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經咒頌念

 

道源法師: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二○一一年修訂版)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年講於台北志蓮精捨—

  施旺坤敬記

  懸談

  這次要講的這部經是《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在未講這部經之前,先跟諸位談談為什麼要講這部經?志蓮精捨是宏揚淨土宗的道場,大家發願要往生蓮邦,過去淨土宗有三經一論,指《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亦稱《十六觀經》)、《無量壽經》和《往生論》(亦稱《淨土論》)。民國以來,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提倡,加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和《普賢行願品》,合成淨土五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這部經的題目,由經的題目知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下簡稱《念佛圓通章》),是出自《大佛頂首楞嚴經》(以下簡稱《楞嚴經》)中的一章。難道過去淨土宗的祖師,不知淨土五經嗎?實際上是因為《念佛圓通章》並不是一部經,而是《楞嚴經》中的一章;《普賢行願品》也非一部經,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一品。印光大師認為這兩部雖然不是全經,卻是講念佛的道理,故特別提倡,並列為淨土五經。這次我們講的《念佛圓通章》,是印光大師用毛筆寫的經文,注明他已經七十九歲,大家公推他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他老當益壯、精進不懈的功夫,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看他寫的小字,一筆一畫恭恭整整,這是我們的榜樣。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一部最好的注解,即靜權法師著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大家研究此經時可以參考,現在開始講經題。

  甲、解釋經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本經的經題應該是《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佛頂」是贊歎之詞,簡單說,是最高無上,贊歎首楞嚴大定。「定」字梵語為「三昧」,首楞嚴大定最高無上,稱「大佛頂」。「首楞嚴」是梵語,譯成中國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我們學佛的道理,學到最高最深,圓融無礙,理事通達,入了首楞嚴大定時,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究竟堅固,不會變壞。入了首楞嚴大定,一切事皆跟著理轉,皆轉成究竟堅固。中國人說話好簡略,本來是《首楞嚴經》,把首字略掉,叫《楞嚴經》。

  全部《楞嚴經》有十卷,是諸經中翻成中國文字,翻的最好的,因為翻譯得太好,有人懷疑這部經不是釋迦佛說的,以為是中國人偽造的。因為中國最早的藏經是《宋版藏經》,再來是元朝、明朝的版,皆無《楞嚴經》,因此大家爭論不休,有說真的,有說假的。我們相信《楞嚴經》是真的,因為中國有很多大祖師作《楞嚴經》注解。明朝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說:釋迦佛講四依法,其中有「依法不依人」,《楞嚴經》合乎佛法,為什麼不依它呢?明末清初,淨土宗祖師蕅益大師說:此經是成佛作祖最重要法門。對《楞嚴經》贊歎得無以復加,若有人說《楞嚴經》是偽造的,蕅祖認為此人即是魔,此說更為懇切。

  到了民國,倓虛法師講《楞嚴經》時,有一位日本和尚來聽經。倓老下了座,很客氣地見他,這位日本和尚問:「法師,你為什麼講《楞嚴經》?」倓老答:「《楞嚴經》怎麼了?」日本和尚說:「我們日本學者研究,認為《楞嚴經》是偽造的。」倓老不與之辯論,接著問:「是誰偽造的?」日本和尚答:「研究有種種證據,認為是中國人偽造的。」倓老又問:「經中說的合乎佛的道理嗎?」日本和尚答:「經中說的倒是合乎佛的道理。」倓老說:「這一說,我可真開心,我們中國人真是光榮之至!研究佛法,還能造一部經出來,既然合乎佛理,我還想多講幾遍呢!」

  講以上這些,是因為《念佛圓通章》出自《楞嚴經》,不把它辨正,諸位心存懷疑,以為《楞嚴經》不是佛說的,那麼《念佛圓通章》不是靠不住嗎?若這樣想就糟了。所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學佛法得由信心入手,發了信心,才能入佛法大海。疑和信是相對的,生了疑惑心,不相信《念佛圓通章》,我講這部經不是冤枉費力嗎?

  西方三聖,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四眾弟子都念《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佛和大家很熟。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四眾弟子常念《普門品》,所以觀世音菩薩和大家也很熟。可是沒有一部經專門介紹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只是《楞嚴經》中的一章。大陸上大叢林雖然每年夏天講《楞嚴經》,因為經文很長,注重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念佛圓通章》不被特別注重,所以大家和大勢至菩薩不大熟。自從印光大師把《念佛圓通章》列入淨土五經,大家才對大勢至菩薩比較重視。

  有人說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因為印祖民國廿五年十一月,在上海主持打念佛七,有一位楊居士夢見觀音大士告訴她:「大勢至菩薩現在上海教化眾生,你為何不去聞法?印光和尚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四年後就化緣完畢。」說完就消失了。後來楊居士看見報上登有丙子護國息災法會通告,知道印光大師正在上海覺園主持法會。此居士一傳說,大家都相信,有人告訴印光大師,他大加呵斥:「我是印光法師,你有什麼資格封我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你封我,你比我還高?」印光大師之高在這兒,他不拿神通教化人。念佛的人求生西方,能預知時至,哪一天要生西方,會先跟大家說。比方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見阿彌陀佛三次,沒向大眾說,第四次,阿彌陀佛跟慧遠大師說:「你七天後要往生我國。」慧遠大師才向大眾說。印光大師也預知時至,由妙真法師接蘇州靈巖山住持位可作證明,蘇州靈巖山自從慈舟老法師下山,十年沒有住持,當家為妙真法師,靈巖山全部工程都是妙真法師一手建成,但是他不肯做住持。印光大師往生那一年,住在靈巖山,要妙真法師接住持位,他說:「靈巖山道場已有十年,住持位空懸著,現在我一定要親眼看見你接住持位,心裡才安心,你一定得聽我的話。」印光大師說得很懇切,妙真法師只好答應。接著要選一個吉祥的好日子,選的日子在一個月以後,印光大師說:「太遠,近一點好!」又選一個日子,要過半個月,印光大師說:「還太遠,再近一點好!」最後選七天以後,妙真法師晉山升了座,接了住持位以後,第三天印光大師就圓寂了。這就證明他預知時至,但是他不說,印光大師之高,連他最後預知時至都不說。他勸大家老實念阿彌陀佛,他說:「你管我什麼時候生西方?我生了西方能代表你嗎?你想生西方,自己老實念佛,你問我哪個時候走?到時候我真正走了,你不念佛還是走不了。」印光大師不顯神通,連一點神奇的話都不講,預知時至是真功夫,他也不說。

  講這段話給諸位聽,是要告訴諸位學佛法,要先明白道理,道理明白了要發信心,發了信心要好好修行,念阿彌陀佛尤其要老實,不要相信神通。有人學佛法,先想學到神通。最近台中有一個在家人,出了幾本佛教哲學的書,轟動一時,很多人都去台中親近這個外道。有人聽說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先去問李老居士,這個人是否真有神通?李老居士說:「你相信佛法,就好好學佛法;相信念佛,就好好念佛。那個神通,你碰不得!」李老居士雖然這樣開示,好奇好怪的人,還是要去親近,結果沒有多久,神通就被被戳穿了。

  印光大師,可能真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為度化娑婆世界眾生,因為他極力向我們介紹大勢至菩薩,本經講義中,有一頁正文是印光大師親筆寫的,還作有八偈頌:「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修因徧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攝念佛人歸淨土,此恩永劫莫能忘,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無邊光熾身大勢至菩薩。」這首偈頌作得真好!

