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淳法師
壹、 前言
在編輯《佛光大藏經》中的《阿含藏》時,筆者曾經把北傳的四部阿含,屢讀再讀,因此對《善生經》的內容,烙下深刻的印象,記不得看過多少次,記不得和人分享過多少回,每一回都無比感動。因為整部《善生經》,充滿著釋迦牟尼佛對社會大眾的細膩關懷,是佛陀對在家人的倫理生活、道德生活、財富生活、智慧生活、慈悲生活的重視,是佛陀對在家人追求真美善人生、幸福人生的指導和諄諄告誡。而這些指導,這些告誡,正是現代人最需要,也最缺乏的。人類從來沒有出離過這種需要。
數位化時代的人性,和佛陀時代乃至更久遠前的人性,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現代更復雜。現代人透過科技的應用,使萬象顯現得更多元,更復雜,更絢麗;然而,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煩惱和苦厄、災難,也因此而更多,更數之不盡。許多人面臨“生命的無奈”、“生活的苦困”,都想出離生活的惡境,讓“生命更美好”、讓“生活更幸福”,卻沒有門徑。如果不能明白善之所由生,惡之所由生的因果道理,不明白善生、惡生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又怎能期待開啟善生之門呢?《善生經》就是為佛陀為我們開示善生之道、善生之門、惡生之道、惡生之門的聖經。
《善生經》不僅是一部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教材,也是一部最好的“人生哲學”教材、“倫理教育”教材、“幸福人生指南”。人世間,除了極少數的智者,能活在痛苦中而不覺其苦,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活著外;大多數的人是苦多樂少,一生始終活得糊裡糊塗;有些人雖也是苦多樂少,但有好因好緣,遇到善知識的啟迪,改變觀念,少欲知足,因此越活越明白,越活越有意思,越活越善美,走時了無遺憾。然而多數的人,是在無窮無盡的痛苦中過一生,不明不白地應付這一生,越活越乏味,越活越無奈,越活越苦難,走時無限遺憾。釋迦牟尼佛在《善生經》中告訴世人:如何讓個人的生命活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很安樂;如何讓家庭很幸福,很美滿;如何讓人際關系很和諧,很良善。《善生經》是永世的“好好活一生”的寶典。
《善生經》的“善生”,是一個青年的名字,是佛說《善生經》裡的當機眾,梵語Sivgalaka,音譯為“屍迦羅越”,“善生”是意譯,其父為佛陀時代印度王捨城的長者。“善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充滿期許和祝福的名字。所謂“善生”就是身心健康,家庭安樂,經濟富足,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無缺,無煩無惱,無憂無慮,無懼無畏,自由自在,與人為善,自利利他,既不辜負此生,更為來世修好因緣。“善生”以現代話說,就是“真善美的生活”、“幸福的生活”。
在全世界五十幾億人口中,“善生”是多數人的遙遠夢想,可是人人都想這個夢成真。可悲的是,當人們在夢想擁有善生的同時,絕大多數的人們卻正活在“惡生”中,水深火熱般地過日子。“惡生”是多數人的生活寫照。
二十一世紀影響人類善生的問題很多,諸如自然生態保護、各種環境(包括土地、空氣、水資源)污染、地球暖化、種族迫害、宗教信仰等諸多問題,加上國際戰爭、糧荒、價值觀金錢化、倫理道德日益下沉、憂郁症等精神疾病增加、傳染病菌不斷突變、網路犯罪、毒品氾濫等,這些都是屬於公共性的、全球性的問題,要靠各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各國政府以及聯合國來共同解決,我們只要作到覺醒和充分配合改善即可。除此,就各個人,就各個家庭來說,每個人、每個家庭只要作到佛陀在《善生經》中所開示的人生功課,就能圓成“善生”的夢想了。倫理、道德、財富、智慧、慈悲,是個人、家庭與社的莊嚴,缺了這些莊嚴,個人和家庭就不真不善不美了;個人和家庭都不真不善不美,社會的真善美就更遑論了。倫理、道德、財富、智慧、慈悲是建構真善美人生、真善美生活、幸福人生、幸福家庭的必要條件,是“作為一個人”的必修功課。
佛陀在《善生經》所開示,所建構的“善生法門”,主要有六大項:
(一)要能身口遠離四惡業──即戒止殺、盜、YIN、妄的因與行。
(二)要心不起四惡事──戒止貪、嗔、怖、癡的心行。
(三)要知六種損財法而不為之──不耽於酒色、不好賭博游戲、不放蕩荒逸職守、不迷於歌舞伎樂、不懈怠懶惰。這是六種“保富法”。
(四)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親友──學習辨識善惡親友的十六種方法。
(五)要尊重禮敬、恩酬供養六方──即各自盡本份,守護父母與子女、師長與學生、丈夫與妻子、主人與僕隸、親友與親友、宗教師與信眾的六種人際倫理,。
(六)計劃性的經濟生活──先學習而後工作、治產,先治房捨而後成家;四分理財,對生活日用、投資置產、提備不時之須等要有計劃;致富之道應學蜜蜂--踏實、點滴累聚、辛勤、合作、不求快速。
世事多變化,山河大地會變,人類生活的方式會變,人類賴以維持生計的方式會變,人類生活環境的樣態會變,人的感受、識覺、思維、行為模式,無一不隨著外在客觀因素而不時地改變。然而,世間還是可以找到一個永遠不變的真理,那就是人類不管面對到怎樣的無常,始終汲汲於追求好的生命品質,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追求幸福的生活。可是,大多數的人獲得的是恰恰相反的結果,只因為不明白“善生”的因果,又因為無明而造業,以致自己為自己打造了“惡生”。
從《善生經》的內容,我們看到兩千六百年前,佛陀教導人們追求善生的一些許方便法門,我們也看到了現今多數人所面臨的種種生活問題,其實只要依著佛陀在《善生經》所講的准則來生活,就可以免於苦厄,獲得“幸福生活”了。
貳、 《善生經》的版本和內容簡介
一、《善生經》的版本
漢譯的《善生經》,共有下述四種不同的譯本:
(一)、《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一卷,後漢時代安世高所譯。1
(二)、《佛說善生子經》一卷,劉宋時代支法度所譯。2
(三)、《善生經》,收錄在《中阿含經》第三十三卷中,編號第135經,東晉時代僧伽提婆所譯。3
(四)、《善生經》,收錄在《長阿含經》第十一卷中,編號第16經,後秦時代佛陀耶捨與竺佛念共譯。4
以上版本,在大正藏、卍藏、縮刷藏、高麗藏、明藏、佛光藏均有收錄。
此外,南傳大藏經《長部》卷31中,也收錄此經,經名《教授屍迦羅越經》,巴利語《Sivgālovāda-Suttanta》。此經亦有巴利本、英譯本、日譯本(收在“日譯南傳大藏經”中),和漢譯本(收在元亨寺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中)。
比較以上各經內容,安世高譯的《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和後秦時代佛陀耶捨與竺佛念共譯的《長阿含經》中的《善生經》為同本異譯;支法度所譯的《佛說善生子經》和《中阿含經》中的《善生經》為同本異譯。
安世高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由安息到洛陽,展開譯經工作二十余年,計三十四部四十卷;支法度於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譯出《善生經》、十善業道等經;僧伽提婆於東晉隆安年間(397~401)譯出《中阿含經》六十卷。佛陀耶捨和竺佛念譯出《長阿含經》則在姚秦弘始十五年(413)。
安世高是安息國(今伊朗)的王子,後出家為僧;支法度是月氏(今阿富汗、喀什米爾)人。安世高與支法度來到中國的時間相差約一百五六十年左右,卻先後譯出《善生經》,推測這部經至少在當時的西域諸國,是被極端重視,而且是長時間被弘揚的,在中國傳譯後,應該也是被廣為流傳。“善生”是沒有人不想得到的。既然想要“善生”當然就得明白正而不邪的法門,並靠自己實行這一法門,才能為自己及為家人經營出踏實的“真美善人生、真美善家庭、真美善生活”。“善生”是個超越時空的普世性的渴望,而此一夢想成真其實並不太難。所以,兩千六百年來,流傳佛教信仰國家的統治主及高僧們,必然會大力弘揚這部跨越時空的人生寶鑒。
二、《善生經》的簡介
《善生經》的內容是記錄:
佛陀住耆阇崛山,一日上午,入王捨城托缽,路途中,在河邊看見一位名叫善生的青年,紹承他父親的遺命,每日禮拜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的天神,祈求諸天護祐他的生命與財富。
佛陀隨順此因緣告訴善生:有智慧的人,不作殺生、不與取、邪YIN、妄言這四種惡業,若作之,此生苦厄、懊悔,死後往生惡道;貪欲、嗔恚、怖畏、愚癡這四件事也置人於惡道中。凡是犯喜歡飲酒、喜歡賭博、喜歡懶惰(好睡)、喜好請客、憍慢輕人,和犯殺生、犯偷盜、犯邪YIN、犯妄語四罪的人,必然會敗損自己既有的各種財富,尚未獲得的財富也將得不到手。犯了這六種過惡,即使再怎麼禮拜六方天神,也沒有用。接著佛陀再開示識知四類型十六種惡知識(惡親友)、四類型十六種善知識(善親友)的方法,並強調應擇其善者而從之,辨其惡者而遠之,才能保富保安,護祐己身和家庭。隨後再宣講佛教聖法律中禮拜六方的意義,開示父母與子女的親子倫理、老師與學生的師生倫理、丈夫與妻子的夫妻倫理、主僕之間的工作倫理、親友與親友間的親友倫理、宗教師與信徒間的師信倫理,及彼此相互對待之道。
最後佛陀將前述內容,以偈頌的方式,為“善生之道”作總結。內中,除強調六種人倫的規范和經營外,還強調九項事:
(一)、凡人富有財物時,當思布施利人;與人財利者生天,獲利與人分享者,處處安樂。
(二)、以義攝受世間,是近樂之本;以恩攝受於人,當如母之為子;以善攝受天下,獲福無數;以喜處眾會,得利益平安;以信戒莊嚴自己,得善名聞。
(三)、工作當勤奮不懈怠,為人處世當捨悭吝行。
(四)、聚積有財貨,當舉義行,饒益社會,福利眾生。
(五)、當先精勤於治學,而後才能治產。習有專業知識和技術才能獲利。
(六)、執行財務四分經營法:一分供衣食等生活日用,二分作本求利,一分藏儲以備不時之需。
(七)、事業經營:可作農、經商、蓄牛、蓄羊等。
(八)、先嚴治房室而後結婚成家。
(九)、治產求利,以漸進式,要如蜜蜂采花粉釀蜜,要如大海納細水成洋,日日有所進,日日有所增。不求近利,不求暴利。
各版本《善生經》因傳譯不同,內容稍有出入,但整體而言,不出上述范疇。
至於北涼時代昙無谶所譯的《優婆塞戒經》,是《善生經》大乘化的發揚,《善生經》講的是個人“善生”的法要,這是以個人“自利”為著點的基本法;《優婆塞戒經》則是以“自利利他”兼濟為著點的福利有情法,是自度度他並行的菩薩法。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現唯存漢譯本。
《優婆塞戒經》系佛在捨衛城祇園精捨,為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五百比丘尼、千優婆塞、和五百乞兒所所講的經,當機眾即名善生的人。經文一開始,善生就向佛舉問:“六師外道有禮拜及供養六方,以求諸天賜福的教法和習俗,不知在佛法中是否也有類似的禮拜及供養六方?”佛陀回答:“我佛法中也有六方禮拜供養法,此六方即是六波羅蜜。…”在全經的第一對答中,佛陀就直陳:以智慧為導,以六波羅蜜供養六方眾生心之所望,即能增長壽命與財富。全經分為二十八品,說明菩薩的發心、立願、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特別在受持品中,除說明在家菩薩應受三皈、五戒之外,更提出六重戒、二十八失意戒等。由《優婆塞戒經》的全部內容看,可以知道這是由《善生經》敷演而成的大乘經典,是原始《善生經》的補述。經文最後總結是,若人有能勤修六波羅蜜,是人名為供養六方,是人能增益財與命。
參、 《善生經》的道德要求對現代人的啟示
佛陀在《善生經》中對世人道德的要求,可大別為兩類:一類是,就消極面來說,不可將有害的作為加諸於自他;從積極面來說,要作利益自他行的作為。另一類是,從消極面來說,能止除自己的惡心念;從積極面說,能提升自己的善心念。第一類是屬於身業和口業的作為,是屬於對自他的應或不應的作為;第二類是屬心的作為,是屬於對自我的應或不應的作為。
