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
明 古吳比丘 智旭 集
緣起第一
夫諸佛菩薩愍念群迷,不啻如母憶子,故種種方便,教出苦輪,而眾生不了業報因緣,罔知斷惡修善。淨信日微,五濁增盛。由此劇苦機感,倍關無緣慈應,爰有當機,名堅淨信,咨請世尊,曲垂悲救。佛乃廣歎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於是以三種輪相,示善惡差別;以二種觀道,歸一實境界。仍誡業重之人,不得先修定慧,應依忏法,得清淨已,然後修習二觀,克獲無難。此誠末世對症之神劑,而方便中之殊勝方便也。予悲障深,丁茲法亂,律教禅宗,淆訛匪一。幸逢斯典,開我迷雲,理觀事儀,昭然可踐。竊以諸忏十科行法,詳略稍殊,一一阄陳,纖疑始決,罔敢師心,乃述緣起。
勸修第二
若佛弟子欲修出世正法者,欲現在無諸障緣者,欲除滅五逆十惡無間重業者,欲求資生眾具皆得充饒者,欲令重難輕遮皆得消滅者,欲得優婆塞、沙彌、比丘清淨律儀者,欲得菩薩三聚淨戒者,欲獲諸禅三昧者,欲獲無相智慧者,欲求現證三乘果位者,欲隨意往生淨佛國土者,欲悟無生法忍圓滿證入一實境界者,皆應受持修行此忏悔法。何以故?此是釋迦如來格外弘慈,地藏菩薩稱機悲願,無苦不拔,無樂不與,依此修行,淨信堅固,如經廣明,所宜谛信。
簡擇同行第三
經中不言人數多寡。准他行法,得至十人。但須嚴擇,必求法器。倘無同志,獨行彌善。或有真實為生死者,堪作伴侶。十人以內,多寡無妨。又必先審所求,或求律儀,或求定慧,或求果證,或求往生,所求相合,方可同修。於十人內,仍須推一夙德為教授師,事儀理觀,微細秉承,切勿鹵莽,唐捐苦行。
占察輪相第四
忏悔之法雖則普為眾生發露眾罪,然當人無始業習各有偏強,是故經中先說占初輪相,然後明忏悔法。今欲修忏悔者,既已嚴淨道場,宜於未建首前,各占輪相,簡察善惡,何罪偏重,應的悔之。於修忏時,庶便陳白。(占法別附於後。)
正修忏法第五
(准經自列,亦具十科。)
第一 嚴淨道場
經雲:欲修忏悔者,當住靜處。隨力所能,莊嚴一室。內置佛事及安經法,懸缯幡蓋,求集香華,以修供養。
第二 清淨三業
經雲:澡浴身體,及洗衣服,勿令臭穢。准諸行法,每至穢處,必須更髑衣,旋轉既訖,洗浴清淨,還著淨衣。縱一日都不至穢,亦須一浴。終竟一期,或七日,或二七、三七乃至千日,以得三業純善輪相為期。於中專莫雜語,及一切接對問訊,或有所需,但可直索,不得因事牽發余語。專秉一心,念所修法,不得剎那念世雜事。當思生死大事(一本作「事大」),無常迅速,堅精努力,乃克有濟。倘稍違淨法,則唐喪劬勞,不可不慎。
第三 香華供養
行者初入道場,至法座前,敷具正身,合掌倚立;應先緣念一切三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眾生迷惑,流轉可哀;我為眾生,翻迷歸悟,禮敬三寶。作是念已,唱言:
一切恭敬,
一心恭(一本作「敬」)禮十方常住三寶。
(如是禮已,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作是唱言:)
嚴持香華,如法供養。
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散華作供,手執香爐,作是想雲。)
一切佛法僧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願令以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璎珞、幢幡、寶蓋、諸珍妙飾,種種音樂、燈明、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憶想遙擬,普共眾生,奉獻供養。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我今隨喜;若未修供養者,願得開導,令修供養。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剎土,於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疑漏一「種」字)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眾生等持奉獻,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養一切賢聖僧眾,願共一切眾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離念清淨,畢竟圓滿。
(此段全用經文。作是念已,唱雲:)
供養已一切恭敬。(一禮)
第四 啟請三寶諸天
本經無啟請法。准余行儀,於建首日,宜致三請。良以三寶雖無所不在,而眾生久積迷惑,背覺合塵,念與悲隔。今既翻迷歸悟,應須緣念三寶,充滿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作是念已,涕淚翹勤,逐位三請,手執香爐,燒眾名香,口作是唱: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想雲:我三業性如虛空,釋迦如來亦如是,不起真際為眾生,與眾俱來受供養。下皆准此,但改佛名及形相來處。至請賢聖,則雲一切賢聖亦如是,余皆准知。三請畢,隨作一禮。)
一心奉請南無毗婆屍等過去七佛。
一心奉請南無普光佛等五十三佛。