  再講「大勢至菩薩」的德號,「大」是最大,「勢」是勢力,「至」是至極。這一位菩薩有大勢力,大到無以復加。也就是這一位菩薩,他的威德神通之力不可思議。他一落腳,不僅娑婆世界震動,十方世界都震動。他打坐,剛剛安坐下來,十方世界都震動,勢力之大,大到至極之處。

  不相信的人聽了這個解釋,起了一個疑問:他一落腳,一坐下來,世界會震動,世界震動就是發生地震,這位菩薩是要教化眾生,為什麼讓我們遭到災難呢?大勢至菩薩的大勢力,震動世界,是警覺眾生,不是叫我們遭災難。大勢至菩薩常常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我們沒有感覺到地動,是因為我們的善根不夠。若大勢至菩薩來,你感覺震動,是你的善根深厚,一定能得到佛法的大利益,地一動,有一種舒服暢快的感覺。

  大勢至菩薩還有一個德號,叫「無邊光菩薩」,他的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和阿彌陀佛無量光一樣。有人起了疑問:大勢至菩薩的光明徧照十方世界,我們怎麼沒看到?這也是善根不夠。《十六觀經》雲:「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經上說,你要是能看到大勢至菩薩一毫毛的光明,馬上就能見到十方諸佛,更不用說見到徧十方世界的光明。又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大勢至菩薩,不放光明給我們看?眾生無明為性,無明就是不明,不明就是黑暗,黑暗和光明是對待的,黑暗障礙著光明,是我們的業障深重,障礙住光明。

  初發心的人,我們講這個道理,他還是不大相信,認為我們都是生了信仰,自圓其說。他認為:我們沒有感覺大勢至菩薩能震動世界,我們看不到大勢至菩薩的光明,都怪我們善根不夠,怎麼沒有怪菩薩呢?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我說個事實證明一下:因為我們沒有善根,遇不到佛、法、僧三寶,比方現在我們在志蓮精捨講經,三寶都在,供的佛是佛寶,講的經是法寶,出家二眾是僧寶,三寶諸位都看見,經也聽到了,這是諸位的善根深厚。我們希望大家都來聽經,能看見三寶具足的道場,善根淺薄的人不來,能怪我們不讓他們看見嗎?是他自己的業障障礙住了,所以不能怪菩薩不放光明,應該怪自己業障深重。

  「大勢至」是別名,「菩薩」是通名,梵語「菩提薩埵」,略稱菩薩,翻成中國話叫覺有情,上求佛的覺道,下化一切有情。菩薩是佛的大乘弟子,不是神鬼,現在佛的四眾弟子,無論出家、在家,若是受過菩薩戒,都可以稱菩薩。出家二眾受比丘、比丘尼戒,再加受菩薩戒,叫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在家二眾受三皈、五戒,加受在家菩薩戒,叫菩薩優婆塞、菩薩優婆夷。凡受過菩薩戒都稱菩薩,名字一樣,但是我們和大勢至菩薩的地位不一樣。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我們是十信位∥初發信心的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只差佛一等。

  《念佛圓通章》專講念佛的法門,由念佛的功夫,而證得圓通。圓通,就是圓滿通達一切法的法性。在我們有情分上叫佛性,在一切法上叫法性,佛性意義比較狹窄,因為單講有情的本性;法性意義較寬廣,包括一切有情和一切無情。證得圓通,就能像大勢至菩薩一樣,沒有哪一個法不圓滿通達。那麼他為什麼不成佛?為了等見佛得度的眾生。有見佛得度的眾生善根成熟,就示現成佛。沒有見佛得度的眾生,還是菩薩的本位,叫等覺菩薩。但是他只差示現成佛,實際功夫已圓滿通達,無欠無缺,和佛證得的境界無二無別。

  《楞嚴經》講二十五圓通,是拿世間法來修行,證得圓通。哪二十五種?即十八界和七大,十八界是六根、六塵、六識,內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邊有六塵境界:色、身、香、味、觸、法。內六根和外六塵接觸,中間生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起來叫十八界,三界以內一切有為法,不出這十八個法。七大,我們學佛法都知道,四大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楞嚴經》講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內而根身,外而世界,都是地、水、火、風生的,還有空大、根大、識大。地、水、火、風不能生心識,要有空大、根大、識大,這七大合起來,才能生一切法。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排在最後面,那是文殊菩薩抉擇出來的。二十五位菩薩各證得圓通,但下手功夫不一樣,有二十五個下手的方便,釋迦牟尼佛請文殊菩薩評論哪一種圓通最好?文殊菩薩說:最好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所以把耳根圓通擺在第二十五個。前面先說六根,說了眼根,沒有接著說耳根,將耳根放在第二十五個,就是要介紹耳根圓通最高明、最好。

  文殊菩薩為什麼贊歎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最好?

  一、因為《楞嚴經》的當機者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耳根最利,所以應阿難尊者的根機,應該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

  二、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六根之中耳根最利,大家都可學觀世音菩薩。但耳根圓通是對上根利智的人說的,中下根學不來,你看《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功夫,並不好學。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第二十四圓通,《楞嚴經》稱為根大圓通,根大是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之一,本章經文最後會講到「都攝六根」,念佛時六根一起用,稱為根大,分開來叫六根。按次第,根大應放在空大後面,但移至識大後面,也有特別的道理。若是上根利智,就修第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因為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第一。不是上根利智,就修根大念佛法門,所以把根大放在第二十四圓通。佛、菩薩的密義就在這裡,因為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中根、下根的人修不來耳根圓通,就修念佛圓通。這樣上根人也不冤枉,因為念佛自己念自己聽,都攝六根,耳根最利的人還是用得上,你是上根利智還是可以修,所以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的。

  現在末法時代,我們不但耳根圓通修不來,其他法門也修不好,只有修念佛法門。《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釋迦佛在世時即如此說,到了末法時代,修其他法門的人雖多,沒有一個人真正得道,可是念佛,則是萬修萬人去,若想依佛法了生脫死,只有修念佛法門。

  我們學大乘法的人都知道,《金剛經》上有一句:「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只是依文解義,其實一切法還是一切法,佛法還是佛法,怎樣能悟到一切法皆是佛法?得悟到、證到才行,但悟證不簡單,我們不能在一切法上悟證,得找一個法門修行。二十五圓通是在二十五個世間有為法上,每一法皆能悟到、證到圓通,從眼根用功,眼根證得圓通;從耳根用功,耳根證得圓通……。六根、六塵、六識,乃至於七大都是有為有漏生滅法。我們只要找到一個法精進深入,一通一切皆通,比方眼根證得圓通,一切法都通了,叫圓通。

  「章」是這一段經文自成一個文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專門講念佛得圓通的道理。

  以上經題講完,開始講正文。

  乙、講解經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一段是結集經藏的人,記錄下來的請法儀軌,要請問佛法有個禮儀、規矩。「大勢至」前面已說過,「大」是最大,「勢」是勢力,「至」是至極,這位菩薩有大勢力,大到無以復加。警覺眾生,要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麼一切眾生都被大勢至菩薩警覺,世界不是沒有眾生嗎?菩薩警覺的是有善根的眾生,沒有善根的眾生還是不警覺。善根是前生前世修來的,今生今世被環境所轉,又迷糊忘失,經過大勢至菩薩一震動,眾生又覺醒過來,接續以前的善根,發心修行。

  佛經上解釋「大勢至」,另有一種說法,就是能令受利益的眾生,發起一種大的勢力。被大勢至菩薩警覺的眾生,發心非常勇猛精進,就有一種大的勢力生出來。我們能聽到《念佛圓通章》,就是和大勢至菩薩有緣,過去對念佛法門沒有發心,現在一聽發了心,是受了大勢至的警覺。過去雖然發了道心,悠悠泛泛,不勇猛精進,現在勇猛精進起來,這個大的勢力,是受到大勢至菩薩的加被。