不殺生、不偷盜(不不與取)、不邪YIN,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是屬於第一類,其中前三者是身業的不作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是口業的不作為;殺生、偷盜、邪YIN,及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都是侵犯他人、加害他人的作為。殺生是侵犯他人的生命、加害他人的生命;偷盜是侵犯他人的財物、加損他人的財物;邪YIN是侵犯他人的身心與名譽、加害他人的身心與名譽;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是侵犯他人的視聽和覺知力、加害他人的視聽和覺知力、擾亂他人的視聽和覺力。其中的“不…”,是指不去行惡作為;不對他人施以惡作為,則無有侵犯、無有加害、無有擾亂。然而“不施惡於人”,只是不惡作,無惡報、無惡生而已;其對“善報與善生”而言,“不惡作”並沒有積極意義,唯一的意義是“不障善道”罷了。從因果業報上說,無論是善是惡,都是如是因如是果,無是因無是果。因此積極“護養眾生生命”、“護富他人財物”、“護衛他人身心與名譽”、“說如實語、和合語、贊歎語、真誠語”才是得“善報善生”的善因。
貪欲、嗔恚、怖畏、愚癡是屬於第二類,是屬於心理的作為,是人類的根本煩惱。貪欲,即貪愛、貪著,略稱為欲、愛。這是妄想追求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或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等,無所厭足的精神作用;是對自己一切所喜好,生起染污愛著之心。當愛著心生起時,就引生五取蘊(貪取)而產生種種苦惱。嗔恚,即嗔怒、恚、怒,這是三毒之一,是對有情眾生生起怨怒的心識作用。也是根本煩惱之一。在《俱捨論》卷十六、《成唯識論》卷六中,把對違逆自己心情的人、事、物或情境生起憎恚,致使身心熱惱,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稱作“嗔”。嗔,又會隨伴帶生忿、恨、惱、嫉、害等煩惱,是人生最大的障害。《大智度論》卷十四指出:“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怖畏,這是恐懼害怕的心識作用。《六十華嚴經》卷三十四指出,未悟真理的眾生有五種怖畏:(一)不活畏,怕生活困難,衣食不飽,心懷不安,常積資財。(二)惡名畏,畏懼遭他人譏謗,致名譽受損。(三)死畏,畏懼死之將至,命之將終。(四)惡道畏,恐懼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中。(五)大眾威德畏(怯眾畏),沒有自信,怯於在眾人之前表現。5愚癡,又稱作無明,即不如實知見、不通達事理、事相、真理、真相的心識狀態。也是三毒之一,根本煩惱之一,有情生死的根本。愚癡,又會隨伴帶生覆、诳、谄、惛沈、妄念、散亂、不正知等煩惱。
《中阿含.善生經》:“居士子!若有人,善別六方,離四方惡、不善業垢,彼於現法,可敬可重;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上生天中。居士子!眾生有四種業、四種穢。雲何為四?居士子!殺生者是眾生業種、穢種;不與取、邪YIN、妄言者是眾生業種、穢種。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殺生不與取,邪YIN犯他妻,所言不真實,慧者不稱譽。’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雲何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癡。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欲恚怖及癡,行惡非法行,彼必滅名稱,如月向盡沒。’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雲何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癡。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斷欲無恚怖,無癡行法行,彼名稱普聞,如月漸盛滿。’6
佛陀揭示出:(一)、如果有人能善盡六種人倫,遠離殺生、不與取、邪YIN、所言不真實等四種惡的身口行,和貪欲、嗔恚、怖畏、愚癡等四種惡的心行,今生今世可以得到他人的尊敬與倚重,來世必定善生人間或天上,享受人天福報。(二)、殺生和不與取、邪YIN、所言不真實等四種行為,是惡業種子,不清淨的種子,有智慧的人,不會在自己的福田中播下這些惡種、穢種。智者知其業報可怕,故不贊成這種四惡行。(三)、人若有貪欲行、嗔恚行、怖畏行、愚癡行,罪業罪報就會增加,苦厄、災難、煩惱等一切不好的事,就會接二連三沒完沒了。即使原來還有些好名聲,也會因貪欲、嗔恚、怖畏、愚癡等心行,推動身和口去作出殺生、偷盜、邪YIN、妄語等惡作,一旦如此,犯者不僅要承擔業報,善名將會逐漸滅去,光環也會跟著消失,就像下半月的月亮,光明越來越少,終至隱沒。(四)、如果有人不行貪欲、不行嗔恚、不行怖畏、不行愚癡,他就會獲得許多福報;如果他能斷除貪欲,無嗔恚,無怖畏,無癡行,他的善名將被普傳於天下,他的人格道德和善名就會如上半月的月亮,逐漸盈滿。
一、 不殺生的道德觀
佛陀一再告誡不可殺生,因為殺生有很多過失和惡報,《優婆塞戒經》卷三第十四《受戒品》:“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賢聖呵責,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橫罹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饑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復受惡色、短命、貧窮。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7《分別善惡業報經》中舉出殺生有十種惡報:“一冤家轉多;二見者不喜;三有情驚怖;四恆受苦惱;五常思殺業;六夢見憂苦;七臨終悔恨;八壽命短促;九心識愚昧;十死墮地獄。”8
會帶來短命惡報的殺業有那些?《分別善惡業報經》中佛舉出十種殺業:一自手殺,二勸他殺,三慶快殺,四隨喜殺,五懷胎殺,六勸墮胎殺,七酬冤殺,八斷男根殺,九方便殺,十役他殺;並說犯此十種殺業會得短命報9。自手殺,是指作者自行動手致人於死。勸他殺,是指勸人自殺,或勸他人殺人。慶快殺,是指以贊死殺人。隨喜殺,是指見殺隨喜助成。懷胎殺,是指殺害腹中胎兒(自墮胎或助人墮胎)。勸墮胎殺,是指勸人墮殺胎兒。酬冤殺,是指為報冤仇殺人。斷男根殺,此指惡心斷滅男性的生殖器(應含有指惡心斷滅女性的生殖器在內)。方便殺,指以計謀或權巧行殺。役他殺,是指雇人行殺,或役使他人行殺。
佛陀在《梵網經菩薩戒本》中提到的殺業也有十種:“殺自,教嗦殺、贊殺、隨喜殺、咒殺、殺生因、殺生緣、提供殺法、方便殺、殺他。”10
墮胎、勸墮胎、幫助墮胎是殺生,是惡業。惡心斷滅生殖器官也是殺生,也是殺業。由前述經文可知道,凡是奪人性命,斷人命根,不論是惡心或非善心,都是罪惡。現代青年男女性行為很隨便,也很邪蕩,墮胎已成平常事。據擔任婦產科醫師的朋友說,就婦女人口與墮胎人數的比率來說,是頗高的,有的甚至年紀輕輕便墮胎十幾次。佛陀反對墮胎,把墮胎和勸墮胎列為殺生而制禁,理由是中有投胎受胎時,新生命即已開始,第四周已有身、意二根,第五周有四肢和身軀之相,第六周有毛發指爪,第七周眼、耳、鼻、舌四根圓備,第八周人的形相完備。最近英國一家醫學組織,公布一項透過4D腹部超音波所拍攝的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生活實況:胎兒五官具足,手腳健全,會用手揉眼睛,會用口吸吮手指,會伸拳踢腳。所以墮胎即是殺人,勸墮胎即是勸殺人、助墮胎即是共同殺人。關於強迫墮胎一事,佛陀雖於此中未提及,我想依佛陀的標准定位,應該是比同墮胎的。現代各國的法律對墮胎幾乎都是持默許,過去中國一胎化政策下的脅迫墮胎,正是主持者大造殺業。輕易墮胎者、勸人墮胎者,迫人墮胎者,是對生命的冷漠和無情,如果經常如此,就會習慣成自然,對世間生命必然不珍惜,甚至鄙視生命,久而久之,導至輕易自殺或殺人。
惡意斷滅生殖能力或生殖器官,佛陀也認定這是殺業。自古以來,不時有男性被忿怒的女性所閹割,這種惡心斷人生殖器的行為,佛陀界定此為殺業。雖然《分別善惡業報經》只講斷男根殺,沒有談到斷女根殺,筆者推想:這不表示斷女根不算殺,而是因為,男根裸露體外,容易被斷滅,比較危險,發生的案例較多,所以佛陀特別提出;女根深藏體內,較不易被斷滅,比較安全,所以佛陀未特別說。或者有人提問斷男根之事例也有可能。
提供殺法,這是指告知如何殺他人和如何殺自己。近年來有人在網路上提供自殺方法或殺人方法,出版自殺手冊等,在佛看來這都是造殺業。
方便殺有兩種:一指以惡心計謀或權巧行殺不著痕跡。一指以善心為斷止惡人繼續作惡而殺之,藉以終止其惡作;或為救多數人而殺壞惡之人。第一種是惡業,第二種是善業。《分別善惡業報經》所講的方便殺是指第一種,所以是惡業。
至於怎樣可以活得好,活得安心,活得長壽?佛陀在《分別善惡業報經》中提供十種護生的善法:“一離自手殺,二離勸他殺,三離慶快殺,四離隨喜殺,五救刑獄殺,六放生命,七施他無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飲食,十幡燈供養。”11
二、 不偷盜的道德觀
偷盜,又稱不與取,即所有者未給予而迳自取之,貪污、詐財應屬於此惡,是
使人遠離善生而至惡生的原因。偷盜會有怎樣的惡生?《優婆塞戒經》卷三第十四《受戒品》中佛說:“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賢聖之所呵責;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墮於地獄,受得惡色、惡力、惡名,饑渴、苦惱壽命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貧於財物,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12
《分別善惡業報經》中佛說偷盜有十種惡報:“一結宿冤;二恆疑慮;三惡友隨逐;四善友遠離;五破佛淨戒;六王法谪罰;七恣縱愓逸;八恆時憂惱;九不自在;十死入地獄。”13
《大智度論》卷十三龍樹舉出偷盜的十種惡報:“一物主常嗔;二重疑;三非行時不籌量;四朋黨惡人,遠離賢善;五破善相;六得罪於官(違法);七財物沒入;八種貧窮業因緣;九死入地獄;十若出為人,勤苦求財,終歸與王、賊、火、水、惡子等五家共有,乃至遺失或被埋沒。”14
因為偷盜會有如此招惡損善,所以佛陀一再強調戒偷盜的重要。
怎樣的行為算是偷盜?佛陀在《梵網經菩薩戒本》中提到十種偷盜:“教人盜,方便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咒盜,盜鬼神有主物,盜劫賊物,盜一切財物。”15
三、不邪YIN的道德觀
邪YIN,是指非法與他人行YIN(含正常夫妻以外合奸、強奸或誘奸),或指男女雙方在在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而行YIN。非支,指行YIN於產門之外的器官;非時,指胎圓滿時、齋戒時、病時等;非處,指於靈廟中、大眾前等處所;非量,指性行為過量;非理,指不依世間禮法,如自行YIN、媒合他人行YIN等。
《優婆塞戒經》卷三第十四《受戒品》:“若復有人樂為邪YIN,是人不能護
自他身;一切眾生見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語在先;於一切時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命短促;是名邪YIN現在惡果。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惡色力,饑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果報。若得人身,惡色、惡口,人不喜見;不能守護妻妾男女。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16
《分別善惡業報經》中,佛說邪YIN有十種惡報:“一欲心熾盛;二妻不貞良;三不善增長;四善法消滅;五男女縱逸;六資財密散;七心多疑慮;八遠離善友;九親族不信;十命終三塗。”17
《大智度論》卷十三龍樹舉出邪YIN的十種惡報“一者常為所YIN,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婦不和睦,常共斗诤;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所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愛喜;八者種怨家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女人,多人共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如是等種種因緣不作,是名不邪YIN。”18
由上看來,萬惡真以YIN為首,也就不難明白佛陀制訂不邪YIN戒的原因。對照今日因邪YIN所發生種種不幸事件中,有那一種不是佛陀曾一再告誡提醒的?
