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格物要從起心動念下手,從錯誤的態度下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格除物欲,格除習氣,再講得更細一點,格除錯誤的心態。因為人的心態一錯,言行一定錯;心態對了,言行不會偏掉。言語是心之聲,心是慈悲的,講出來都是慈悲的話,心是真誠的,講出來都是真誠的話。心是平等的,做出來都是恭敬、平等的行為;但是心態只要一偏掉,他的言行就跟著偏。所以真正懂得格物的,從哪裡下手?從起心動念下手,從錯誤的態度下手。

  自己的心態對不對,容不容易觀照得到?比方說現在已經是下午三點,今天已經過了一半,早上我們所說的一言一行,有哪一句說錯?有哪一個行為做錯?假如沒有發現,連改都沒辦法改。所以修行,首先要看得到自己的心態哪裡不對。這個就不容易,為什麼?習慣了。比方有時候人家提醒我,“你剛剛講話好像太大聲,好像比較強勢一點。”我們一聽朋友這麼說,“有嗎?我在家都是這樣講話的,我媽媽也是這樣。”你看,第一個,不能接受;第二,找藉口。所以大家想一想,“聞譽恐,聞過欣”,容不容易?不容易。每一句《弟子規》要做到,都要經過掙札的。比方一開始說,對對對,“聞譽恐,聞過欣”是因,才能得到什麼果?“直諒士,漸相親”,我們很希望更多良師益友。認同這個教誨,叫看得破,但忍不過。真正人家突然來提出我們的問題了,心裡還是有點不舒服,然後在那裡掙札,應該跟他說謝謝,可是又吐不出來。反而比較容易吐出來的是很想跟他解釋一下,然後又覺得解釋不對又止住,可是說謝謝你,你是我的貴人,又講不出來,這個時候就有拉扯。但是修行一定是痛苦的。可能有學長講,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我這句話不就跟孔子講的不一樣嗎?那不得了,“離經一字便是魔說”,我假如講的這句話跟《論語》不一樣,我就是惡魔在說話,就給人家誤導了。所以我必須接下來要解釋一下,不然我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大家要了解,時習是因,悅乎是果,沒有時習是悅不起來。很多人學聖教、學傳統文化,皺紋更深,笑容更少,有這個現象,他沒有不亦悅乎。這個時候要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態,絕對不是中華文化有問題,絕對是我們有問題,不然就麻煩了。不然學到最後,孔子講的不對;這句話就糟糕了,這個叫毀謗聖人,就麻煩了。所以要有一個心態,絕對是我們有問題,不可能是經典,因為經典它已經五千年了。所以真正去思考,還是態度不對。

  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我們學了傳統文化,看到一切人不對的,不要放在心上,一放在心上,自己就難受了。他學的比我久,還這麼做、還這麼說?氣不過,很難受,開始懷疑傳統文化,一個煩惱接著一個煩惱。“見人惡,即內省”,他也是我們的老師,怎麼會有煩惱?所以我們的心態都跟《弟子規》相應,絕對不會有煩惱。所以學聖教,得老實,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言行,要比照經典。一開始一定要這樣,不然坦白講,十個念頭裡面,有八個還是順著自己本來的念頭。那到底是跟聖人學,還是跟自己的習慣學?那就很難講了。所以老實、聽話很重要。體會一句就要用這一句來觀照自己,隨順聖賢教誨,不能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你體會到這個道理已經很難得了,不能糟蹋這個體悟。所以“見人惡,即內省”,對我們有大幫助。

  剛剛我們講到,時習之,才能悅,才能有法喜。時時練習,那個習是什麼?實踐,去做到。那個“習”字,會意字,上面一個“羽毛”,就是翅膀,下面一個“白”,就是鳥類它要學飛的時候,它要展翅,本來那個肚皮白白的不就露出來了嗎?同樣的我們學聖教,句句都要實踐落實,而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會跟我們的慣性產生拉扯。比方說我們好面子,你們有沒有見過好面子的人,聽了不要好面子,從那一刻開始他就不好面子了,大家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你們假如有見過,一定要通知我,他可能是顏回轉世,顏夫子再來,“不貳過”!不然一個心態要轉變,一個壞習慣要轉,少則一、二個月,多則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那在拉扯的時候,好像在扒皮一樣,當然苦。真正放下了好面子,身心自在輕安,走到哪很歡喜。不會人家不跟你打個招呼你就不高興,沒給你倒杯水你就不高興,沒有贊歎你幾句就不高興,那都活得很累的。一放下了,你的身心愈來愈輕安,“不亦說乎”是在這裡。我剛剛說的痛苦,是在那掙札的時候,還沒放下的時候,一定苦的。可能有朋友會說,我從學以來都沒有苦。那只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你馬上聽馬上做到,這是一種;第二種就是根本還沒開始做。所以義理背後那個含義我們也要了解透徹,不能依文解義,不能了解的很表面。甚至於隨著我們真正去力行,那個悟處會更深、更廣。

 

上一篇:蔡禮旭:任何的成功也不能取代家庭的失敗
下一篇:淨空法師:根本就不能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