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自己學佛五六年了,扪心自問,這只是從皈依算起而已。你在佛教方面的觀想、持誦、祈禱花了多少時間?不妨拿來跟讀小學的時間比一比。我們佛學院的人應該算是不錯,大量時間都用來聞思修行,但外面其他人的情況我略有耳聞,包括現在學習《入行論》的人,一本一本的,學是學完了,但什麼也沒有記住,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下功夫。沒有下功夫的話,世間的學問都學不會,何況是更深更廣、與凡夫習氣背道而馳的佛教了。因此,要想通過佛教對治惡劣分別念、調伏淨化自己的相續,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否則,成就不是那麼容易的。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學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就很了不起,自以為是、驕傲自滿,這沒有任何意義。學佛的時候,應該踏踏實實、老老實實,所學的知識要認真對待,嚴格衡量自己。不然,今天依止這個上師,明天拜那個師父,該學的甚深道理不學,一天到晚流於表面形式,沒有信心、沒有清淨心,哪怕依止多少個上師,也沒有多大的利益。
法王如意寶講過,只有信心強烈、清淨心特別好的人,才適合依止多位上師,就像阿底峽尊者那樣,一輩子依止150多位上師;格魯派的夏東格西在有些教言中,也用阿底峽尊者的比喻說明了這個道理,兩位高僧大德的觀點都不謀而合。噶當派的教言中也記載:有一次,衮巴仁欽和博朵瓦尊者討論說:“仲敦巴尊者一輩子依止過5位上師,而桑普瓦格西依止的上師非常多,到底該依止多好還是依止少好?”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通過修行法門令自相續得以清淨,不管是看見誰,皆觀為本尊和上師,這樣的人可依止多位上師;沒有以修行法門淨化自相續,邪見比較重、成見比較厲害的人,依止的上師越少越好。
現在很多人的清淨心和信心特別差,依止一位上師聽法,過兩三天就開始誹謗,說各種難聽的語言,一個小小的批評都忍受不了,馬上開始反口大罵,跟上師討價還價……今天依止這個、明天依止那個,最後自己把自己送入危險的境地。這種人對該學的甚深法理從來不關心,成天在似是而非的狀態中荒廢,真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