艾滋病被稱為此世紀的黑死病,居世界第四大死因。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徑有四:一是性交,尤其是邪YIN和濫交;二是施打毒品共用針頭;三是輸血感染;四艾滋病母親所生的無辜艾滋小孩。據2004年05月12日報紙大紀元刊出美國之音記者馬爾丁在維也納的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艾滋病是全世界15歲到59歲成年人死亡的首要因素。艾滋病已經在全球造成兩千多萬人喪生,另外還有三千四百萬人到四千六百萬人為艾滋病患者。去年一年,就有三百萬人死於艾滋病,五百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解決艾滋病問題是世界公共衛生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男女缺乏保護措施的性交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傳染途經。這就是佛說邪YIN不能保護自他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和壽命短促的印證。
四、不妄語、惡口等的道德觀
不妄語,是指以不淨心欺诳他人,覆隱真實,說與真實相異之語;或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犯此戒最多的是政治人物、民意代表、商人和不肖的媒體工作者。
《優婆塞戒經》卷三第十四《受戒品》:“若復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世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捨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大苦楚,饑渴熱惱;是名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緣力故,外物一切資產減少。”19
《分別善惡業報經》中,佛說妄語有十種惡報:“一口氣恆臭;二正直遠離;三谄曲日增;四非人相近;五忠言不信;六智慧鮮少;七稱揚不實;八誠語不發;九愛論是非;十身謝惡趣。20
《大智度論》卷十三龍樹舉出妄語的惡報:“妄語之人,先自诳身,然後诳人;以實為虛,以虛為實;虛實顛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塞天道、涅槃之門。”21
同卷又說實語的善利:“實語,其利甚廣。實語之利,自從己出,甚為易得,是為一切出家人力。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實語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22
龍樹在同論同卷又說:“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口氣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語議,常不參豫;五者常被誹謗,丑惡之聲周聞天下;六者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者常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常被誹謗。如是種種不作,是為不妄語,名口善律儀。”23
有關妄語戒,其實應擴及兩舌、惡口、恐嚇、威脅以及绮語在內,因為這些
都是屬於口德的部份。現代兩舌、惡口、恐嚇、威脅、绮語、各種詐欺,在傳播媒體極度發達的現代,所衍生的禍害不亞於妄語,不但擾亂視聽,強暴意志、毒害心靈,摧殘善種,濡惡世間善民,更使惡法轉輾增上。尤其是政治人物的經常公然妄語、恐嚇、威脅、绮語,為世人作了最壞的榜樣,更往往滋生事端,造成社會不安。特別是所謂的國家領導人、各級政府官員、各級民意代表、媒體工作者等人的言行,透過媒體傳播,其影響之大,無法言喻。若彼等口齒缺德,兩舌、惡口、恐嚇、威脅,不僅損及自己的形象,其影響所及是:無知者上行下效,知者以為恥而遠之。如若彼等口齒具足美德,講真語、實語、離怖畏語、益世語,則功德無量矣!
五、不飲酒和不吸食、不服用、不施打毒品的道德觀
不飲酒戒,是五戒之一,在《善生經》前面所講的四惡中雖未講到,但是在稍後講到損財的六災變時,佛有具體說明,所以先移前討論。此處筆者將吸食煙等毒品一同並列,是因為毒品和酒對自他都同樣具有傷害性,並且更嚴重。酒害自古即有;煙等毒品之害是近兩百年的事。近十數年來,毒品種類越來越多,毒性越來越強,為害越來越大,吸食之人口越來越多。吸食、服用、施打毒品不僅禍害自身,更傷及家人、親友和許多無辜的人。中國曾經是受煙害最慘烈的國家,今日吸食、服用、施打、制造毒品依然是嚴重的問題。毒品的氾濫,早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問題。
佛陀之所以制不飲酒戒,並非酒本身有過惡,而是飲酒後容易犯其他各種過失,或滋生種種事故。佛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便舉了一位在家居士,因為飲酒的緣故,而一連串犯了所有的根本戒,從飲酒到偷雞、殺雞配酒、妄語騙人、奸YIN他婦等侵害他人的壞事,一時俱犯。其他如駕駛人酒後駕車發生車禍,飛機機長酒後駕駛致飛機失事、醉酒者酒後施暴、酒後犯色…,酒所帶來的過失和災難真是多得無窮計。
《大智度論》卷十三記載龍樹議論飲酒,有如是之說:“酒失覺知相,身色濁而惡,智心動而亂,慚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歡毀宗族;如是雖名飲,實為飲死毒。不應嗔而嗔,不應笑而笑,不應哭而哭,不應打而打,不應語而語,與狂人無異,奪諸善功德,知愧者不飲。”24
在同論同卷中,龍樹也指出,酒雖對身體有助益,但所益甚少,所害甚大;就如美食佳肴,美雖美,其中雜有毒,有害健康,飲者食而不知。為此,龍樹特別舉出佛所說的<飲酒三十五種過失>:“一者現世財物虛竭,何以故?人飲酒醉,心無節限,用費無度故;二者眾病之門;三者斗诤之本;四者裸露無恥;五者丑名惡聲,人所不敬;六者覆沒智慧;七者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盡向人說;九者種種事業廢,不成辦;十者醉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愁;十一者身力轉少;十二者身色壞;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門;十六者不敬婆羅門;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恍惚,無所別故;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黨惡人;二十二者疏遠賢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無慚無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縱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者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棄捨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遠離涅槃;三十三者種狂癡因緣;三十四者身壞命終墮惡道、泥梨中;三十五者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如是等種種過失,是故不飲。”25
佛說飲酒報,在《優婆塞戒經》卷三第十四《受戒品》記載如下:“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斗诤,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現在惡報,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饑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產臭爛。”26
龍樹將酒分為谷酒、果酒、藥草酒三類。谷酒,指用谷、粱、粟、麥等釀造的酒。果酒指蒱桃、阿梨咤果等種種水果釀造的酒。藥草酒指種種藥草合和米麴、糖,釀成的酒。令外還有蹄畜乳酒,指一切用蹄畜動物的乳所作的酒。不論其為干、濕、清、濁,凡飲食後能令人心動、心迷、智昏,放蕩的飲食,皆名為酒。27准此,則不論其是否名為酒,或非名為酒,凡能令人迷失心性,能亂拂人的身口意行的一切東西,不論是透過生物或化學提煉制造的香煙、毒品、麻罪品、藥物,應等同禁戒。
煙、酒、毒的禍害,在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並且越來越嚴重,各國政府雖對各種毒品嚴訂法律禁止制造、販售、吸食;然而對一般香煙卻從寬處理,准許制造、販售和吸食,只是制訂了一些販售和吸食區的規定罷了,反而是各國的一些民間機構,持續不斷推動反煙、戒煙活動。對酒,除宗教外,罕見制禁,唯一全球禁止的,大概只有飛機駕駛員酒後不可從事飛行工作;和酒後不可開車。
六、不酤酒的道德觀
戒酤酒一事,在《中阿含.善生經》和《長阿含.善生經》中雖都未有提到,但在《優婆塞戒經》中列為六重之一,實具有重大意義,因為酤酒是飲酒的罪因,由果溯因,自然得先制禁買賣酒和釀酒。飲酒、吸煙、吸毒的為害雖多,但其害僅在吸食之個人和少數相關共業的家人,只是如果社會國家中飲酒、吸煙、吸毒的人口多時,必會耗損國力。但是酤酒、賣酒,制煙、販煙,制毒、販毒,其為害可就嚴重了,可就難以估計了。所以佛在菩薩戒中,禁制了酤酒戒為第六重禁戒。現代法律對制造毒品、運送毒品、販賣毒品的量刑,也是重於吸食毒品。
以上所講殺生、偷盜、邪YIN、妄語四種惡業,雖屬個人身、口兩方面的道德,但是全然是害自又害他的惡業,此業若不戒止,必現世惡來世惡;若能戒止,並且積極行善,則必現世善生來世善生。世人若有犯殺生、偷盜、邪YIN、妄語等惡作,則不只其個人遭惡報惡生,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人或親人,乃至受害人及其家庭,都遭殃而不得善生。若世間常多有愚人行此惡作,則惡人相薰,競以為惡,未惡之人不覺其惡而學習之,則惡人轉輾增多,此世界即成穢世界、亂世界、惡世界、不堪眾生安居處、護世諸天不護處、諸佛不喜處。若世間常多有智人不行此惡作,積極護生養生、布施饒益他人、尊重他人身心名節、說誠實語,則善人相薰,未生善之人自然向善,善人轉輾增多,此世界即成清淨世界、安樂世界、善生世界、眾生吉祥如意處、眾生身心自在處、生命與道德雙美處、護世諸天所護處、諸佛歡喜處。
殺戮和戰爭,偷盜和搶劫,邪YIN和色情,妄語、兩舌、绮語和惡口,煙、毒、酒等的戲碼,在地球無量數的舞台上,每天不停地重覆演出,各種媒體又不斷地誇大報導、傳布,人類的生存環境成了五濁惡世。如果人類都能夠聽從佛陀的開示,在道德上受持《善生經》的教法:不為己利而殺害生命或發動戰爭;不為己利而偷盜或搶劫;不為逐欲而邪YIN或色情;不為己利而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或嘩眾取寵;不為愚癡或謀利,而或吸食,或制造,或販賣煙、毒、酒等迷人心性的物質;世界就安祥和平了。
肆、 《善生經》對現代人的心行指導
現代全人類所面臨的各式各樣問題,不論是屬於個人的,或是家庭的,或是社會的,乃至全人類的,究竟一切問題產生的根源,不外乎來自人心的貪、嗔、癡、怖、見、疑。因此,如何正確認識貪、嗔、癡、怖、見、疑的理體與事相,轉化貪、嗔、癡、怖、見、疑為無貪、無嗔、無癡、離怖畏、正見、正信。推動世人戒止貪、嗔、癡、怖這四種惡心行,增長戒、定、慧三學和慈悲喜捨,是維護世界和平,使世人獲得善生的的根本法門。否則,貪、嗔、癡、怖這四種惡心行,在現代科技與科學的推波助浪下,殺、盜、YIN、妄、酒及毒品的禍害勢必越演越劇烈,世人將永無安寧之日,永無安身之處,永無安命之時。