  「法王子」,是大菩薩的稱呼,因為佛為法王,大菩薩是佛的大弟子,所以稱為法王子。等於父親當國王,兒子就當太子一樣。佛的大乘弟子都是法王子嗎?並非隨便稱的,要到等覺菩薩才能稱為法王子。比方國王的兒子很多,都稱為王子,能接續王位的兒子,才稱為太子。佛法也一樣,在《梵網經菩薩戒本》裡面稱「諸佛子等」,只要受過菩薩戒,都是佛子,但不能稱為法王子。必須到等覺菩薩位,與佛只差一等,等著成佛,才可以稱為法王子。因為法王子有他的家業,就是弘法利生,只有等覺菩薩才能一肩擔荷。凡是佛經上稱某位菩薩為法王子,都是等覺菩薩。我們受過菩薩戒的都是佛子,應該立志做法王子,擔荷如來家業,尤其到了末法時代,眾生業障深重,善根淺薄,我們有善根學佛法,受了菩薩戒,不能推卸度眾生的責任,以為有大勢至菩薩等法王子度眾生就好了,我們博地凡夫能做什麼事?你既然受了菩薩戒是佛子,應該當仁不讓,立志當法王子,才能合佛的本懷,合佛的本願。

  我們立志當法王子是不是有點狂妄?尤其是一個博地凡夫竟敢動此念頭!沒有狂妄,「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大乘弟子發願要成佛,成佛是法王,沒有當法王以前,先當法王子,是理所當然的。

  法王子如何當?「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法王子替法王分擔責任,弘法利生是法王子的事務。有人說,法王子我不敢當,要弘法利生,我也不敢擔這個責任,因為我根本沒有法好弘,怎麼利益眾生?要知道我們沒有成佛以前,都得學佛法,還沒成佛前,誰也不敢說把佛法學完,學多少,弘揚多少,但一定要發心學法,發心弘法。

  佛教現在衰落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大原因,是佛弟子都不負弘法利生的責任,出家受菩薩戒,叫出家菩薩;在家受菩薩戒,叫在家菩薩。菩薩,叫覺有情,即上求覺道,下化有情。上求覺道,就是求佛的道理;下化有情,就是弘法利生。我們沒有大本事,學多少做多少,邊學邊做,不能掛菩薩的名,不做菩薩的事。我以前講經,皆勸請大家要發心弘法,佛法可以講深,可以講淺,只要不講錯,就可以弘法。有人認為自己講得太淺,要曉得講得太深,眾生聽不懂,得深入淺出,講淺才好,就怕不講。「大勢至法王子」不愧為佛弟子,因為他已經當了法王子,我們應該見賢思齊,見有賢德的人向他看齊,我們也要發願當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倫」是類,同倫即同類。大勢至菩薩和同修念佛法門的五十二位大菩薩,從西方極樂世界來到娑婆世界,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楞嚴法會。這些菩薩來參加楞嚴法會,是為上求佛道,因為他們還沒成佛,除了跟阿彌陀佛學,還要和釋迦佛學佛法。參加楞嚴法會說了《念佛圓通章》,是要來娑婆世界下化眾生,這就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眾生。

  這五十二位大菩薩都是等覺菩薩,同修念佛法門,地位相同,稱同倫。怎麼不多不少有五十二位?這是表法的。因為大乘的因果,菩薩由因位到果位,一共五十二個位。五十一個因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和等覺位,都叫因位菩薩,因為還沒有成佛果。第五十二個位叫妙覺位,是佛的果位。

  先說五十一個因位,最初是十信位,就是發信心,信仰念佛法門,就發心念佛,但是信心有淺有深,有十個次第,十信位菩薩進進退退,所以要勇猛精進,把十個信心修圓滿,才能高升一個階級,升到十住位。十住位是安住不動,只有往前進步,不會再退轉,十個住位修圓滿,進到十行位。十行位是大乘位,才真正能修六度萬行。十個行位修圓滿,到十回向位,所修的功德不是回向自己,完全回向給一切眾生。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賢位,還沒有成為聖人,叫做賢人。十回向位修圓滿即登地,登地菩薩有十個位,叫十地菩薩,都稱為聖人。三賢位菩薩,看自己的本性,等於隔雲望月,仿佛看到月亮,還有一層薄薄的雲彩隔著。到了登地,雲彩散了一部分,看見月亮一部分,這叫豁破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三賢位仿佛看見,還沒有真看見,到初地菩薩確實見到一分,所以稱為聖人。分分破無明,分分證法身,到了十地菩薩算圓滿,但還沒有成佛。十地位修圓滿,再進一步叫等覺位,即與佛相差一等,至此五十一位,都是因位的菩薩。

  有五十二個位,先說五十一個因位的菩薩位,表此作什麼?接引這五十一位菩薩都生西方去。五十一個位最高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等覺位菩薩,都發願生西方。五十一個位最低是十信位第一個信心,就是初發信心。我們受過菩薩戒,是十信位初發信心的菩薩,只要一心念佛,煩惱沒有斷,一樣生西方,叫帶業往生。生到西方十信修圓滿,入十住位,都是「阿鞞跋致」,翻成中國話叫「不退轉」。在娑婆世界,想把十個信心修圓滿很難,《大乘起信論》有明文,但進不退要修一萬大劫,進進退退不知多少萬大劫?只要生到西方,就超過一萬大劫,證到不退轉。

  第五十二個是妙覺位,是佛的果位,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菩薩裡面有成佛的菩薩,例如觀世音菩薩,過去已經成佛,是正法明如來,現在示現為菩薩,叫倒駕慈航。既然已經成佛,為什麼要倒駕慈航來度眾生?因為成了佛,不是成阿羅漢,成阿羅漢是小乘的極果,是修小乘法最高、最極的果位,成了阿羅漢就超出三界,他視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好不容易了脫生死、超出牢獄,所以不再回來度眾生。大乘是發菩薩心、修菩薩道才成佛,發菩提心就是要度眾生,成了佛,福慧具足,正好滿菩提大願來度眾生。所以成了佛,不會像阿羅漢一樣,他要去度化一切眾生,眾生有見佛得度的根機,他就示現八相成道。眾生沒有見佛得度的根機,他就隨類現身,度化眾生。

  第二種解釋,表佛果的法示現第五十二個位,是為利益眾生,表示念佛法門,只要初發信心的菩薩,念佛生到西方就成佛。因為在娑婆世界要超升一個階級非常困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超出五十一個因位很容易。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不受輪回,而且壽命無量,有這三個好條件。在娑婆世界就困難了,有輪回生死,只有人道的眾生才能修行,但是壽命很短,世壽一盡,來生來世不知道轉到哪一道?就算再轉人,一入母胎就迷糊了,第二生修行間斷,接續不上。退步的緣很多,進步的緣很少,見佛聞法非常困難。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見佛、見大菩薩,可以聞到法,有情鳥會說法,無情風聲、水聲都會說法,所以生到西方,念佛、念法、念僧,心裡不起凡夫念,妄念都變成正念,因為聽到的全是佛法的音聲,沒有凡夫的音聲,打不起凡夫的妄想,所以一生可以成佛。

  「大勢至法王子」,是首領,「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和他的同類,都是修念佛法門的五十二位菩薩。經文上雖然沒有說他們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來,因為大勢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絕對是由西方極樂世界來娑婆世界,參加楞嚴法會。這五十二位大菩薩「即從座起」,請法不能坐著,從本座站起來,走到佛的面前。「頂禮佛足」,磕頭頂禮佛的兩只腳。拿我們最高的頭頂,來頂禮佛的兩只腳,表示恭敬到了極點。「而白佛言」,然後才開口和佛說話,仰白於世尊。這是請法的禮節,一定要三業虔誠,一心恭敬,這樣尊重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現在釋迦佛已經涅槃,阿彌陀佛我們還沒有看見,我們要頂禮佛足,頂禮不到。因為現在佛像供得很高,所以拜佛的時候,要把兩個手掌翻過來,托佛的兩只腳作觀想,這是表示對佛最極的恭敬,對自己是斷除我慢煩惱。

  貪、瞋、癡、慢、疑是五個根本煩惱,其中我慢煩惱是大障礙,有我慢煩惱障礙住,佛法不能學,貪、瞋、癡也不能除。這裡單講拜佛,是專降伏對治我慢煩惱,拜佛頂禮佛足,要五體投地,頭一定要磕到地上,手掌翻過來,表示觀想接佛的足。頭若不著地,頂禮還是我慢禮。

