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什麼是六度?為何要修持六度?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又譯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簡譯為度;音譯波羅蜜、波羅蜜多、播羅弭多;梵漢並譯六波羅蜜(多)。度即渡之意。謂菩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從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113究竟之彼岸。為大乘佛教的中心教義。1、施度(檀波羅蜜或檀那波羅蜜):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114。謂菩薩由修布施,能對治悭吝貪愛煩惱,給與眾生利樂。2、戒度(屍波羅蜜或屍羅波羅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謂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3、忍度(羼提波羅蜜):謂菩薩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眾生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饑渴等,即能斷除嗔恚煩惱。4、精進度(毗梨耶波羅蜜):謂菩薩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大行115,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5、禅度(禅度波羅蜜或禅那波羅蜜):止觀116雙運名禅,亦名靜慮、三昧、三摩地、定。謂思維真理,定止散亂,心一境性,調伏眼耳等諸根,會趣寂靜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6、慧度(般若波羅蜜):謂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能對治愚癡無知(無明)。

  (一)布施

  我們有些什麼病?第一是貪病,貪悭 ,這是病根,可以說無量無邊的煩惱業障、生死輪回,都與它有關。所以菩薩修學是從根本入手,得用個方法來對治它。‘貪’是貪求,凡夫欲望沒有止境,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117六塵118貪而無厭。悭吝與貪可以說是同類的,已經得到的不能放下,叫做‘悭’ 什麼叫做迷?什麼叫做悟?所謂迷,不知道貪悭是病,認為是應該的,是一樁好事情,這就是迷惑。覺悟了,知道它是病根,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苦難,如果真正從心地裡面把悭貪拔除,就會離苦得樂。無量的煩惱可以歸納為一百零八類,百八煩惱;《百法明門論》再歸納為二十六種,二十六種再歸納就是六個根本煩惱119。六個如果你還嫌多,還可以歸納為貪嗔癡三毒煩惱。因為有這三毒,心裡頭有毒素,果報就是生死輪回。三毒煩惱,哪一個最嚴重?就是悭貪。所以菩薩行法把布施列在第一條,布施是對付悭貪的。

  佛陀教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能夠以清淨心、真誠心,一切眾生、社會、人民,而不求回報,這是布施。雖然不求回報,但自然會有善報。

  (二)持戒

  持戒對治惡業120 。惡業的果報在三惡道121。我們不想得三惡道的果報,一定要把惡業斷除;不造惡業,當然就不墮惡道。除惡業用什麼方法?持戒。持是保持不失,戒是戒律;戒律是善業,是惡業的反面。戒律也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律儀戒:律,有條文規定,像法律一樣,譬如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都有條文;儀是講威儀122、儀態。戒律裡面關於威儀的地方非常之多,威儀就是小節;連小節都不犯,這叫不犯威儀。也就是說,禮節、戒律在生活中都要遵守。第二、善法戒:一切善法,對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可以增長善根的,雖然戒律裡沒有,我們要遵守,也算是持戒。第三、益眾戒:對於眾生有好處,是利益眾生的,菩薩也應該捨己為人;這是屬於菩薩戒,菩薩能夠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持戒的功德是清涼、解脫。能持戒的人,心地清涼、煩惱少。解脫是自在,戒律清淨,就得自在。由此可知,戒律不是約束人,而是真正教我們得到自由自在,把我們一切無明123、煩惱除掉。

  (三)忍辱

  忍辱對治嗔恚。嗔恚:這是非常重的一種煩惱,果報也非常可怕,悭貪是餓鬼道的業因,嗔恚是地獄道的業因。佛法常講‘火燒功德林’ ,這個火就是嗔恚之火,功德指定慧,一發脾氣,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定慧都燒掉了。功德能斷煩惱、能破無明,如果嗔心不斷,我們煩惱、無明一定會增長。為了要拔除這個病根,菩薩修忍辱波羅蜜。六度裡面只講忍,辱是翻譯經典的大德加上去的。中國人很有耐心,能忍;可是有一樁事情不能忍,‘辱’不能忍。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 ,殺頭可以忍,沒有關系,侮辱不能忍。中國人自古以來把辱看得很重,譯經的祖師大德認為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忍加上辱,這是專門對中國人說;能忍辱,那就無有一法不能忍。忍要有智慧,通達空性而忍,而不是強忍。忍辱,不把需要忍受的放在心裡,忍辱波羅蜜就廣大而無有邊際,都把它化成智慧,都把它變成禅定。

  忍辱,分為三大類:

  第一、人害:別人想盡方法障礙你、傷害你,你要能忍。但不是強忍,一定要明了這裡面的道理。那個人為什麼障礙我、傷害我?他為什麼不障礙別人、傷害別人?佛門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他傷害我是自己的果報,果之前一定有因,一定是自己以前傷害過他;如果真正覺悟到這樣,我們可以做還債想,生歡喜心,這一筆債務還了,再也沒事了。菩薩在世間是個覺悟的人,菩薩會不會受到傷害?會。躲不躲避?不躲避,他知道這個債一定要還,躲不過的。凡人迷惑顛倒,於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覺悟的人,樣樣事情都給你了斷,絕對沒有報復的念頭,只以慈悲與智慧待人,廣結善緣。你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你;害人就是害己。

  第二、世苦 :世間的苦難要能忍受。饑寒之苦,物質環境上缺乏之苦,都要能忍受。這也是屬於自己的業力,譬如財物缺乏,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今天得的果報樣樣缺乏,是因果相應,我今天受這個貧窮也是應該的;看到別人富足,應當明了,前生修財布施,他得財富,他今天享受是應該的。覺悟的人不怨天不尤人,曉得因果相應。如果想改善自己的環境,就修因,不必去羨慕別人。我們要想得財用,多多修財布施,財用決定不缺乏。

  第三、修法:佛法的修學要能忍耐。佛法的修學要無量124劫的時間才能成就,你要有耐心,沒有耐心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修學要有耐心、要有恆心,锲而不捨才能有成就。大多數的人退墮,都是因為沒有耐心。古人親近一個老師,至少都在十年以上。《高僧傳》裡,親近一個善知識二十年、三十年的很多。師友具足,同學互相切磋,老師指路,才能成就。像江味農125居士、周止庵居士,一生在一部經上用四十年的時間,所以人家的成就不是偶然得來的。任何人有這樣的毅力、耐心,都會有成就。古人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耐心、有忍辱的心,就會成就。

  忍辱的功德:

  第一、不失:布施是能修功德,忍辱是能保持功德,不會讓它失掉。

  第二、成就:保持就能成就,世出世間126法都能成就。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要靠耐心,要能夠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沖動,要沉住氣,循序漸進,才能成就。現代人急躁,什麼事都要快速,弊病很多。(未完待續)

  摘自:《居士學佛100問》(作者不詳)


 

上一篇:鬼神確實存在,親身經歷許多靈異事件,一念之間天地皆知
下一篇:程晉林:貪戀掛礙一件衣服也不能往生淨土!老居士活著往生瑞象殊勝,卻不走留下表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