佛在《優婆塞戒經》中說應遠離貪、嗔、癡、怖四種惡法,在《中阿含.善生經》說:“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雲何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癡。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欲恚怖及癡,行惡非法行,彼必滅名稱,如月向盡沒。’…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雲何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癡。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斷欲無恚怖,無癡行法行,彼名稱普聞,如月漸盛滿。’”28
佛陀在兩段經文中明白告訴世人:貪、嗔、癡、怖是人類惡報惡生的根本,不貪、不嗔、不癡、不怖是善報善生之源,若要好生好活,必須要不犯這四惡行,並要遠離這四惡行。
一、戒貪的心行指導
究竟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無不是因於人類心中的貪念、嗔念、癡念、怖念、見念、疑念等心因,發起惡勢力,推動身口造作前述的殺、盜、YIN、妄等惡行,害人又害己,也給親眷和社會帶來災難。
貪,即貪欲、貪愛、貪著,指追求財、色、名、食、睡等人生的欲望而無厭足的精神作用,是對己所喜好的人事物等境界,生起貪著愛染的心,引生五取蘊而產生種種苦厄。貪如毒,能毒害一切善根,令一切善不生;貪如火,能燒毀一切功德林;貪如染,能染著財、色、名、食、睡等五種眾生的欲求,能染著色、受、想、行、識等五取蘊,能染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貪如纏縛,會令心失去自由;貪如蓋,會覆蓋善因、理性、智慧、本有的清淨心;貪如賊,會賊害善因;貪如轭,套載諸煩惱。能染的范疇非常大,其對象非常廣。心貪則苦厄至,貪財為財所苦,貪男歡女愛為男歡女愛所苦,貪親情為親情所苦,貪名利為名利所苦,貪食為食所苦,貪睡為睡所苦,貪煙、酒、毒為煙、酒、毒所苦,貪賭為賭所苦、貪游戲為游戲所累,貪權勢為權勢所縛,貪股票為股票所困,貪寵為寵所困,貪土地為土地所困,貪清閒為清閒所困,貪人情被人情所困,貪物為物所困。被困被苦被縛還只是惡之初,可怕的是貪心強力作用時可能帶來殺戮、搶劫、奸YIN、妄語、詐欺等一連串的惡行,害自又害他。
世親在《俱捨論》卷二十廣引諸經,說明有情眾生緣五欲之境,起種種貪欲,纏縛其心,故又將貪稱之為轭、欲轭;並列舉出有欲貪、欲欲、欲親、欲愛、欲樂、欲悶、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隨、欲著等纏縛我人的心。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載,貪欲系由取蘊、諸見、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受用之過去境界、惡行、男女、親友、資具、後有及無有等十事而生;經由以上十事所生起的貪,依序稱為事貪、見貪、貪貪、悭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俱捨論》卷二十二將貪分為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貪真是形形色色,族繁不及備載。
貪欲無窮止,無有厭足時,有人貪到至死方休,有人至死不休貪。佛陀特別借自己昔日本生因地修行,作轉輪勝王頂生時,因貪得無厭而死於貪的故事,告誡世人要知足、要戒貪。故事出自《頂生王因緣經》29,大意是:“頂生王征服四天下後,率兵上天界,想占領天界,篡奪天王之位,卻因此貪念,而從天上墜回人間,一命嗚呼。頂生王死前告誡遺眷及文武百官,應引頂生王的貪事為戒,切不可貪得無厭,並留遺偈言:“苦哉世間貪欲境,金寶雖豐無厭足,是中樂少苦還多,智者如應能覺了。乃至天中妙欲樂,貪愛心故不解脫,何人能盡於愛源,唯佛如來聖弟子。假使廣積其真金,與須彌山量齊等,無人能生厭足心,智者於斯而善覺。若思所欲為苦因,彼於欲境何貪愛,貪等是為世所憂,智者調伏應善學!”
公務員的貪污、商人的制造假貨、股票被套牢、錢財被坑詐,不當投資、被設計仙人跳等,究竟其由,無非“貪財”二字。
“諸苦盡從貪欲起”,身心苦楚名惡生,身心安樂名善生;少欲知足心安泰,貪欲不知足,墮入大火坑。
二、戒嗔的心行指導
嗔,是對有情眾生生起怨恨的心理作用。《成唯識論》卷六謂,對違背己意的有情眾生生起憎恚,致身心熱惱,不得平安的心理作用,名為嗔。忿、恨、惱、嫉、害等都是相隨而來的煩惱。佛法中所謂的三不善根、三毒、五鈍使、五蓋、六根煩惱、十惡等,嗔統通有份。
貪是從喜愛的對境生起,嗔則從違逆(不順心)的對境生起。嗔,是修學佛道的最大障礙,故佛常在諸經論中廣為提示以警誡世人。《大智度論》卷十四:“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30又同論同卷:“諸煩惱中嗔為最重,不善報中嗔報最大,余結無此重罪。如釋提婆那民問佛,偈言:‘何物殺安隱?何物殺不悔?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何物殺而贊?何物殺無憂?’佛答偈言:‘殺嗔心安隱,殺嗔心不悔,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殺嗔諸佛贊,殺嗔則無憂。’31偈中的“殺”是消滅之意。嗔的相反是無嗔、不嗔。無嗔是對違逆於己的情境不起怨恨之心,是對治嗔的精神作用,是三善根、十一種善心所之一,是慈無量心的當體。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人類社會的打打殺殺和相互傷害,往往只因主事者的一念嗔心生起,引發忿怒,勾起怨恨。嗔恨和忿怒,容易導致心髒疾病,引發心髒休克,乃致死亡;或令人喪失理性,鑄下種種過錯,而致悔莫及。有人因嗔心起時開車,發生車禍害人害己;有人因嗔心起而忿怒殺人;殺妻殺夫多半是此因。有人因嗔心起,打罵他人,招致民刑事官司臨身;有人因嗔心起傷害親情,或損毀財物。
三、 戒癡的心行指導
癡,即愚癡,又稱作無智、無明,是不明事理的心理作用。即心識闇愚、迷惑,對人事物不能作真確的判斷,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三毒之一,三不善根之一,是一切煩惱的源頭。《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六載,癡有無智、無見、非現觀、惛昧、愚癡、無明、黑闇等異名;同論卷五十五說隨煩惱中的覆、诳、谄、惛沈、妄念、散亂、不正知等,都是隨癡生起的作用。所謂無明生妄想,無明生顛倒,無明生煩惱,眾生因無明而起種種行業,因行業而有種種果報。眾生的無明,有今世的無明、前世的無明、有無始的無明。癡被列為三不善根之一,是因為癡不但會障覆諸善的生起,也會生起諸惡,帶來種種愁苦。無明是有情生死輪回的根本。邪知、邪見即是無明,人類因無明而活得不明不白,因無明而犯種種惡行,因無明而興起人我是非,因無明而追求男歡女愛、因無明而追求五欲六塵,因無明而有生老病死,因無明而有憂悲苦惱。所謂癡心生妄想,妄想起時人顛倒,人若顛倒,諸苦連連無盡。
反之,若心處於清明的狀態,則稱為不癡、無癡。不癡被列為三善根之一,是因為心不癡時,心即明,心明時,智慧生,智慧起用時則能照破萬有,正見諸法實相。心識若癡迷時,必須靠智慧來度。智慧是療治愚癡的妙方。
四、 離怖畏的心行指導
怖,即恐懼害怕。佛在《八十華嚴經》卷三十四指出,未悟的眾生有五種怖畏:(一)不活畏,害怕生活不安,常積資財。(二)惡名畏,恐懼他人譏謗,名聲受損。(三)死畏,畏懼命之將終。(四)惡道畏,恐懼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中。(五)大眾威德畏,怯畏於大眾,面對大眾時缺乏自信,感覺畏懼、不自在。32
怖畏、恐懼,是因心識黯愚無明而生起;或因心有掛礙而生起。因癡則有我執、法執,有我執、法執就會患得患失,心起患得患失即有壓力,有壓力即有怖畏、憂愁、抑郁、苦結。近年來,由於社會的變數太多、太大,人的壓力也相對變多、變大,對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感和不可預期,令世人心有千千結,和諸多憂慮怖畏,導致憂郁症的患者越來越多,因憂郁症而自殺的案例,舉世不斷上升。因此如何遠離怖畏、憂愁,不只是生活品質的問題,而是關系到生命與活命的重要問題;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是關系到家庭與社會的問題。
有學、無學的聖者,有小怖畏,而沒有大怖畏;佛則完全離怖畏。凡夫因無明,所以常被無量怖畏、憂愁所苦縛。若要離怖畏,必須先要遠離無明,要離無明,則必須要靠般若的能量,《般若心經》:“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貪、嗔、癡、怖是人心病中最大的病,也是一切心病的根源,是所有病毒中最普及、最難免疫、最難療治的病毒,一旦患此四病,除了正信宗教外,無藥可治,而佛法的戒定慧三學、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和六波羅蜜都是最好的良藥。
伍、 《善生經》為現代人提供保富法
追求財富是世人普遍的希望和目標。然而,世間的富人,有的越來越富有,有的日益變窮,有的一夕變窮,乃至負債累累。窮人,有的日益變富,成小康乃至大富;有的始終貧窮,不能脫困;有的日益窮困,無以度日。何以故?因為富有富的因緣,窮有窮的因緣,失財損富並非徒然,招財保富必有其道。非法求財,得而必失;非道求財,必竟不可得。佛法將財富分為世財與法財,世財包括金錢、財物、財貨、養殖、種植、財寶、土地、房屋、知識,乃今之有價證、商譽、人脈關系等;法財則指佛之說教等能長養滋潤眾生慧命的教說,如信仰真理、遵守戒法、知慚恥、知愧疚、多聞正教、能施能捨、般若智慧等都是珍貴的財富,佛法稱之為七聖財。近年知識財富、知識經濟的理念抬頭,呼聲響亮,專業知識、專業技術、著作、發明、設計、商標等已成許多人的重要經濟來源。
求財應如法,若不依正法求財,求之不得,得也必失。明朝的嚴嵩,清朝的和珅等貪官污吏,就是聞名古今的例子。世人之所以會損失財富,不能保有財富,不能致富添產,自有其原因;之所以能積聚財富,也有其原因。《中阿含.善生經》:“求財物者,當知有六非道。雲何為六?一曰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二曰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三曰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四曰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五曰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六曰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33《長阿含.善生經》所講也相同,只是次序和譯辭稍有出入,經文如下:“六損財業者:一者耽湎於酒,二者博戲,三者放蕩,四者迷於伎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墮,是為六損財業。”34
佛在此中指出(一)靠各種賭博游戲;(二)不依時機因緣,不依正常時序,投機、放蕩;(三)嗜好飲食會迷失心性的酒等物;(四)結交惡知識、損友;(五)縱情聲色技樂;(六)懶惰好逸;犯這六個毛病而想求發財,畢竟不可得,因為這六法非但不是謀財的正道,反而是導至貧窮的禍根。佛陀的理由是:
一、賭博游戲會招致六種災難:
《中阿含.善生經》雲:“若人種種戲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為六?一者