  我慢煩惱是執著我的知見太重,認為我了不得,才起我慢。我們懂得佛法,知道這些道理後,看眾生相,沒有善根的,根本不進佛殿。進了佛殿,我慢重的,叫他拜佛他不拜。已經進了佛殿,他為什麼不拜佛?就是被我慢煩惱障礙住。親戚、朋友或是眷屬,我們好不容易接引他到寺院,進了佛殿,叫他拜佛,他不肯拜。我們拜佛,先合掌,表一心恭敬,要俯身下拜。他不肯拜佛,兩只手不合在前面,卻背在背後。平常頭抬不起來,到了大殿頭抬得高高的,好像他比佛還大,這就是貢高我慢。

  談到尊重佛、尊重法,要頂禮佛足,大勢至菩薩與其同倫都是等覺菩薩,見佛還這麼恭敬,我們見佛為什麼不要至誠恭敬?至誠恭敬,當下就能降伏我慢煩惱,得佛法的真實利益,何況能聞到真正的佛法,成佛就不遠了。

  在楞嚴法會上,釋迦佛問大菩薩如何證得圓通?從哪個地方下手用功,好讓眾生跟他們學。因此,二十五位大菩薩,各說一個下手的功夫。大勢至菩薩怎麼證得圓通,他說他的功夫是念佛,他怎麼知道念佛?因此從學念佛的因緣談起。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先說大勢至菩薩學念佛法門的緣起,佛教講,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阿彌陀佛不是天生的,大勢至菩薩也不是自然生成的,都是凡夫修的。不然和外道一樣,不講因果,以為是自然有的。佛教講有果必有因,如何得到念佛三昧,得有個因。「我」是大勢至菩薩自稱,阿羅漢已破我執,等覺菩薩哪有我呢?這是順世間法說我,不說我,眾生不能了解。「憶」是回憶。「往昔」是過去,我回憶過去。「恆河沙劫」,印度有一條大河叫「恆河」,恆河的沙子很細,一粒沙算一個大劫,滿恆河的沙都變成劫數,經過那麼長遠的時間。恆河沙數大劫之前,有一個大劫,接連有十二尊佛出世,在十二尊佛面前學念佛法門,得到念佛三昧,成了等覺菩薩。

  「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在恆河沙數大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名叫無量光佛,無量光佛涅槃後,第二尊佛出世,第三尊佛又出世,……「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如來就是佛。在一個大劫裡,相繼有十二尊佛出世。「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最後一尊佛,叫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是說他學念佛法門的因緣,念佛是因,三昧是果。梵語「三昧」,翻成中國話叫正定、正受。正定揀別不是凡夫的不定,不是外道的邪定。受,是領受、納受,入正定的人,受苦、受樂都不感覺,一切境界都不領受。

  只要是佛法的功夫都可以證得三昧,大勢至菩薩是用念佛的功夫,得到念佛三昧,也就是《阿彌陀經》上說的,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三昧。誰教他念佛法門,證得念佛三昧?有人說是「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但不是這樣講,要是只有這一尊佛,他只要說:在恆河沙數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號超日月光,他教我念佛三昧就夠了,不必說前面那十一尊佛。就是十二尊佛都教他念佛法門,到超日月光佛的時候,才證得念佛三昧,他學念佛法門是和十二尊佛學的。

  大勢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他是輔佐阿彌陀佛宏揚念佛法門,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應該是和阿彌陀佛學的,為何說了十二位如來,其中沒有一位叫阿彌陀佛?看《無量壽經》,才知道十二位如來的名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短,只說第一尊和第十二尊佛,沒有說出中間十尊佛的名字。《無量壽經》上講,阿彌陀佛是現在的德號,還有十二個德號,一、無量光佛,二、無邊光佛,三、無礙光佛,四、無對光佛,五、炎王光佛,六、清淨光佛,七、歡喜光佛,八、智慧光佛,九、不斷光佛,十、難思光佛,十一、無稱光佛,十二、超日月光佛。如何知道《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有十二個德號,就是大勢至菩薩親近的十二尊佛呢?因為第一尊無量光佛,第十二尊超日月光佛,從頭到尾都是對的,而且從這裡還可以悟到,大勢至菩薩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輔佐阿彌陀佛,宏揚淨土法門?因為阿彌陀佛是報身佛,由報身佛再示現變化,叫化身佛。大勢至菩薩最初也是凡夫,初發心無法親近報身佛,只能親近化身佛,但親近的化身佛,他不知道是阿彌陀佛,他親近的第一尊是無量光佛,第二尊是無邊光佛……乃至第十二尊超日月光佛,都是教他念佛法門,結果他得到念佛三昧,才知道十二尊佛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感念阿彌陀佛的恩德太重,所以他發願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輔佐阿彌陀佛宏揚淨土法門。

  以上是大勢至菩薩講自己念佛圓通的功夫有師承,由師父傳授給他。他和我們一樣是凡夫,參學慢慢修,慢慢的善根深厚。一連親近十二位如來,都教他念佛法門,到第十二位超日月光佛時,念佛才念出功夫,證得念佛三昧。怎麼知道這十二位如來,都教他念佛法門呢?這是由大勢至菩薩的口氣知道的,他要是專跟超日月光佛修念佛三昧,前面不應當說那十一尊佛。既然說出來一個大劫,親近過十二位佛,一定是從無量光佛起便學念佛法門,在超日月光佛時,才證得念佛三昧。

  大勢至菩薩回憶得念佛三昧的由來,表示他尊師重道,他從十二如來那裡得道,不忘佛恩,不忘法恩。我們現在修念佛法門,目的在證得念佛三昧,證念佛三昧是果,如何證得念佛三昧呢?念佛是因,我們從哪裡學起呢?先學念佛,才能得念佛三昧,同時要和大勢至菩薩學尊師重道。尊師重道這四個字,在過去不必講,因為古代本來就講究尊師重道,但今天一定要講,因為今天大家對所謂的舊道德不注重,以為時代不同,道德就不一樣,結果新道德沒學會,舊道德卻捨棄了。今日因無道無德,社會才會亂,社會一亂,連人的生活都過不好,還能成佛嗎?

  社會不講究尊師重道,這個問題說起來太遠了。我們單講佛門的規矩,你既然學佛法,一定要注意尊師重道。你若不尊重師長,師長講的道法,你不會尊重。師長傳給你的念佛法門,你以為很容易,怎麼會至誠接受呢?不能至誠接受,怎麼肯什麼都放下,專門用功?不念佛,怎麼得念佛三昧?有人以為,大勢至菩薩的師長值得尊重,因為十二位傳他法的都是佛,可是我們現在一尊佛也沒看見,要尊重誰呢?你要是尊師重道,把狂心歇下來,好好尊師重道,自然會見到佛。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釋迦佛已經涅槃,彌勒菩薩尚未成佛,佛前佛後是八難之一,在佛法上講,不能與佛同時住世,是個難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文短,其他經文長的很多,佛經聽多了,前後要融會貫通。其他佛經上說釋迦佛是示現受生、示現入滅。阿羅漢證得無生,就不受生,釋迦佛還來受生嗎?這個道理很容易了解,他怎麼來受生?是示現的。阿羅漢不生即不滅,釋迦佛怎麼入滅呢?也是示現的。為見佛得度的眾生,他就示現受生,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佛相讓你看,你好得度。為誰入滅呢?為沒有善根見佛得度的眾生,佛住世他也得不到利益,佛就示現入滅,都是示現的。

  懂得這個道理,你說沒有遇到佛,其實佛常常住在世間,只是我們的善根不夠,即使遇見佛,也得不到利益,佛才示現入滅。你應該見什麼身得度?佛就示現什麼身,《普門品》裡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不是說得很明白嗎?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他是應眾生的機示現的。懂得這個道理,你就知道大勢至菩薩見到這十二尊佛,不是馬上就見到的。過去見的也不是佛,大勢至菩薩善根未成熟之前,沒有見佛得度的善根,他也是遇到一些凡夫善知識。但是他有尊師重道的心,凡夫善知識教他念佛,他很誠懇地念佛,越念佛,善根越深厚,就一連遇見十二尊佛,證得念佛三昧。如何證得呢?是念佛證得的。為何肯念佛呢?因為尊師重道。

  講這些話是勸導諸位,你請道源講經,講的是念佛法門,勸你尊師重道,不是叫你尊重道源,道源是個凡夫,不值得尊重。但凡夫法師跟你講念佛法門,你應該尊重這個凡夫師父,你應該尊重念佛法門,這樣才肯修。不然,你要等十二尊佛給你講念佛法門,等到過恆河沙數劫,你還是凡夫,得不到念佛三昧,因為你根本不尊師重道。你遇見凡夫法師,跟你講念佛法門,你就尊重,就念佛,盡此一報身,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用像大勢至菩薩,修一個大劫那麼長遠,何況在未遇見佛之前,修幾個大劫還沒有講呢!現在很容易,盡此一報身,就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很快嗎?