一心奉請南無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想雲:諸佛法身如虛空,化事住世難思議,我今三業如法請,惟願影現受供養。)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奉請南無占察善惡業報經微妙法藏。
(想雲:法性如空不可見,常住法寶難思議,我今三業如法請,惟願影現受供養。)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一切法藏。
(想如上。)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一切賢聖。
一心奉請南無堅淨信菩薩摩诃薩。
(此是當機啟教之人,應念菩薩,為我等故,請問大法,我今得聞此最勝法,皆是菩薩莫大恩德。)
一心奉請南無遍吉菩薩、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應念此二菩薩慈悲慧行,普度群迷,與地藏菩薩威神無異。)(遍吉菩薩即普賢菩薩。)
一心奉請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
(應念:此是我等的對忏悔之主。依此菩薩大慈大悲威神力故,令我無惡不滅,無善不生。我今歸命啟請,如子憶母,此為道場正主,余佛菩薩,同作證明。涕泣求哀,猶如面奉,必冀菩薩,攝受護持。觀想偈文,應知如上。)
一心奉請梵釋四王天龍八部,僧伽藍內護正法者一切聖眾。
(例皆三請。但除禮拜,白衣無妨。)
惟願釋迦慈父七佛世尊五十三佛,一切覺者;他心道眼,無礙見聞,身通自在,來降道場攝取我等令成淨信。
占察善惡業報尊經,十方一切清淨法藏等真法性,充滿虛空,顯現道場受我供養。
堅淨信菩薩遍吉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十方一切賢聖,不捨大慈來臨法座,哀憐覆護,證我行法。
地藏菩薩摩诃薩,救世真士,大智開士,善安慰說者,速除諸障增淨信者,大慈大悲,不違本誓,放大光明,滿我所願。
護法天龍伽藍真宰,隨我請來,堅守道場,卻諸魔障,示現吉祥,令我所修自在成就。
(每節執爐三說已,一禮,惟護法處不須禮拜,白衣無妨。)
第五 贊禮三寶
經無贊法,不別立科。但取十輪經中地藏菩薩贊佛二偈,隨行禮敬,合為一科。
我聞遍知海 真實德無邊 度脫諸有情 心歡喜敬禮
曾修無量福 今得禮尊足 願無量劫中 常修多供養
一心敬禮過去毗婆屍佛。
(想雲: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毗婆屍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下皆准此,但改佛菩薩名。)
一心敬禮屍棄佛。
一心敬禮毗捨浮佛。
一心敬禮拘留孫佛。
一心敬禮拘那含牟尼佛。
一心敬禮迦葉佛。
一心敬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普光佛。
一心敬禮普明佛。
一心敬禮普淨佛。
一心敬禮多摩羅跋栴檀香佛。
一心敬禮栴檀光佛。
一心敬禮摩尼幢佛。
一心敬禮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一心敬禮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一心敬禮摩尼幢燈光佛。
一心敬禮慧炬照佛。
一心敬禮海德光明佛。
一心敬禮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一心敬禮大強精進勇猛佛。
一心敬禮大悲光佛。
一心敬禮慈力王佛。
一心敬禮慈藏佛。
一心敬禮栴檀窟莊嚴勝佛。
一心敬禮賢善首佛。
一心敬禮善意佛。
一心敬禮廣莊嚴王佛。
一心敬禮金華光佛。
一心敬禮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禮虛空寶華光佛。
一心敬禮琉璃莊嚴王佛。
一心敬禮普現色身光佛。
一心敬禮不動智光王佛。
一心敬禮降伏眾魔王佛。
一心敬禮才光明佛。
一心敬禮智慧勝佛。
一心敬禮彌勒仙光佛。
一心敬禮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一心敬禮世淨光佛。
一心敬禮龍種上尊王佛。
一心敬禮日月光佛。
一心敬禮日月珠光佛。
一心敬禮慧幢勝王佛。
一心敬禮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禮妙音勝佛。
一心敬禮常光幢佛。
一心敬禮觀世燈佛。
一心敬禮慧威燈王佛。
一心敬禮法勝王佛。
一心敬禮須彌光佛。
一心敬禮須摩那華光佛。
一心敬禮優昙缽羅華殊勝王佛。
一心敬禮大慧力王佛。
一心敬禮阿閦毗歡喜光佛。
一心敬禮無量音聲王佛。
一心敬禮才光佛。
一心敬禮金海光佛。
一心敬禮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一心敬禮大通光佛。
一心敬禮一切法幢滿王佛。
一心敬禮東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想雲:諸佛法身如虛空,化事住世難思議,我皆影現化事前,一一皆悉歸命禮。)