負則生怨,二者失則生恥,三者負則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懷喜,五者使宗親懷憂,六者在眾所說人不信用。…人博戲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長阿含.善生經》雲:“博戲有六失,雲何為六?一者財產日耗,二者雖勝生怨,三者智者所責,四者人不敬信,五者為人疏外,六者生盜竊心。善生!是為博戲六失。若長者、長者子博戲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減。”綜合所引不同譯本的內容,可歸結賭博之害有:
第一是引招怨悔,凡賭必有輸贏,賭輸的人會心不甘,不甘則生怨恨,甚
至生起加害贏者之心,乃致牽怒他人,引發斗毆、詐欺、殺人等種種罪業。
第二是賭輸時會滋生恥辱和不甘的情緒,冀求再賭以翻本;賭贏的人則生驕
慢,以言語或動作激辱輸者,輸者不甘受辱,不甘失財,求翻本洗雪恥辱,終至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第三是賭輸後寢食難安,賭輸後必會痛惜所輸去的財物,急切想取回所失,
以致食也不知其味,睡眠不安,損害健康。更甚者,或引發向親友騙錢、借錢、偷錢、搶錢、盜用公款、謀財害命等罪業。
第四是賭輸時,財破家亡,親人傷痛,怨家懷歡喜,增加怨家的罪業。
第五是賭博將使善的宗親好友為你懷憂,你賭博時他們擔心受怕,你賭輸了就會連累到家人親友或同事,自己造業,親友蒙難。
二OO四年六月六日Yahoo奇摩新聞刊出一則台灣台中的悲慘消息。新聞大意是:有一中年男子不務正業,好賭、好酒、不顧家庭,賭輸則回家跟妻子要錢,妻子不給即偷或搶,或毆妻打子。其妻受不了,在親人與子女的支持下,與賭徒離婚,子女三人全歸母親扶養。賭徒繼續賭,賭輸時仍去找前妻要錢、恐嚇、威脅,前妻不給,他一怒用鹽酸潑灑前妻,致前妻容毀、眼瞎、耳聾。該賭徒的三名童年子女要求司法單位處死其生父,以免母親和家人再受傷害,並能真正脫離威脅和恐懼。類似的例子不時可見諸於地球的許多地方。
印度最長的史詩《大戰書(Mahabharata)》所寫的世界大戰,即是王族間因詐賭所引發的長期戰爭,在這次因賭博事件所引起的大戰中,所有近親遠親所建立的城邦、國家全部被拖入戰爭中,形成親人長期打殺親人,成河的流血都擁有同樣的DNA,所有已戰死和未戰死的戰士,及死於戰爭中的無辜者,都來自同一個遠祖。這是最慘烈的賭害!
第六是信用破產,沒有人肯相信賭徒的話。人若無信,則難以立足,好賭的人時常說謊,信用不好,因此即便說真話,也沒人相信。一旦有事故發生,賭徒常成為被懷疑的對象。
喜好博彩的人,成天將心思放在賭上,對工作不盡心,對事業荒怠,對家庭疏忽,對人行騙…因此功業難成,尚未賺得的財物賺不到;已擁有的財物,一一輸掉。賭徒所賭輸的通常不只是金錢、房子、土地而已,往往還輸掉愛情、事業、家庭、誠信,乃至生命。古今中外沒有一個賭徒有好下場,除非他徹底戒賭,否則幸福人生必與他無緣。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參與賭博游戲。
許多人因貪而失去理性,用賭徒的心態,從事投資經營和理財,他們也真有幾回賺了不少財富,可是往往最後所輸的是他一生所有辛苦贏來的總和的數百千萬倍,所負債務,累及家人、親朋好友、投資、事業往來者,後悔恨莫及。
二、不依時序作息,生活放蕩會招致六種災難:
人的生活作息、上下工時、大小事業經營、耕、收、魚、蓄、養等一切行事,都要在最恰當的時機中作最恰當的事,若不依時序,該作時不作,生活行為放蕩,則一切財貨都將遠你而去,和你無緣,已得者失,未得者不得。《中阿含.善生經》:“人非時行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為六?一者不自護,二者不護財物,三者不護妻子,四者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為人所謗。…人非時行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長阿含.善生經》雲:“放蕩有六失:一者不自護身,二者不護財貨,三者不護子孫,四者常自驚懼,五者諸苦惡法常自纏身,六者喜生虛妄,是為放蕩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放蕩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上二段經文指出不依時序生活作息、不依時序干活、經營事業,會招致六種災難,事業不成,謀財不得,已有財物亦將逐漸消耗。綜合所引不同譯本的內容,可歸結不依時序、放蕩之害有:
第一是不能護祐自己:生活日夜顛倒,有礙健康;莊稼不依時令播種,就無收成。各行各業的人從業者,不依上下工時間的規定,就會延誤工作,甚至喪失工作機會,有礙自己的經濟受入,影響自己生活條件,和情緒。
第二是不能護祐自己的財物:不依時依序生活、蓄養、耕作、工作,就沒有好收成、好收入,並且要耗用掉以前的儲蓄。甚至因未按時按進度工作,延誤生產,造成巨大損失,還得賠償損失。
第三是不能護祐自己的妻子:生活日夜顛倒,有礙健康;工作失時失序將遭致損失或丟失工作、或丟去事業、生意、收獲,影響經濟生活來源,一旦如此,就難以養護妻子和兒女。
第四是易被人懷疑:生活工作常不依時序,風評不好,即便能力再強,別人難以信任他,一旦出事故,常成為被懷疑和調查的的對象,自心也常缺乏安全感,恐懼懷疑他人對己不利。
第五是多苦患纏身:因為脫時脫序是事業失敗、收獲不成、人不信任的因素,自己的身心都會受到影響,有了惡因,自然苦難頻頻,連綿不斷。
第六是易招毀謗和虛妄之災:經常脫時脫序延誤工作,生活放蕩的的人,其人其事一定會傳聞於鄉裡和同業間,惡名因此昭彰,而常遭無妄之災。
三、飲酒(含吸食具有麻醉或亢奮腦神經的毒品)招致六種災難:
酒因具有麻醉腦神經、傷害身體和威儀等作用,所以佛將之列為五戒之一。酒害在前章已詳述很多,除前所舉的經文外,佛在《中阿含.善生經》也列出六害雲:“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災患。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諸斗诤,四者隱藏發露,五者不稱不護,六者滅慧生癡。居士子!人飲酒放逸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長阿含.善生經》雲:“當知飲酒有六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善生!若彼長者、長者子飲酒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減。”以下綜合此二經所謂的酒害如下:
第一是損失財物:買酒費酒錢,酒醉容易漏失財物,甚或任人擺布,遭到人財兩害;或被設計構陷,或傷害他人、他物、他命,須賠款了事;甚至延誤工作,遭致災難,禍害自他。
第二是多疾病:酒傷肝膽與中樞神經,好酒者,身體容易罹患肝病、肝硬化、肝癌、胃病和酒精中毒等病。懷孕的婦女飲酒,會傷及胎兒。
第三易與人興斗诤:酒後神智不清,情緒不能自制,容易與人起糾紛,吵架或斗毆,遭致刑事。
第四惡名流傳:人皆難信其言其行。
第五易起嗔恚:好酒之人,情緒不穩,多嗔心、多恚忿、多暴怒、多猜疑,難與人和平理性相處,人皆不樂與共。
第六傷害智慧:酒精會迷人心智亂人性,起造種種惡業。
四、親近惡知識會招致六種災難:
此所謂“知識”是指所認識所知道的人,包括親人、師生、同學、朋友、同
事、客戶、教友、鄰居、網友、情人、因工作往來等。知識良莠不齊,若能親近善知識,有幸者受到啟發、提攜,一生受用不盡;即使沒有特殊際遇,也能得到扶持,濟度難關,平安一世。若親近惡知識,受到啟發,惡性相薰,朋黨為奸,攜手作惡,則一生禍害無窮。
《中阿含.善生經》:“若人親近惡知識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為六?一者親近賊,二者親近欺诳,三者親近狂醉,四者親近放恣,五者逐會嬉戲,六者以此為親友,以此為伴侶。…若人親近惡知識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長阿含.善生經》:“惡友相得復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發他過,是為惡友六失。若長者、長者子習惡友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佛陀在此經中指出親近惡知識,等於親近盜賊、騙子,等於親近瘋狂迷醉,等於親近放蕩隨便,等於追逐游樂嬉戲,等於認惡人為親眷伴侶;自己也會因此而墮落,欺侵他人,懶惰好逸,或以偷、搶、拐、騙謀取他人財物,圖利自己,常犯惡作。若不與惡友絕交,一旦理智蒙眛而顛倒時,就會不好好努力經營事業,已有家財耗盡,尚未賺取的財物賺不到,甚至犯下種種罪行,遭受到種種惡報。
五、迷於歌舞技樂的災難
凡沉迷於唱歌、跳舞、戲耍、游樂等事的人,往往荒忽學業和事業,一事無成,除了耗損錢財外,也難賺到錢財,甚至賠上自己的健康。現代社會出現問題最多的地方是:網咖、PUB、KARA OKE、MTV、NIGHT CLUB、歌廳、舞廳、釣蝦場、游戲機場、撞球店等。這些地方不只是銷金窟、殺時間的地方、耗損生命的場所,也是最容易犯罪和受騙、受傷害的地方。人一旦樂於親近這些地方,樂於這些場所經營的事業,就是人生往下沉淪的開始,如果未能即時跳脫,必會越陷越深,終至不可出拔。
《中阿含.善生經》:“若人喜伎樂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為六?一者喜聞
歌,二者喜見舞,三者喜往作樂,四者喜見弄鈴,五者喜拍兩手,六者喜大聚會。居士子!若人喜伎樂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長阿含.善生經》:“善生!迷於伎樂復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早,五者多羅槃,六者首呵那,是為伎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波那早”、“多羅槃”、“首呵那”究竟是甚麼?南傳巴利本的善生經,“波那早”作akkhāna(古譚、故事),“多羅槃”作pānissara(手鈴),“首呵那”作kumbhathūnā(大鼓)。
由此可知佛陀對在家人生活中享受歌舞技樂、完弄樂器、說今道古等事,並不是完全反對,主張盡絕,而是告誡世人,不可過度追求享受技樂歌舞等玩樂的生活,否則,玩物喪志。溺於聲色,心思難在事業,心思不在事業上,事業即難以成就,結果新財賺不進,舊財日日出耗,終有一朝山窮水盡,最後萬善皆休,人生變色,只有惡報相伴。
六、懶惰懈怠招致六種災難:
佛法講究精進修行。其實生活就是一種修行,能把人生過得很充實,衣食溫飽,心無憂惱,自由自在,身心安樂,與人為善,自利還利他,福德無缺,這就是好生、善生,但這並不容易!必得正精進才能得之。
凡是患有懶惰、懈怠、放逸、游戲、晝寢、日曬三竿不離床、工作偷懶不務實、上工遲到早退、開市慢人三刻、采辦緩到半時等毛病的人,注定他事業會不成就,主管厭惡他、老板炒他鱿魚,新財賺不到,只能耗損祖財。
《中阿含.善生經》:“若有懶惰者,當知有六災患。雲何為六?一者大早不作業,二者大晚不作業,三者大寒不作業,四者大熱不作業,五者大飽不作業,六者大饑不作業。…若人懶惰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長阿含.善生經》:“懈墮有六失:一者富樂不肯作務,二者貧窮不肯勤修,三者寒時不肯勤修,四者熱時不肯勤修,五者時早不肯勤修,六者時晚不肯勤修,是為懈墮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懈墮不已,其家財業日日損減。”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佛陀指出,凡經常借口天時尚早、天時已晚、天氣寒冷、天氣暑熱、食過飽、腹太饑而不工作者,不能經營事業,即便經營事業,也難有成就。所謂無主黃金隨水漂來,也要及時打撈起來才是你的。擁有良田,因懶惰而不依時序勤耕作,良田成荒地;雖祖傳有大好事業,因好逸惡勞,不精勤經營,事業就會荒廢,新財賺不進,舊財日日少,最後家業敗盡。