  念佛法門,是一個老實法門,你要老老實實,一聽到就相信,相信就發願,發願就念佛,信、願、行三法具足,決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就見到阿彌陀佛嗎?怎麼能見到阿彌陀佛呢?還是聽凡夫法師講的,所以你要尊師重道,才能夠老實。你不能老實,吃虧的還是你自己。叫你尊重道源師父,如果我是存貢高我慢心發出來的,那是道源不對,吃虧在我,是我在增加我慢,不夠格作個師父,怎麼叫你來尊重我?那不是煩惱上,加了煩惱?道源不是發我慢心,而是由慈悲心發出來的,你尊重道源,便得利益。你尊重我,我還是道源;你不尊重我,我還是道源。道源的生死,得自己了脫;你的生死,得你自己了脫,我叫你尊重我做什麼呢?是叫你重道。我告訴你念佛法門,你要相信,因為你不相信,怎能發願?不發願,怎麼肯念佛?這是由大勢至菩薩跟釋迦佛,講他得念佛三昧的因緣,我們推想到他是為表尊師重道而說的。我們現在先學尊師,才能重念佛的道,念佛三昧是果,念佛是因。不尊重念佛的道,怎肯念佛?不肯念佛,沒有念佛的因,怎麼能得念佛三昧的果呢?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下面經文舉出來二個譬喻,先舉二個普通人,告訴我們念佛的方法。大勢至菩薩已證得念佛三昧,他講這些話,是為度眾生;講給釋迦牟尼佛聽,是請釋迦佛證明,他講的念佛方法沒有錯誤,令眾生增加信心。對眾生說佛法,說得越高深,越難聽懂,說個譬喻比較容易了解,能把信心生起來,生了信心就發願,發了願就念佛。

  「譬如有人」,譬如有兩個普通人。「一專為憶」,「憶」是憶念,一個人專為憶念不忘。「一人專忘」,一個人從來沒有憶念對方。這兩個人,或是朋友,或是夫妻。一個重感情,一個沒有感情。這兩個人交朋友,能交得好嗎?結成夫妻能結得好嗎?這一個人專重感情,和對方交朋友就不會忘記,就是「專憶」。結為夫妻,或是丈夫重感情,憶念太太不會忘記;或是太太重感情,憶念丈夫不會忘記。但若只是單方,另一個毫無感情,「專忘」。這兩個人交往不會長遠,不會相合,夫妻不久就離婚了,以後再碰頭,好像路上碰到不認識的人一樣。所以以後再見面,「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若」和「或」一樣,「不逢」就是「非見」,這兩句雖然文字不同,義理一樣。

  「若逢不逢」,逢,是遇到,假若遠遠地遇到他的身形。「或見非見」,或者接近地看見他的面容,下一句比上一句更接近一點。「若逢」、「或見」,是指專憶那個人,他重感情,朋友和他分手了,他始終不忘記,總想和他相遇。可是那個人老早把你忘記了,你遇到了,他「不逢」,他好像沒有遇到。你見了朋友叫:「唉呀!我好想你!」他根本莫名其妙:「你是什麼人?怎麼想我呢?」他老早把你忘記了,所以你「或見」,他可是「非見」。比如這兩個人是夫妻,一個專重感情,一個毫無感情,這兩個人非離婚不行。可是離了婚,那個重感情的念念不忘,這個毫無感情的,老早把他忘記了。以後再遇到,那個專重感情的人,想到這是我的丈夫、這是我的太太。可是另外那個人早就把你忘記,認為已離了婚,還講什麼夫妻呢?他把你看成路人,不認識一樣。你逢到了,他可沒有逢到,你親見其面,好像不見一樣。

  再換一個道理,「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兩個朋友,或是兩夫妻,兩個都重感情,你憶念我,我憶念你,兩人互相憶念,感情越來越深,那麼這兩個朋友,一交不相離。要是夫妻,盡此一報身,不會離婚,不但今生,來生來世還遇到一起。「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從今生至來生,來生再到來生,如影隨形,身體走到哪裡,影子便跟到哪裡。「不相乖異」,乖,是乖違。異,是差異。絕對不會乖違、差異。就是兩個人,今生交朋友,來生還是朋友,再來生還是好朋友,越來越好。今生結為夫妻,來生結為夫妻,再來生還是結為夫妻,越來感情越深。

  初學佛法的人,喜歡起小智慧,聽到這裡,他不能生信心,就起了一個知見:「佛教說我們眾生叫有情,吃虧就在這情感上,流轉生死就是因為有情感。現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為什麼要勉勵我們兩個人相憶念深,今生在一起,來生還在一起,這不是增加生死嗎?」講得很對,不過你沒聽懂念佛法門,下面還有一段經文,比上面講得更懇切。這是大勢至菩薩的權巧方便,說一個譬喻,因為我們凡夫有情,說凡夫動感情的事,讓你容易了解。並不是叫你動凡夫的感情,是叫你去憶念佛,不然,你不懂得怎麼念佛?下面再講一個譬喻,要合到佛法上。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十方諸佛憐憫憶念眾生,如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這是第二個譬喻,前面譬喻兩個人是朋友或是夫妻,有感情而已,他們沒有血統的關系。母子有血統關系,天性上就應該相念,所以,以母子比喻更加親切。

  大勢至菩薩前面說,他跟十二如來學念佛法門,得到念佛三昧,他應該說十二如來憐憫憶念眾生,如母憶子;或者說最後那位超日月光佛憐憫憶念眾生,如母憶子。現在大勢至菩薩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為西方三聖之一,親近阿彌陀佛,應該說阿彌陀如來憐憫憶念眾生,如母憶子。為什麼說十方如來呢?因為十方如來憐憫憶念眾生,沒有兩樣,這叫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道都是相同的。對於眾生都是大慈大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十方如來對於眾生與樂拔苦沒有兩樣,平等的憶念眾生。也就是說明阿彌陀如來憶念眾生,也是如母憶子一樣。因為大勢至菩薩是西方三聖,他說十方如來都憶念,就是證明阿彌陀佛也正在憶念我們。

  有人再進一步起疑心:十方如來都憶憫憶念我們,十方如來各有淨土,我們應該生到十方淨土啊!你要曉得,十方如來憐念眾生,是大勢至菩薩說出來的。大勢至菩薩是接我們往生西方,十方如來憶念我們,就是贊歎念佛法門,希望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必生到十方淨土。為什麼不必生到十方淨土,而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為十方如來,佛佛道同,沒有兩樣。但是同中有別,因為各尊佛在因地所發的願不一樣。

  《慈雲忏主發願文》開頭第一句:「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阿彌陀佛在因地之中,發四十八大願,願願接引眾生,他的願力最大,所以十方如來都贊歎阿彌陀佛。我們早晚課念的《阿彌陀經》只有六方佛,怎麼有十方如來都贊歎阿彌陀佛呢?因為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是六方佛,而玄奘大師翻譯的是十方佛,實際上六方佛就是十方佛,十方佛就是十方如來。十方如來都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贊歎他的願力不可思議,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念阿彌陀佛,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經》上有明文:「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一生到西方就不退轉,就是十住位的菩薩。十住位菩薩具足神足通,他們早上起來,「各以衣祴,盛眾妙華」,去供養十方諸佛,就是你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後,十方諸佛的淨土都能夠到達。

  有人又問:既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得到十方淨土,去親近十方如來,我就在娑婆世界,親近十方如來就好,何必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到十方淨土呢?說得倒是直截了當,但事實上不是這麼簡單,要知道我們眾生的佛性,與諸佛的佛性平等平等,沒有兩樣。不同的是多了妄念,只要把妄念空掉,你立地就是佛,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不要到十方淨土去,你站在娑婆世界就是佛,更直截了當。但是要曉得,妄念雖然是虛妄的,沒有實體,可是想把它空掉,不是簡單的事。因為無始劫來習慣了,不打妄想還不行呢!等覺菩薩都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空,談何容易啊!

