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欽老和尚的法藥
△ 有位青年問:我對於父母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想要孝順父母,可是父母常常不大容易接受。
老和尚:我跟你講,咱是無真孝順,要是有真孝順,父母是會感動的。你是嘴在講,其實心裡是不舒服咧!沒真心啦!若有真心,父母都會被感動。
又問:我常常父親講的話,我都不以為然,那我該怎麼辦呢?
老和尚:所以才說你還不是孝順,若是孝順,就會接受他的意見。
又問:那應該怎麼做呢?
老和尚:孝順父母是對的,要用細心、用誠心——媽媽您有什麼代志(台語,事情)沒?您要什麼?接近為順。如果媽媽講你什麼什麼,你就起煩惱,還說你在孝順她,這哪是孝順?
△ 現今念大學,沒有這個禮義、忠孝。禮義忠孝都被破壞去,咱的大學是花花世界,沒有一個寄托。
△ 現在教書的老師和以前不同,以前漢朝的老師是教禮、義、廉、恥,現在的老師自己都做不好,佛學也比以前差。
△ 以前的人講禮、義、廉、恥,行、住、坐、臥不失律儀,所以有聖人;而現代人不講這一套,故世間比較亂。
△ 台灣的生活太富裕了,天天雞鴨魚肉。要曉得各種動物都有生命,被殺時很痛苦,會生怨氣,小怨氣積多了,就成了大怨氣,小則成災,大則成劫,所以應該避免殺生。
△ 我們把這些生物,豬狗等等吃下去,這是造我們的業,我們本來就是有帶業來的喔!如再殺生來補我們這個肉體,再造惡業,你這個生死是不好過喔!這個人身也就難再得了!
△ 大家都是凡夫肉眼不會看,你們若有神通,能看得清楚,就知道這些豬馬牛羊,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夫妻、子女,你就不敢再吃了!
△ 叫你們戒殺,你們是不可能馬上就戒殺,你們如果時時刻刻來念佛、忏悔,就會有慈悲心,就會戒殺。要我們國家平靜,就要一直來忏悔我們的業障,慢慢的念佛來深入佛教,自然就會多吃素,少吃葷,漸漸戒殺,那我們國家就會平安。
△ 國家也不是不安定,是人心不安定,人心若安定,國家就安定。拜佛就平安啦!我們往善法,不要往惡法,我們共同來念佛。四生裡,餓鬼呀!他們聽到了都會超生,何況安定人心?佛法的力量是很大的!
△ 念佛,不僅僅是往生西方喔!念佛有很多好處。念大悲忏,會解殺業,國家才會太平,大悲咒會擁護國家與個人,念佛來擁護國家,功德咔大喔!
△ 小鳥的嘴、指甲紅紅的,現在的女人就在裝鳥了。
△ 眼睛所看的,有生就有滅,哪一樣是咱們的?有的人看台灣……,就緊緊(趕緊)去,把金銀財寶、幾億幾百萬帶去國外。這些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是多造一些業,死後就投胎為豬、狗、牛等畜生,這些就是替人還債來的,這些畜生就是這些造業的人在做的。
△ 在這娑婆世界,別想撿到便宜,那是虛幻不實的,唯有念佛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
△ 居士在家修持,以專心念佛為主。最好不要四處跑,否則容易散亂心,到頭來會不知道修哪一種好?專心一直念佛就好。
△ “生命無常”,我們平時就要把佛號念好,早做准備。不要等到臨終時,靠別人來為我們助念,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那麼容易的。
△ 以在家人來說靜修就不簡單了,自度都已經很難了,怎麼談得上度人?必須先度自己的“心猿意馬”。倘這個未度,怎能度人?我們帶著五蘊假體來,就是要修這個。
△ 某居士:我每天拜佛時,都代一切眾生向佛頂禮。
老和尚:自己的煩惱都還沒斷,就想要度眾生。
△ 少和家人攀緣,並非和家人斷絕關系,也是一樣要慢慢度他們信佛,但自己要穩住腳,“心”不能被他們度走了。
△ 念佛時如果掛念家事,心不專一,有雜念就不是正念。學佛就是對世間的念頭要放下,如果出家修行還掛念家人,這是眾生的感情,生死輪回之源。應該專心修行,以佛法來度他們的靈光,使他們也得以解脫;否則恩恩怨怨與他們繼續結下去,永遠沒完沒了。
