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壇經》淺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淺析——修習禅學的意義

  角建瓴

  禅宗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肉身菩薩,他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發,於嶺南說法利生,廣度有情37年,得道超凡者莫知其數。其開壇所講法語,一千多年來惠施無量有情,廣為流傳。今不揣冒昧,敬談《六祖壇經》法語之管見,以拋磚引玉,請各位同道指正。

  一.六祖雲:諸三乘人,之所以不解佛智者,患在度量,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與眾生所依之性體雖然相同,但二者有迷悟之分。唐釋宗密《禅源》雲:“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意指悟即為佛,迷即為眾生。但六祖在此明確指出:“諸三乘人,之所以不解佛智者,患在度量......"。

  頓悟由心,心的含義,對於一般人來講,大都認為以意識為主,普通凡夫的境界即由此而來。進一步能夠通過修持或猛利者能通曉阿賴耶識,在修持中發現一條力線(或光柱)由命根達頂,了了明明,此時心之境界則進一層——知以阿賴耶識為主,所見所感自然不同凡夫。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指此境。更進一步,如能將所發現之力線(或光柱——名為根身)不斷發展,發展之極,下至娑婆底,上達娑婆頂,強力所扯,得破俱生我執(禅宗名為遠行地),頓悟諸法畢竟空寂,此時之心,固非前二者所能比,故六祖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此時只會如實空,不會如實不空;只會真空,未契妙有,明體而不達用,其後他蒙五祖加持為講《金剛經》,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隨即大悟,一連說出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至此,方能既契性體,又明妙用,真空妙有元自一體。

  初發心之行者,由肉身(前六識——特別是意識所會之境)起修,破除分別我執、分別法執而發現根身(阿賴耶識所會之境);進一步破除俱生我執、俱生法執,而契法身 (離識見性)。倘若行者不能離識見性,而執著以意識去度量根身乃至法身的境界,則徒費工夫,無有是處。故六祖強調:“諸三乘人,之所以不解佛智者,患在度量,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這句話對真心修道之人有大裨益!

  二.六祖雲: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

  修持無上禅法,目的是明心見性,契會佛性要旨。佛性本體,定慧等持。在迷眾生,分別定慧,不能等學,或言先定發慧,或言先慧發定;或口說善語,心中不善;或於修行,爭辯先後,妄論勝負……以致妄念流行,煩惱障重,修持難以取得實際法效。六祖在《壇經?定慧品》中開宗明義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

  馮達庵著《法華特論》雲:“佛性要旨,慧定等持,不得缺一。慧而無定,莊嚴不彰;定而無慧,活用不作。內觀自心惺寂,裡面原有交融之樂。”世間眾生大都以飲食、男女諸欲為享樂的手段,而以持戒修行為苦事。但修行之人若能明了定慧等持的法理,又能如法修持而獲得真實法樂,則世人所追求之功、名、利、祿、情等所帶來的快樂都屬假樂,樂為苦本。正如《維摩經》雲:持世菩薩在坐禅時,天魔波旬帶了五百魔女來攪擾他,後來五百魔女被維摩诘居士降服了。臨欲分別時,魔王原想帶這些天女回魔宮時,天女們說:"吾有法樂可樂,不再樂俗樂之樂"。

  修持欲達到真實法樂,首先要明了上述定慧為本、定慧等持的法理;其次要如法受持、如法修持。如法受持者,指有明師加持;如法修持者,指戒、定、慧。如《三藏法數九》雲:“如來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三法相資,不可或缺。”戒體即是性體,修行能以戒為師,又能蒙通宗通教的祖師加持,才易接通諸佛法流,契會佛性妙旨!在實際修持中需經歷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剎那心,指妙境於剎那間現前,又隨即隱滅;第二階段——留住心,即境界常常能發現;第三階段 ——甜美心,初契法樂妙旨;第四階段——起伏心,喻修持境界仍起伏不定;第五階段——安住心,至此方能安住法界身,恆常受用法樂。

  三.六祖雲: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行者明心見性,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而成三身。所謂四智,是指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則內外洞明,自心頓覺大慈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而十方諸佛菩薩種性亦呈露其中,顯示開佛知見真實境界;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則萬法通流,更無滯著,任何佛菩薩淨種皆得隨機示現色身,是為示佛知見真實境界;轉第六識意識為妙觀察智,默契法界深密條理也。

  萬法平等,不妨同時並現;而相互間之條理在大空中栗然不亂。得其深密理致,以智力運用之,一切法流莫不隱顯自在;則成法界智慧身,是為悟佛知見真實境界;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為成所作智,行者證入金剛後心,破除微細殘惑,神變無礙,為利樂眾生,諸智隨事應用,成辦一切羯磨事業,名成所作智,是為入佛知見真實境界。

  所謂三身,一般指法身、報身、應化身。究其至理,言佛有三身,從佛菩薩的角度而言,即一體赅三用;從眾生的角度來看,則是根據人智之高低所能契會之境而加以區分。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頓悟入道,轉識成智,不必不聞不見、屏絕外緣,知見已入佛地。緣此時所見所想已異於凡夫之妄見妄想。正如蓮池大師注曰:“曹溪之不斷百思想,明鏡之不斷萬像也;今人之不斷百思想,素慊之不斷五采也。曹溪之對境心數起,空谷之遇呼而聲起也;今人之對境心數起,枯木之遇火而煙。”

  四.六祖雲: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心平、行直義指以平等性智、一行三昧來處事行事,則所念、所行皆符戒體。顯教戒律以遮情為主,而密教戒律以表德為主。任何一位眾生,無始劫以來輪回於六道當中,所造的業種無量無邊儲存於阿賴耶識當中。當善種、淨種成熟時,表現於外即一切順利、吉祥如意;發心向善,走學佛的道路等等;而當惡種、染種成熟時,表現於外即發生災難、疾病等等不如意的事;甚至自甘下流,腐化墮落等等。行者通過修持,清除阿賴耶識當中的染種、惡種,令淨賴耶識,使佛性漸漸輝耀於心,及至菩提心修習成就,自然所做一切皆善,皆符正理。行者修行工夫至此,則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身份為何,皆能隨宜處世——在家則能孝養父母,憐愛親友,尊長敬幼,忍讓謙和;在外則能勤奮工作,服務社會,利益大眾。若未能堅持如法修持,不斷清除阿賴耶識中積存的業種,則姑不論其身份為何,身處何所,當惡種、染種成熟時,就會產生很多煩惱,而難以自拔,甚至造成嚴重的家庭和社會問題。因此,修習禅學對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國泰民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上一篇:六祖壇經原文注釋及釋義
下一篇:《六祖壇經》各品要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