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個是「身、語、意」三業的造作,佛教給我們一個原則,必須要遵守的。守口如瓶!看到別人過失不批評,不要去說。為什麼?我們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記載有一樁事情,有一個出家人住在一個小廟裡頭,就是這麼一個出家人住在一個小廟。這個法師平常的行持沒有人瞧得起。不但這個小廟裡頭沒有法器,大概他也不做早晚課,連這個香花的供養都或有或無。他自己也種一點菜,維持生活。附近的人看到了,除了他頭上沒有頭發,沒有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沒有兩樣。沒人瞧得起他,也沒人看到他念經,也沒有人看到他念佛。他在這個破廟裡面住了二、三十年,有一天他把鄰居統統召集起來,他要往生了。居然坐著那兒走的,跟大家說完之後就走了。人家內在的那個功夫,往往我們會看錯誤了。他心真清淨!外面邋邋遢遢,連早晚功課都不做,不像個樣子。但是他真修行,臨終一著,示現給人看出來了。我們往往從外在看一個人,不見得是真的,所以言語一定要謹慎。
我們這個身是五陰身,如何減少我們這個身的痛苦?必須在飲食、日常生活當中多加注意,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佛教給我們守口如瓶,不但是說話要守口如瓶,吃東西也要守口如瓶,不能貪吃,貪吃吃出一身病出來,這是五陰魔。
清明、冬至是我們應該要回家祭祖。因為國內聞名的同學們很多,這麼多年來我們講經用衛星電視、用網路,所以聽眾很多。有些同學總是想見見面,所以每次到國內去訪問,都有很多群眾知道了,他們信息很快,常常就把旅館占滿了。在外面被發現的時候,回頭一看,後面總有二、三百人,這樣以後我就不敢去了。我記得我最後一次,大前年,清明回家去祭祖。我們晚上,乘晚上的飛機飛到合肥,天都黑了,我們住進旅館。第二天早晨三點鐘起床,到達我父母的墳墓大概一個小時,我們就展開祭祀,祭祀一個多小時。祭祀完了之後,天還沒亮,我們就到機場去了,回到香港。所以那邊有同學們知道了,我已經回到香港來了。我是盡量避免這些事情,這些年沒有再回去過,原因是怕群眾太多。很多人說我的信徒多,那是假話,不是信徒,是聽眾,電視、網路上的聽眾。聽眾跟信徒不一樣,聽眾我都不認識,信徒至少是見過面。大部分的人沒見過面,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所以我非常感謝,也不希望同學到處去奔走。
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是把心收回來,我們的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是親近阿彌陀佛。所以一定要放下萬緣,學海賢老和尚,一句佛號念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別說我回到中國大陸用不著來看我,沒有這個必要,即使是阿彌陀佛來了也不放在心上,你就必定往生。為什麼?你得念佛三昧了,三昧是禅定,如如不動。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來,也如如不動,見如不見,像我們初祖慧遠大師一樣。慧遠大師在世的時候,曾經三次見到極樂世界,沒有跟任何人講過,那什麼?他沒放在心上,只把自己念佛功夫放在心上。第四次,佛來接他往生,他才向大家宣布,說極樂世界又現在面前,阿彌陀佛還有跟許多大眾,其中有不少是蓮社早年往生的,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一起來接引他。他向大家說,這個境界過去見過三次,這麼才曉得。
現在人念佛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沉不住氣。阿彌陀佛不會來見他,見他什麼?大肆宣揚,唯恐人不知道,他見到阿彌陀佛了,讓人家對他很羨慕。錯了,他心動了。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見你?你的心不動了,像遠公一樣,見如不見,絕對不會告訴任何一個人,佛就來了。這個道理明白嗎?很多人不明白。佛示現決定是幫助你的,而不是來破壞你的。你看,跟你一見面你就心生歡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我功夫不錯,你看阿彌陀佛我見到了,你們都還沒見到,這是什麼?這把你念佛功夫破壞了。所以阿彌陀佛不現前,現前肯定對你沒有利益,只有損害,佛不會干這個事情。到什麼時候你縱然見佛,守口如瓶,絕不宣揚,我相信你就能見佛。由此可知,念佛同修見佛、見觀音、勢至的人有沒有?有,他不說。因為他不說,所以他見到;凡是說的人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個道理要懂,這就是佛菩薩的慈悲。
不妄語,決定不欺騙別人,句句說實話,決定不會吃虧,決定不會上當,真誠的心待人。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說張家長、李家短,這不可以說的。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念佛的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這個多好。所以言語愈少愈好,多念佛。惡口是說話粗魯,讓人聽了難聽,不歡喜接受。我們都要改,常常要想到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绮語,花言巧語,不懷好意,有意無意傷害社會、傷害眾生。口業最容易犯,所以《無量壽經》世尊把這個列在第一條,「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列在第一條,最容易犯的。經典上常常教導我們積功累德,我們修積功德常常失敗,敗在哪裡?敗在口業,從口業裡漏失掉,有漏,漏掉了。功德不能成就,都從口裡頭漏掉了。所以必須守口如瓶,才能夠積功累德。
《無量壽經》上,佛教給我們善護三業,他把語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第二句才講身業,「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個意思我們應該能體會得到,眾生造罪業,語業犯的過失最多、最容易,要特別小心謹慎,守口如瓶。
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從小就要學會說話,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說話要有分寸,要知道察言觀色。古時候,有父母教。父母教兒女相當辛苦,不但要教而且還要做榜樣給兒女看,才盡到父母的職責,把底下這一代教好。到了能夠接受教育的年齡了,老師教。你的長輩都有義務教導你,都要接受。長大了踏進社會,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份差事,你的上司教導你。公家機關,你的長官教導你;私人公司,你的老板教導你,你的經理教導你。現前這個社會,大家把做人這樁事情疏忽了,倫理道德的教育丟掉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拿到博士學位了,不會做人,在社會上處處吃虧,沒有人緣。中國、外國都一樣,你要沒有相當好的社會關系、社會基礎,你做事情難,太難太難!
