當風揚卻,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鐘聲漸入坐逝之境, 侍者離知想起他們的約定: “吾化後, 可喚之。若能回來, 是有道力也。”於是, 他連喚三聲, 覺禅師果然復活, 問到: “你有什麼事? ”侍者說: “和尚何裸跣而去? ”他反問: “來時何有? ”侍者要給他穿幾件衣服, 他說: “不用。留給後人吧。”他書偈雲: “七十三年如掣電, 臨行為君通一線; 鐵牛踍跳過新羅, 撞破虛空七八片。”然後, 晏然而逝。死亡是人類大事,人類的宗教多因死亡而生, 這些五月五日圓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成為禅門肉身成道的佳話。

  再次, 一些端午發生的事件被佛典紀錄下來。唐代翻譯佛經常在五月五日開筆, 《全唐文》卷916 載, 北天竺婆羅門族的不空大師所譯的《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序》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等, 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740) 五月五日奉诏開譯: “卯時焚燒香火, 起首翻譯”; 佛教經典《一切如來大教王經》和《瑜伽秘密金剛三摩地三密聖教法門述經》等, 在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五月五日由沙門慧超等開譯。

  所譯佛經如果在五月五日這天封筆, 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入定不定印經》一卷、《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等, 是三藏法師義淨等於武則天久視元年( 700) 五月五日在東都洛陽的三陽宮譯畢,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第十五卷予以明確記載, 朝廷也下诏褒獎。

  禅宗南宗的傳法衣缽被朝廷借去, 禅宗便借端午節向朝廷追索。唐肅宗上元元年( 760) , 唐軍與安史叛軍的戰爭正吃緊, 為了平定叛亂, 唐肅宗派大臣到廣東韶州( 今韶關) 曹溪南華寺將禅宗六祖惠能的傳法衣缽借到京城, 作為“鎮國之寶”供養皇宮。平叛結束以後, 衣缽沒有及時歸還。

  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 五月五日, 惠能大師便托夢給代宗皇帝要求歸還: “夢六祖大師請衣缽。七日, 敕刺史楊瑊曰: ‘朕夢感[能]禅師請傳法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 朕謂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 嚴加守護, 勿令遺墜。’”禅宗索回鎮教之寶, 還借助端午節這個特殊的日子。

  端午與佛教的聯系有深刻的文化意義。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 知識在不用文字表達的動物行為中扎根之深,超過了大多數哲學家願意承認的程度。端午正是這樣,它扎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底層, 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籬, 深深地積澱在佛教文化中。這與韓國以端午“申遺”一樣, 顯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力。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這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本懷
下一篇:明賢法師:佛陀對兒子意味深遠的父愛-愛他便度他出家修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