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

 

占察善惡業報經原文與白話對照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占察善惡業報經原文與白話對照版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慧川同學白話文翻譯

  前言:

  一、 本經白話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譯法,為保證原經原意不變,采用原文與譯文對照的方式。白話文部分如有錯誤望不吝賜教,慧川同學郵箱(neo_xue@qq.com)

  二、若要熟練使用占察輪占測善惡業,需要理解經文義理的情況下,同時需要了解善惡業果報原理,需要閱讀另一部經《分別善惡報應經》,欲徹底理解善惡業力運做原理則需要從唯識角度來學習與認識。

  正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捨城耆阇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廣博嚴淨無礙道場,與無量無邊諸大眾俱,演說甚深根聚法門。

  這些是我(阿難)聽說的,那時佛陀、婆伽婆、已具備一切智慧的覺者,在王捨城的耆阇崛山中,應用大神通力,展示廣博莊嚴清淨無礙道場,為無數大眾,演說深奧的六根相聚法門(楞嚴經有六根互用為一根的說法)。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堅淨信,從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我今於此眾中,欲有所問咨,請世尊,願垂聽許。’

  那時大會中有一個菩薩,名叫堅淨信,從座位上站起,整理衣服, 裸露右肩,雙手合什對佛陀說:“我今代替大眾,有一些問題想請教世尊,希望世尊能允許並為我們開示。”

  佛言:‘善男子!隨汝所問,便可說之。’

  佛陀說:“善男子(窺基大師說善男子為持五戒的在家弟子),你隨意問吧,我都可以為你解答”

  堅淨信菩薩言:‘如佛先說,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擾。我諸弟子,失其善念,唯長貪嗔嫉妒我慢,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爾時眾生,睹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渺;所有修學世間禅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禅定通業等,一切全無。我今為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請問如來,設何方便,開示化導,令生信心,得除衰惱。以彼眾生,遭值惡時,多障礙故,退其善心,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數起疑惑,不能堅心專求善法。如是眾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種智,願興方便而曉喻之,令離疑網,除諸障礙,信得增長,隨於何乘,速獲不退。’

  堅淨信菩薩說:“如同佛陀先前所說,若佛陀涅盤,正法滅盡後,像法也趨向滅盡,及至末法時代,這個時候,眾生福報淺薄,生起各種煩惱,社會與國家經常出現混亂現象,各種災難也頻繁出現,種種苦難,種種恐懼之事讓眾生不得安寧。佛陀的弟子,也失去了純善之念,貪婪嗔怒嫉妒我執我慢之心卻不斷增長,即使有好象在遵守佛陀的善法的人,也只是為了謀求人世間的功名利益供養,基本上以這樣的為主,不能專心修行親證果位。那時的人們,看見世界這麼多災難和混亂現象,心裡常常覺得害怕和無能為力,恐懼擔憂自己和親屬的安危,以及為吃穿發愁,由於有這樣多的障礙的緣故,對於佛法顯得遲鈍缺乏認識,證果得到佛陀真法傳承極少,乃至對於三乘教法,有信心而能夠有所成就的人微不足道了。學習世間禅定法門,修得神通,能自知宿命,接近消失。這樣在末法時代中,經過很長時間,修行得道,能淨信佛法,修得禅定智慧,獲得神通,這樣的人也基本沒有了。我今天為未來惡世像法趨向滅盡,末法時代還有少許善根的眾生,請教如來,用什麼樣的方便法門,能開示引導他們,對佛法生起信心,消除苦難煩惱。這樣的眾生,遭遇末法惡世,又有那麼多障礙,善念也慢慢退失,對於能解脫的因果法門,也經常生起疑惑,不能專心的修善,這樣的眾生值得憐憫還能夠拯救。世尊具有大慈悲心,是具有一切智慧的覺者,祈願您能夠善巧方便的開示,讓他們能夠脫離懷疑的羅網,去除各種障礙,對善法信心增長。應該修學什麼樣的方法,能迅速獲得淨信不退轉呢?”

  佛告堅淨信言:‘善哉!善哉!快問斯事,深適我意。今此眾中,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地藏。汝應以此事而請問之,彼當為汝建立方便,開示演說,誠汝所願。’

  佛陀對堅淨信菩薩說:“很好,很好,你的問的很好,也正是我想的,今天在這個大會中,有一位大菩薩,名字叫地藏,你應該關於此事向他請教,他會為你方便開示,能夠誠心滿足你的願望”

  時堅淨信菩薩復白佛言:‘如來世尊,無上大智,何意不說,乃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

  堅淨信菩薩又問佛陀:“如來是三世最尊,擁有無上廣大智慧,是何原因不說呢,卻讓那地藏菩薩演說?”

  佛告堅淨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復普游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又是菩薩,名為善安慰說者,所謂巧演深法,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如是等因緣,於此世界,眾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說之。’

  佛陀對堅淨信菩薩說:“你不要生高下的想法,這個善男子發菩提願已經很久了,已經經過了無數無量的不可思維得盡的阿僧祇劫,已經功德圓滿具有一切智慧了。只是因為本願的自在之力,權且善巧應化,以形象響應十方眾生。常游行於一切世界,建功德之業,在五濁惡世,更能利益開示化導眾生,這是因為依他本願之力的原因,以及因為眾生應受度化機緣成熟的緣故。他從十一劫以來,幫助這個世界,成就化導眾生,所以在這個大會之中,身相端正莊嚴,威德殊勝,除了如來沒有能超過他的。在這個世界所有化導眾生的功德之業,除了遍吉觀世音菩薩等大菩薩外都不能及他。以這個菩薩的本願之力,能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夠除滅眾生一切重罪,消除各種業障,現世得安寧自在。這個菩薩又名善於安慰之善知識,能夠以方便善巧的方法演說深奧法門,善於開導初學者發願上求大乘深邃智慧,讓他不會害怕擔心,以這樣的因緣,他在此世界,眾生皆仰慕渴望禮敬供養他,希望能夠被他所度,所以我今天讓他為你說方便法門。”

  爾時,堅淨信菩薩既解佛意已,尋即勸請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開士,如我所問,惡世眾生,以何方便而化導之,使離諸障,得堅固信。如來今者,為欲令汝說是方便,宜當知時,哀愍為說。’

  這時,堅淨信菩薩理解了佛陀的意思,邀請地藏大菩薩演說方便法門,地藏大菩薩說:“很好,你是真的救世道德高尚之人,也是大智慧之人,就象我所問,惡世眾生,用什麼樣的方便才能化導他們,使他們遠離各種業障,得到堅固淨信。今天如來,是想讓你勸請這個方便法門,是適宜的時候了,為哀愍末世眾生,我來為你演說。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語堅淨信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谛聽,當為汝說。若佛滅後,惡世之中,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未得決定信,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成就現前;不能勤觀如是法故,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於三寶功德種種境界,不能專信,於三乘中,皆無定向。如是等人,若有種種諸障礙事,增長憂慮,或疑或悔,於一切處,心不明了,多求多惱,眾事牽纏,所作不定,思想擾亂,廢修道業。有如是等障難事者,當用木輪相法,占察善惡宿世之業,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如是谛占善惡業報,曉喻自心,於所疑事,以取決了。若佛弟子,但當學習如此相法,至心歸依,所觀之事,無不成者。不應棄捨如是之法,而返隨逐世間卜筮種種占相吉凶等事,貪著樂習。若樂習者,深障聖道。’

  這時,地藏大菩薩對堅淨信大菩薩說:“善男子,認真聽,為你說,佛陀滅度後,惡世中,那些四部弟子,對於世間與出世間的因果法,沒有得到堅定的淨信,無法修學無常觀,苦觀,無我觀,不淨觀而有所成就,不能勤於修學這樣的觀法,所以終究不能脫離十惡之罪過,對於三寶功德種種境界,也無法淨信,對於三乘法門沒有定向,這樣的人,如果有種種業障之事,就會增長煩惱,或者有疑或者後悔,在任何地方,心不能明了,執求多多煩惱也多多,各種俗事牽扯糾纏,做什麼也沒有定向,思想煩擾混亂,對於修善學道之業也荒廢了。有這樣的障礙苦難之事,就應當用木輪相法門,來測算占察累世的善惡業,以及當前的苦難快樂吉凶等事情,因緣業力相合則有,因緣業力盡則消散,業力顯現因為心念,業力之相顯現則果報生起,不會無故壞滅,相應不差毫厘,這樣占察善惡業果報就能明白,對於懷疑的事情也能夠有所判斷。凡是佛弟子,都應該學習這樣占察相法,誠心淨信,那麼所觀的事情,沒有不能夠成就的,所以不要捨棄這個法門,反倒去追求世間那些占卜吉凶那些東西,貪求執著,如果過於執愛,那麼就障礙了對真理尋求的神聖之道。”

  ‘善男子!欲學木輪相者,先當刻木如小指許,使長短減於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余向兩頭斜漸去之;仰手傍擲,令使易轉,因是義故,說名為輪。又依此相,能破壞眾生邪見疑網,轉向正道,到安隱處,是故名輪。其輪相者,有三種差別,何等為三?

  “善男子,如果要學木輪相法門,就用如小指大小的木頭來雕刻,長度一寸左右,中間四面方形平直,兩頭傾斜削去(如鉛筆頭),手抓住向一側投擲,使木輪容易轉動,因為這個緣故,所叫輪,又因為依據這個相,能夠破除眾生心中疑慮,安於正道,安然自在,所以叫做輪,這個輪相,共有三種差別,那三種呢?”

