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覺真長老(1933~2015),已故中佛協副會長茗山長老弟子,當代高僧,曾任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執行副院長、香港佛教聯合會宗教事務監督、《世界佛教論壇》雜志總編輯。覺真長老晚年為國內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學、上海交大、長江商學院等講授“佛學與企業管理”“佛學與人生智慧”“和諧是道”“蕅益大師四書解”等課程,著有《快樂人生》《和諧人生》《徹悟人生》《感知人生》《享受人生》《有容乃大》《當管理遇到佛學》《此心安處是吾鄉》《素往來》等書籍。
佛陀精神,正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一個全國性的政府官員組成的代表團,來到著名古剎參觀,我被指定去接待。走進大雄寶殿,忽然一位長者向我問道:“法師,能不能請你講一講,佛和菩薩區別在哪裡?”我說:“自利利他,是菩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佛。”他先是睜大了眼睛望著我,接著,他會心地笑了。
是的:佛陀的精神,正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請讓我介紹佛陀《本生經》中一個著名的“屍毗王割肉貿鴿”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為屍毗王時,帝釋天為了考驗屍毗王是不是真正行布施波羅蜜,他化作了一只鷹,並派遣毗首羯摩天化作了一只鴿。鷹追鴿,鴿飛到屍毗王懷中請求救護。鷹請屍毗王還鴿,以救它的饑餓之軀。屍毗王誓願救度一切眾生,既要保護鴿,又要布施鷹,於是同鷹達成協議,以自身的肉,秤好與鴿等量(等重),來換取鴿的生命。他自剜盡了腿肉、臂肉,仍然不足鴿的份量,就想以自己的整個身體上秤,結果昏倒在地。醒來後,他責怪自己為身所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布施自己,正是時候,豈可懈怠?此時,大地出現了六種震動,諸天神祗贊歎不已。帝釋天使屍毗王恢復原形後,再探詢屍毗王的本心之願,屍毗王說,我割肉流血時,既沒有嗔心,沒有煩惱,也沒有一點點悔恨之心,我只有為來世得成正覺、度脫眾生所發之大願。
這則佛陀的故事,讓我們驚心動魄。為了慈悲救鴿(生命),為了施捨救鷹(饑餓),甘願忍受巨痛,無畏布施其身,無怨無悔,心無執著,這不正是佛教“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高度概括麼?這不正是佛教六度(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高度實踐麼?這不正是佛的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典型體現麼?
值得我們探討的是,佛教的這種精神來源於何處?
我們的教主、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他本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但他捨棄了王位,捨棄了人間的名聞利養一切享受,為了尋找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他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終於獲得證悟而成佛。佛者,覺也。覺者,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覺察到一切事物的真相(法性)。他不但自己覺悟了,他還要幫助我們這些迷誤困惑之中的眾生,因機施教,引導我們,救度我們,讓我們也得到覺悟(棄惡趨善,破迷得悟,斷惑證真),獲得智慧的解脫。所以這叫自覺覺他,最終達於覺行圓滿——這就是佛。可見,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了二千多年,就是為了救度眾生。我們用一句話可以來說明,佛教的本質,就是眾生關懷、關懷眾生。
佛教的宗旨——救度眾生;佛教的本質——眾生關懷。為了關懷眾生、救度眾生,可以犧牲自己,這正是佛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來源。用人類的“終極關懷”來說明佛教,那是最為確切不過的了。鴿飛到了屍毗王的懷中,屍毗王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它的安全;鷹向屍毗王說,我受饑餓之迫,不吃鴿無以療饑。屍毗王以自己的肉換鴿以救鷹之饑,這正是終極關懷的最好證明。屍毗王與鷹達成“以身貿鴿”的協議,是終極承諾,達於完滿度脫眾生之悲願是終極目標,最終實現正等正覺便是終極真實,“終極關懷”的四元素在佛教的義理中得到了最完整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