佛在《戒經》裡面教我們「守口如瓶」,一般瓶口很小,腹部廣大,口小。人的身體像個瓶子一樣,口就像瓶口一樣很小,守口如瓶;瓶所盛的飲料也好、作料也好,才不致於流失掉。佛用這個來比喻功德,說話如果不謹慎,你的功德常常流失了;功德流失了事小,確實要記住古人常講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不小心、不謹慎,惹了禍,自己不曉得,跟人家結了冤仇,自己也不知道,到遭受報復的時候,怨天尤人。所以古時候讀書人、覺悟的人,他對於言語小心謹慎。
我們修行從哪裡修?古大德常常說,從「不妄語始」,從這裡開始,這個話講得非常非常有道理。《戒經》佛常常教我們「守口如瓶」,佛常說許許多多人修行的功德,都從口裡頭流出去,流掉了,修了一輩子什麼功德也沒有,那什麼原因?喜歡妄語、兩舌、绮語、惡口,這四種是最損功德的。所以我常講,別人欺騙我們,我不騙別人,別人對我惡意的造謠生事、毀謗,我們以一味真誠慈悲待人,你要問為什麼?我自己要把這一生短短的時間修佛道,要走成佛的道路,佛道裡面沒有妄語,沒有兩舌,沒有绮語,沒有惡口。這四種口業是三惡道,不是佛道,學佛的人還要造口業,把自己的佛道毀掉了,不是別人毀你,自己毀自己,你這個樣子像學佛,其實你是在修三惡道,十不善業。你看看佛在經典裡面常講,五逆十惡,五逆十惡是地獄裡面的阿鼻地獄業,為什麼要干這個?干這種業,那真是愚癡到極處!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頭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他非我不非」,就是他有過我沒有過,說人過失就是傷人,你得的果報就苦,你不會得樂。
許許多多人做好事、做善事,口業錯了,常常喜歡諷刺別人、批評別人、說別人過失,他所修積的那個善因全從口業裡面漏掉了;做善不能得善報,漏掉了,最容易漏失的。所以戒經裡面佛教導我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教導我們修戒定慧三學,身口意的三業。
口業是最容易犯的,大乘教裡面佛常教給我們,「守口如瓶」。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法身活就是成佛。所以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
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要小心謹慎去守住,守口如瓶!《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善護三業,頭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有沒有做到?有意無意批評人,就是譏諷別人,瞧不起別人,諷刺別人,說別人過失。說別人過失,你在這裡說,人家聽得到聽不到?肯定聽到,現在傳話的人太多了,人家聽到:某人說你過失。如果這個人沒有修養的話,他聽到之後他就怨恨在心,念念不忘,總找機會報復你,你不就麻煩了!到報復來的時候,不知道原因怎麼起來的。你要想免除災禍,決定不說別人過錯,不跟人結這個怨,這叫積德,這叫修善。所以,真正修行要從這個地方下手,真功夫,一生當中不見世間過,決定不能夠批評人。
古時候說過失的,有兩個人,一般人不會說你的過失。哪兩個人?一個是父母,父母看到你有過失會教訓你,你要聽,要接受;第二個人是老師。不是父母,不是老師,再好的朋友都不會說你的過失,為什麼?怕結怨。朋友有規過之義,有這個義務,就是你有過失的時候會勸你。但是,勸你不能超過三次,三次不接受,從此以後不能再說。再說就結怨仇了,三次人家可以原諒你,這是古聖先賢定的標准。三次,我們朋友的義務盡到了,你要是再不肯改,不肯接受的話,從此以後絕對不會說你的過失,這在從前是朋友相處之道。在現代,老師跟學生相處之道,也到這個標准,這是我親眼看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