  一者輪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種差別,其輪有十。

  第一種輪相,能示現宿世所造的善惡業的差別,共有十個木輪。

  二者輪相,能示宿世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其輪有三。

  第二種輪相,能夠示現宿世累積的業力遠近,以及業力的強弱程度差別,共有三個木輪。

  三者輪相,能示三世中受報差別,其輪有六。

  第三種輪相,能夠示現過去現在未來所受果報的差別,共有六個木輪。

  ‘若欲觀宿所作善惡業差別者,當刻木為十輪,依此十輪,書記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輪,於一面記;次以十惡,書對十善,令使相當,亦各記在一面。言十善者,則為一切眾善根本,能攝一切諸余善法。言十惡者,亦為一切眾惡根本,能攝一切諸余惡法。

  若想觀宿世所造不同的善惡業,應當刻十個木輪,這十個木輪書寫十種不同善業的名稱,一個木輪的一面書寫善業名稱,對面一面書寫十種惡業名稱。這十種善,是一切善的根本,能統攝包括一切其余善法。十種惡則為一切眾惡的根本,能統攝包括一切其余惡法。

  若欲占此輪相者,先當學:至心總禮十方一切諸佛,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咨受正法;次應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及為他說;次當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發菩提心,志不退轉;後應學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資生眾具,悉皆充足。如是禮已,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修供養者,憶念一切佛法僧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願令以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又念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璎珞、幢旛、寶蓋諸珍妙飾,種種音樂、燈明、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憶想遙擬,普共眾生奉獻供養。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我今隨喜。若未修供養者,願得開導,令修供養。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剎土,於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眾生等持奉獻。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養一切賢聖僧眾。願共一切眾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離念清淨,畢竟圓滿。又應別復系心供養我地藏菩薩摩诃薩,次當稱名,若默誦念,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如是稱名,滿足至千。經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薩摩诃薩,大慈大悲,惟願護念我及一切眾生,速除諸障,增長淨信,令今所觀稱實相應。”

  如果要占察這個善惡業輪相,就應當先至誠心禮敬十方一切諸佛,然後發願,願十方一切眾生皆能速得親近供養一切諸佛,聽聞正法教導;其次至誠心禮敬十方一切諸佛法藏,然後發願,願十方一切終生皆能速得讀誦受持,如法修行,也能為他人演說;其次至誠心禮敬十方一切聖賢善知識,願十方一切眾生皆能速得親近供養聖賢善知識,發菩提心,志願不退轉;然後應當至誠心禮敬我地藏菩薩,然後發願,願十方一切眾生,皆速能消除惡業重罪,遠離各種業障,賴以為生的物資充足。這樣禮敬完之後,隨自己擁有的香、花等修供養之法。修供養之法時,應先觀想一切佛法僧三寶之體恆常遍滿法界,無處不在。願此香花等同諸法清淨性,遍及一切佛國淨土供養,用作佛事。又觀想一切供養用品器具遍滿十方,無時不有;我今天用這些遍滿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花、珍貴裝飾、法幢懸幡、寶蓋、各種珍寶飾品、種種音樂、明燈、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盡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莊嚴供養用品器具。觀想模擬,和一切眾生一起奉獻供養。我今隨喜於一切世界常修供養之法者。如果尚未修供養之法者,願他得到開導,而能起修供養之法。又願我身能夠迅速抵達一切佛國剎土,在一切有佛法僧的地方,分別以一切莊嚴的用品器具,與一切眾生一起奉獻供養。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養一切賢聖僧眾。願和一切眾生修行這樣的供養,逐漸成就六度波羅蜜、四無量心。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平等一味,清淨離於妄想之念,徹底究竟圓滿。另外,應當再用心供養我地藏菩薩,念誦地藏菩薩名號,或默念,一心禱告,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這樣至千遍。念誦千遍完畢後,念誦或禱告:地藏菩薩摩诃薩,大慈大悲,願您加持我及一切眾生,速除諸業障,增長堅定信心,讓今所占察能夠切實與所願相應。”

  作此語已,然後手執木輪,於淨物上而傍擲之。如是欲自觀法。若欲觀他,皆亦如是。應知占其輪相者,隨所現業,悉應一一谛觀思驗,或純具十善,或純具十惡,或善惡交雜,或純善不具,或純惡不具,如是業因,種類不同,習氣果報,各各別異;如佛世尊余處廣說。應當憶念思惟觀察所現業種,與今世果報所經苦樂吉凶等事,及煩惱業習得相當者,名為相應。若不相當者,謂不至心,名虛謬也。若占輪相,其善惡業俱不現者,此人已證無漏智心,專求出離,不復樂受世間果報,諸有漏業,展轉微弱,更不增長,是故不現。又純善不具,純惡不具者,此二種人,善惡之業所有不現者,皆是微弱,未能牽果,是故不現。

  念完之後,然後手持木輪,在干淨的物品上向一側投擲,如果是占察自己,或是占察他人,都是這樣操作。應當知道木輪之相,是與顯示的業相相應相隨,都應該一一認真占察思考檢驗,有的全部是十善,有的全部是十惡,有的不全部是善,有的不全部是惡,這樣的業因,種類不同,習氣果報,也各有差別,如同佛陀世尊在其他地方一直常說的一樣。應當憶念思維觀察所顯示的業力的種類,與今世果報所經歷的苦樂吉凶等事,以及煩惱習氣相差不大則為相應。如果相差較大,那麼是妄念太多心不清淨,則不相應了。如果占察輪相上善惡都不顯現,那麼此人已證得無漏智了,專求出離世間,不在樂受世間果報了,那些有漏之業,已逐漸輕微,更不會增長了,所以不顯現。如果一個善相也沒有,一個惡相也沒有,這兩類人,善惡業之所以不顯,因為都很微弱,沒有牽動果報,所以沒有顯現。

  若當來世,佛諸弟子,已占善惡果報得相應者,於五欲眾具得稱意時,勿當自縱,以起放逸。即應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業故,今獲此報,我今乃可轉更進修,不應休止。若遭眾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擾亂憂怖,不稱意時,應當甘受,無令疑悔,退修善業。即當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惡業故,今獲此報,我今應當悔彼惡業,專修對治及修余善,無得止住懈怠放逸,轉更增集種種苦聚。是名占察初輪相法。’

  如果時值來世,諸佛弟子,已經占察的善惡果報都能夠相應,眼耳鼻舌身欲樂用具都能夠稱心合意時,不應自我放縱,生起放逸之心。應當這樣思維,這些都是因為我宿世種了這樣的善因緣故,所以今天有此善報,我今天更應當精進修行,不應該停止。如果遭遇種種苦厄衰敗煩惱不吉之事,心神擾亂恐懼,不能稱心如意,應當甘心承受,不要懷疑後悔,退失修善業道心,應當這樣思維,這些皆是我宿世所造惡業所致,所以今世獲得此果報,我今應當忏悔這些惡業,專心修行對治的方法和其他善法,不停止也不懈怠放逸,否則惡因累集則種種苦惱相聚。這個就是占察初輪相法。”

  ‘善男子!若欲占察過去往昔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者。當復刻木為三輪,以身口意各主一輪,書字記之。又於輪正中一面,書一畫,令粗長,使徹畔。次第二面,書一畫,令細短,使不至畔。次第三面,作一傍刻如畫,令其粗深。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細淺。當知善業莊嚴,猶如畫飾;惡業衰害,猶如損刻。其畫長大者,顯示積善來久,行業猛利,所作增上;其畫細短者,顯示積善來近,始習基鈍,所作微薄。其刻粗深者,顯示習惡來久,所作增上,余殃亦厚;其刻細淺者,顯示退善來近,始習惡法,所作之業,未至增上。或雖起重惡,已曾改悔,此謂小惡。

  善男子,如果想占察過去往昔的累積之業遠近,強弱,大小差異,應當再刻三個木輪,以身口意各代表一個木輪,用文字記號命名,在木輪的一面正中,寫一畫,粗長,至邊處。第二面,寫一畫,細短,不至邊。第三面,傾斜刻一畫,粗深,第四面,還是傾斜刻一畫,細淺。應當知道善業莊嚴,如同書畫,惡業衰敗惱害,如同損壞的雕刻。那一畫長且大,顯示的是積累善業由來已久,所行善業深厚,所作的一直是累加的善因,那一畫細短的,顯示的是所積累的善業不多,開始所作根基較差,所作善業微薄。所刻畫深,顯示宿世惡業由來已久,所造的是累加的惡因,惡業果報也大,所刻畫淺的,顯示最近退失善業,開始造惡業,所造的惡業,還沒有累加增上,雖然造重惡,如果曾經悔改,那麼就是小惡了。

  善男子!若占初輪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業善惡差別,而不能知積習久近,所作之業強弱大小,是故須占第二輪相。若占第二輪相者,當依初輪相中所現之業,若屬身者,擲身輪相;若屬口者,擲口輪相;若屬意者,擲意輪相。不得以此三輪之相,一擲通占。應當隨業主念一一善惡,依所屬輪,別擲占之。’

  善男子,如果占察初輪相,能夠知道宿世所造之業善惡的差別,但無法知道所積之業力遠近,強弱,大小,所以要占第二輪相,如果占第二輪相,應當依初占輪相所顯現的業,如果是身業,那麼就投擲代表身的那個輪相,如果屬於口業,那麼就投擲口輪相,如果屬於意,就投擲意輪相,不得把三種輪相一起投擲同時占,應當分別根據各個善惡業,依據所屬輪相,分別占察。