一心敬禮東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西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西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西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東北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下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上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
(三禮此恐太繁,依阄取決。倘能隨十方面一一致禮,尤為善也。想雲: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下一禮同。)
一心敬禮占察善惡業報經微妙法藏。
一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
(三禮此亦依阄取決。倘能隨十方面一一致禮尤善。)
一心敬禮堅淨信菩薩摩诃薩。
一心敬禮遍吉菩薩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一心敬禮地藏菩薩摩诃薩。
(此是忏主,應須三禮,想偈如前。但末句須雲:為求滅障接足禮。又或各隨所求稱之亦可。如求律儀,即雲:為求律儀接足禮。求證果,求往生等,類此可知。)
第六 修行忏悔
(經雲:應當說所作罪,一心仰告。夫罪雖無量,而就輪相所現者,尤為最重,能招惡果,能障聖道。故須慚愧涕淚,各別陳之,殷勤悔過,冀令消滅。五體投地,說重罪已。仍作是念:)
我及眾生,無始常為三業六根重罪所障,不見諸佛,不知出要,但順生死,不知妙理。我今雖知,猶與眾生同為一切重罪所障。今對地藏、十方佛前,普為眾生,歸命忏悔,惟願加護,令障消滅。
(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普為法界一切眾生,悉願斷除三障,歸命忏悔。
(唱已,五體投地,復作是念:)
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計我人(一),外加惡友(二),不隨喜他一毫之善(三),惟遍三業廣造眾罪(四),事雖不廣惡心遍布(五),晝夜相續無有間斷(六),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七),不畏惡道(八),無慚無愧(九),撥無因果(十)。
故於今日深信因果(一),生重慚愧(二),生大怖畏(三),發露忏悔(四),斷相續心(五),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六),勤策三業翻昔重過(七),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八),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從二死海,置三德岸(九),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遍斷眾惡(十)。惟願一切三寶、地藏菩薩,慈悲攝受,聽我忏悔。
(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我弟子某甲,至心忏悔,我及眾生,自性清淨,一實境界,諸佛體同。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計我、我所,習諸惡法,三業六根,廣造眾罪,十惡五逆,重難輕遮,障慧障定,障諸戒品,致使長淪苦海,永無出期。設欲修行,多諸疑障,或擾外魔,或遭邪見,助緣缺乏,淨信不成。今遇:
地藏菩薩摩诃薩,善安慰說,開我迷雲,滌慮洗心,求哀悔過。惟願十方
諸大慈尊,證知護念,我今忏悔,不復更造。願我及一切眾生,速得除滅無量劫來十惡、四重、五逆、顛倒謗段(編者注:「段」疑是「毀」)三寶、一闡提罪,如是罪性本惟空寂,但從虛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而可得者。願一切眾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
(或一說,或三說,皆可,下四亦然。)
忏悔已,歸命禮三寶。
(此忏悔文,並下三願,皆出本經;但於惟願之前,撮略經中他處數語,以表說所作罪一心仰告之意,余皆一字弗敢移易。)
第七 發勸請願
我弟子某甲,至心勸請,願令十方一切菩薩未成正覺者,願速成正覺;若已成正覺者,願常住在世,轉正*輪,不入涅槃。
(勸請已,歸命禮三寶。)
第八 發隨喜願
我弟子某甲,至心隨喜,願我及一切眾生,畢竟永捨嫉妒之心,於三世中,一切剎土,所有修學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隨喜。
(隨喜已,歸命禮三寶。)
第九 發回向願
我弟子某甲,至心回向,願我所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眾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回向已,歸命禮三寶。)
第十 補發願及端坐靜室稱念名號