陸、 《善生經》為現代人提供辨識善惡友的方法
古今中外,每天都有因誤交損友,招致被欺騙、被帶壞、被累及、被坑害、被殺害等不幸事件,在各地發生。因誤交損友而受害的人,總在受害後才覺醒,但為時已晚,如果能早日學會佛陀所開示的“知識人”,就能免難消災。佛陀清楚看到世人因誤交損友所帶給自己和家人的不幸,因此提醒世人“慎勿與惡知識為友”,更要“明辨善惡”、“親善離惡”,才能善生,才能保富、保財、保平安,否則必惡生、背富、損財、失平安。
四類惡知識(惡友、損友)
佛陀將惡知識各分為四類,並一一說明其特征。
《中阿含.善生經》:“有四不親而似親。雲何為四?一者知事非親似如親,二者面前愛言非親似如親,三者言語非親似如親,四者惡趣伴非親似如親。”《長阿含.善生經》:“有四怨如親,汝當覺知。何謂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順,四者惡友。”
佛陀指出,非善知識(善友)而似善知識(善友)的人,分四種類型,應該覺知:第一類是畏權勢而親近你的人;第二類是阿谀奉承討好你的人;第三類是專揀好話說給你聽的人;第四類是伴合你作壞事的人。
一、畏權勢而親近你的人
屬於畏威識而親近你的人,可以透過如下四種行為表現觀知:(一)先給與好處,其後又圖謀回之;(二)應得少,卻多取,以富自己;(三)畏懼你或威脅你;(四)為利益而親近你。和具有這四種表現的人在一起,如同與惡人同行走在惡道上,隨時有危險,故應遠離這類人,以免災難臨身。
《中阿含.善生經》:“因四事故,知事非親似如親。雲何為四?一者以知事奪財,二者以少取多,三者或以恐怖,四者或為利狎習。於是,世尊說此頌曰:‘人以知為事,言語至柔軟,怖為利狎習,知非親如親,常當遠離彼,如道有恐怖。’”《長阿含.善生經》:“畏伏有四事,雲何為四?一者先與後奪,二者與少望多,三者畏故強親,四者為利故親,是為畏伏四事。”
二、阿谀奉承討好你的人
屬於阿谀奉承討好你的人,可以透過如下四種行為表現觀知:(一)常制造
一些合你意的好事讓你高興,蒙騙你;(二)常講一些合你意的壞事讓你生氣,鼓動你作壞事;(三)在人你面前總稱贊你;(四)在你背後常道你不是。和具有這四種表現的人在一起,如同與惡人同行走在惡道上,隨時有危險,故應遠離這類人,以免災難臨身。
《中阿含.善生經》:“因四事故,面前愛言非親似如親。雲何為四?一者
制妙事,二者教作惡,三者面前稱譽,四者背說其惡。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制妙善法,教作惡不善,對面前稱譽,背後說其惡,若知妙及惡,亦復覺二說,是親不可親,知彼人如是,常當遠離彼,如道有恐怖。’《長阿含.善生經》:“敬順親復有四事,雲何為四?一者先诳,二者後诳,三者現诳,四者見有小過便加杖之,是為敬順親四事。”
三、專揀好話給你聽的人
屬於專撿好話給你聽的人,可以透過如下四種行為表現觀知:(一)事前事後隨順事況發展講贊美好話給你聽;(二)當你遇到困難須幫忙時捨離你(三)有外來的善訊隱密起來不讓你知(四)當人有危難時趁機打落水狗。和具有這四種表現的人交往,如同與惡人同行走在惡道上,隨時有危險,故應遠離這類人,以免被出賣、被算計,災難臨身。
《中阿含.善生經》:“因四事故,言語非親似如親。雲何為四?一者認過去事,二者必辯當來事,三者虛不真說,四者現事必滅,我當作不作認說。”於是,世尊說此頌曰:‘認過及未來,虛論現滅事,當作不作說,知非親如親,常當遠離彼,如道有恐怖。’”《長阿含.善生經》:“美言親復有四事,雲何為四?一者善惡斯順,二者有難捨離,三者外有善來密止之,四者見有危事便排擠之,是為美言親四事。”
四、伴合你作壞事的人
屬於伴合你作壞事的人,可以透過如下四種表現觀知:(一)帶領酒肉相聚;(二)帶領游戲賭博;(三)帶領YIN逸荒唐(四)帶領親近惡知識。有這四種行為表現的人,會帶你走向下流,學壞不學好。和這種人相親近,你會離德越遠,離惡日近,如同行走在惡道上,終有一天會罹難。
《中阿含.善生經》:“因四事故,惡趣伴非親似如親。雲何為四?一者教
種種戲,二者教非時行,三者教令飲酒,四者教親近惡知識。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教若干種戲,飲酒犯他妻,習下不習勝,彼滅如月盡,常當遠離彼,如道有恐怖。’”《長阿含.善生經》:“惡友親復有四事,雲何為四?一者飲酒時為友,二者博戲時為友,三者YIN逸時為友,四者歌舞時為友,是為惡友親四事。”
佛陀所講的四類惡知識的十六種特征,古今中外處處可見識到,世人如果不會明辨所知識的人,就有誤交損友之虞了!誤交損友等於就是結交盜賊、結交衰鬼、結交禍害、結交惡命運。有智慧的在家人,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家人的幸福,應當速速遠離這四類非善的惡知識,以避開不必要的禍害。佛在《長阿含.善生經》說:“畏伏而強親,美言親亦爾,敬順虛诳親,惡友為惡親,此親不可恃,智者當覺知,宜速遠離之,如避於險道。”
四類善知識(善友、益友)
佛陀將善知識分為四類,並一一說明其特征。
世上有許多人在一生中,因為得到善知識的協助,從苦難中起死回生,締造了事業的奇跡,能如菩薩般自利利人,一生中多采多姿,生命的意義發揮到極至。有人因常親近善知識,得到啟迪,改變過往,奮力向上,改變命運,讓自己脫離苦惡,家人安心,重建幸福生活。善知識是人生的中良師益友,是人生中的貴人、人生中的領航員,是善生天使、是菩薩。很多人有幸遇到善知識卻不自知,空負此際遇。佛陀也把善知識分成四類,並分析其特征:第一類能同事苦樂;第二類能拔苦予樂;第三類能施利予人;第四類能以智慧方便止惡行善饒益他人。
《中阿含.善生經》:“善親當知有四種。雲何為四?一者同苦樂,當知是
善親。二者愍念,當知是善親。三者求利,當知是善親。四者饒益,當知是善親。”《長阿含.善生經》:“有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人救護。雲何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為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人救護,當親近之。”
一、能同事苦樂
屬於能同事苦樂的人,可以透過如下四種表現觀知:(一)為朋友之義,不惜以命相護;(二)為朋友之義,不吝惜財貨,乃至犧牲妻子與孩子;(三)為朋友之義,肯為代消除怖畏恐懼;(四)為朋友之義,肯私下教誡,使令止惡向善。有這四種行為表現的人,是真善知識,應該親進他,向他學習。若然,一生獲益不盡,受用無窮。
《中阿含.善生經》:“因四事故同苦樂,當知是善親。雲何為四?一者為彼捨己,二者為彼捨財,三者為彼捨妻子,四者所說堪忍。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捨欲、財、妻子,所說能堪忍,知親同苦樂,慧者當狎習。’”《長阿含.善生經》:“同事有四,雲何為四?一者為彼不惜身命,二者為彼不惜財寶,三者為彼濟其恐怖,四者為彼屏相教誡,是為四同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二、能拔苦予樂
屬於能拔苦與樂的人,可以透過如下四種表現觀知:(一)常教己以正法、善法、妙法,使入正道;(二)常制止己之三惡業,使不趣向惡道;(三)見利代喜,見憂代愁(四)在他人前褒贊我,背後替我解怨化仇。有這四種行為表現的人,是善知識,應多與親近學習。有如是善友,一生獲益無窮,受用不盡。
《中阿含.善生經》:“因四事故愍念,當知是善親。雲何為四?一者教妙法,二者制惡法,三者面前稱說,四者卻怨家。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教妙善制惡,面稱卻怨家,知善親愍念,慧者當狎習。’”《長阿含.善生經》:“慈愍有四事:一者見利代喜,二者見惡代憂,三者稱譽人德,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制,是為四慈愍,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三、能施利予人
屬能施利予人的人,可以透過如下四種表現觀知:(一)告知真相,不隱藏秘密;(二)得利為喜,不得利不憂;(三)護友不令放逸,不令失財;(四)私下告誡不令有事,有事護之免其憂懼。有這四種行為表現的人,是善知識,應多與親近學習。有如是善友,一生獲益無窮,受用不盡。
《中阿含.善生經》:“因四事故求利,當知是善親。雲何為四?一者密事發露,二者密不覆藏,三者得利為喜,四者不得利不憂。於是,世尊說此頌曰:‘密事露不藏,利喜無不憂,知善親求利,慧者當狎習。”’《長阿含.善生經》:“利益有四,雲何為四?一者護彼不令放逸,二者護彼放逸失財,三者護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誡,是為四利人,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四、能以智慧方便止惡行善饒益他人
屬於能以智慧方便止惡行善饒益他人者,中、長二阿含之《善生經》內容出入較大,筆者想是所傳持部派不同的關系,可以整合,透過如下四種表現觀知:(一)知你財物已盡而給予財物支援;(二)常以愍念之心相待,見有所放逸,則不吝诃責教誨,使令覺醒;(三)常教以善知識,豐碩人生內含;(四)教以獲得人天道的方法,使令現世善生、來世善生。有這四種行為表現的人,是善知識,應多與親近學習。獲如是善友,一生獲益無窮,受用不盡。
《中阿含.善生經》:“因四事故饒益,當知是善親。雲何為四?一者知財物盡,二者知財物盡已便給與物,三者見放逸教诃,四者常以愍念。於是,世尊說此頌曰:‘知財盡與物,放逸教愍念,知善親饒益,慧者當狎習。’”《長阿含.善生經》:“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雲何為四?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為四止非,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佛陀在《善生經》所提供的四種惡知識(損友)、四種善知識(益友),及四惡友辨識法、四善友辨識法,既清楚又明白,征諸現代人因結交朋友所產生的利害得失,和人生變化,《善生經》真為現代人提供了最好的擇友之道。更告訴世人:親近善知識,獲益無窮,必生處善境;親近惡知識,災殃無窮,必生處惡境;欲求善生,則應善親近善知識,善遠離惡知識。
柒、 《善生經》的恩酬相待倫理為現代倫理提供省思
中國受到儒家的影響,自古就重視倫理,建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倫常,而這種倫理是在封建思想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並不平等,由於這種不平等,所以在西方工業、科學、文化、思想觀念急速湧向中國後,中國人的一切都起了改變,國家的結構、社會的結構、家庭的結構無不發生巨大的變化,經濟來源改變了,生活方式改變了,思想模式改變了,道德倫理觀念改變了。中國固有的傳統倫理道德,在西方平等主義、人權主義、人本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傳入後,經不起考驗,而逐漸式微,令有識之士憂心不已。
“人倫失秩”、“倫理欠缺”是現代社會面臨的嚴重問題。每天都有父母與子女喪失倫秩、丈夫與妻子喪失倫秩、校園師生喪失倫秩、主從傭雇喪失倫秩、朋友兄弟喪失倫秩、宗教師與信者喪失倫秩的戲碼,在各地同時演出。社會的亂秩,出自倫常不被重視,出自於倫常教育不彰,出自世人的自私,出自缺乏感恩惜福的心思,出自個人主義的追求,出自世人的短視。
相對於儒家在封建體制下所建立的五倫,佛陀所建立的六方禮,是更值得重視與弘揚了。佛陀的六方禮是在慈悲平等、相互報恩、尊重禮敬的理念下所建構成的。現代人的普遍問題在過度自我、自私,缺少慈悲的精神,不知尊重禮敬別人,不知互相恩酬的道理。佛陀主張,有情眾生生生世世互為親眷,互為父母子女,人與人之間必須相互尊重、恭敬、供養,以求彼此好生好活,以結世世善緣。
在現代人反省人倫失秩,應重建倫理道德的此時,筆者認為佛陀在《善生經》所開示的“六方人倫互敬、互重、互相護持”的教法,是應該被廣為宣揚,讓世人得以學習。