△ 在家,父母總希望子女多交朋友,他們就高興;子女對父母沒有禮義,父母對子女放縱。若出家還有世俗樣,想交朋友,則後頭還有一出戲可演(演六道輪回的戲)。出家不是為了三餐,出家就是要來看破這些,不要有你我的競爭。如為了吃三餐,則在社會就有得吃,還可以去玩、旅行、跳舞。像父母苦到死,還不知不覺,又去輪回又去斗爭,叫我們和他們一樣一代過一代。讀大學,也是不知不覺,吃三餐,來世間吃三餐,就斗爭得生死輪回。父母生我們“佛子”,應該高興,但不知道,還希望咱跟他們一樣。咱來出家,才可以解脫六道的生死,我們出家要上報四重恩。
△ 我們出家,是要身心都出家,真正發出離心。不要與世俗過份攀緣,否則愛別離苦的情執不斷,俗心便不能除,成為障道因緣。
△ 要時時刻刻將這個生死的問題放在心上,生從何來?我們不知道,那死要何處去?……道心才會堅固。
△ 我們常看到很多游客,打扮得花枝招展,濃妝艷抹,好像很快樂。我們只看到她的表面,從來沒想到她的錢是從哪裡來的?是父母存的還是自己賺的?若靠父母,錢總有一天會花完的,能靠父母一輩子嗎?出家,身穿的是染色衣,頭發也剃了,但人家看到我們,卻覺得我們比在家人更自然更莊嚴。出家修行不是和在家人一樣搞些花樣,成“和尚旦”、“尼姑旦”。
△ 隨心所欲,要怎樣就怎樣,這樣習氣沒斷,“我相”無法去除。
△ 別人做好人,我也要做好人。如果說老老實實念佛修行,這種做好人,就是真正的做好人。若是做得奸奸詐詐,說他要做好人,我也來做好人,這樣對自己更加不利。
△ 出家了,不要還拿世俗的念頭來分別這、分別那,怎樣怎樣……。社會種子沒斷,來“驢”這個出家的種子,散亂心。
△ 不可起孤慢心,一人亂眾人。
△ 身、口、意三樣老是不一致。
△ 出家和在家不同,出家了如又出去“跑”,這個那個……,應酬式的,則妄想、壞種子更多,待無始以來業障一現,就難以拔除,“著”上去了。故出家了就當知出家的意思。
△ 眾生無便宜(沒有便宜可撿),做哪些吃哪些(一飲一啄都有因果)。
△ 記住你是來這裡了生死,不是來這裡惹是非。
△ 不可談論他人是非,盡量少說話。說是非,讓人不安定。
△ 話要講出來,先用頭腦想一下,有利益眾生的才可以講,不可以由我們的嘴出去,而讓信徒造口業。
△ 不和人談是非,多說話心易散亂,聽多了,心無主,口要守。
△ 有的人常常言出就論人長短,但不是他故意要這樣說,而是他自己並不知道那就是“說是非”,像這種習慣性的言行舉止,就是無始所帶來的習氣使然。
△ 修行從“心”修,是要修這個心“清淨”。如果眼睛老是在看別人,注意別人好壞、別人怎樣,甚至與人說長論短,講得到處都是是非、煩惱,這樣就沒辦法修這個心,這個心就不會清淨。所以要“修心”,就要“觀自己”,觀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
△ 修行修這個“心”,不是在觀別人、修別人;要觀自己的起心動念,抓自己的“心猿意馬”,不是抓別人的心猿意馬來說是非。
△ 別人在煩惱、在不如意,是別人在消業、過劫,我們不要愚昧地受他們影響。眼睛看到,心裡無所動,佛號保持住,不要退道心。
△ 修行需要時間,平常就要用功,時時自己內心用工夫;人家講話,我們心裡在念佛,自己看自己,不要放逸,不要散漫心,時時刻刻走路都要念佛。
△ 修行人不能有“要受人供養”的念頭,有這個念頭就是“貪念”、就是“我相”。要下心,才能去我相,以平常心來行持,就是修“戒、定、慧”。
△ 好吃、不好吃,吃過喉就都不知其味,香或鹹、甜或苦。
△ 心向五欲而去,就沒道心。執一樣,精神就灌去那裡,腦筋就不清楚,身心就不自在,意不清淨就會顛倒妄想,愛吃愛睡……。要這些都滅無了,提起一個正念出來,修行才會堅固,所以要注意起心動念,如看到東西,起了念頭——好吃、不好吃。師父東西拿來就吃,沒分別,穿住也一樣。
△ 眼睛看到的,貪在意裡,身、口、意就出來。
△ 粗衣淡飯,衣食住簡單、淡泊,從這裡修,這個心才會“定”。
△ “破皮囊”是借我們修行的,粗衣淡飯,可以用就好了。
△ 看淡這些衣食住,才能去除我們的貪念。如生活太充足則欲望大,貪念愈多。應該一切平平常常,有無都無所執著,隨緣,沒有味道的東西也能吃。把一切習氣去掉,自然會有“正念”,臨命終時,意不顛倒,才會“靈靈覺覺”地現出光明。
△ 對香味觸法淡泊,就不會起貪念,也就是“持戒”,身、口、意就清淨。若把心用在“道”上,則不會貪吃。對衣、食、住要淡泊。
△ 看了,不要去分別;分別,受、想、行、識就出來了,有一個快樂,就有一個輪回。