  ‘復次:若占初輪相中,唯得身之善,於此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謂無至心,不得相應,名虛謬也。又復不相應者,謂占初輪相中,得不殺業,及得偷盜業,意先主觀不殺業,而於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名不相應。’

  再者,如果占察初輪相中,只有身善,在第二輪相卻占得身惡,那麼至誠心不夠,不能相應,就是錯誤的。又如果不相應,在初輪相中,占得不殺業,和偷盜業,先占不殺業,在第二輪相中,卻占得身惡,那麼就是不相應。

  ‘復次:若觀現在從生以來,不樂殺業,無造殺罪,但意主殺業,而於此第二輪相中,得身大惡者,謂名不相應。自余口意中業不相應義,亦如是應知。’

  再者,如果現生不樂殺業,也未造殺罪,但占得殺業,並且在第二輪相中,占得身大惡業,那麼就是不相應。口業意業不相應的道理,應當知道也是這樣的。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禅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禅定智慧,應當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淨而修禅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善男子!若未來世眾生,想求脫離生老病死,開始發心學習禅定無相智慧,應當先觀宿世所造的惡業多少及輕重。如果惡業多且重,不得立即修學禅定智慧,應當先修忏悔之法。為什麼呢,此人宿世業習惡念深重,今世必然多造惡業,毀戒犯禁造大惡業,如果不忏悔清淨而修禅定智慧,那麼就有很多障礙,不能克服,或心神錯亂,或外邪煩惱危害,或聽受邪法,增長惡知見,所以應當先修忏悔之法,如果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微薄,那麼就能夠遠離那些業障。

  善男子!欲修忏悔法者,當住靜處,隨力所能,莊嚴一室,內置佛事,及安經法,懸缯旛蓋,求集香華,以修供養。澡浴身體,及洗衣服,勿令臭穢。於晝日分,在此室內,三時稱名,一心敬禮過去七佛及五十三佛,次隨十方面,一一總歸,擬心遍禮一切諸佛所有色身、捨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次復總禮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又當擬心遍禮十方一切法藏。次當擬心遍禮十方一切賢聖。然後更別稱名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如是禮已,應當說所作罪,一心仰告:惟願十方諸大慈尊,證知護念。我今忏悔,不復更造。願我及一切眾生,速得除滅無量劫來,十惡、四重、五逆、顛倒、謗毀三寶,一闡提罪。

  善男子,如果想修忏悔之法,應當獨處靜處,隨自己的能力,莊嚴裝飾一室,內置佛堂用作佛事,安放經法,懸缯旛蓋,放置香花,以修供養之法。沐浴更衣,不要讓身體臭污穢。白天時分,在此室內,三個時辰持誦名號,一心禮敬過去七佛及五十三佛,然後禮敬十方諸佛,一一歸命禮敬,誠心禮敬一切諸佛所有的色身,捨利,形象,浮圖,廟塔,一切佛事。然後禮拜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又應當在心裡模擬遍禮十方一切法藏。然後應當在心裡模擬遍禮十方一切賢聖。然後獨立稱名禮拜我地藏菩薩。這樣禮拜完後,應當說所造作的罪業,一心恭敬禱告:願十方諸大慈悲尊者,為我證明為我加持。我今忏悔,不再重復造惡業。願我及一切眾生,迅速除滅無量劫以來,十惡罪、四重罪、五逆罪、顛倒罪、謗毀三寶罪,一闡提罪。

  復應思惟如是罪性,但從虛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而可得者,本唯空寂。願我及一切眾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次應復發勸請之願,願令十方一切菩薩未成正覺者,願速成正覺。若已成正覺者,願常住在世,轉正法輪,不入涅槃。次當復發隨喜之願,願我及一切眾生,畢竟永捨嫉妒之心,於三世中一切剎土,所有修學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隨喜。次當復發回向之願,願我所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眾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如是發回向願已,復往余靜室,端坐一心,若稱誦,若默念我之名號。當減省睡眠。若惛蓋多者,應於道場室中旋繞誦念。次,至夜分時,若有燈燭光明事者,亦應三時恭敬供養,悔過發願。若不能辦光明事者,應當直在余靜室中,一心誦念,日日如是行忏悔法,勿令懈廢。若人宿世遠有善基,暫時遇惡因緣而造惡法,罪障輕微,其心猛利,意力強者,經七日後,即得清淨,除諸障礙。如是眾生等,業有厚薄,諸根利鈍,差別無量。或經二七日後而得清淨,或經三七日;乃至或經七七日後而得清淨;若過去現在,俱有增上種種重罪者,或經百日而得清淨,或經二百日乃至或經千日而得清淨。若極鈍根,罪障最重者,但當能發勇猛之心,不顧惜身命想,常勤稱念,晝夜旋繞,減省睡眠,禮忏發願,樂修供養,不懈不廢,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進,於千日中必獲清淨。’

  另外應當思維這樣的罪責的本性,皆從虛妄的顛倒妄想而起,沒有確定實際的而能獲得,一切本來只有空寂。願我及一切終生,皆迅速了悟心的本質,永遠滅除罪責根本。再次應該再發勸請之願,願十方世界一切菩薩未能成真正覺悟者,皆速成真正覺悟者。如果已成真正覺悟的,願他們常住在世,宏揚正法,不入涅盤。再次應當發隨喜之願,願我及一切眾生,徹底的永遠捨棄嫉妒之心,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剎土,所有修學一切功德以及成就者,我皆隨喜。然後應當再發回向之願,願我所修一切功德,皆回向利益一切眾生,一同樂修佛的智慧,至涅盤聖城。這樣發回向願後,再在靜室,端坐靜心,或稱誦,或默念地藏菩薩名號。應當減少睡眠,如果昏沉業障太重,應該在道場室中繞行誦念。然後,至半夜時,如果有明燈燭光等,應該三時(通宵)恭敬供養,忏悔過失發願。如果不能置辦明燈燭光等,應當在靜室中,一心誦念,每日這樣修行忏悔之法,不要懈怠荒廢。如果是宿世很早就有善業根基,暫時遇到惡緣而造惡業,罪障輕微,用心猛利,意志堅強,經七天後,就能得清淨,消除各種業障。這樣的眾生,業障有厚有薄,根性有利有鈍,差別很大。有的需要兩個七得到清淨,有的需要三個七,乃至需要七個七後才能得清淨。如果過去現在,都有累加的種種重罪,需要經過一百日才能清淨,或需兩百日乃至千日得清淨。如果根性過於愚鈍,罪障最重,應當發勇敢猛利的願心,不顧慮身家性命,常常勤奮念誦,晝夜繞行,減少睡眠,禮敬忏悔發願,樂意修供養之法,不懈怠荒廢,甚至失去性命也不休息退卻,這樣精進修行,千日中必獲得清淨之業。

  ‘善男子!若欲得知清淨相者,從始修行,過七日後,應當日日於晨朝旦,以第二輪相,具安手中,頻三擲之。若身口意皆純善者,名得清淨。如是未來諸眾生等,能修行忏悔者,從先過去久遠以來,於佛法中,各曾習善,隨其所修何等功德,業有厚薄,種種別異,是故彼等得清淨時,相亦不同。或有眾生,得三業純善時,不即更得諸余好相;或有眾生得三業善相等,於一日一夜中,復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夢,夢見佛色身,來為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若人未得三業善相,但先見聞如此諸事者,則為虛妄诳惑詐偽,非善相也。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攝心猛利者,我於爾時,隨所應度而為現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隱,離諸疑怖;或示神通種種變化,或復令彼自憶宿命,所經之事,所作善惡;或復隨其所樂,為說種種深要之法,彼人即時於所向乘,得決定信;或漸證獲沙門道果。’

  善男子,如果想的到清淨業相,從開始修行,經過七天後,應當天天在清晨時,占察第二輪相,一起放置手中,連續擲三次,如果身口意都是純善,那麼就得清淨了。如果未來眾生,能修行此忏悔之法,從過去久遠以來,在佛法中,已經修善了,所修的功德之業會有厚薄,有種種差異,所以他得清淨之業時,相也不會相同。有的眾生三業純善時,不會立即得到其他善相,有的眾生三業善相相等,會一日一夜中,光明遍滿房間,或者聞到特殊上好香氣,快樂安然,或者做善夢,夢見佛的色身相,來為他作證,手摩其頭,贊歎,很好啊,你今天三業清淨,我來為你作證。或著夢見菩薩來為他作證,或者夢見佛形象放大光明為他作證。如果三業沒有得到善相,卻經歷前面的那些事,那麼就是虛假的荒謬的欺詐偽造的,不是善相。如果有人出世善根,攝心勇猛精進,我在那時,應化顯身,放大慈悲光明,讓他安然寧靜,遠離各種懷疑恐懼。或者展現種種變化神通,或者讓他自己回憶起宿命,過去生所經歷的事情,所造的善業惡業,或者隨他所喜歡,為他說種種深邃法門,讓他立即趨向此法,得到堅定淨信,或者漸漸證得沙門道果。

  ‘復次,彼諸眾生,若雖未能見我化身轉變說法,但當學至心,使身口意得清淨相已,我亦護念,令彼眾生,速得消滅種種障礙,天魔波旬,不來破壞,乃至九十五種外道邪師,一切鬼神,亦不來亂;所有五蓋,展轉輕微,堪能修習諸禅智慧。’

  再者,這些眾生,如果沒有能見我化身為其說法,那麼應當學習至誠心,使身口意得到清淨之相,我也會加持他,讓他迅速消滅種種業障,天魔波旬不會來破壞,乃至九十五種外道邪師,一切鬼神,也不會來擾亂,所有的五蓋煩惱,逐漸轉為輕微,這樣才能夠修習各種禅定智慧。