阿含部的《善生經》所謂的“六方”,義不在東、西、南、北、上、下的六面空間,而旨在講述人與人間的六種倫常。“禮”之義,為規范、尊敬、厚待。所以,佛說“六方禮”,即是說“六種人際間應彼此相互尊重、愛敬、厚待的規范。”在《優婆塞戒經》中,更把行六方禮,擴充為受持六重二十八輕戒和力行六波羅蜜的規范。
一、父母與子女的倫理
家庭有四種倫理,一種是父母與子女的倫理,一種是夫妻間的倫理,一種是兄弟姐妹間的手足倫理,一是父母子女、兄弟子姐妹以外的親眷倫理。佛陀將家庭倫理中父母與子女的倫理擺在第一位,應有特殊的意義。父母子女具足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家庭,才能延續家庭倫理,父母與子女有相互恩酬的道理,這種相互恩酬的道理如法實踐,才能維護家庭的綱常;家庭的綱常維護住,家庭才能和樂幸福;家家和樂幸福,自然社會安和有秩。否則家庭不安、不樂、不幸,成員彼此仇怨,家即不成家;失秩的家庭多了,必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為此,佛陀為在家人訂定了父母與子女間的基本規范,讓世間父母子女各有依規,各盡本份,以維持彼此的倫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中阿含.善生經》:“聖法、律中有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如東方者,如是子觀父母,子當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雲何為五?一者增益財物,二者備辦眾事,三者所欲則奉,四者自恣不違,五者所有私物盡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養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雲何為五?一者愛念兒子,二者供給無乏,三者令子不負債,四者婚娶稱可,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財物盡以付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東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東方者,謂子、父母也。居士子!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當知六方,雲何為六方?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黨為北方,僮僕為下方,沙門、婆羅門、諸高行者為上方。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善生!夫為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父母復以五事敬親其子。雲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善生!子於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綜合二經的內容,人子對父母的親愛供養責任有五:(一)子女要光大家業、門庭和財富;(二)不斷父母正業,不讓父母蒙羞,不作敗家之子;(三)要供養父母一切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快樂等生活所需,讓父母生活順心愉悅;(四)不背逆父母之正教,有事告知,不令父母擔心;(五)對父母尊重恭敬,父母除生活所需外,如有其他想望,應盡量滿足父母,把自己所有的財物奉獻給父母。第五點或許多數現代人會有意見,認為無法執行,但是如果對照佛陀為父母所訂定的基本規范來看,這是合理的;在父母與子女都具足平等心、相互恩酬心、相互行慈悲喜捨的前題下,這一點是行得通的。
父母對子女的親愛責任有五:(一)親愛憐念兒女,隨時提供子女成長生活一切所需;(二)教之以善知識,引入善道,制止子女為非作歹,步入惡途;(三)教令子女學習工作,經營事業,不負債務;(四)為子女完成婚嫁,協助子女成家立業;(五)父母所可意之財物盡付子女。同樣的這第五點在現代社會也難以行得通,因為這條也是在子女盡心盡力恩報父母的條件下所建立的規范,現代人如果缺乏相互恩酬的觀念,又對子女缺乏安全感,這一條也就滯礙難行而必須適度隨緣修改了。再者,從佛經的一些內容看,佛在世時,的確存在不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問題,的確有人鄙吝,既捨不得供養兒女,也捨不得供養父母,死時留下許多財富,連子女親人都不知道,所以佛陀才訂下這一規范。筆者想,佛陀如果仍住世,應該也會同意修改這一規范。
有關家庭的不幸事件,不外乎家庭的每個份子未能安守本位,未能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未能如實提升自己的福德因緣,未能感恩造福家人而致之。更甚者,把家人當成出氣筒,當成冤家,當成洩怒、洩忿、洩欲的工具,當成金錢的供應站,或債主。如果父母與子女能依循佛制的倫理,相親相愛,相照顧,相造福,相恩酬,相體恤,相成就,一定家庭和樂,幸福美滿。
二、師生間的倫理
中國和印度一樣自古就講究尊師重道,尤其佛教的師生關系比同父母子女。尊師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依道,依道才能得道,這就是佛陀把師生間的倫理擺在第二的理由。學生的知識、技術、智慧,和對道的理解,來自於師者的傳授;其疑惑也因師者而得以解除,故對學生而言,師者有傳教授業的恩德。又由於弟子的學習,師者的學業、知識、技術、智慧,因此得以傳承不朽,故對師者而言,弟子有紹繼承傳的恩德。法脈的傳承和血脈的傳承在佛教認為是一樣的重要。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有此才有彼,無此則無彼;兩者的關系是平等的,是互相成就的。因此師生間應當互相尊重、愛護、關懷、供養、成就。
《中阿含.善生經》:“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觀師,弟子當以五事恭敬供養於師。雲何為五?一者善恭順,二者善承事,三者速起,四者所作業善,五者能奉敬師。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養於師,師亦以五事善念弟子。雲何為五?一者教技術,二者速教,三者盡教所知,四者安處善方,五者付囑善知識,師以此五事善念弟子。居士子!如是南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南方者,謂弟子、師也。居士子!若人慈順於師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復以五事敬視弟子。雲何為五?一者順法調御,二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善生!弟子於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綜合二經的內容,學生對師長的恭敬供養責任有五:(一)恭順禮敬以為供養;(二)供養師長生活所需和服務給侍;(三)師長有所召喚速往報到;(四)不離背師長所教之正法;(五)善記憶奉持師長所教,不或忘。
師長對學生的愛護供養責任有五:(一)隨順學生根機,如法調御教化,教以知識、生活技術、安身立命的方法、人生智慧等。(二)教學生不曾聽聞而欠缺的舊知識和新知識、新技術。(三)隨學生之所疑問,善解其惑,善開其智慧。(四)示學生以善友,引導親近善知識,教離惡友。(五)速教、盡教,所知盡傳而不吝惜。
在師道不彰,師生關系對立、緊張,校園倫理式微的今日,佛陀所規范的師生倫理,可以喚起世人重唱校園倫理、師生倫理的意識,醒覺今日教育的根本問題究竟在那裡?筆者認為教材內容不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師生關系惡質化,師生各失本分,沒有體會到彼此的相依相存,沒有認知到彼此的互相成就,沒有明白相互恩酬的道理。師生關系如果不好,師生倫理如果失序,形成師不師徒不徒的情形,則無論師者擁有多好的教材、教法,也枉法。
現代的教育從業者,大多數只做到教書,讓師者沉淪成為只是傳授知識的工具而已,從佛陀在《善生經中》的開示中,可以理解佛陀對師者的要求,不只是知識的傳授和解惑,而是以教育人能安身養命為目標,所教范圍包括生活技術、安身立命的方法、解決人生問題的智慧、交友、人際關系等。佛陀的師生倫理,是建立在亦師亦父亦徒亦子的關系上,涵蘊著人間的至情至愛。
三、丈夫與妻子的倫理
夫妻是構成健全家庭的重要角色,是繁衍子嗣的必要因素,因此夫妻的關系在中國被列為五倫之第三,因為良好的夫妻關系是構成幸福家庭的基本條件,夫妻關系如果失秩,家庭就陷入苦難了。夫妻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各有自己的背景、生活習慣、思想觀念、所學所知和不同嗜好,要共同組成一個家庭,要共同和樂地安居在同一個屋檐下,必須要各自明確知道自己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相互愛敬,相酬以恩惠,相待以禮理。所以佛陀為成婚的男女訂定夫妻倫理,作為兩人相處的准則。
《中阿含.善生經》:“如西方者,如是夫觀妻子,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雲何為五?一者憐念妻子,二者不輕慢,三者為作璎珞嚴具,四者於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親親。夫以此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雲何十三?一者重愛敬夫,二者重供養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攝持作業,五者善攝眷屬,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後以愛行,八者言以誠實,九者不禁制門,十者見來贊善,十一者敷設床待,十二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十三者供養沙門、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順夫。…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阙,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於妻。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雲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為夫之於妻敬待,如是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中、長二阿含中的《善生經》對夫妻倫理的記載,有相當大的出入,並且重夫輕妻。有出入,是因兩經所傳的部派不同;重夫輕妻,是佛陀因應當時尊男卑女的社會狀況,其實就當時的男女地位而言,佛陀明確提高了彼時婦女在丈夫前的尊嚴和地位,讓為人妻者得到丈夫應有的尊重、愛敬和體恤,這就是佛陀的慈悲和善巧方便。
綜合兩經的內容,丈夫對妻子的愛敬和供養責任有五:(一)憐愛妻子,隨時供養妻子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使令無缺;(二)相待以禮,不輕慢、不施怖畏,令身心自在;(三)供給璎珞等莊嚴身心之飾品;(四)委付照顧家庭的財物和眷屬;(五)關懷體恤妻子的親友。
歸納妻子對丈夫的愛敬和供養責任有五:(一)愛夫、敬夫、順夫、尊夫、體恤丈夫、和言悅色、先丈夫起床、後丈夫就坐;(二)操持家務,善攝眷屬,瞻侍照應老小,和親裡往來,合好相處,贊美來客,作好家庭公關;(三)整飾居家,為家丈夫備豐美飲食、舒服床臥、照顧丈夫;(四)待夫誠實不說假話;(五)代夫供養沙門、梵志,結善緣,修功德,植福田。
