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講了觀佛三昧,也講了念佛三昧,到最後結束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獨獨贊歎念佛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聖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對於念佛,善導大師的解釋跟一般法師的解釋有所不同。一般的人在這裡對於念佛的解釋比較含混籠統,認為觀佛也是念佛,觀阿彌陀佛也是念佛的一種方式。當然,這種說法也有道理。那麼,這裡的「若念佛者」到底是指觀佛還是指口稱佛的名號呢?還是兩種都包括呢?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邊解釋這段文說:
從「若念佛者」,下至「生諸佛家」以來,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善導大師的思想,《觀經》有兩種三昧: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而在這裡說:「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是講念佛的。
「念佛三昧」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我們本身行持達到三昧定境──正受,是所謂自己證入三昧;第二種是指我們雖然沒有證入三昧定境,我們只要常行念佛,就叫做「行念佛三昧」,也叫做「念佛三昧的行法」,叫「口稱三昧」。你這樣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為《觀經》裡的兩種三昧是給行人因地修行的,未必說一定達得到,只要專修念佛,就稱為「念佛三昧」。
善導大師分成五節來解釋:
一、明專念彌陀佛名。
所謂「若念佛者」,「念佛」兩個字,善導大師就解釋為「專念彌陀佛名」。《觀經》雖然講了很多法門,到最後釋迦牟尼佛來贊歎,就獨獨贊歎念佛、念佛之人。所以,善導大師把這裡的「念佛」解釋為「專念彌陀佛名」。
二、明指贊能念之人。
「指」是指明、特指;「贊」是贊歎。釋迦牟尼佛特指而贊歎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能念之人」,就是指信願具足,願生淨土,專持佛名,所謂「若念佛者」。
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稀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為喻。
「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善導大師解釋這一句,「當知此人」是指這個相續念佛的人。所以,善導大師的思想總是說要相續念佛、念念相續、念念不捨。
「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稀有」:這樣的人太少了。所以,大家出去看,也是這樣的。六道眾生無量無邊,人道眾生就少之又少;人道眾生為數也不少,能夠信佛的人少之又少;信佛眾生為數也不少,絕大多數都求世間的平安利樂,能求生死解脫的人少之又少;在求生死解脫的人當中,修行種種法門的為數也不少,能夠求生淨土的只是一部分;在求生淨土的人當中,大多數還是在那裡雜行雜修,能夠專修念佛的少之又少;專修念佛或許念了一段時間,後來又改轉法門了,又復不少;那麼,從一開始就能專修念佛,直到命終信願不改、信心不疑、信順不違逆,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這樣的人,個個都往生。所以,善導和尚說「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稀有」。我們可以看一看、訪一訪,確實能夠落實老實念佛、相續念佛,一句佛號能夠直取西方報土,這個是非常殊勝。
「更無物可以方之」:世間再也找不到恰當的比喻來比喻他,「方」就是比喻;「無物」就是找不到東西來比喻這個甚為稀少的人——念佛人,所以釋迦牟尼佛呢:
「故引芬陀利為喻」:釋迦牟尼佛贊歎這個人說:「若念佛者,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引用「芬陀利華」來比喻、贊歎他。芬陀利華是什麼花呢?芬陀利華就是大白蓮花,所謂「千葉白蓮」,非常殊勝、尊貴、稀有,潔白、芳香、微妙香潔。《涅盤經》贊歎釋迦牟尼佛稱為「大芬陀利」,贊歎佛以「芬陀利」來贊歎,而釋迦牟尼佛把這種尊貴的比喻和贊歎用在我們念佛人的身上。所以說,誰是「善男子」呢?念佛的人就是善男子。善男子已不足以贊歎了,說:「念佛人,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稀有、難得、芬香、潔白、清淨、無染,決定往生西方淨土成佛,這樣的贊歎。
善導大師底下又接著來說明: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稀有華。
「芬陀利」是梵語的翻譯,就是大白蓮,「拘摩頭華,芬陀利華」,經典裡講青蓮花、白蓮花等等,是稀有難得的妙花。
善導大師底下說: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這個花稱為「上上之華」、「妙好之華」。
底下善導大師又來贊歎念佛人,這個也是很尊貴,聽起來我們頓時感覺身價倍增,「哎?我還是這樣子啊!」看看: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這叫做「五種嘉譽」,用五種殊勝的贊譽來說明我們念佛人:
念佛人是「人中好人」。那你不念佛,埋沒世間,那就是人中的壞人了,不是好人了,歹了。
念佛人是「人中妙好人」,「好人」不足以形容,加一個「妙」字,「妙好人」,不是一般的好,不是世間的老好人,是「妙好人」。
「妙好人」還不足以形容,是「人中上上人」。我們雖然是下下根機、下下智,可是得「上上人」的贊歎,為什麼稱為「上上人」呢?決定能夠出三界、生報土。所以,即使是世間的王候將相,世間的學者、智者,他們如果不念佛的話,還在三界之中。而我們念佛出離三界、究竟成佛。所以,無法形容了,稱為「人中上上人」。那就不可以他的外相(「他長得不怎麼樣」)、也不可以他的地位(「他是乞丐,很卑賤」)、也不可以他的財產(「他這個人很貧窮」)、也不可以他的腦筋(「他這個人很愚癡」),雖然是一個愚癡者,能夠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稱為「人中上上人」。
所以,大家這麼聽起來,我們念佛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跟世間的人不一樣,世間的人是講名利、財富,你有錢、有權勢、有好名望,都尊這個稱為上上人。念佛人把這一切都看破放下,視為弊屣,像一個破鞋一樣,我們知道這些是有過患的,會讓我們的心起染污,會讓我們系縛在三界當中。所以,我們念佛人的志向高遠,是向往著西方淨土去成佛,才能夠稱為「上上之人」。所以,不在這方面跟世俗人相比。如果一個念佛的人還跟別人比吃、比喝、比穿、比錢財地位,這個心不入道,你這是沒有道心,沒有超越是世俗的觀念。
所以,念佛的人,我們要往生西方淨土,不願再來沉淪。這樣的人稱為「上上之人」。
也不是比誰的學問大、誰讀的書多,甚至比說:「看誰的腿子盤得好,一盤兩個小時不下來。」一盤兩個小時不下來,老太婆也想跟在後面學,盤了一段時間到醫院去了,「哎喲,腿盤壞了!」──這個不勉強,能夠盤腿在那裡念佛,就盤腿,沒有贊歎說「盤腿的人就是上上人」。他能盤就盤,你不能盤,你念佛是一樣的,平等往生。不要學那個外相。有的人一看……,念佛他都忘記了,不知道念佛是上上之人、決定往生西方。不要在這裡學這個外相,我們是各以我們的身份、我們的體能、我們的時間,我們一心向往淨土,來老實念佛就好了。
第四說「人中稀有人」:念佛求生西方,稀有難得,殊勝可貴。不念佛的人,那就太多了,世間這樣的人太多了,不是稀有難得啦!
第五說「人中最勝人也」:沒有比念佛人更殊勝、更超勝的了。