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幸福人生 :財富管理

 

如何看待金錢,及如何面對金錢的誘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俗言是民族文化的通俗形式,它濃縮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成份和內容,無形當中養成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並經常決定國人的行為和習慣。俗話是穩定而廣泛流傳的民俗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因素和條件,但我們經常忽視它,其實十年說教抵不住一句俗話,政令、法令也夠不著它。

  俗話有好的,是民族文化的優良因子在自然流傳,也有弊言,決定的民族心理的弱點和缺陷,怎麼流傳好的,杜絕不好的,我們應該研究一些辦法。我沒有辦法,也常被它征服,這裡說上幾條,是說明我不敢忽視它,如此而已。

  1.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一句佛理,決定了中國人善行和仁義的基本動機。

  2.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這句話對形成中國人普遍不為公理出頭的心理品質。

  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中國人重視教育,這句話的勸誡作用是決定性的。

  4.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教育中國人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5.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威懾大多數中國人選擇善行,不敢為惡的一句話

  6.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教導中國男人怎麼作男人的一句話。

  7.好男不跟女斗——中國男人們面對厲害的強女人體面撤退的一種方式。

  8.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決定中國人人生價值觀的俗話之一。

  9.人不為已,天誅地滅——決定中國人世界觀的俗話之一,將將人的自私合法化。

  10.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造成中國人逆來順受,麻木和被動的俗話之一。

  11.好漢護三鄰——指出了江湖俠客和地痞流氓的重大區別之一。

  12.兔子不吃窩邊草——對殺親宰熟小人的蔑視。

  13.朋友妻不可欺,朋友母不可辱——中國做人的基本原則之一。

  14.身正不怕影子歪(腳正不怕鞋歪)——光明正大做人的根由和豪情。

  15.不作虧心事,不怕鬼叫門——明確了踏踏實實過日子和做老實人之間的邏輯關系。

  16.破財免災——對錢財受到損失的人的一種最好的寬慰,是使中國人豁達的一句良言。

  17.殺人償命,欠賬還錢——言簡意赅地說明了社會最基本的規則。

  18.奸情出人命,見財起貪心——中國式的犯罪心理學的通俗描述。

  19.法不責眾——點到法制的軟肋,具有煽動作用。

  20.好死不如賴活著——是導致中國人最沒出息的一句話,即能在最低條件下活下去,由此中國人淪為統治階級納稅的奴隸和役使的牛馬。

  21.笑貧不笑娼——只看金錢的收益,不會在意金錢所來的過程。

  所以形成了13個復雜的缺點:

  1.非常聰明,但非常相信傳言和謠言;

  2.凡事喜歡搶,從出生搶床位,到臨終搶墳地,從頭搶到尾;

  3.在大事上能忍氣吞聲,但在小事上卻斤斤計較;

  4.能通過關系辦成的事,絕不通過正當途徑解決;

  5.計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

  6.動辄批判外界批判他人,卻很少反思自己;

  7.自己爽不爽沒關系,反正不能讓別人爽;

  8.不為朋友的成功歡呼,卻願為陌生人的悲慘捐助;

  9.不為強者的堅持伸手,願為弱者的妥協流淚;

  10.不願為執行規則所累,寧願為適應潛規則受罪;

  11.不為大家的利益奮斗,願為大家的不幸怒罵;

  12.不為長遠未來謀福,願為眼前小利冒險。

  13.在國內無法無天,走捷徑,走後門,占便宜,拉關系;移民到國外後全老實了。


  《左傳》經典30句,全是大智慧!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譯文]多干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匮。(《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百姓的生計全在於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困乏。

  4、《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文]《書經》上說:“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譯文]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其次是創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6、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譯文]我聽說過用忠心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擺出權威來防止怨恨。

  7、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譯文]面臨禍患仍不忘國家,這是忠誠的表現。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傳·昭公十一年》

  [譯文]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擺動。(舊時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9、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左傳·陽公五年》

  [譯文]當權執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

  10、無德而祿,殃也。《左傳·闵公二年》

  [譯文]沒有道德而享受俸祿,就是禍害。(說明享受國家俸祿的人必須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譯文]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12、宴安鸩毒,不可懷也。《左傳·闵公元年》

  [譯文]貪圖安逸享樂等於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

  13、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ǒu)。《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下棋的人拿著棋子而決定不了下在什麼地方,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

  14、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襄公十年》

  [譯文]眾人的憤怒不可以觸犯,個人專權的欲望難以成功。

  15、川澤納污,山薮(sǒu)藏疾,瑾瑜匿瑕。《左傳·宣公十八年》

  [譯文]河流大澤中也容納污水,深山草野中也會藏瘴疠之氣,美玉中也會微有瑕疵。

  16、過而不悛(quān),亡之本也。《左傳·襄公七年》

  [譯文]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是敗亡的根源。

  17、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左傳·文公五年》

  [譯文]空有虛名而無其實,言過其行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

  18、驕奢YIN逸,所自邪也。《左傳·隱公三年》

  [譯文]驕橫、奢侈、荒YIN、放蕩,是邪惡發源的處所。

  19、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傳·隱公六年》

  [譯文]好事不能放棄,壞事不可任其發展。

  20、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譯文]節儉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質,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21、兄弟雖有小忿,不廢雠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譯文]兄弟之間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礙他們的至親關系。