  ‘復次,若未來世諸眾生等,雖不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眾厄,貧窮困苦,憂惱逼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恆常發願,於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至誠,亦當速脫種種衰惱;捨此命已,生於善處。’

  再者,如果未來世的眾生,雖然不是為了求得禅定智慧,但卻遭受種種苦厄,貧窮困苦,憂愁煩惱逼迫,也應該恭敬禮拜供養地藏菩薩,忏悔所造惡業,經常發菩提願,隨時隨地,至誠心勤奮持誦地藏菩薩名號,以至誠心,也會迅脫離種種衰敗煩惱,來世投生善道。

  ‘復次,未來之世,若在家、若出家、諸眾生等,欲求受清淨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應可受。若彼眾生,欲習摩诃衍道,求受菩薩根本重戒,及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師,廣解菩薩法藏,先修行者,應當至心於道場內,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為師證,一心立願,稱辯戒相,先說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三種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

  再者,未來世,在家,出家,這些眾生,如果想求得清淨微妙的戒律,但先世已造作了重罪不能受戒,也應當象上面所說修忏悔之法,以至誠心修得身口意三業清淨善相,就可以受戒了。如果這個眾生想學習大乘佛法,尋求受持菩薩的根本重戒,願意總體接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但得不到好的戒師,能夠幫助廣泛解釋菩薩法藏的先修行者,應當以至誠心在道場內,恭敬供養,敬仰禱告十方諸佛菩薩,請作為我師為我證明,專心發願,口誦戒律,先說十個根本重戒,然後總體列舉三種戒,自行發誓受戒,這樣也能夠得戒。

  ‘復次,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眾,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於禁戒者,但能學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其未出家者,應當剃發,被服法衣,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儀三種戒聚,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為比丘、比丘尼,即應推求聲聞律藏,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受持讀誦,觀察修行。若雖出家,而其年未滿二十者,應當先誓,願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彌、沙彌尼,即應親近供養給侍先舊出家學大乘心具受戒者,求為依止之師,請問教戒,修行威儀,如沙彌、沙彌尼法。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當親近菩薩所修摩德勒伽藏,讀誦思惟,觀察修行,殷勤供養佛法僧寶。若沙彌尼年已十八者,亦當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學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滿二十時,乃可如上總受菩薩三種戒聚,然後得名比丘尼。若彼眾生,雖學忏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設作受想,不名得戒。’

  再者,未來世眾生,如果想出家或已經出家,如果沒有好的受戒之師和清淨的僧眾,心裡疑惑不能如法受持禁戒,但能學發無上菩提道心,也能讓身口意得清淨,如果未出家,應當剃發,穿上法衣,如同上面所說發願,自行發誓受菩薩律儀三種戒聚,即是徹底解脫戒。出家之戒,即比丘,比丘尼戒,應研究聲聞律藏,及菩薩所修習摩德勒伽藏,受持讀誦,觀察修行。如果雖然出家,但年齡未滿二十的,應當先發誓,願意接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受完戒後,則名為沙彌、沙彌尼,即應當親近供養伺奉早先出家學大乘心願具足受戒者,請求依止他為師,請教教戒,修行威儀,如沙彌、沙彌尼戒法。若不能遇到這樣的人,應當親修菩薩所修摩德勒伽藏,讀誦思考,觀察修行,殷勤供養佛法僧三寶。如果沙彌尼年紀已過十八,也應當自行發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學比丘尼一切戒律。年滿二十時,才可以如前面持受菩薩三種戒律,然後才叫比丘尼。如果這位眾生,雖然學忏悔之法,不能以至誠心,無法獲得善相,即使有受戒想法,也不能稱作得戒。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何等至心,能獲善相?’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

  這時,堅淨信大菩薩問地藏大菩薩:“所說的至誠心,有哪幾種差別呢?什麼樣的至誠心,能夠獲得三業清淨的善相呢?”

  地藏大菩薩說:“善男子,我所說的至誠心,大略有兩種,什麼樣的兩種呢?”

  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

  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

  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何等為三?

  一、 初發心的至誠心

  二、 攝心專一精進,成就勇猛,能相應的至誠心。

  第二種至誠心,能夠獲得清淨善業相,第二種至誠心,也有上中下三種差別,是哪三種呢?

  一者,一心,所謂系想不亂,心住了了。

  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

  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

  若人修習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是名說占第二輪法。’

  一、 一心即心系一處不亂,了了分明。

  二、 勇猛心,即專心努力不懈,不顧惜身體性命。

  三、 深心,即與法相應,徹底不退轉。

  如果有人修習此忏悔之法,乃至最下等的至誠心也做不到的話,終究不能獲得清淨善相。這個就是占察第二輪相方法了。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報差別者,當復刻木為六輪,於此六輪,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數,書字記之,一數主一面,各書三面,令數次第不錯不亂。當知如此諸數,皆從一數而起,以一為本。如是數相者,顯示一切眾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為本。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不了一法界,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內六根故,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以依六識故,於色聲香味觸法中,起違想,順想,非違非順等想,生十八種受。’

  善男子,如果想占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受的果報差異,應當再刻六個木輪,這六個木輪,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數字標記,一個寫在一個面上,各寫三面,數字的次序不能顛倒。應當知道這樣的這些數字,都從一個數字開始,以一為根本,這樣的數字之相,顯示一切眾生的六根相聚,都是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一體實境而生起,依照一體實境為之根本。所謂依照一體實境的緣故,有這類無明不能了知一真法界,妄想思維,就顯現妄想的境界,分別執取,積累業力的因緣,生出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靠內在的六根緣故,對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生起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識,以這六種識的緣故,對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生起違背或是順應的念頭,不違背不順應等念頭,衍生十八種感受。

  ‘若未來世佛諸弟子,於三世中所受果報,欲使決疑意者,應當三擲此第三輪相,占計合數,依數觀之,以定善惡。如是所觀三世果報善惡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種。何等為一百八十九種:

  如果未來世佛弟子,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所遭受的果報,想對心中的疑慮作出判斷,應當投擲三次第三輪相,將所現數字相加求和,依據求得之和的數字來觀察,來判斷是善是惡。這樣所觀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果報善惡相,有一百八十九種,是哪一百八十九種呢: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 二者所求果現當證;

  1.追求上乘佛法,不會退轉 2.追求的道果,今生可得證

  三者求中乘得不退; 四者求下乘得不退;

  3.追求中乘<緣覺>的佛法,不會退轉 4.追求小乘自度,不會退轉.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 六者修四梵得成就;

  5.所求神通,能夠得到成就 6.所修四梵果報能夠得到成就. <修四梵住能夠得來生作四梵天王的果報>

  七者修世禅得成就; 八者所欲受得妙戒;

  7.想要修世間四禅八定,能夠成就. 8.想要去受戒,可以滿願得戒.

  九者所曾受得戒具; 十者求上乘未住信;

  9.曾經所受之戒律得具足. 10.想要追求大乘的佛法,但是信心.還沒有堅定.

  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 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

  11.想要追求中乘的佛法<緣覺法門>,但是信心.還沒有堅定. 12.想要追求小乘的佛法,但是信心.還沒有堅定.

  十三者所觀人為善友; 十四者隨所聞是正法;

  13.所觀之人是善知識. 14.所聽聞的,是正法.

  十五者所觀人為惡友; 十六者隨所聞非正教;

  15.所觀之人非善知識. 16.所聽聞的不是正法

  十七者所觀人有實德; 十八者所觀人無實德;

  17.所觀之人有實際德性 18.所觀之人無實際德性

  十九者所觀義不錯謬; 二十者所觀義是錯謬;

  19.所觀的義理沒有錯誤 20.所觀的義理是錯誤的

  二十一者有所誦不錯謬; 二十二者有所誦是錯謬;

  21.所誦持的沒有錯誤 22.所誦持的是錯誤的

  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錯謬; 二十四者所見聞是善相;

  23.所修行的沒有錯誤 24.所見聞的是有益的

  二十五者有所證為正實; 二十六者有所學是錯謬;

  25.所證是真實的 26.所學習的是錯誤的

  二十七者所見聞非善相; 二十八者有所證非正法;

  27.所見所聞沒有利益 28.所證不是真理正法

  二十九者有所獲邪神持; 三十者所能說邪智辯;

  29.所獲得證知的是邪神加持 30.所說的是邪知邪見

  三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 三十二者應先習觀智道;

  31.深奧的知識非人智力所能知 32.應該先修內觀智慧的方法

  三十三者應先習禅定道; 三十四者觀所學無障礙;

  33.應該先修學禅定 34.所觀修學沒有障礙

  三十五者觀所學是所宜; 三十六者觀所學非所宜;

  35.所觀的修學是適宜的 36.所觀的修學不適合

  三十七者觀所學是宿習; 三十八者觀所學非宿習;

  37.所觀的修學是過去學習過的 38.所觀的修學不是過去所學的

  三十九者觀所學善增長; 四十者觀所學方便少;

  39.所觀的修學能夠快速進步 40.所觀的修學方便法很少,不容易

  四十一者觀所學無進趣; 四十二者所求果現未得;

  41.所觀的修學沒有進步 42.所求的果報現在還未得到

  四十三者求出家當得去; 四十四者求聞法得教示;

  43.希望出家應當行動 44.希望聽聞正法能夠得到開示

  四十五者求經卷得讀誦; 四十六者觀所作是魔事;

