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所說的業是怎麽一回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許多西方人寫了很多談論佛教的書,他們對討論「業與再生」的篇章似乎很引以為傲,但他們在每本書裡對這方面的解釋都十分錯誤。那些西方人公開解釋業時,都說善業是好的,惡業是不好的,除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再也沒有提到其他的了。這樣的說法正與每個宗教的教義相同,但這不是佛教所教導的業。

  「再生」也是如此,他們一再強調,好像確實曾親眼見到正是那一個相同的「主體」再生。這種主張對佛陀所說沒有「人」及沒有「主體」存在的教導,作了不正確的說明。即使我現在坐在這裡,也沒有一個「自我」會被發現,如果沒有「人」存在,那有什麽會去死!什麽會再生!佛陀教導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察覺沒有「主體」或「人」的存在,「生」只是一種假相。把自己的著作定名為佛書的作者們,對「業與再生」的解釋,通常錯得很離譜!

  請密切注意業的問題,身為佛教徒要說明它,必須討論業的止息,不像所有其他宗教只是討論業的本身和它的影響力,如果是佛陀的教法,必須討論業的止息。

  sabbakammakkhayam-patto 意思是一位成功止息所有業的人,佛陀教導業的止息就是貪、嗔、癡的止息。這很容易記住,貪、嗔、癡的止息就是業的終止,那就是心中煩惱的止息。假如貪、嗔、癡不止息,業就不會止息,當貪、嗔、癡止息,舊業和新業就會止息,沒有造作現在的業,也沒有造作未來的新業,如此,過去、現在、未來的業就會止息,當一個人止息了貪、嗔、癡,業便止息了。必須如此解釋業,只有這樣說明業,才是佛教的說法。

  所以,我們發現了第三種業,許多人只知道二種業——善業與惡業,他們還不知道什麽是第三種業。 佛陀稱第一種業為黑業或惡業,第二種業為白業或善業, 還有一種業稱為非黑非白業,它可以止息黑業與白業,第三種業就是能完全停止黑、白二業的工具(佛陀使用黑業、白業、非黑非白業等名詞)。

  這第三種業是佛教的業,是符合佛教原則的業。就如前面所說,止息貪、嗔、癡就能止息業,如此第三種業就是使貪、嗔、癡止息的業。換句話說,它就是八正道,當我們的行為與修行符合於八正道時,那就是第三種業,它不是黑業,也不是白業,它止息了黑業和白業,它超越於善惡業之上,是出世間的。

  在西方人所著《業與再生》一書的篇章中, 作者從來沒有討論到第三種業,他們的理解完全錯誤,對經典所作的解釋根本不是佛教的。身為佛教徒,就應該討論可以止息貪、嗔、癡的第三種業,那麽,包括黑業與白業的所有舊業都會止息。

  現在,讓我們多談一點第三種業。在這方面,佛陀說:「透過自己無上的智慧,我已覺悟了『業』。 」(泰本巴利藏第 21 冊, 314 頁)這個顯然不同的第三種業,不是從其他宗教得來,而是佛陀透過自己的智慧發現,然後將它教給眾生。所以我們必須謹記在心,第三種業才是真正佛教對業的教導,如果要寫有關佛教「業與再生」的書籍,都應當以這樣正確的方法來寫,你們要仔細地研讀並且關心佛教如何解釋「業」的問題。

  我們可以在所有宗教裡,發現善業和惡業的說明,佛教裡也有,它告訴我們做善事是好的,做惡事是不好的,它們都教導著這同一件事。但佛陀說只造善業,並無法完全、絕對地滅除精神的痛苦,因為人一直會被善業所迷且執著善業,換句話說,善業仍然會使人們不斷在善趣的生死中打滾,它不是完全地止息、清涼、涅槃( nibbana )。 所以,佛陀對「業」有一種專有的教法,就是除掉所有業而使貪、嗔、癡止息的第三種業,透過第三種業,行者就可以達到涅槃。

  以上內容來源於泰國佛使尊者在《一問一智慧》書中對業的解說

  佛使尊者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許是當代泰國最有名的法師。他除了是一位佛教傳統和經典的大學者之外,也博學許多知識領域。

  他用泰文及英文寫了很多關於禅定、比較宗教學和在日常生活應用佛法的書。在佛使比丘一本巨著《出入息念》(^An^ap^anasati)中,他詳盡解說練習正統的呼吸法,從最初級到最後的覺悟,雖然這個方法是他自己修行的重心,但近年來他更傾向以很開放的方式來教授如何把禅定應用於日常活動。

  他是一位很有包容性的教師,強調所有宗教的核心或真理都是一樣的,所以經常引用所有宗教的形象和說法。經由佛使比丘的甚多法義的短論及絕妙的簡單談話,他成為泰國佛教的領袖之一,把泰國佛教從簡單的宗教儀式提升到透過不執著而得到和平。

  本書是佛使尊者( Ajahn Buddhadasa )於一九六六年一月在曼谷湯馬沙大學( ThammasatUniversity ), 對學生作了兩次演講, Dhamma Principles For Students (中譯本名為「一問一智慧」)就是這兩次演講的內容。

  從那個年代開始,已有許多泰國年輕人回到佛教教義中,去探尋西方現代教育所無法提供的答案和可能。面臨急遽變遷和混亂的社會,年輕人想追尋一種和平的方式,以解決這時代的爭議和不公道的現象【譯注一】。

  這份關心值得贊揚,而且每個人都認同它對實際需要所作的引導,但若佛教觀點應用不當,或以混淆的觀點來對治社會的迷亂和競爭,那就不會有任何利益。

  為了避免誤導,佛使尊者一直設法對老老少少提示佛教的根本教義,他回溯佛陀親說的原始法義,簡單又直接地诠釋它,並揭示「法」超越時空,可適用於古印度、現代泰國,甚至遍及已開發的西方。

  假如有人問你:「佛陀教導什麽?」

  這個問題最好引用佛陀自己的話回答:

  「比丘們!現在和從前一樣,我只有教導苦和苦的止息。」

 

上一篇:探索生命逝去後的秘密
下一篇:鬼壓身的原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