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事不過三,其實有道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事不過三”其實有道理

  有這樣一則伊朗故事:一位阿訇(宗教教師)到一個地方講《古蘭經》,可只有一位養馬人在。阿訇問養馬人:“除了你以外沒有別人了,我還講不講呢?”養馬人答:“如果我到馬廄去,看到所有的馬都跑了,只剩下一匹待在那兒,我還是得給它喂食。”阿訇聽後便開始講經,一下子講了兩個多小時,當他想聽聽這唯一的聽眾贊揚他講得多精彩時,養馬人說:“如果馬廄只剩下一匹馬,我不會把打算給所有馬的飼料都喂給這一匹馬。”

  生活中,你有過類似的感受嗎?一個創意很好的廣告,剛看到的時候,會賞心悅目,但如果短時間內重復看到,就會產生厭惡感。孩子很頑皮,經常打鬧,你會時常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可他卻“充耳不聞”。領導作報告發言時,如果就一個問題三番五次地重復,你會失去聽下去的興趣。這些現象的背後,反映的正是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因為刺激過多、過強和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通常表現為給予的信息量超過了他人的承受能力。

  俗話說:“事不過三”。與人溝通或是勸說時,哪怕是父母、夫妻之間,也最好不要超過三次。因為說三次對方都不改,再說只會招致反感。

  因此,與他人溝通時,要把握好說話的前三次機會。第一次,為了達到“慎於始”的效果,應以莊重的態度把事與理說清楚、講透徹;第二次,可以通過明示或暗示的方法進行提醒;第三次則盡量以诙諧幽默的方式來說,不要給他人造成壓力。同時,向他人傳遞信息時,需衡量對方的知識、閱歷水平,不要盲目“硬灌”。因為超過了對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如同對牛談琴,毫無價值。

 

上一篇:夏天吃五味防病長壽
下一篇:別讓孩子說這三句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