  佛學的大乘法門,名相教義你都熟了,到底大乘法要怎麼學呢?我空、法空、空也空,三空及第就學成功了,不就成佛了嗎?可是要空掉很不容易,你說:我空怎麼空,法空怎麼空,空也空怎麼空,說得天花亂墜,到了吃飯的時候,肚子餓得不得了,還得吃飯,連一頓飯都空不掉,你就知道了生死,不是簡單的事。

  佛度眾生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只有兩個法門:一個空門,一個有門。空是空妄念,把妄念空掉,你就是佛。空,不容易空掉,還有一個法門,就是有門。念佛法門屬於有門,不從空下手,從有下手,還是為對治妄念。因為妄念不易空掉,我們先把凡夫雜亂的念頭,轉成佛的念。佛的念不再是妄念,不是凡夫的有,變成妙有,妙者不可思議。凡夫的妄念,統一後變成佛念,就是不可思議妙有的念。所以妙有就是不有,不有就是真空。下手不同,或由空門,或由有門下手,結果沒有兩樣,這叫殊途同歸。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非有即是真空。念佛法門是有門,也叫妙有法門,結果跟真空沒有兩樣。

  前面問:我既然要生淨土,十方淨土都可以生,何必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曉得,凡夫的心是散亂心,你發願要生十方淨土,你的妄念不能統一。因為你念佛的心,不能專一的憶念,雖說十方淨土都可以生,結果一方也去不了。憶念要深,你不能專一,怎麼能夠深呢?所以先找一尊佛念,找一個淨土生,才能把紛飛的雜念統一起來,才能把眾生的妄念變成佛念。不再念眾生,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妙有法門。

  有人再問:我念一尊佛,先把妄念統一起來,求生一個淨土,那麼十方諸佛,挑一個念就好,何必挑選阿彌陀佛?十方淨土,找一個淨土去生,何必生到西方極樂?我剛才講過,阿彌陀佛的願力最大,超過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只接引十信滿心的眾生,不接引博地凡夫。《十六觀經》有明文,阿彌陀佛不但接引博地凡夫,連五逆十惡的眾生都接引,只要你肯念他的名號就可往生。

  阿彌陀佛憶念眾生,如母憶子。再看著經文,「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兒子要憶念著母親,兩人才會親切。母親時時憶念著兒子,兒子逃開了,不是個孝順的兒子,那母親再憶念,也難跟兒子見面。這是拿世間法來譬喻,我們就容易了解阿彌佛陀的慈悲。我們自己要想念母親,不想念,母親再慈悲也沒有用。阿彌陀佛怎樣大慈大悲憶念眾生,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說世間法來譬喻,像慈母憶念兒女一樣,你就容易了解。

  母親的愛最偉大,父母親都愛兒女,但是父親的愛有條件,母親的愛沒有條件。父親愛兒女,要兒女孝順他,不孝順他,至少不能丟他的臉。假如兒子不聽父親的話,盡做壞事,去偷人家東西,父親怎麼教誡,都不能改過自新,結果被關到監牢裡,父親恨這兒子恨得要命。母親說:兒子關在監牢裡,你去看看!父親已經氣得不能活了,不去看他。母親的愛沒有條件,兒子孝順她,她愛兒子;兒子不孝順她,甚至當了賊,被關到監牢裡,她不怕丟人,還是憐憫兒子。想到兒子被關,沒有衣服換洗,趕快給他送衣服;牢裡的飯吃不飽,趕快給他送飯。父親不做的,母親要做,這是母愛的偉大。愛兒女不但廢寢忘食,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兒女她還是要愛。

  報紙上登一則新聞:母親在水池旁洗衣服,一個小孩才二、三歲坐在旁邊玩,水裡有小球蹦蹦跳跳,小孩就拿樹枝打小球,噗咚!一聲,小孩掉到水裡去了。母親一驚,就撲到水裡去救小孩。旁邊還有洗衣服的女人,一看母子都掉到水裡,就大喊大叫:「救命啊!救人啊!」岸上有男人趕來救,看到小孩子露出頭來,會游泳的人下水,就把小孩救上來,下面是他母親舉著,連母親也一起救上來。救上來時,小孩喝水少,把小孩救活;母親喝水太多,結果沒有救活。母親跳到水裡救兒子,水太深了,她只想到顧兒子,沒想到顧自己,把兒子舉出水,自己淹死也不在乎,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一定要顧兒子的生命,這就是母親的偉大。

  還有一次報上登載:公路局汽車著火,裡面坐了很多人,有燒死的、有受傷的,裡面有母子二人,母親燒成重傷,送到醫院就死了,兒子卻沒有受傷。因為汽車一著火,母親便把兒子抱到車底,自己整個身體撲在兒子身上,兒子才沒被火燒著。這是講母親愛兒子的心,是沒有條件的。可是兒子不憶念母親,母親只有空空的憶念。

  社會風氣越來越壞,所謂「母慈子孝」,現在母親還是慈愛,子女卻不孝順。時代不同,邪說橫行,有些子女認為父母結婚,為求自己快樂,才會生出兒女,對父母為什麼要孝順呢?但是父母親生出你來,如果不養你,你怎麼長大?如果不讓你接受教育,你怎麼能接受教育?甚至大學畢業。

  現在合到佛法上,阿彌陀佛無時不憶念眾生,我們不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雖然憶念我們,有什麼用?阿彌陀佛的相是表法的,他的左手托著蓮花,右手伸了好長,就是要接我們生西方。你不憶念阿彌陀佛,他要接你,也接不去,佛不是空空的憶念嗎?大勢至菩薩講到這裡,就是教我們念佛的方法,怎麼念呢?就像孝順的兒子憶念母親,那樣念就對了。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假若子女憶念母親,像母親憶念子女那樣,母子不但今生不相分離,來生也不相分離,今生做母子,來生還做母子。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前面說兩個譬喻,先說兩個朋友,再說母親與子女,要是兩個互相憶念,就不相分離,生生世世在一起。這是拿凡夫法作譬喻,教我們念佛,應該像兒子想念母親那樣念。再合到正法上,「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眾生心是生滅的心,念念在那兒想事情,想的是眾生,從來不會想到佛上。我們的心念的是眾生,那麼生生世世當眾生。佛法是心法,心內求法;其他的宗教,是從心外去求道。所以念佛用功,是用心來念佛,是在心內求佛,你把念眾生的心,變為念佛的心,就成了佛。

