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和諧世界眾緣和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葉局長小文先生、各位領導、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大家吉祥!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感謝諸位領導協助,讓兩岸三地的佛教界得以打破往例,在平等尊重的立場下,共同來舉辦這一場會議在這歷史的一刻,不僅是兩岸佛教的盛事,也將為未來世界和平起了一個指標作用,因此意義至為重大。

  談到和諧世界,面對國際間戰爭頻仍、人世裡苦難不斷,人們日漸體會到,人類必須有共存共榮的理念、互助互重的雅量,以及彼此透過和諧會談、溝通交流,才能共創“自他雙贏”的局面,為這個世間帶來歡喜與融和。因此,僅就今天的主題,提出以下四點,供作參考:一、慈悲尊重可以和諧;二、包容異己可以和諧;三、人我平等可以和諧;四、共生共存可以和諧。

  一、慈悲尊重可以和諧

  慈悲與尊重,是融和彼此的不二法門。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教的慈悲,是不分你我彼此、不分遠近親疏,是所有一切有緣、無緣的眾生,都要度化攝受。慈悲,也包含了自他尊重的深刻意義:慈悲是利他護生──尊重生命的價值,慈悲是怨親平等──尊重彼此的雅量,慈悲是共享福利──尊重大眾的擁有。

  在佛教裡,諸佛菩薩無不以慈悲攝化人間;佛陀過去曾以“親族之蔭勝余蔭”感動琉璃王退兵,阻止了一場殘酷的戰爭;佛教行者也常勸人「當以慈心育養幼弱,見禽獸蟲蛾、下賤仰人活者,常當愍念……,莫得加刀杖,傷絕其命」,這些都是慈悲尊重的具體實踐。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須站在尊重對方的立場,給予服務濟助;慈悲是充滿智慧、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也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

  慈悲尊重,也有平等融攝的意思,亦即體現“生佛平等”、“聖凡一如”、“自他同體”的精神。尤其現在是一個“地球村”的時代,要有“地球人”的思想,小至物我之間的對待、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乃至國與國的互惠互利,如果彼此皆能以慈悲尊重的態度來相互融攝,便可化瞋恨為和平,轉暴戾為祥瑞。尤其世間一切都是“眾緣所成”,今天我幫助你,就是愛護自己;我仇恨你,就是打擊自己。有了慈悲,便可以擴大我們的心量,讓私我的感情,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尊重愛護,所以今後人類世間要和諧,不可以沒有慈悲尊重。

  二、包容異己可以和諧

  世間上,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人,也有地域的不同、性別的差異,以及語言文字,乃至思想、信仰、生活習慣等種種的不同。雖然有這麼多的差別,但彼此之間卻又息息相關,需要眾“緣”的互助,才能相得益彰,成就多采多姿的世界。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容納異己的雅量,就不能體會世間眾緣所成的美妙,更無法認識諸法無我的真理。

  “包容異己”是崇高的美德,俗語說“有容乃大”,大海容納百川,所以能成其大;虛空容納森羅萬象,才能成為虛空。一個人的心能包容一個家庭,他就能成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一市之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一國領袖;能包容一個地球,乃至三千法界,就能與佛心契合無間。因此,做人要像大海、像虛空,能包容異己,人格才能崇高圓滿。

  說到包容異己,佛教是最講求包容的宗教。兩千多年來,佛教所以能和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融和,便是因為教義的包容性。佛陀度化眾生,只要發心向道,不分種族、地域、宗教、各種人等,無論身份尊卑貴賤,佛陀無不接引,佛法因此能迅速開展弘傳。佛教東傳中國後,隋唐八宗昌盛的景況,使得佛教呈現缤紛燦爛的局面。後來佛教傳至東亞及西方各國,也都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內涵。可見包容異己,不但無損自己的光彩,還能促成百花齊放的盛況。

  包容,實在是天地間最珍貴的美德了!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只要我們的心能包容世間萬物,就能擁有整個法界。因此包容異己,才是彼此的和合之道;人人能包容異己,世界必定和諧安樂。

  三、人我平等可以和諧

  佛教有一句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充分表現了平等的真理。佛陀最初成立和合僧團,即以“四姓出家,同為釋氏”,打破了印度長久以來種姓制度的不平等,也打破了尊卑貴賤、性別年齡等種種的不平等。

  “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精神,現在社會也在高喊“男女平等”、“兩性平權”、“種族平等”,這是時代的潮流。然而平等的道理人人會說,世界上還是有很多的不平等,例如貧富不平等、智愚不平等、強弱不平等……;因為不平等,因此世界戰端時起,人我紛爭不斷。