  45.所求經法能夠得到,讀誦 46.所觀所作之事是魔事

  四十七者觀所作事成就; 四十八者觀所作事不成;

  47.所觀之事能夠成就 48.所觀所作之事無法成就

  四十九者求大富財盈滿; 五十者求官位當得獲;

  49.謀求財富得到很多很充足 50.謀求官位能夠得到

  五十一者求壽命得延年; 五十二者求世仙當得獲;

  51.謀求延年益壽可以實現 52.求成仙能夠成功

  五十三者觀學問多所達; 五十四者觀學問少所達;

  53.所觀學問能夠通達 54.所觀的學問獲得很少

  五十五者求師友得如意; 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

  55.求師得友能夠如意 56.收弟子能夠如意

  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 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

  57.求未來有好父母能夠如意 58.求子女能夠如意

  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 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

  59.求妻妾能夠如意 60.求同伴能夠如意

  六十一者觀所慮得和合; 六十二者所觀人心懷恚;

  61.所憂慮的能夠和合圓滿 62.所觀的人心懷怨恨

  六十三者求無恨得歡喜; 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

  63.求無怨恨能夠歡喜滿意 64.求和合圓滿能夠滿意

  六十五者所觀人心歡喜; 六十六者所思人得會見;

  65.所觀的人心裡愉快歡喜 66.所思念的人能夠相見

  六十七者所思人不復會; 六十八者所請喚得來集;

  67.所思念的人不會再見 68. 請客、請人、幫助你能來。

  六十九者所憎惡得離之; 七十者所愛敬得近之;

  69.所憎惡的能夠遠離 70.所尊敬喜愛的能夠親近

  七十一者觀欲聚得和集; 七十二者觀欲聚不和集;

  71.想要邀人相聚能夠實現 72.想要邀人相聚無法實現

  七十三者所請喚不得來; 七十四者所期人必當至;

  73.所邀請的不會來 74.所期待的人一定會到

  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來; 七十六者所觀人得安吉;

  75.所期待的人一定不來 76.所觀察的人能夠平安吉祥

  七十七者所觀人不安吉; 七十八者所觀人已無身;

  77.所觀的人無法平安吉祥 78.所觀的人已失去了肉身

  七十九者所望見得睹之; 八十者所求覓得見之;

  79.所期待的能夠見到 80.所尋覓的能夠見到

  八十一者求所聞得吉語; 八十二者所求見不如意;

  81.所聽聞的是吉祥之語 82.所求見不能如意

  八十三者觀所疑即為實; 八十四者觀所疑為不實;

  83.所懷疑的是事實 84.所懷疑的不事實

  八十五者所觀人不和合;

  84.所觀的人無法愉快相處

  八十六者求佛事當得獲; 八十七者求供具當得獲;

  86.所求佛事能夠獲得 87.所求供養器具能夠獲得

  八十八者求資生得如意; 八十九者求資生少得獲;

  88.所求生活所需能夠如意 89.所求生活所需獲得很少

  九十者有所求皆當得; 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

  90.有所求都能夠得到 91.有所求都不能得到

  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獲; 九十三者有所求得如意;

  92.有所求獲得很少 93.有所求能夠如意

  九十四者有所求速當得; 九十五者有所求久當得;

  94.有所求能夠迅速獲得 95.有所求要過很長時間才能得到

  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損失; 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

  96.有所求卻有所損失 97.有所求能吉祥順利

  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 九十九者觀所失求當得;

  98.有所求而受苦難 99.所失去的求而能得

  一百者觀所失求不得; 一百一者觀所失自還得;

  100.所失去的求而不得 101.所失去的自動歸來

  一百二者求離厄得脫難; 一百三者求離病得除愈;

  102.謀求離厄運苦難能夠脫離 103.求離病痛能夠脫離和愈合

  一百四者觀所去無障礙; 一百五者觀所去有障難;

  104.所去之地沒有障礙 105.所去之地有障礙困難

  一百六者觀所住得安止; 一百七者觀所住不得安;

  106.所觀之處能夠安穩 107.所觀之處不得安寧

  一百八者所向處得安快; 一百九者所向處有厄難;

  108.所要去的地方能夠安穩快樂 109.所要去的地方會有苦難

  一百一十者所向處為魔網; 一百一十一者所向處難開化;

  110.所要去的地方是則為魔事之網 111.所要去的地方難以開化

  一百一十二者所向處可開化;一百一十三者所向處自獲利;

  112.所要去的地方可以開化 113.所要去的地方能夠自得利益

  一百一十四者所游路無惱害;一百一十五者所游路有惱害;

  114.所游之路沒有煩惱危害 115.所游之路有煩惱和危害

  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惡饑馑起; 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惡多疾疫;

  116.國君與人民饑餓苦難現起 117.國君與人民多瘟疫苦難

  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國豐樂; 一百一十九者君無道國災亂;

  118.國君與人民安樂豐足 119,國君無道國家多災難多混亂

  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災亂滅; 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惡國將破;

  120.國君修學高尚道德災難混亂消滅 121.國君無道國家將破

  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國還立;

  122.國君修善國家仍然會安立

  一百二十三者觀所避得度難; 一百二十四者觀所避不脫難;

  123.所觀能夠躲避苦難 124.所觀不能避難

  一百二十五者所住處眾安隱; 一百二十六者所住處有障難;

  125.所住之處眾人都自在寧靜 126.所住之處有障礙困難

  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眾不安; 一百二十八者閒靜處無諸難;

  127.所處人群不能安穩寧靜 128.悠閒寂靜之處沒有種種災難

  一百二十九者觀怪異無損害; 一百三十者觀怪異有損害;

  129.所觀的怪異之事沒有什麼損害 130.所觀的怪異之時會有損害

  一百三十一者觀怪異精進安;

  131.所觀的怪異之事,如果精進修行能夠安寧

  一百三十二者觀所夢無損害; 一百三十三者觀所夢有所損;

  132.所觀之夢的沒有損害 133.所觀之夢的會有所損害

  一百三十四者觀所夢精進安; 一百三十五者觀所夢為吉利;

  134.所觀之夢如果精進則能安慰 135.所觀之夢是吉利的

  一百三十六者觀障亂速得離; 一百三十七者觀障亂漸得離;

  136.所觀的障礙混亂能迅脫離 137. 所觀的障礙混亂漸漸脫離

  一百三十八者觀障亂不得離; 一百三十九者觀障亂一心除;

  138. 所觀的障礙混亂無法脫離 139. 所觀的障礙混亂需要專一心去除

  一百四十者觀所難速得脫; 一百四十一者觀所難久得脫;

  140. 所觀的苦難能夠迅速脫離 141. 所觀的苦難需要很久才能夠脫離

  一百四十二者觀所難受衰惱; 一百四十三者觀所難精進脫;

  142.所觀的苦難會遭受衰敗煩惱 143. 所觀的苦難精進則能夠脫離

  一百四十四者觀所難命當盡;

  144. 所觀的苦難,壽命會消盡

  一百四十五者觀所患大不調; 一百四十六者觀所患非人惱;

  145.所觀的病患是四大不調所致 146.所觀的病患是非人惱害

  一百四十七者觀所患合非人; 一百四十八者觀所患可療治;

  147.所觀病患非人力能夠治療 148.所觀病患可以治療

  一百四十九者觀所患難療治; 一百五十者觀所患精進差;

  149.所觀病患難以治療 150.所觀病患精進能愈

  一百五十一者觀所患久長苦; 一百五十二者觀所患自當差;

  151.所觀病患是長久的苦痛 152.所觀病患自然能愈

  一百五十三者所向醫堪能治; 一百五十四者觀所療是對治;

  153.所找的醫生能夠治療 154.所做的治療能夠對治

  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藥當得力; 一百五十六者觀所患得除愈;

  155.所服用的藥物得力 156.所觀病患能夠得到除愈

  一百五十七者所向醫不能治; 一百五十八者觀所療非對治;

  157.所找的醫生不能治療 158.所用的醫療方法不能對治

  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藥不得力; 一百六十者觀所患命當盡;

  159.所服用藥物不得力 160.所觀的病患導致壽命消盡

  一百六十一者從地獄道中來; 一百六十二者從畜生道中來;

  161.從地獄道來 162.從畜生到來

  一百六十三者從餓鬼道中來; 一百六十四者從阿修羅道中來;

  163.從餓鬼道來 164.從修羅到來

  一百六十五者從人道中而來; 一百六十六者從天道中而來;

  165.從人道來 166.從天道來

  一百六十七者從在家中而來; 一百六十八者從出家中而來;

  167.從在家人中來 168.從出家人中來

  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養來; 一百七十者曾親供養賢聖來;

  169.曾逢佛在世間並供養而來 170.曾親自供養聖賢而來

  一百七十一者曾得聞深法來;

  171.因曾聽聞深法而來

  一百七十二者捨身已入地獄; 一百七十三者捨身已作畜生;

  172.下一世入地獄 173.下一世作畜生

  一百七十四者捨身已作餓鬼; 一百七十五者捨身已作阿修羅;

  174.下一世做餓鬼 175.下一世做修羅

  一百七十六者捨身已生人道; 一百七十七者捨身已為人王;

  176.下一世生人道 177.下一世為君主

  一百七十八者捨身已生天道; 一百七十九者捨身已為天王;

  178.下一世生天人道 179.下一世生為天人王

  一百八十者捨身已聞深法; 一百八十一者捨身已得出家;

  180.捨身就已聽聞深邃佛法 181.捨身則已出家

  一百八十二者捨身已值聖僧; 一百八十三者捨身已生兜率天;