五悔法門,別有發願,此經不說,蓋以勸請等三即是願故。又行人修此忏法,所求不同,或求律儀,或求定慧,或求往生淨土,或求現在安樂。今因阄決聽許補願,是在修行者各自陳白,不容預擬成言也。然所求之願,雖各不同,須與四弘相合,不得增長生死,誠恐不知梗概,違背經宗,聊陳大意,以便行持,或用或否,任從決擇。
我弟子某甲至心發願,願
十方三寶,地藏慈尊,哀慰(一本作「愍」)護持,救拔拯濟,令此國土,災亂消除,正法流通,鹹生淨信,無諸障礙,永斷魔邪;我及眾生,重罪速滅,現離衰惱,充足資生;三聚戒根,畢竟清淨,二種觀道,應念現前,三昧總持,神通方便,四攝六度,無不圓成,了悟自心,一實境界,捨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
彌陀,歷侍諸佛,親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次往余靜室,端坐一心,若稱誦,若默念,地藏菩薩。其惛蓋多者,應於道場中旋繞誦念。晝三夜三,具如經說。七日之後,每旦以第二輪相頻三擲之。若身口意皆純善者,名得清淨;若不得三業純善輪相者,雖見光明、異香、吉祥好夢等,止名虛妄,非善相也。若未獲純善輪相以前,止許稱念地藏名號,未許修行觀法;得善相後,乃於二種觀道,可以如實修之。)
別明二種觀道第六
(諸忏坐禅一科,即於忏畢出壇時修,故列在正修第十。此經二觀,要於忏悔清淨之後,方許正修,故十科畢,方別明之。)
經雲:彼諸眾生,但學至心,使身口意得清淨相已,我亦護念,乃至堪能修習諸禅智慧。
又雲: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
又雲: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念念觀知,唯心生滅,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捨那觀心。
學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離一切分別想,漸漸能過四空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即復能入一行三昧。見佛無數,發深廣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毗婆捨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一者,利根,先已能知一切外境惟心所作,虛诳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疑,障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二者,鈍根,先未能知一切外境悉唯是心,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今依經文,略出其意。此經本以一實境界為體,一(編者注:「一」疑是「二」)種觀道為宗;若非洞明一實境界,無以稱性,起於二觀。若非殷勤修習二觀,無以契會一實境界。一實境界者,即是不思議境,亦名諸法實相。謂境界即諸法,一實即實相。境界即事造三千,一實即理具三千。境界即權,一實即實。權實不二,理事一如,故名一實境界。
又以境界從一實,則一空一切空,不思議真谛也;以一實從境界,則一假一切假,不思議俗谛也;直雲一實境界,則一中一切中,不思議中道第一義谛也。故經雲: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豈非即空義耶!
又雲: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豈非即假義耶!
又雲: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
又雲: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又雲: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豈非即中義耶!
故知一實境界,則已收盡中論一偈之旨。境界即因緣所生法,一實即是空假中也。中論約觀,故先立境;此經顯谛,故先出理。依此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則知二種觀道,全是不思議法門。
而復於中分利、分鈍者,略出二意:一者,此經雖正明圓頓宗旨,而兼攝別機。名圓為利,名別為鈍。二者,雖是圓機,於中仍分利鈍。初意者,圓教行人,於名字位中,能知如來秘密之藏。肉眼即名佛眼,故能學習真如實觀,了知現前心性,本自不生,不復更滅。所謂法界一相,雖三千歷然,而究竟平等。此即名字位中初修觀行之法也。得相似空三昧,位登五品,圓伏五住。故超過空等定境界相,入心寂三昧,即能入一行三昧,住堅信位,所謂六根清淨,相似即佛也。故於奢摩他、毗婆捨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以奢摩他是不思議三止,毗婆捨那是不思議三觀。止觀不二,即是般若第一義空,首楞嚴究竟解脫,初住分證,任運現前,十信位中,名得決定也。
若別教行人,名字位中,雖聞中道,未能了知,但可仰信。故須先學唯心識觀,了知實無外境,唯有內心。即是從假入空,不無次第。故先得色寂三昧。准位當在別教十信,若望圓教,位在五品。次應學習信奢摩他、毗婆捨那二觀,則教之捨別從圓也。