  所謂平等,不是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對方就范,而是視人如己,立場互易;平等也不是盲目的、任性的、齊頭式的要求,而是理性的立足於彼此互相尊重之上,不分大小有無、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種族國籍、不分你我彼此,要能顧及對方的尊嚴、權益,才是平等的真義。

  世間萬相,有種種的差別不同,能在差別中取得平等,才能在矛盾中達到調和。因此,平等要“適得其用”,要“分工合作”,如同我們的六根,眼睛用來看,耳朵用來聽,鼻子用來嗅,這便是分工合作,這就是適得其用。人我之間也是一樣,彼此要相互依靠才能生存,不要排擠他人,也不要嫌棄任何一人,更不要和他人比較、計較。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能以平等心做人處事,自然能知足常樂;人人能用平等心來看這個社會,那麼“四海之內皆是兄弟”,這就是“大同世界”,也是“地球村”的實現。

  總之,佛教主張世間萬法互為緣起,彼此關系密切;一切眾生佛性平等,無有差別。如果我們能體會“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的真理,自然人我能平等;人我能平等,才可以消弭人世間的不公平,達成人我之間的和合。人我平等,不但能美化自己,也能美化群眾、美化世間的一切;能在同體共生的認知上,各自呈現善美的特色,在相輔相成中共同扶持,如此一來便可以共創和平的世界。

  四、共生共存可以和諧

  《國語》有一段話:“聲一無聽,色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意思是說:只有一種聲音不會好聽,只有一個顏色沒有文采,只有一種味道不會可口,單一的物品沒有好壞可言。這正說明了眾緣和合的重要。

  所謂“和諧”,並不是要求大家都一樣,而是“異中求同、同中存異”,要能容許差別中的共同存在。就如衣服有五彩缤紛、花園有萬紫千紅,顏色搭配協調就可賞心悅目;一團樂隊,有吹、拉、彈、敲的不同,只要音階和諧就會悅耳動聽;一支舞蹈,盡管各個舞者有不同的肢體語言,只要能表現共同的主題,就會產生藝術美感。

  以人類的生命來說,在因緣法則之下,人不能單獨存在,彼此要共生才能共存。佛教的僧伽即“和合眾”之意,依“和諧共住”為軌范,得以保障僧團的清淨和樂。即使後來的佛教,分有部派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等不同,但佛祖是一個,教理是一味,彼此還是共同包容存在。因此,佛教講“同體共生”,宇宙世界就是一個大我的生命,萬物彼此共生共存,才能眾緣和合。

  美國向來有“民族大熔爐”的稱號,他們在去年選出非裔的歐巴馬當總統,顯示各族群融和共存的偉大;新加坡這個國家,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各民族之間保有各自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由於彼此能共存共榮,因此在經濟、教育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的模范。

  綜觀人生在世,因為有許多人給我們因緣,我們才能生存,所以我們也要給別人一些因緣,讓他們的生命都能自由自在的存活下去。每一個人都能貢獻自己的力量,把個人的生命融入到社會、國家、民族、宇宙之間,才能成就“大我”的生命共同體,因此人人能有“共生共存”的體認,世界才能和諧。

  最後以一則故事說明“眾緣和合”的意義與重要。

  有一次,宮女們端上一碗鮮美的羹湯給彌蘭陀王。一旁的那先比丘借機上前問道:“大王,現在這碗羹湯,不知道您是否有辦法把裡面的辣味、酸味、鹹味、甜味一一區分開來呢?”

  彌蘭陀王說:“這怎麼可能?所有的菜都已經化為羹湯,百味融和成一味,任誰也沒有辦法把它們分開了。”

  那先比丘見機不可失,馬上接著說道:“大王,我們的國家社會正如這一碗羹湯,是融和了不同的男女老少、尊卑貴賤,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國家的子民,社會的一個成員。希望王能以同體的慈悲心來看待他們,就像生兒育女,不管是兒子、女兒,做父母的都應該要一視同仁,盡心教養的道理一樣。”

  今後和諧世界的創造,就如同這一碗百味羹湯一樣,必須依靠眾緣和合才得以成,所以唯有大家彼此和諧,才能共譜人類美好的未來。祝福大家,生耕致富,和諧圓滿!

 

上一篇:學佛的秘訣:誠與敬,慚愧和謙虛
下一篇:中國佛教與中華性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