  182.捨身就能遇到聖僧 183.捨身就生在兜率天

  一百八十四者捨身已生淨佛國;一百八十五者捨身已尋見佛;

  184.捨身就生在佛過淨土 185.捨身則見佛

  一百八十六者捨身已住下乘; 一百八十七者捨身已住中乘;

  186.捨身就已安住小乘佛法 187.捨身就已安住緣覺佛法

  一百八十八者捨身已獲果證; 一百八十九者捨身已住上乘。

  188.捨身就已證果位 189.捨身就已安住於大乘佛法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種善惡果報差別之相。如此占法,隨心所觀主念之事,若數合與意相當者,無有乖錯,若其所擲所合之數,數與心所觀主念之事不相當者,謂不至心,名為虛謬,其有三擲而皆無所見者,此人則名已得無所得也。’

  善男子,這個即是一百八十九種善惡果報差別之相。按這樣占察,按心裡所觀所念之事,如果數字合計與所想相應時,則沒有錯誤,如果所投擲數字合計與心所觀所念之事不相應,那麼即是至誠心不夠,就是錯誤的,如果投擲三次都沒有數字顯示,那麼此人已得無所得了。

  ‘復次,善男子!若自發意,觀於他人所受果報,事亦同爾。若有他人不能自占,而來求請欲使占者,應當籌量觀察自心,不貪世間,內意清淨,然後乃可如上歸敬修行供養,至心發願而為占察。不應貪求世間名利,如行師道,以自妨亂。又若內心不清淨者,設令占察而不相當,但為虛謬耳。’

  再者,善男子,如果想觀他人所受的果報,方法同樣。如果有人自己不能占,而來請求幫助他占察,應當審查自心,不貪世間福報,內心清淨,然後才可以如上述皈依禮敬修供養之法,至誠心發願為他占察。不應當貪求世間名利,如果履行為師之道,要防止自心防礙擾亂。內心有所求不夠清淨,那麼占察也不相應,則為虛偽錯謬。

  ‘復次,若未來世諸眾生等,一切所占,不獲吉善,所求不得,種種憂慮,逼惱怖懼時,應當晝夜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能至心者,所占則吉,所求皆獲,現離衰惱。’

  再者,如果未來世眾生,所占的一切事情,不能獲得吉祥善順,所求都不能得,各種憂慮,煩惱恐懼逼迫時,應當晝夜時常勤誦我的名號,如果至誠心,所占則能吉祥如意,所求也能獲得,遠離衰敗煩惱。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雲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

  這時,堅淨信大菩薩問地藏大菩薩:“如何開示求學大乘智慧方便呢?”

  地藏大菩薩說:“善男子,如果有眾生想求學大乘智慧,應當首先知道最初所造作的根本善惡業,依據一體實境而修,增長信心與理解,因信心理解能力增長的緣故,那麼就能夠迅速契合菩薩種性。‘所說的一體實際境界,即是眾生的自心之體,從無始以來,不生不滅,本自清淨,無所障礙,如同虛空一樣,沒有分別,平等遍滿,無所不至,十方圓滿,徹底的一合相,沒有差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一切眾生心體,一切聲聞,辟支佛心體,一切菩薩心體,一切諸佛心體,皆相同不生不滅,寂靜沒有污染,即是真如之相。為什麼呢?一切生起念頭生起分別,猶如幻化,沒有確定實際的,所謂識、受、想、行、意念、思維、覺知等種種心念,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也非雜色,沒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遍滿十方虛空一切世界,謀求理解心體形狀,那是不可能有所區分而有所得的,但因為眾生無明癡心隱蔽熏陶習氣的因緣,呈現妄想境界,生執著念頭。所謂此心念不能自知,妄想而說有,生起覺知念頭,算計這是我及我所有的,而沒有實際的有覺知念頭存在。因為此妄心徹底沒有形象,無法見到的緣故。’

  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如果沒有覺知而起分別,則沒有十方三世一切境界的差異之相。因為一切萬法皆不能獨立存在,只是因為妄想念頭的分別而有,所謂一切境界,各不相同,自己認為存在,知道這個為自己,那個為外在,所以一切萬法不能獨立存在,沒有其他差異,只因為妄想心念,無法了知道沒有內在外界,說內外境界,而妄想生起種種念頭,說有說無,說這說那,說是說非,說好說惡,乃至妄想而生無量無邊的萬法之想。應當這樣理解,一切萬法,皆從妄想念頭而生,以妄想念頭為其根本。然而此妄想念頭沒有自相,只依境界而生,所謂攀緣覺知之前的境界的緣故,說這個是心。又此妄想念頭,與之前境界,雖然在一起互為依靠,生起沒有先後,而此妄想念頭,則為一切境界原來的主人。為什麼呢?依據妄想念頭,不能了知法界本來為一體一相緣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之力的原因,而現妄想境界,也因依據無明消滅的緣故,一切境界也會消滅。並非依據一切境界不能自我了知,說境界有無明。也並非依據一切境界的緣故,而生無明。一切諸佛,對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又不依境界消滅而無明消滅。因為一切境界,從無始以來,本來就是沒有存在自性。因為這樣的義理,所以說一切萬法都依念頭為本,應當知道一切萬法,都名字叫做心,義理和本體沒有差異,被心念所攀緣攝受的緣故。有一切萬法,從心念而起,與心造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沒有長駐,因為一切境界,都是隨心念所攀緣,念念相續的緣故,而得以存在,暫時而有。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雲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恆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這樣所說的心的含義,有兩種相。是怎樣的兩種呢?一是心的內相,二是心的外相,心內之相,又有兩種,是怎樣的兩種呢?一是真,二是妄。所說的真,即是心體的本來之相,如如不動,清淨圓滿,無障無礙,精微難見,遍滿一切處恆常不壞,能夠建立助長一切萬法。所說的妄,即生起念頭、分別、覺知、攀緣、思慮、憶念、思考等。雖然重復相續,能生起一切種種境界,但本質虛無,沒有真實存在,不可見。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所說的心外相,即一切萬法種種境界,有所念時,境界現前,知道有內心及內心的差別,應當知道,內在的妄相,是因是體,外在妄相,是果是用。依照這樣的義理,所以我說一切萬法皆名為心。另外又應當知道,心外相,如同夢中所見種種境界,皆是唯心所造,沒有實際外實。一切境界,也都如此,即是因為無明心識做夢而見,妄想而造做。

  ‘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谛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再者,應當知道:內心念念不停住的緣故,所見所攀緣的一切境界也隨心念念念不停住,所謂心念生故種種法生,心念滅故種種法滅。這樣的生滅之相,只有名字,實際上不可得。心不至境界,則境界不至心,如同鏡子中的影像,沒有來也沒有去。所以一切萬法,生起消滅的定相,是不可能得到的。所謂一切萬法究竟無本體,本來恆空,實則無生無滅的緣故。一切萬法實則無生無滅,那麼也就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了,寂靜一味,就是真如第一義理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清澈圓滿,無所分別。無所分別,於一切處所,無所不在,無所不在,因而能依持建立一切萬法。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恆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

  再者,這個真心則稱為如來藏海,具備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沒有遺漏、清淨功德之作用。諸佛法身,從無始以來,無所障礙,自在不滅,一切顯化,種種功德之作用,恆常發生,從未休息。遍及一切世界,都能夠發生作用,顯示種種度化。一佛身即是一切所有佛身,一切所有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的作用,也是共同相通為一體,即無所分別相,不分別彼此,平等無二,依此一體法性而能發生作用,一同自然顯化,自體無所差異。

  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恆為作依。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如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諸佛法身,遍及一切處,圓滿不動,為眾生生死相續恆常依靠。譬如虛空能容受一切種種類型的色像,這一切種種類型的色像皆依虛空而存在、建立、發展變化,住於虛空中,又被虛空所把持,以虛空為體,不能出離虛空的界限。色像之中,虛空界不可毀滅,色像壞滅時,還是歸於虛空,而虛空界,不增不減,不動也不變。諸佛法身,也如同這樣,能夠承載一切眾生各種果報,一切眾生的果報,都是依據諸佛法身而存在、建立和發展變化,住於法身中,為法身所把持,以法身為體,不能出離法身界限。應當知道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也是不會毀滅,因為煩惱而斷滅毀壞時,還是歸於法身,而法身界不增不減,不動也不變。

  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但從無始以來,因為無明之心,癡心暗藏的因緣所熏習的業力緣故,顯示妄想境界,以妄想境界熏習的緣故,生起與妄想所生之相相應的念頭,執著我身和我所有,造作各種業力,承受生死之苦,說這個法身名字叫眾生。如果這樣的眾生中,能夠被法身強有力的熏習,煩惱就會逐漸微薄,能夠厭離世間無常,上求涅盤之道,生起對一實境的信力,修六度波羅蜜和一切菩提分法門,就叫菩薩。如果這菩薩,修行一切善法圓滿具足,徹底的遠離了無明睡夢昏沉,就叫做佛。應當知道這樣的眾生、菩薩、佛等等,皆依據世間假名而說的,所以有所差別,而法身之體,是徹底平等的,沒有差異。善男子,這就是簡單略說一實境的義理。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