次意者,圓教利機,即於識心體其本寂,三千宛然即空假中。故雲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稍鈍者,必須照於起心,變造十界即空假中。故雲應當先學唯心識觀也。然於一實境界,若善能得意,則稱性所起。二觀用雖不同,實無優劣。
言用不同者,如詳解雲:唯識歷事,真如觀理。觀本寂三千為理觀,照起心變造十界名事觀。從理惟達法性,從事專照起心。又直觀一念本具三千名理觀,縱任三性,用於四運,推檢起心,變造十界名事觀。故古人約起心不起心,推運不推運分之。
言無優劣者,如詳解雲:須知占察知唯是心,則於色界及諸外境不起分別。所以經雲:色寂三昧,非謂事觀專觀外色。真如實觀,思惟心性不生不滅,以能超過無色四空,心及心所二俱寂滅。是故經雲:心寂三昧,非謂理觀唯在內心。又雲:修理觀者,雖雲但觀理具,須知全修在性,則善修實相觀也。修事觀者,雖觀能造十界之心,須知全性成修,則善修唯識觀也。
又指要鈔雲:應知觀於內心,二觀既爾;觀於外境,二觀亦然。以此言之,則一色一香一塵一法,皆了唯心,同歸真實,隨宜方便,究竟無殊。
又此二觀,雖雲忏悔得清淨相乃可修之,而正行忏悔及稱念地藏名時,非無二觀。如修忏時,始從香華供養,終至三歸,歷事分明,運想無滯,知唯心作,無實境界,是名唯心識觀。若始從供養乃至三歸,事雖歷歷,一心不生,是名真如實觀。又稱名時,歷歷分明,知心如幻,地藏洪名,不離自心,是名唯心識觀。若觀地藏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名真如實觀。
又既得善相,正修二觀之時,亦可仍前修行忏法及稱名號,即以忏法稱名,助成二觀,轉更分明。所以菩薩五悔法門,始自凡夫,終於等覺,無不以之為進修方便。須知作法,取相無生,三種忏法,後後具於前前,前前亦通後後。事理相扶,始終一致,方名圓頓法門。倘輕忽事相,高談名理,重罪不滅,善法不生。是故末世行人,切須體會堅淨信菩薩問法苦心,深究地藏大士立法本意。以真實不欺诳心,不忽略心,痛切為生死心,無上大菩提心,於此經中,開發正解,成就真修,得堅固信,不墮疑障。如或不然,遇馔不食,寶山空回,救世真士,大智開士,亦末(「末」字疑為「未」字之誤)如之何也矣!
附占輪相法
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諸佛。
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悉受正法。
至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
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及為他說。
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
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至心敬禮地藏菩薩摩诃薩。
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資生眾具悉皆充足。
(如是禮已,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作是唱言:)
嚴持香華,如法供養。
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散華作供,復運想雲:)
一切佛法僧寶,(乃至)離念清淨,畢竟圓滿。
(全文具忏儀中,須精熟之,使運想不滯。)
供養已,一切恭敬。
(一禮。次復別用香華,系心供養地藏菩薩。一心告言: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不知三世業報因緣,多懷疑惑。今以其(一本作「某」)事敬依菩薩所示三種輪相,如法占察,至心仰叩地藏慈尊,願以大悲力加被拯接,除我疑障。作是語已,五體投地,胡跪合掌,一心稱念。)
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
(或稱名,或默念,滿足至千。乃作是白:)
地藏菩薩摩诃薩,大慈大悲,惟願護念我,及一切眾生,速除諸障,增長淨信,令今所觀稱實相應。
(作此語已,雙手捧於輪相,承以淨物,至誠殷重,仰手傍擲,谛觀谛察,乃知相應與不相應,具如經說。須先自熟玩經文,知其大意,方可擲輪。否則自無細心,反疑輪為虛設,為罪多矣。)
(凡占輪相者,或欲具占三種輪相。應如是禮拜供養稱名作白,然後占初輪相。就初輪中所現善惡,一一主念;別占第二輪相。次復更占第三輪相。若有欲修忏法,止占第一、第二兩種輪相者,亦應如是禮拜供養稱名作白;次第占之。若有為自為他,但占第三輪相。欲知三世果報事者,亦應如是禮拜供養稱名作白,取第三輪相,頻三擲之,記其所現之數,以知吉凶。若有修忏,已經七日之後,欲但占第二輪相,求純善相者,於清晨時,惟須作白頻三擲之。)
○附忏壇中齋佛儀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過去七佛。
南無五十三佛。
南無十方一切佛事。
南無占察善惡業報經。
南無堅淨信菩薩。
南無遍吉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
(三稱畢,次誦變食真言二十一遍,甘露真言三遍,灑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