△ 從前在貧窮的地方,那些人衣、食、住皆缺乏,沒有衣服穿,都是穿樹葉,而今他們卻都已成佛了。出家為求解脫,要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粗衣淡飯、香味觸法;吃過喉就好,不去觀念這是什麼?有一個觀念就多一個念頭;吃得下就好了。
△ 以戒為師,快要犯了,自己就會知道,趕快忏悔:“阿彌陀佛!忏悔!忏悔!”否則犯了才知道時,已經犯了。
△ 念佛久後,可得戒、定、慧,無去受、想、行、識,無去悭貪、無去嫉妒。
△ 男女眾要莊嚴,出家這條路要走堅固一點。除了職事上,男女眾沒什麼話好說。師父不在,不是說就亂亂來。
△ 現在花花世界,修行和以前不一樣;以前像你們這樣二個人講話也不行。
△ 女眾身,要是修不好,再來要再有人身是很困難。
△ 修行是用心,不是在“練身”(修外相)。
△ 不要學固執,如還有個我,說修得多好,還是……。(未必)
△ 吃飽穿暖就好,修到後來精氣神飽足,自自然然可以不吃不睡。今天我飽飽的,香也不知、味也不知,若是貪香、味、觸、法,愛情愛別就出來,生老病死就過來了。
△ 修行人不能依自己的習氣來說話做事。如果照自己的習氣去行,不但修不到行,更容易造口業。“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 起心動念就是不對,因為還有個“我”在,這是“細相”,一念才起,“相”便起。
△ 做事,不要都認為“我會、你不會”,臉就臭臭不理人家,這是結惡緣;要結善緣,笑笑的。
△ 做事二個人互相商量,比自己一個人好。做事要有秩序,有條有理。二個人做事(搭檔)不要說我會你不會、不理人家,這樣就成貢高我慢。
△ 要與人結好緣,外緣比內緣重要;否則與人結“沒人緣”,人家看你就怕。結內緣度自己,結外緣心開闊。
△ 如果還“著相”,就還“在性”(任性)。不知道還有什麼性要跑出來,好的?壞的?教你們吃、住、穿要簡單,隨便就好,有的人就會說:“老人(指老和尚)沒福氣,吃不動,叫我們也不要吃!”其實金子我也能吃得消化。
△ 本來沒是非,你先說出來,便是是非、造口業。
△ 不要亂“疑”,愈想愈氣,想去找他,心就不安想要走。
△ 出家人,這裡(老和尚指著心)沒東西;在家人,這裡有東西。
△ 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 修行不是說要人家對我好,如要人家對我好,即是有“我執”。出家當靠自己,不要期望別人給我們關心、溫暖、問我們吃飽穿暖否?這是世俗樣。
△ 修行是要修種種的解脫,修行要掃四相,不執相。去我執,先要從粗衣淡飯做起,功夫日久,自能淡泊欲望,不起分別、計較,而漸漸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 去“你、我相”,修就是修這些,這才是真功夫!否則要修什麼?修到了這一點,就是給你修去了,也就是“西方錢”給你賺到了。
△ 以前的祖師會看,看這個人“行”到哪裡?(已修到什麼程度)可以的,打一下,就“覺”到。(刺激他一下,破他的執著,執著一破,就有所體悟。)
△ 有人罵你,是幫助你好,所以要“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
△ “聞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學佛要多吃虧。
△ 修行不是修“都沒有事情”,就是要有刺激,有“境”才有道。
△ 凡事都要忍辱。忍辱不簡單,每個人皆從無始以來,就帶來無明,修忍辱才可斷“無明根”。
△ 出家和在家法是大大地相反的,所以初出家的,難免會想不通。在家法是隨著無始以來的習氣,跟著業的洪流一直流下去,而出家是要逆水而上去找本來的源頭(本來面目)。所以什麼事情都不是在講對或不對、好或不好。在家人認為吃,越享受越好,出家人講粗衣淡飯。在家人歡喜受別人看得起、恭敬,出家人講這是障道因緣。在家人找工作,看有沒有更輕松、錢越多越好,而出家人講越苦越好。在家人無論有多好的境界,頭腦還是不清,每天拼命追求的,都是為這個臭皮囊作奴才。在家人外表看起來,是自由自在、走東往西隨心意,其實這個心都被物質、名利、榮辱束縛著,走到哪裡也不會安,這個心向外,一直追求、追求。而出家人是向內的,所以走的是靜的,水靜下來,才會清,才會看得見底。(本地風光)
△ 煩惱還很多在裡面,須改進尚多。(煩惱在後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