  如果依一實境界修起信,解悟的,應當學習兩種修觀之法,哪兩種呢?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於一切時一切處,伴隨身口意造業,但應當觀察了知這一切皆唯心念所造作,乃至一切境界。如果生執著念頭,應當察覺,不要使心念無故攀緣,而致不能自我覺察,在念念之間,皆應當觀察,伴隨心念有所攀緣,還應當使心念跟隨此念,讓心念自我覺知。了知內在自生念頭,並非一切境界有念頭有分別。即內心自生長短好壞,是非得失、損利有無等等知見,無窮念頭。而一切境界,不曾有想念頭和生起分別。應當知道一切境界自身離於分別之心,即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於一切相,這樣觀察一切萬法皆唯心所生。

  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嗔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捨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習信毗婆捨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如果要生起出離心,那麼無一法一相能見有差別,應當這樣牢記於心,知道皆是妄想念頭,沒有實體境界,不要讓此心荒廢休止,這個則是修學唯心識觀。如果心無法記憶,不能自我覺察心念,那麼即有前境界,則非唯心識觀。如果能覺知自己心念的,就能夠知道貪婪的念頭,嗔怒的念頭,以及愚癡邪見的念頭。知道什麼是善,知道什麼是不善,也知道什麼是無記,知道心念操勞憂慮種種苦痛。若坐時,隨心念所攀緣,念念觀察覺知心念生滅,譬如水的流動、燈的火焰,即使暫時的也不能常住。跟隨這樣的修法就能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後,其次應當學習信解奢摩他觀心法門,及毗婆捨那觀心法門。學習信解奢摩他觀心者,思維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於分別。學習毗婆捨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學習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學習信解這兩種觀心法門,能迅速理解一乘法門之道,應當知道這樣的唯心識觀,就是最上等智慧之門,能讓信心勇猛銳利,增長淨信理解之力,快速悟入空的義理,而能發無上大菩提心。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毗婆捨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禅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如果學習真如實觀法門,那麼應該意識到心性無生無滅,不執著在見聞覺知,永遠遠離一切分別的念頭,漸漸能超越空處,識處,無處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確定境界相,得到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的分別之相就不會顯前了。這樣修學,才夠資格算是善知識,大慈悲長期守護者,因為遠離各種業障,勤奮修行不荒廢,逐漸能契入心寂三昧。得到這樣的三昧之後,就又能契入一行三昧。契入一行三昧後,能見無數諸佛,發深心廣行六度波羅蜜,安住於堅定淨信之位,對於奢摩他、毗婆捨那二種觀法,決定信解,能決定修行方向。隨緣修學世間的各種禅定三昧之法,不會執著於什麼,乃至修遍一切善法菩提分法,於生死之中無所畏懼,對於二乘法門沒有興趣,因為能修學這兩種觀法的最妙善巧方便,能作眾生依止的善知識,從根本上行化度眾生之法。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诳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诳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再者,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兩種,哪兩種呢?一是利根之人,二是鈍根之人。

  利根之人,已經知道一切外境,皆唯心所造,虛妄不實,如夢如幻等,確信沒有疑問,五蓋煩惱輕微,散亂心很少,這樣的人,應該學習真如實觀法門。

  鈍根之人,開始還不知道一切外境,皆是唯心,虛妄不實,易染習氣情執深厚,五蓋業障經常顯起,妄心難以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信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又復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何以故?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捨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雖然這樣學習相信理解,如果善業太薄,不能深入進階,業障煩惱,無法逐漸降伏,心生懷疑怯懦,畏懼墜入三惡道,生在八難的地方,害怕不能常逢佛菩薩,不能供養聽聞受持正法,害怕菩提難信不能成就。有這樣的懷疑恐懼及種種業障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地藏菩薩名號,如果能離妄想一心持誦,善根增長,心願勇猛銳利。應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聲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皈依之處。又再觀自己的心念之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應該厭離的。如果能修學這樣的觀法,能夠迅速增長淨信之心,所有業障,能漸漸減弱。為什麼呢?此人能夠學習誦持我名,又能學習誦持十方諸佛名。能學習以至誠心禮拜供養我,也能學習以至誠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即是學習受持讀誦大乘深經,即是學習遠離邪見,於深邃義理中不墮誹謗,即是對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學習信解,即是能除各種罪障,即是當得無量功德聚。此人捨身,終不會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能聽聞正法,增信修行,也能隨緣往生他方佛陀淨土。

  ‘復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

  再者,如果想投生他方現在佛國淨土,應當專心一意誦念此世界佛陀名號,一心不亂,這樣行法,決定得生此佛國淨土,善根增長,迅速獲得不退轉,應當知道這樣一心系念思維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善業最勝。

  ‘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是雜乘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勤修行的,能夠漸漸趣向一行三昧,若得一行三昧,就能成就廣大微妙行願,得相似無生法忍。因為能聽聞我的名字,也能聽為十方佛名號,以至誠心禮拜供養我,也能以至誠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能聽聞大乘深邃經典,能執持恭敬供養大乘深邃經典,能受持讀誦大乘深邃經典,能對於究竟甚深第一真實義不會生起恐懼心理,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淨信理解,決定消除各種罪業障,當下證得無量功德相聚。為什麼呢,因為無分別的菩提心,寂靜而智慧現,能發起方便法種種行願,能聽聞我的名號,得決定淨信利益修行,乃至一切所能做的,皆不會退失一乘深法。如果雜亂污垢妄心,雖然稱誦我的名字,卻不能聽聞,所以不能生決定信結,只是獲得世間的善報,得不得廣大深妙的利益。這樣的雜亂污垢妄新,修行其他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廣大利益。

  ‘善男子!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禅者,不久能獲深大利益,漸次作佛。深大利益者,所謂得入堅信之位,成就信忍故;入堅修位,成就順忍故;入正真位,成就無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來種性故;成就順忍者,能解如來行故;成就無生忍者,得如來業故。漸次作佛者,略說有四種。何等為四?

  善男子,應當知道如上勤奮修學無相禅法者,不久就能獲得廣大利益,逐漸趨向成佛。深廣大利益者,得堅定淨信之位,成就淨信能忍,契入堅定修行位,成就柔順忍,入正真位,成就無生法忍。又成就淨信能忍,能作如來種性,成就柔順忍,能解悟如來之行,成就無生法忍,能得如來之業,得如來之業,則逐漸趨向成佛,簡單說有四種,哪四種呢?

  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

  二者,解滿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於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

  三者,證滿法故作佛。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

  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故。’

  一、 淨信圓滿法所以成佛。即以種性地,堅定淨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不可願求。

  二、 解悟圓滿法所以成佛。即以理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之業無造無作,於生死涅盤,不起二想,心無所恐懼。

  三、 親證圓滿法所以成佛。即以淨心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慧,及不可思議自然之業,無所求念頭。

  四、 一切功德行圓滿具足所以成佛。即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業障,無明夢消盡。

  ‘復次,當知,若修學世間有相禅者,有三種。何等為三?

  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為禅所縛,退求世間。

  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禅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

  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毗婆捨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夢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禅功德,而不堅著,不復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再者,應當知道,如果修學世間有相禅定,有三種,哪三種呢?

  一、 沒有方便信解,貪受禅定三昧功德而生驕慢心,為禅所束縛,退求世間法。

  二、 沒有方便信解,依禅定發起,偏好厭離,恐懼生死,退墜二乘法。

  有方便信解,依止一實境界,學習近似奢摩他、毗婆捨那兩種觀法,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所生,如夢如幻,雖獲得世間禅定功德,但不堅定,不會退求欲界色界無色界之果,信知生死即涅盤,不會恐懼,退求二乘之法。

  如是修學一切諸禅三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禅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為十?

  一者,攝念方便相;

  二者,欲住境界相;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

  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信解,自安慰相;

  七者,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

  八者,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勝功德,對治成就相;

  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業,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

  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

  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禅定之業。’

  這樣修學一切禅定三昧,應當知道有十種進階次第,能充分幫助確認禅定過程,能讓修學者清楚禅定相應成就,不會錯誤,是哪十種呢?

  一、 方便自如的自我覺知念頭

  二、 意識趨向安住於寂靜空相

  三、 能初步安住於寂靜空相,對外境覺知清清楚楚,清晰知道念頭與覺知生起和消滅

  四、 善於且堅定的安住於寂靜空相

  五、 心意逐漸調順,安然自在,疑慮消失,淨信與解悟增長,自我安心安慰之相

  六、 思維與行動勇猛精進,希望追求更進一步的禅定境界

  七、 克服了妄想,意識能夠專注,能夠少許相應,覺知禅定利益

  八、 修行更加清明,所修習的更加堅固,對於調伏妄想念頭能自如對治,能得殊勝功德

  九、 隨心念起,而外境即顯,相應如意自在,不會錯誤

  十、 如果修學其他法門,依照前面修得方便法,次第成就,出入定隨心,超越而得大自在之相

  這個就是禅定的十個次第,總括禅定修行進階。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汝雲何巧說深法,能令眾生得離怯弱?’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當知初學,發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於無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常以方便,宣顯實義而安慰之,令離怯弱,是故號我為善安慰說者。雲何安慰?所謂鈍根小心眾生,聞無上道最勝最妙,意雖貪樂,發心願向,而復思念求無上道者,要須積功廣極,難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數長遠,於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獲,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為說真實之義,所謂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畢竟無我,無作無受,無自無他,無行無到,無有方所,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為說十八空等,無有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又復為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響,如陽焰,如泡,如露,如燈,如目曀,如夢,如電,如雲;煩惱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滅;又煩惱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無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如此所說,能破一切諸見,損自身心執著想故,得離怯弱。’

  這時,堅淨信大菩薩問地藏大菩薩:“你為何能夠方便善巧的說這樣的深奧法門,讓眾生能夠遠離恐懼擔心呢?”

