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佛法的過程,需要經過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結緣、正見、正修、正行。正見對一切生命現象宏觀的了解第一個階段是結緣的階段,比如去寺院禮佛、祈福等,與三寶結緣。第二個階段是了解正見。從傳統文化也能夠入佛法,因為它們都是善法,是相應的。傳統文化是談我們的生活現象,容易上手,而佛法是進一步的優化和提升。學佛的人都想獲得完整的、圓滿的、福慧具足的生命,甚至是無量世圓滿的生命,這個圓滿的生命,我們叫做佛。佛是歷史上出現的,他證明了生命可以達到這種圓滿,所以佛弟子要立志,要有理想。
我們如何去修行,如何做得更好呢?對佛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後,我們感覺到佛法很清淨,這是一種覺受,一種對佛法的親身體驗,這就上了一個層面。可是他沒有依附寄托,只是有一個感動的當下,這個能不能維持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未來也許可以繼續前進,但也很有可能會退失,這是一種感受型的佛法,還沒有找到佛法清淨的源頭,只是享受它清淨的果。如果你不能制造,只能隨著受用不斷減少。人都是喜新厭舊的,當這種刺激體現出與世間感覺不一樣的時候,你會覺得它好,時間長了就會生起疲軟的心,因為沒有動力。
有三種方法可以讓我們的感受優化,讓佛法成為一個理性的能夠支撐我們生命的信仰點。哪三種方式呢?正見、正修和正行。正見就是剛剛談到的生命整體的藍圖,它可以通過文化去了解,也可以通過歷史去了解。文化——文而化之,什麼叫做文呢?紋路。什麼叫做紋路呢?古人走過的路,總結出來的經驗,它是偏理論型的,可是它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它在描述一種境界,這個境界對我們了解生命有所幫助。就好像父母教育小孩應該怎麼樣,小孩子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要這樣?問題會很多,大人也跟他說不清楚,可是為什麼要這麼講?來源於大人的生命體驗,比如處事、待人、接物、安全意識……對小孩子來講,這個世界很安全啊,大人為什麼說這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呢?聽到了很害怕,實際上就是因為不了解客觀的宇宙是怎麼樣運作的。大人的眼界不一樣,可是大人說不清楚理由。
真正能夠說清楚人類生活的是佛法,佛法不叫做文化,叫做真理。真理不可以添,也不可以減;文化呢,它可以加一點水,加一點鹽巴,以便適合不同人的需要,但是真理永遠只是一個,這是它們的差別。
正見的部分是很難的,它有階段性的、有宏觀的、有一生一世的、有整體生命的……正見是對一切生命現象宏觀的了解,是佛所說的,指導著人的生活。
比如,佛說的一個“字”就可以把很多現象概括了,所以佛說的法叫“經”。經就是貫攝常法,像念珠的一根線一樣,找到世間的108個散亂心的共同點,把它們穿起來,把世間的所有都能攝集起來,貫穿起來,濃縮起來。它在哪個境界都適合,所以叫做“常”;所謂的法,就可以成為指導我們人生的方法。比如,佛說生老病死,把我們人生的現象就概括完了。生老病死,從時間的角度看,它是一個過程;從本質的角度看,它就是內容;從它的延伸來看,它是苦。所以說生老病死,就已經在啟發我們的覺性。我們回過頭來看,人生不僅僅是苦,還是無常,還是不可主宰的。佛陀說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這個真相粉碎了我們自我的觀念,它是貫攝常法,包括了我們一切的生命現象。
如果我們不了解佛法的正見,就很難了解文化和佛法的差別。佛法是可以包括文化的,但是文化當中都是優化、美化,不包括佛法。很多人沒有儒家的理念,他的生活會迷失了方向,可是有了儒家的理念,又能如何呢?儒家是如何處世為人的學問,是站在社會關系的角度上來說些變通、處理生活問題的方法,它不是站在宇宙的角度去說生命的。它能夠接近我們的生活但絕對不是終極的。我們要了解它們的差異,不是說哪個好哪個壞,它們有究竟和不究竟的區別。究竟也不一定就好,為什麼呢?它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但是,離我們的生活遠就沒有意義嗎?不是的,因為它離我們的生命又很近。對於人的一生,最後的結果是要生命的提升,中間的過程又需要生活。不能說它是矛盾的,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偏重於文化的時候,就忽略了對於生命的探索和思考。追求生命的時候又會極端的理想化我們的生活,覺得好像治國、齊家、平天下就能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那是錯誤的。那麼為什麼會說這句話呢?這句話能讓你立起志向。你如果不能夠立志,人生就是無底洞。立了志以後,再談平天下,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平天下。平天下的目標是我們這一生的任務,那麼你這一生就知道該做什麼了。可是我們還要問,立了志向,有沒有方法?幾個人可以平天下?幾個人可以齊家?不要說那麼遠,幾個人懂得正心誠意的方法?改造生命是需要方法的,不只是理念。
