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概述 二、傳入中國的翻譯歷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二、《楞嚴經》傳入中國的翻譯歷程 《楞嚴經》很寶貴,唐朝時傳入中國。那時,印度有個高僧叫般剌蜜帝,“般剌蜜帝”翻譯成華語的意思是極量,也就是智慧高、才智高。他在印度,在國王宮中說法,由此關系,獲得《楞嚴經》。當時印度國王有禁令,不准傳此經出國,此經為國寶。般剌蜜帝為了將經傳入中國,想盡了各種辦法,後來就將兩臂膀子割開,將寫得很細的經藏入其內,待其膀子肉長好、皮膚的線縫長合之後才出宮。當時出國要經過許多關口的檢查,經檢查也沒有檢查出來,所以《楞嚴經》才得以傳入中國。 般剌蜜帝首先到了廣州,當時廣州太守叫房融,是一位真誠的三寶弟子。房融就請他割膀取經,進行翻譯。房融很有文采,秉筆確定文字,把《楞嚴經》譯成中國語。由於房融文學水平很高,所以《楞嚴經》文詞簡潔、華麗。 《楞嚴經》譯成後,般剌蜜帝就到京都長安去見皇帝,皇帝十分歡喜,把他接入宮中供養。後來武則天登位也歡迎他,也在宮中供養他。 武則天是很信佛的,她曾經有一段時間住在尼庵,帶發修行,後來選入宮中,慢慢地位越來越高,一直到當上皇帝,並改國號叫大周,不過時間很短。她很尊重佛教經典,常讀《華嚴經》、《楞嚴經》。禅宗有個祖師叫神秀大師,她就把神秀大師接進宮中供養,神秀大師在宮中發現了《楞嚴經》,認為很好,應傳播出去。此後,《楞嚴經》才在全國普遍流傳,深入民間。所以這一部經典傳來不簡單,經歷很長時間,頗費周折。 當時文人學士都愛讀《楞嚴經》,像近代名人章太炎、楊仁山等,這些人都很有學問,他們學佛就是因讀《楞嚴經》。當他們在書攤上發現《楞嚴經》後,見其文辭優美,很是感歎,愛不釋手,並由此發心學佛。 一般來講,中國大藏經六千多卷,新編大藏經是兩萬三千多卷。藏經包括經藏、律藏、論藏。經藏是由佛親口宣說,律藏是指佛制定的戒律,論藏是佛的大弟子們根據佛說的經來解釋。大藏經由梵文譯為中文,是很不容易的,在過去要成立譯場。鸠摩羅什有譯場,唐代玄奘法師也有譯場,這些譯場規模都很大,擔任譯經工作的人數都在千人以上,當時全是國庫開支。 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三載,譯場所置之譯官有下列九職:(一)坐於正面宣述梵文者,稱為譯主。(二)坐於譯主之左,評量(批判、審查)梵文者,或判斷譯文正確與否者,稱為證義。(三)坐於譯主之右側,審查譯主所讀梵文之正誤者,稱為證文。(四)聽受梵文而將梵音如實寫成漢字者,稱為書字梵學僧。(五)將梵音翻譯成漢文者,稱為筆受。(六)連綴文字成句者,稱為綴文。(七)對照梵文與漢文之正誤者,稱為參譯,或稱證梵語。(八)削刪冗長之文以定句義者,稱為刊定。(九)坐於南面潤飾譯文者,稱為潤文。 所以我們現在所讀經典,都來之不易,能夠讀一部經也不簡單,要尊重愛護。經就是聖言量,由佛親口宣說,不要輕慢亵讀,要放在干淨的地方。
|
|
|
|
|
|
上一篇: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概述 三、關於阿難贊佛偈
下一篇: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概述 一、受持讀誦《楞嚴經》的功德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