  我們不學佛法,不知道我們的心是妄想心,不是真實的心,妄想心是對著外面六塵境界生起來的。《楞嚴經》雲:「無心不緣境,無境不生心。」這是佛教的哲學,境界千差萬別,不出色、聲、香、味、觸、法六種。眼睛看見的形形色色,一切現象,屬於色境。耳朵聽到的聲音,叫做聲境。鼻子嗅到的味道,叫做香境。舌頭嘗到的滋味,無論酸、甜、苦、辣、鹹,都叫做味境。身體感覺的冷、暖、濕、滑,叫做觸境。我們意根所對的境界,叫做法境。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六根對著六塵生起來六個識,六個識合起來,就是一個妄想心,六塵就是六個境界,塵是染污之義,這六個境界能染污我們的清淨心。六根對著六塵境界生起的六個識,都是染污心,都在那兒打妄想,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所想的全是六塵緣影。你心裡在想的色,就是外面的境界,落下來的影子。你心裡想到的色、聽到的聲音,有可愛的,也有不可愛的。對可愛的,動貪心;對不可愛的,動瞋恨。六個塵境落下來的影子,你一攀緣不捨,把它當成自己的心,就叫做妄想心。妄想心想來想去,不出六塵境界。三界以內的有為法,不出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三界以內就是眾生的界限,眾生超不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我們的心想來想去,不出十八界,不超出三界,天天念的全是凡夫的事,念凡夫就成凡夫。要是六根不和六塵相對待,就不生六個識。

  釋迦牟尼佛發現心力不可思議,《華嚴經》上有四句話:「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每天做晚課,放蒙山施食,一開始念這四句,叫做華嚴觀,這心力不可思議!它能把十方諸佛造出來。假若你想知道,過去佛從哪兒來?現在佛從哪兒來?未來佛從哪兒來?應當觀想一切法的本體、自性,都是我們的心造出來的,就是我們凡夫的心,能造出三世諸佛。

  講心造諸佛的道理,常常聽佛法,很容易了解;初聽的人,聽得很茫然。譬如說:人千差萬別,各人各樣,但大別分可愛和不可愛兩種。可愛的人,你見了就愛她;不可愛的人,你見了就討厭。所以和可愛的人結了愛情,與不可愛的人結了冤仇。愛人、仇人都是你的心造的,不是那人生來就是個愛人、仇人,完全是你的心造出來的。《十六觀經》上有兩句最要緊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的心就是佛的心,才能造個佛出來。我們凡夫的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是六塵的影子,可是無真不起妄,有個真心在裡面。你把妄心透過去,觀空了,真心就現前。真心就是佛性,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

  我們學佛法,才知道做人做得冤枉,自己天天在那兒念眾生,造眾生的業,造來造去,把自己造到三惡道裡。要當個人不容易,前生前世得修人的善法,才能轉一個人。做一個人可以成佛,不去成佛,盡造惡業,糊塗的生,糊塗的死,來生不能再轉為人,人死了,掉到三惡道去,不是太冤枉嗎?

  我們受眾生的冤枉苦,世間法有個譬喻:「端著銀碗討飯吃,還真是個冤枉事。」這個典故出自明朝,有一個奸臣叫做嚴嵩,他犯罪之後被抄家,沒收家裡的東西。本來是一品宰相,家裡有很多東西,有的沒有被抄到,他找到一個銀子打造的碗,他拿著銀碗想變賣給別人,別人都不敢買,因為買了怕犯罪,於是他拿著銀碗討飯吃。

  佛經還有一個典故,在《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我們衣服口袋裡有一顆寶珠,我們卻帶著無價的寶珠,辛苦謀生活,眾生就是做這種冤枉事。衣服裡的寶珠譬喻佛性,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的心,可以成佛,為什麼要去成眾生,這不是太冤枉嗎?

  現在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一個念佛的方法,你不要念眾生,念眾生就當眾生,你念佛就成佛。怎樣念呢?就像兒子想念母親一樣,你這樣念,在世間法講,你就變成孝子。念佛,你就成了佛子,念佛念得久,就成了佛。

  「若眾生心」,「眾生心」是你我現在的心,不說諸佛的心。諸佛的心用不著再憶念,諸佛念眾生,是要度眾生,跟我們眾生念眾生不同,眾生念眾生,轉眾生。我們現在的心就是眾生心,不要再念眾生,去念佛。「憶佛念佛」,先「憶佛」再「念佛」,持想不忘,不要把佛忘記了,叫「憶」,再精進用功念佛,叫「念」。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注意「現前」兩個字,你若是憶佛念佛,「現前」就見到佛。譬如前面講過,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他在憶佛念佛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三次,第四次佛告訴他:「你七天以後要往生我國。」慧遠大師把寺院的事情交待清楚,七天之後就生西方了,這就是現前見佛。

  「當來」,就是你果報盡了之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念的回向偈:「盡此一報身,同登極樂國。」我們的身體是果報身,有限度的壽命,縱使活到一百二十歲,總有報盡的時候,報盡到哪裡去呢?報盡入六道輪回,流轉生死。為什麼不出六道呢?你天天念眾生,怎能離開眾生的六道?你現在不念眾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等你報盡的時候,阿彌陀佛托著蓮花台來接引你,你坐上蓮花台,就生到西方去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九品蓮花是我們的父母,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蓮花開了,就見到佛。

  「現前見佛」,是一時的感應,「當來見佛」,則是永遠見佛。下面有個決定之詞,「必定見佛」,毫無疑問,才叫必定。念佛法門有三個要法,即淨土的三資糧:信、願、行。一、要有信心,告訴我們必定見佛,就是叫你決定相信,絲毫不能起疑惑。疑者不信,怎麼能發願生西方呢?不發願,怎麼能生去呢?所以只要憶佛念佛,現前就能見佛,當來一定生到西方見佛。你要是能得到念佛三昧,在定中見佛,看得很清爽!最先你作夢,在夢中能夠見到佛。我們凡夫的苦惱,天天晚上作夢,從來沒有夢見佛。因為夢是白天心中所想的事情,晚上現出夢境。白天想的全是凡夫的境界,所以作些亂七八糟的夢。或是夢見可愛的人,愛得不得了;或是夢見不可愛的人,結怨家吵架。因為白天想這一類的事,晚上就作眾生夢。現在不要念眾生,你白天念佛,晚上作夢就會夢見佛,就證明你的功夫有進步。

  「去佛不遠」,是叫我們不要生疑心,《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阿彌陀佛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離我們娑婆世界,要經過十萬億佛土。一個佛的國土,就是一個佛的世界,即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釋迦佛住在娑婆世界,從娑婆世界往西方走,一直經過十萬億個佛的世界,而後到達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已廣闊得不能想象,何況要超過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太遠了,如何去得了呢?因此就生了疑惑。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去佛不遠」,若常看淨土法門的經書,就會知道,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彈指之頃,指頭彈一下就到了。怎麼那麼快呢?阿彌陀佛的神通不可思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手中托著蓮花台,來接引我們,你坐上蓮花台,彈指之頃,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

  按事相上講,有十萬億佛土之遠,實際不遠,一彈指的時間,就生到西方去了。按理性上講,十方諸佛國土,不出我的自心。我們的心有真心、妄心,妄心是凡夫妄想出來的,不真實。還有個真心,大而無外,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方諸佛世界都在我心內,極樂世界不在我心內嗎?就怕你不發願往生,你發願往生,彈指之間就到,極樂世界就在你自己心內,沒有離開你自己的心,怎麼能算遠呢?我們凡夫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卑劣慢心,瞧不起自己,認為:「我無始劫來就在當眾生,怎麼能念佛就生西方呢?」有這種懷疑的人,他知道念佛法門,但是認為自己業障深重,去佛太遠了。大勢至菩薩說:你去佛不遠!