由佛陀所訂的夫妻倫理內容來看,夫妻的關系並無誰尊誰卑的問題,而是平等相待,裡外分工合作,各司職守,各盡本份,彼此照應,相互供養,相互成就,攜手共同圓一個幸福的家庭,彼此好生好活。
在女性主義高張,家庭結構改變,家庭經濟雙薪走向的現況中,離婚率不斷提升,不幸的家庭與日劇增。如果家庭要維持幸福安樂,作為家庭主體的夫妻如何遵彼此的倫理,相互愛敬、扶持,彼此犧牲,彼此奉獻,擔起應盡的責任,彼此成就,夫妻如果作到倫規同遵,見和同解,口和無诤,身和同住,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婚姻生活一定美滿幸福。
四、主僕的倫理
主僕關系自古即存在,尤其在古代種姓階級分明的印度,主僕地位懸殊,奴婢、傭人身份卑微,毫無地位可言,普遍受到不人道的待遇和欺凌,佛陀為了解放不平等的社會階級,對出家弟子訂定四姓出家同為釋種的制度,對在家人則規范出主僕的倫理。和夫妻的倫理一樣,看似不平等,其實也是佛陀慈悲濟度從僕出離苦厄,改善生活的善巧方便。從另一方面看,也是佛陀教導世人怎樣作個主人和僕人。此一倫理如果失秩,彼此就會有危機,危機未處理好則出亂。
主僕的倫理在《中阿含.善生經》中列為第四,在《長阿含.善生經》中被列為第五。
《中阿含.善生經》:“如北方者,如是大家觀奴婢、使人,大家當以五事愍念給恤奴婢、使人。雲何為五?一者隨其力而作業,二者隨時食之,三者隨時飲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給湯藥。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給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當以九事善奉大家。雲何為九?一者隨時作業,二者專心作業,三者一切作業,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後以愛行,六者言以誠實,七者急時不遠離,八者行他方時則便贊歎,九者稱大家庶幾。奴婢、使人此以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北方者,謂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雲何為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假。善生!是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復以五事奉事其主。雲何為五?一者早起,二者為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是為主待僮使,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綜合兩經的內容,主人對僕從的泯念和恤責任和義務有五:(一)隨能力、體力役使,不令過勞;(二)及時給予飲食,維持色力;(三)給予休息的時間和日子;(四)給予適當的工作;(五)病時給予醫藥照顧。
僕從對主人的奉事和服役責任和義務有五:(一)早起勤奮,按時工作,不揀擇,所令皆作;(二)工作專心,細心周到;(三)人前瞻仰給侍、人後愛敬服務,誠實不欺騙,急時不離;(四)遠行他方時贊歎主人;(五)稱主賢達。
時下社會雖然沒有階級之分,主奴之分,但許多家庭雇有傭人打理家務,或照顧親人,雇傭之間常有糾紛,佛陀訂定的主僕倫理,實可供作彼此的參考。在工商業化的現代,社會結構完全不同於已往,出現許多資本家(企業主)和勞工(受雇者),其彼此的關系也是相依相資,互惠互存,佛陀在《善生經》中所講的主樸倫理的精神、理念,無疑可以啟發現代人的工作倫理,喚醒勞資雙方理性合作,共創雙贏。
五、朋友親眷的倫理
親友是不可少的人際關系,在彼此相處間應有適度的規范,以便往來照應。
《中阿含.善生經》:“如下方者,如是親友觀親友臣,親友當以五事愛敬供給親友臣。雲何為五?一者愛敬,二者不輕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與珍寶,五者拯念親友臣。親友以此五事愛敬供給親友臣,親友臣亦以五事善念親友。雲何為五?一者知財物盡,二者知財物盡已供給財物,三者見放逸教诃,四者愛念,五者急時可歸依。親友臣以此五事善念親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下方者,謂親友、親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親友臣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善生!夫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雲何為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為五事親敬親族。親族亦以五事親敬於人。雲何為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善生!如是敬親親族,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綜合兩經的內容,歸納親友間彼此的愛顧護念有:(一)尊重、顧念、體恤、不欺;(二)見放逸荒唐時,於無人處給予诃責警告;(三)財務失盡時給予救濟度難;(四)消解其恐怖害怕,急難時給予投靠;(五)常相贊歎,稱其好處。
善親友是人生重要的資源,彼此應維持良好關系,互相愛敬、支持,有福分享,有難相度,有過相勸,有財同利。
六、宗教師與信徒的倫理
宗教師與信徒之間究竟應有怎樣的倫理?宗教師與信徒應怎樣往來相待,這個尺寸很難拿捏,佛陀訂定的倫理規范,給大家一個遵循的標准。
《中阿含.善生經》:“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觀沙門、梵志,施主當以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雲何為五?一者不禁制門,二者見來贊善,三者敷設床待,四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五者擁護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沙門、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雲何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聞,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門、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上方者,謂施主、沙門、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門、梵志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雲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雲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門、婆羅門,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綜合兩經的內容,信徒對宗教師的尊敬供養責任有五:(一)對宗教師不設門禁,見來贊善,設座款待;(二)施設美味好食;(三)以時行諸供養;(四)如法護教;(五)依教身行慈悲行、口說慈悲語、心行慈悲意。
宗教師對信徒的善念、教授責任有五:(一)啟發信、念、行;(二)教戒、定、慧、施;(三)教心懷善意,令不作身口意惡;(四)指示善道,引入善境;(五)未聞使聞,未解使解,令博聞深解。
自古以來,宗教師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至巨。宗教師良莠不齊,成熟度不同,道行有別;在家信眾亦然。宗教師在傳教度眾方面自有應盡的責任,和應守的分際;信徒的信教、學習、護持宗教、宗教師當然也得依序。否則宗教必出亂相。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新興宗教和自稱開悟的救世祖,而其實不過是個騙局和騙子罷了;當然難免也有假冒宗教師以行騙者。但世人往往難以辨識,按照佛陀所制訂的倫理歸范,僧信彼此都有准則,若能守住分際,綱常絕不紊亂,佛法必定常興,僧信必蒙法益。
捌、 《善生經》為現代人提供的理財觀
生財、理財、聚財、致富是現代人積極追球的目標,然而這是十分不易的功課,必須十分用心學習。如果不懂生財之道、理財之方,不管如何努力,不管賺多少錢,都會有財物的困頓的時候;若善知生財之道、理財之方,則能累聚財富,不虞匮乏。生財、理財之道,佛陀在《善生經》中的最後,提出五大方向,和財務的基本分配使用原則。
一、累聚人脈,廣結善緣:重視六方倫理,奉行無違。對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師長及學生、親友、主管或從屬、宗教師或信徒,力行實踐惠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
二、先習技藝,然後求獲財物、守財:要賺取財富,先要學習專業技術,並使精練,然後才能謀取工作。有工作得以發揮,才能獲取財物。具有財物和事業後,要善為守護。
三、用財要節制,不可浪費:財物要用在當用之處,不要恣意浪費,以免損及福報。財物不通於凶惡殘暴之人,以及豪富之人,以免被奪取或遭吞沒。
四、累聚財富不求速:大財由小財積起,如蜜蜂采花釀蜜,須先勤奮、務實、點滴累聚,等因緣成熟,蜜漿才可釀成;如大海,要納聚許多細流才能成為大海;大財富亦如是逐漸累聚小財富而成。已獲財寶,還要繼續勤奮工作,才能繼續日有所進,如果懶惰放逸,而無增添,舊財則會耗損。求財欲速則不達,快速致富,其危險亦多,往往變得一無所有,乃至負債累累。
五、獲利作四分用:獲利之時,財物分作四分使用。一分用於生活日用,知止知足,不浪費。一分用於置田產,增益家財。一分儲蓄,以備不時之須。一分作本求利,投資經營事業、整治屋宇、結婚、供養結緣、起修塔廟或僧捨。
在經濟變遷快速的時代,許多人因不務實,以致在窮富之間暴起暴落,讓自己本擁有的財富耗損得無形無影。港台兩地在經濟起飛的時代,出現許多暴發戶,這些暴發戶往往只有十數年的光景,最後不是負債累累,便是一無所有。近年來中國出現許多一年富豪、兩年富豪的情形,其原因在貪圖快速致富。也許對企業經營者來說,佛陀太保守了,賺錢太慢了,然而這是最安全的生財、理財、致富法,永遠無虞匮乏。。
官商勾結和不法經營,是許多富翁快速致富的捷徑,可也是泡沫富翁財富幻滅的主因,踏實穩健經營事業,財富點滴累聚,才是正途,暴起者必暴落,易得者其失也易。《善生經》裡,佛陀為世人提供了最好、最安全、最有利的理財法。
玖、 結語
幸福的定義是:身心自在、所求順遂、平安吉祥,無虞匮乏。幸福沒有大富大貴的意思,因為富貴者不一定幸福,世間有太多具足富貴、權勢卻不幸福的人;也有許多小康、清貧卻很幸福的人。悲慘、痛苦、災難、禍害是不幸福的定義。幸福和不幸福完全相反,但都是自作自受。
怎樣能身心自在呢?身口作到《善生經》所講的不殺、不偷、不邪YIN、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心不貪、不嗔、不癡、不怖,則能身心自在。
如何能所求順遂呢?只要作到《善生經》所講的禮敬六方、供養六方,如實
實踐佛陀所訂定的六種人際倫理,並掌握住佛陀在《善生經》所開示的生財、理才五大方向,和或獲利四分使用法,就可以所求順遂。
如何能獲得平安吉祥呢?只要作到《善生經》所講的(一)遠離六種損財法──拒絕酒色、拒絕賭博游戲、拒絕放逸荒蕩、拒絕歌舞伎樂、拒絕懈怠懶惰;
(二)親近善知識;(三)遠離惡知識;就可平安吉祥。
“幸福人生”是全人類共同的願望,《善生經》裡處處是妙方,只要善於應用,幸福人生的願望就可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