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曲

 

學習《大乘起信論》後的感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習《大乘起信論》後的感悟

  ◎鄒相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經典裡,《大乘起信論》(又名《起信論》)有著特殊的地位,它不僅是大乘佛教的概論之作,也是自隋唐以來對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論著。《大乘起信論》全文篇幅不長,祇有一萬余字,但它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廣為佛教各家宗派所重視並吸收、推廣。單是從這本經論的內容上研習,就能讓我們受益匪淺,法喜充滿。

  《大乘起信論》全文共分五個部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和勸修利益分。《大乘起信論》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雲何為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它的核心思想是闡明「一心」、「二門」、「三大」的佛教理論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法。末學才疏學淺,僅從自己的理解來闡釋「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的思想。

  「一心」:即「如來藏心」。萬法源出於此,攝含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如來藏心」即是「真如本心」,世間萬物皆是「如來藏」的顯現。《大乘起信論》曰:「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所謂「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萬法皆為眾生心而自有,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修好自心,找回真如本性。唯有對佛法教義、對世尊諸佛生起敬仰、崇信之真如自心,才能在修行之路上精進前行。「一心」為何?為的是弘法利生、上行下化、普度眾生。

  「二門」:即由「一心」生起的「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大乘起信論》曰:「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雲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心真如門」即是「清淨之心」,「心生滅門」即是「污染之心」。前者是從萬物的本有來說,即「心性不生不滅」;後者是從萬物的現象來說,即「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但「二門」是相輔相成,此消彼長,對立統一的,即「非一非異」。所以說,我們在學習佛法時,首先得深信因果輪回,不被暫時的景象和處境所迷惑,其次才是找到屬於自己的修行法門,精進用功。

  「三大」:即「體大」、「相大」、「用大」。「體」即本體,又名「真如」,於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減;「相」即「形相」,又名「如來藏」,具有無量善性功德;「用」即功用,謂由此產生一切善因善果,為修證菩提妙覺之所由。《大乘起信論》曰:「所言義者,則有三種。雲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此「三大」是在警示諸位佛子,萬法歸一,宗本同源,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種善因則得善果,「善惡到頭終有報,祇爭來早與來遲」;大乘佛法的功用不可思議,潛心修習,則有殊勝的因緣。

  「四信」:即相信根本真如和佛法僧「三寶」。《大乘起信論》曰:「何等信心?雲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雲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這「四信」是從四個方面略述大乘佛教要義,目的是使人們信仰大乘佛法。信真如為諸法之根,萬行之本,佛子們祇有深信真如才能固守一份自心,護住當下的念頭,這是內因;信「三寶」為佛教修行的基本原則,這是外因。故而說,「四信」能讓佛子們找到修學參究的路途和法門,信心百倍,勇猛精進。

  「五行」:即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這五種德行。《大乘起信論》曰:「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雲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為大乘佛教信仰者必備的修持法門,唯有修持這五種德行才能在修行上更進一步,證得圓滿。「止觀」即因戒而生定慧,止於一境,以慧照觀察,無外佛界。《大乘起信論》曰:「雲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捨那觀義故。雲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止」就是「止一切境界相」,達到心中「無相」;「觀」就是觀世間無常、苦、空、不淨而知道因緣。「止」是禅定,「觀」是般若,修「止」必須同時修「觀」。佛子們祇有將這「五行」深入到實際的生活與學習中去,堅持不懈地努力去實施,才能更為全面地認識佛教、弘揚佛法。

  《大乘起信論》在引導眾生對「大乘」樹立「信心」的同時,也為眾生的修行提供了方便法門。眾生一心,「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既包容世間的一切,也包容出世間的一切,從生死輪回到涅槃寂靜,從無盡苦難到徹底解脫,從世間無常到出世間永恆,這一切我們都能爭取得到,祇要參照「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這一次第去精進修行。末學自當繼續認真、深入研習《大乘起信論》,將理論付諸於實踐,在修習佛法、參究修行的道路上更加精進用功。

 

 

上一篇:《起信論》與禅宗思想
下一篇:胡小林:大乘起信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