  地藏大菩薩說:“善男子,應當知道初發心修習大乘佛法,沒有信心的,對於無上深奧之法,易生懷疑和擔心,我經常以方便法,宣說真實義理安撫他,讓他增長信心遠離擔心,所以我稱號為善於安撫他人說法者。如何安撫呢?對於根基尚淺的眾生,聽聞這樣無上深奧最殊勝最奧妙之法,雖然貪愛,也發心修學,但又覺得修學無上之道,需要廣積極多功德,苦行也難行,自度度他,劫數實在太長遠,在生死之中持久受苦,方才有所獲,以這樣的原因,心生憂慮和擔心。我即為他說真實之義理,所謂一切萬法,本性為空,徹底遠離我執,沒有造作也無覺受,無自己無外境,無行無到,沒有方向處所,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為他宣說十八覺受為空等,沒有生死涅盤一切萬法確定實在之相可得之相。又再為他宣說一切萬法,如夢幻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海市蜃樓,如空谷回響,如火焰,如水泡,如露水,如燈光,如目翳,如夢,如電,如雲;煩惱生死,常性微弱,很容易滅去;又煩惱生死,畢竟無本質實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則更無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這樣所說,能破一切知見束縛,破除自身內心執著之念,得以遠離害怕擔心。”

  ‘復有眾生,不解如來言說旨意故而生怯弱。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所謂如來見彼一實境界故,究竟得離生老病死眾惡之法,證彼法身,常恆清涼,不變異等無量功德聚,復能了了見一切眾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而為無明闇染之所覆障,長夜恆受生老病死無量眾苦。如來於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使一切眾生離於眾苦,同獲法身第一義樂。而彼法身,是無分別離念之法。唯有能滅虛妄識想,不起念者,乃所應得。但一切眾生,常樂分別取著諸法,以顛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來為欲令彼離於分別執著想故,說一切世間法畢竟體空無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間法,亦畢竟體空無所有。若廣說者,如十八空。如是顯示一切諸法,皆不離菩提體。菩提體者,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有無俱;非一,非異,非非一,非非異,非一異俱,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以離一切相故。離一切相者,所謂不可依言說取,以菩提法中,無有受言說者,及無能言說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無有能取可取,無自無他,離分別相故。’

  又有終生,不能理解如來所說意旨而心生擔心害怕。應當知道如來所說意旨,如來見一體實境,徹底遠離生老病死種種惡法,親證法身恆常清涼,無所變異等無量功德作用相聚,又能清晰了知一切眾生身中,都有這樣的真實微妙清淨功德作用,只是被無明暗染習氣所遮蓋障礙,如同漫漫長夜恆常遭受生老病死等種種無量之苦。如來生大慈悲心,意願讓一切眾生遠離眾苦,一同獲得法身第一義之樂。而法身,無分別離妄念,只有能滅虛妄心識念想,不起思念的,才能與法身相應。但一切眾生,恆常分別執者萬法,因為顛倒妄想而遭受生死,所以如來為讓他們遠離分別執著念想,說一切世間之法皆畢竟空無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間之法,也畢竟空無所有。廣泛的說,如十八覺受空。這樣顯示一切萬法,皆不離菩提性體。菩提性體,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有無相聚,非一,非異,非非一,非非異,非一異相聚,乃至畢竟沒有一相可得,離一切相,不可以來用語言說,菩提之法中,沒有能接受言說,也不能言說,又不可以以心念而知,菩提之法中,沒有能取和可取得,無自我無外境,離於分別之相。

  ‘若有分別想者,則為虛偽,不名相應。如是等說,鈍根眾生不能解者,謂無上道如來法身但唯空法,一向畢竟而無所有,其心怯弱,畏墮無所得中,或生斷滅想,作增減見,轉起誹謗,自輕輕他。我即為說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淨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亦皆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減。如是等說,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若有分別之想,則為虛偽,不能與法身相應。這樣所說,根基尚淺的眾生不能理解,以為無上道法如來法身只有空法,畢竟無所有,心生擔心疑慮,害怕墮入無所得之中,或者生斷滅之想,生增減知見,轉而誹謗,自我輕視也輕視他人。我即為他說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之體,具足無量清淨功德之作用。從無始以來,自然圓滿,無需修行也無需造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也都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減。這樣說,能除去他們疑慮擔心,這就是安撫安慰之方便了。

  ‘又復愚癡堅執眾生,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非修非作相故,起無所得想而生怯弱,或計自然,墮邪倒見。我即為說修行一切善法,增長滿足,生如來色身,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如此等說,令離怯弱,是為安慰。而我所說甚深之義,真實相應,無有諸過,以離相違說故。雲何知離相違相?所謂如來法身中,雖復無有言說境界,離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不可依言說示,而據世谛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則可方便顯示而說。以彼法身,實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乃至遠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有,以離心分別想念,則盡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為有,是故空義決定真實,相應不謬。’

  又有欠缺智慧固執己見的眾生,聽聞這樣的說法,也心生疑慮和擔心,以為如來法身本來圓滿具足,無需修行也無需造作,生起無所得的想法而心生疑慮和擔心,或者執著於自然之道,墮入顛倒邪見,我即為他說應修一切善法,增長功德,功德圓滿,生如來色身,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這樣說,能讓他遠離疑慮和擔心,這就是安撫安慰。而我所說的深奧義理,真實相應,沒有過失,因為離相違而說,如何知道離相違相呢?如來法身中,雖然也有言說境界,遠離心想念頭,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不可憑借語言而說,而根據世間俗谛幻化因緣,假名為法中,相應相對,才可以方便而說。而法身,實則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乃至遠離一切萬相,說法身之體為畢竟空無所有,以遠離心識分別念頭,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說為有,所以空性之義確定真實,相應不會錯誤。

  ‘復次,即彼空義中,以離分別妄想心念故,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實故,即為不空,所謂離識想故,無有一切虛偽之相,畢竟常恆,不變不異,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離增減故。又彼無分別實體之處,從無始世來,具無量功德,自然之業,成就相應,不離不脫故,說為不空。如是實體功德之聚,一切眾生雖復有之,但為無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見,不能克獲功德利益,與無莫異,說名未有。以不知見彼法體故。所有功德利益之業,非彼眾生所能受用,不名屬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見彼法身,然後乃獲功德利益,是故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智身。’

  ‘善男子!如我所說甚深之義,決定真實,離相違過,當如是知。’

  再者,在這個空性義理中,因為遠離分別妄想心念,實則畢竟沒有一相而可以空的,因為只有真實,即為不空,即所謂離心識念想的緣故,沒有一切虛偽之相,畢竟恆常,不變不異,更別說有一相可以壞滅,沒有增減。這個無分別的實體,從無始以來,具足無量功德,自然發生作用,相應成就,不會脫離,那麼說這是不空。這樣的實體功德作用相聚,一切眾生雖然也具備,但被無明障礙遮蓋,而無法了知,不能克服而獲得利益功德,與不具有沒有什麼不同,是名為沒有。因為不能了知法身之體,所有利益功德作用,這些眾生不能享受利用,則說這不屬於他們。只有以遍修一切善法,來對治這些業障,親見法身,然後才能獲得利益功德,所以說修一切善法,能生如來色身能得如來智慧。善男子,我所說深奧義理,徹底而真實,沒有過錯,應當這樣去理解。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說如此等殊勝方便深要法門時,有十萬億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住堅信位;復有九萬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一切大眾各以天妙香華供養於佛,及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

  這時,地藏大菩薩說這樣的殊勝方便深奧法門時,有無量的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住堅信階位;又有很多菩薩得無生法忍。一切大眾各個用天妙香花供養佛陀和地藏大菩薩。

  爾時佛告諸大眾言:‘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隨所住處,廣令流布。所以者何?如此法門,甚為難值,能大利益,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诃薩名號,及信其所說者,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疾至無上道。’

  這時,佛陀對大眾說:“你們每個人應當受持這個法門,隨緣在所到之處,廣泛的傳播。為什麼呢,這樣的法門,實在難以遇到,若遇到能獲得大利益,如果有聽聞這位地藏大菩薩的名號,相信他所說的,應當知道這個人能迅速脫離所有一切業障,速證無上道法。”

  於是大眾皆同發言:‘我當受持,流布世間,不敢令忘。’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六根聚修多羅中,名何法門?此法真要,我當受持,令末世中普皆得聞。’

  於是大眾都同時說:“我們應當修學,流傳此法門於世間,不敢忘記。”

  這時,堅淨信大菩薩對佛陀說:“世尊,剛才所說的六根相聚教法,叫什麼法門呢?這個法門真的很重要,我應當修學,也要讓末法眾生普遍聽聞。”

  佛告堅淨信菩薩:‘此法門名為占察善惡業報;亦名消除諸障,增長淨信;亦名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顯出甚深究竟實義;亦名善安慰說,令離怯弱,速入堅信決定法門。依如是名義,汝當受持。’

  佛說此法門名已,一切大會,悉皆歡喜,信受奉行。

  佛陀對堅淨信菩薩說:“這個法門名叫占察善惡業報,也叫消除各種業障,增長淨信,又叫開示求學大乘智慧方便,剖析深奧徹底的真實義理法門,又名善於安慰,讓人遠離疑慮擔心,迅速契入堅定淨信法門。依據這樣的名與義,你們應當修學。”

  佛陀說完此法門名稱後,所有的與會大眾,都歡欣鼓舞,淨信奉行。


 

上一篇:占察善惡業報經譯文
下一篇:佛遺教經原文全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