所以文化是什麼?是標桿,是戰旗,它是我們的方向,這就是文化,它提出來讓大家看到一個目標。文化不能再往下說,再往下說就更成了理論。所以文化說到此就為止,往下是應該自己做的,自己做的時候就是生命的問題。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改變自心。當我們內心改變了的時候,我們人生的吉祥圓滿,我們所希望的一切,乃至大同世界的建立,都是由每一個人的自覺所建立的,不是喊口號能達到的。這個過程就牽扯到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正修和正行。正修真理,要不斷地演繹出來正修,就是把貫攝常法的真理,不斷地演繹出來,向內沉澱。什麼叫做正心誠意?就是《普賢行願品》。我們能不能做一個正派的人?是可以做到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夠正派?是因為我們有自我和自私。為什麼有自我和自私?因為人有很多福慧的不具足,因為沒有福報,人進入了一個被動的生命狀態。福報從哪裡來?福報從利他當中來。通過環環相扣的思維後,就會接觸到善法。善,就成為了生命的方向。
堅持行善三年,生存問題就會解決,所以要咬緊牙關,先過第一關。不是去掠奪社會資源,而是要自己創造財富,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要去創造。特別是精神財富比物質財富更大,因為它把很多人類消耗的東西都合理利用了。
“爭者不足,讓則有余”,精神力量產生的財富是第一位的。所以生命的形式越往上對概念越執著,越往下對物質越執著。畜生就會只關注自己的一口食物,從來不會想宇宙創造了這麼多食物還缺你那一口麼。它看不到,很短視,這就是物質型的一種思維模式。如果整個社會都是這種思維模式的時候,很可怕,就算拿十個地球,也不夠養活一個地球人的貪欲。換句話說,我們百分之一的地球,就可以養活百分之百的地球人,古代就是這樣的,少欲知足,這些方面太不可思議了。
正修就是讓人們認清楚這些,這樣面對境界的時候才會有自信,才會知道為什麼可以給予別人,因為你有這種體驗。這種體驗不僅僅是自己的,更重要的是這些聖賢,他們經過生命的實踐已經證明了,我們拿來用就好。就好像我們雖然不知道原子彈怎麼造,但只要知道開關在哪就行,就變得很簡單。
我們每天要對接《普賢行願品》,那裡面就是財富,就是人生當中最大的平安和吉祥。因為我們的心會和宇宙鏈接,宇宙是最大的資源。我們人之所以寶貴,就是因為可以和宇宙鏈接,而畜生不了解這個資源,沒辦法鏈接,所以用不上,它們都是被動的生命。我們是要主動的生命還是被動的生命呢?我們就是要從正修當中了解佛菩薩的境界、他的德相、他的作用,就算你沒有開始修行,但是實際上已經得到安全保證了。所以我們要皈依三寶,獲得第一手的生命資源,而不是在人間打打殺殺,互相傷害,那是和宇宙越來越遠。這是正修的階段。正行在利他中達到與法相應正行是什麼?做一些殊勝的善行。善讓你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善讓你能夠和生命互動,能夠讓大家的生命共享一片藍天。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在利他上面多關注,而真正的收獲也是在這個階段。這時候才能夠真正地矯正我們在法和知見上的種種錯誤認知。總結修行的生活,可以是人生的一種享受通過正見、正修、正行,就會達到對人生的理解,也就會知道佛法是什麼。佛法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你就會循序漸進。這樣,修行的生活會變成人生的一種享受,你知道你現在在哪個階段了。不像我們現在,對人生是惶恐不安的,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是不可控制的,也不知道自己努力的對不對。不是這樣一種虛無的、恐懼的模式,而是進入到有效的、清晰的、自己會主動努力的、每天都會進步的一種修行生活。
修行不是以成果來算的,而是以你的心安不安,對生命的質感有沒有了解來算。沒有任何人來考你的分數,只是自己來欣賞生命的過程而已。世間最簡單的事情就是修行。我們人,實際上有著很多的力量,只要你拿出拼搏事業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心力去照顧你的生命,當然前提是你要有正見和正修,再做一些善事(正行),那麼一切都可以改變。那麼我們講的“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改變自己”,就有了方法。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正心誠意是什麼?你不要執著概念,不要拿尺度去衡量別人,這樣就會找到生活非常美好的一面。聖賢不是拿概念給人壓力的,你也就不會這樣子去對待你的家人。同樣,你也就知道教育是什麼了?教育就是自己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而已,就是享受生活的當下。所以佛法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的生活。我們覺得很遙遠的,實際離我們非常近。如果你把佛放在那裡去拜,那佛真的離你很遠,你也很難成佛,你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成佛,生活已經很忙碌了,為什麼要搞一個成佛的事情呢,那樣子學佛只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