  淨土宗屬於有門,是按事相上下手,不講玄奧之理。西方在哪裡呢?和東方相對的就是西方。我們凡夫不曉得向著西方,天天往東方走,越走距離西方越遠,實際上並不遠,有兩句話解釋得最好:「日日往東走,回頭便是西。」你天天面對著東方走,你一回頭,就對著西方,西方怎麼會遠呢?剛才說過,自己覺得業障重,恐怕生不去西方。淨土法門是靠著阿彌陀佛的大願接引我們,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能把我們業障深重的眾生接去,叫帶業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斷除業障,就容易了。你如果完全相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力,如大海裡的一艘船,來載渡眾生。眾生業障重,如一大塊鐵,只要是鐵,即使是一小塊,也會沈到水裡,但是你把一大塊鐵放到船上,不會沈到水裡,因為船有漂浮的力量。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眾生業障雖然很重,但對阿彌陀佛來說,算不了什麼,很容易就把你帶到西方極樂世界。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這是在淨土法門之中,是最要緊的兩句話。「不假方便」,不需要像修其他的法門,用種種的方便,才能修得功夫。淨土法門只要一心念佛,簡單容易,上根利智的人可以修,中下根人也可以修。它是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都可以念佛,不需要再修其他方便法門。例如種種觀想,都不必,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夠了。念佛是否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呢?其他淨土的經書,沒說過當下開悟,只有《念佛圓通章》有這句話,所以最重要。「自得心開」,即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是明了我自己的真心,我們現在學了佛法,依文解義知道我們的妄心,是虛妄不實,還有個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沒有明白。心開了,你就明白了,叫明心。我們現在學了佛法,依文解義說:我們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佛性什麼樣子?沒有見到。等你的真心一開,佛性見到了,明心見性,這時候就大徹大悟了。

  中國的頓教禅宗,目的在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淨土宗的目的,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禅宗批評淨土宗: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繞個大圈子。你的真心就在妄心之內,妄心觀空了,真心就現前,佛性本來存在,無欠無缺,何必繞大圈子,跑到西方極樂世界呢?他們如果看見《念佛圓通章》,就知道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念一句阿彌陀佛,怎麼就能心開呢?要知道我們一個心具足十個法界,即四聖六凡。眾生念的是六道凡夫: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佛教講超出三界的聖人有四種,小乘兩種:聲聞、緣覺。大乘兩種:菩薩、佛。合起來十個法界,所謂一心具足。你念哪一個法界,你的心即變成哪一個法界的心。你念佛,你的心就變成佛的心,這叫一念佛,念念佛。你念一句佛,心就變了,變成一念佛心。你若念念不斷地念佛,你的心就念念不斷地變成佛的心。一法界顯,九法界隱;佛法界一現前,九法界就隱沒了。只有一念念佛的心,就是你的心,只有一個佛的境界,你自然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再說個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們人是個臭皮囊,身上只有臭氣,你用香塗到身上,身上有香氣,聞起來很香。你念佛就叫「香光莊嚴」,你所念的佛號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是法身,有五分法身香,具足五種功德。修戒定慧,就生香氣,叫戒香、定香、慧香。得了解脫,又起一種香,叫解脫香。由解脫生出的智慧知見,叫解脫知見香,合起來就是法身香。念阿彌陀佛的法身理體,就有香氣,阿彌陀佛的光明,表示度眾生的智慧光,叫做香光明。你念一句佛號,就生香氣、生光明,就是用香氣、用光明莊嚴自己。所以有人把念佛堂命名香光精捨,就是從《念佛圓通章》取名。

  一個精進念佛的人,你到他的房間,能聞到一種特別的異香,是他念佛念出來的香氣。精進念佛的人會放出光明,你看他屋子裡面特別光明,這是香光莊嚴的感應。臨命終生西方,他看見阿彌陀佛,別人沒有看見。往生之後他的房裡有香氣,很多天不散,就是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前面說大勢至菩薩,在十二尊佛前,學念佛法門,得了念佛三昧,就以比方開示我們,所以在短短經文裡,說了三個譬喻。第一個譬喻,說兩個普通人,一個專憶,一個專忘,永遠不能見面。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則生生不相捨離。第二個譬喻,說如母子相憶念,母親想念兒子,兒子不想念母親,還是沒有用。必須兒子想念母親,像母親想念兒子一般,母子才能不相分離。第三個譬喻,說你只要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即是香光莊嚴。說完後,大勢至菩薩將自己念佛的功夫再說一遍,按文法上說,就是首尾呼應。前面說他得了念佛三昧,下面經文接上來,還是說他得的念佛三昧。前面的譬喻說完了,再告訴我們,他是這樣用功,就成了大勢至菩薩,我們也照這樣用功,決定能成大勢至菩薩,這叫現身說法。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佛教無論講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得講因講果,因為沒有因,不會有果。大勢至菩薩怎麼成大勢至菩薩呢?「我本因地」,因地不是果地,果地是現在成了大勢至菩薩,最初發心叫因地。「以念佛心」,以念佛的心一心念佛。「入無生忍」,無生忍,就是念佛三昧。佛性也叫真如,也叫真心,是個清淨的本體,本來不生不滅,叫無生的境界。無生的境界,我們只是在佛經上講,眾生都在生滅法中,你不用功,不能證入。證入無生法,也就是證入真心、佛性,證入了安住不動就叫忍。這就是得了念佛三昧,入了無生法忍,是由念佛心得到的。

  前面是自利,下面三句是利他。「今於此界」,大勢至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有緣,他本來住在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國土,來到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是染污的國土。「攝念佛人」,「攝」是攝持、收攝,也就是把眾生接引到西方去。可是眾生不念佛,他無法把眾生接去;要是有念佛的眾生,他就能把眾生接引到西方去。「歸於淨土」,歸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國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楞嚴經》,佛問諸大菩薩如何得到圓通,圓通就是三昧,三昧是通名,念佛三昧是別名。你修其他功夫,也能得到三昧,得到三昧就對一切法圓滿通達。「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大勢至菩薩開口說法的時候,前面已經有二十三位大菩薩,說過證得二十三種圓通。我大勢至不敢說哪一種圓通好,哪一種圓通不好,但是我有個得圓通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

  「都攝六根」,我把六個根收攝起來。「淨念相繼」,這六個根一起用的時候,我的念頭變成一個清淨的念,念念相繼不斷,把染污心念掉,完全變成清淨的心。「得三摩地」,三摩地是梵語,和三昧意思一樣,就是得了正定。「斯為第一」,「斯」是「此」的意思,這個念佛法門要算第一。

  前面說過,我們眾生的境界,是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界。六根對著六塵,生起六識在打妄想,全是凡夫的境界。現在要用功,「都攝六根」,怎樣才能把六根都收攝起來呢?得有下手的方便,即眼根不要對著凡夫的色塵,多看佛像,眼根就收攝起來。耳朵,自己念佛自己聽,聽念佛的聲音,耳根就收攝起來。供養佛像要燒香,鼻子多聞供佛的香味,就把鼻根收攝起來。舌根,凡夫的果報,不吃飯不行,要順法性,吃善法的飯,就是吃素飯,不要殺害眾生,吃眾生肉。舌根對著味塵是造業,與眾生結生死冤家,所以《楞嚴經》講:「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是互相償債的。修行不吃飯不能用功,不要貪圖葷菜的味道,把舌根收攝起來。身根,不要貪圖好的衣服穿,不穿衣,冬天不能擋寒冷,夏天不能遮身蔽體,只要有衣服穿就可以,身根就收攝起來。意根,就是我們的心,一心念佛把它變成淨念,一念佛便成一個淨念,念念佛就變成念念的淨念。剛開始念會間斷,念久了不間斷,就得了念佛三昧。

  這就是最初下手,用念佛收攝六根,把它變成佛的境界,進一步,念佛念出功夫,你只要一句佛念起來,六根都不緣六塵。眼睛看見色,等於沒看見;耳朵聽見聲音,等於沒聽見;……,你的功夫念上手了,就是有點淨念相繼的功夫了。那麼再進一步,真正的淨念相繼,一點妄念也沒有,你就得了念佛三昧。

  今天把《念佛圓通章》講完了,這篇經文雖然很短,但是義理很豐富。最好每天念一遍,你就會把念佛的心發起來,越念越精進,越念越專一。勸請你們看靜權法師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是為求解;勸請念經文課誦,是修行,解行並重,一定會得真實的利益。

  (民國一○○年八月二十四日修訂)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這樣放生才能產生巨大功德
下一篇:大安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啟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