  22、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譯文]災禍或福分沒有別的來路,全由人們自己感召來的。

  23、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左傳·僖公二十年》

  [譯文]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去辦事,過失就會少些了。

  2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譯文]面頰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緊密相連;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兩個鄰近國家(或政黨、團體)利害相關、互相依存的關系。

  25、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言辭沒有文采,流行得不會很遠。

  26、樹德莫如滋,擊疾莫如盡。《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修養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斷增長,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徹底干淨。

  27、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 —— 左傳名言語錄《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譯文]不能因為一次過失而掩蓋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過去的功績。

  28、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譯文]聽從正確的意見象流水一樣快。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別人好的意見,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建議。

  29、民生在勤,勤則不匮。《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人民的生計貴在勤勞,勤勞就不會貧乏。

  30、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國家興盛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對受傷的人一樣關心愛護,這是它的洪福;國家衰亡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糞土草芥一樣微不足道,這是它的禍根。

  

左傳記事本末


  千古奇文《錢本草》

  唐代文學家張說曾經歷仕四朝、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三十年,而且著作很多張說文筆鋒健、才思敏捷,堪稱叱咤風雲的一代英豪,但是他仕途坎坷,曾經因為得罪武則天的面首而被流放和貶谪,三起三落的坎坷經歷使得張說的詩文中充滿著看破紅塵的滄桑感,對於張說的散文《錢本草》,文章不長,通俗易懂,全篇錄於下: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虧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人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人性特征、金錢誘惑和左傳經典

  全文不足200字,卻把錢寫活了,說透了。

  “味甘、大熱、有毒。”寥寥幾字,就給“錢”這味特殊草藥的藥性定了位,真可謂言簡意赅,字字千鈞,准確生動,入木三分。它是盤中餐,身上衣遮風擋雨的房子,隨心所欲的日子,所以“味甘”,人人都喜歡它、親近它,追求它。但是它的性子“大熱”,容易讓人上瘾,癡迷,一心只鑽錢眼,更無世間其他。為它瘋,為它狂,為它哐哐撞大牆。熱的結果就是“中毒”,嚴重者還會被它帶進墳墓。

  它的藥效很神奇,只要“吃”了它,往往就能立竿見影。雙目炯炯,臉上有光,昂首挺胸,聲若洪鐘。解人於倒懸,出人於水火,一如雨中傘,雪中炭國家有了它,還能利民,能強國,讓外邦敬服。但它也能使聰明、干練的“賢達”受到玷污,拖累,甚至萬劫不復。不過,它也有克星,那就是對於“清廉”之人它是無可奈何的。

  他諄諄告誡,擁有巨量錢財的富豪們,最好能將多余的部分捨出去,以之回饋給嗷嗷待哺的貧者、弱者,造福社會。否則,不僅不會有恆久的發展,真正的快樂,甚至還會禍患無窮。“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另外錢財要取之有道,不謀非分,不巧取豪奪,不然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的神靈定會降罪懲罰的。攢錢是沒有過失的,但也要在該花的時候花出去,錢本身職能就是流通,都捂住不動,社會還怎麼運轉?因此,早晚必有水、火、盜賊等災難發生。而如果只花錢不掙錢,那又走向另一個極端,饑寒交迫必定找上門來

  看來,要駕馭好金錢這個“怪獸”,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是要費些心神的。張說先生給了我們七件法寶。就是:一、道:用錢有度;二、德:不把錢當寶貝;三、義:付出與所得相應;四、禮:不貪非分之財;五、仁:樂善好施,有扶危濟困之心;六、信:一諾千金,絕不違約;七、智:不讓錢傷害自己。

人性特征、金錢誘惑和左傳經典

  只要牢記這七件馭財法寶,錢這味特殊的草藥就會成為人的忠實奴僕,大可放心使用,“久而服之,令人長壽”;反之,則會傷痕累累,身敗名裂,一定要引起特別注意。

  古今中外,“錢”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關於它的說法也是五花八門,或神之“無翼而飛,無足而走。無遠不往,無幽不至。無德而尊,無勢而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或懼之:“骨肉緣之啟釁,缙紳因以敗名,商賈因以損軀,市井乘而斗戮;其籠絡一世者,大抵福於人少,而禍於人多。真殺人之物,而人不悟也。”;或詈之:“罵金錢:狗畜生!綱常倫理被你壞,朝廷王法被你弄,殺人仗你不償命,賢才沒你不得用。思想起,把錢財刀剁、斧砍、油煎、籠蒸!”等等,不可勝數。然而,卻有一人以藥喻之以之為藥,深邃精警,堪稱千古奇文。此文乃作者總結人生七十年之閱歷,苦心孤詣而成,區區200余字便把錢的性質、利弊、積散之道描寫得淋漓盡致,以錢喻藥,診治時弊,利害之論,頗富哲理,寓教深刻,堪稱奇文。

人性特征、金錢誘惑和左傳經典

 

上一篇:給心靈蓋一座寺院
下一篇:達真堪布:世人贊歎的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